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三证融通是指:毕业证书、职业资格证书和素质拓展证书融通:五位一体是指:融素质教育、课程学习、模具制作、生产性实训、技能竞赛为一体。“五位一体、三证融通”(以下简称“三证”)人才培养模式作为我校人才模式,其主要构成环节之一是重组课程体系,将“三证”融入人才培养的全过程:遵循一定的开发原则和开发步骤,开发出符合国家职业标准的“五位一体、三证融通”课程体系。  相似文献   

2.
"1+X"证书制度是国家职业教育制度建设的一项基本制度,也是构建中国特色职教发展模式的一项重大制度创新.对照国家"1+X"证书制度的要求,高职会计专业必须重新审视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师资队伍、教学条件等问题并积极推进相关改革.本文重点探讨了如何将X技能证书与高职会计专业课程实现课证融通,优化教学设计,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相似文献   

3.
唐臣  徐小桃 《物流技术》2021,(1):146-151,160
随着现代物流产业发展对高层次技术技能复合型人才需求的日益增加,“1+X”证书制度下物流管理课程体系建设是职业本科物流管理人才培养模式转型发展的重要支撑。通过分析“1+X”证书制度下物流管理职业本科人才培养的新生态与新动向,在遵循职业本科物流管理课程体系基本原则的基础上,提出“三能兼容+课程融通+横纵双跨”课程体系,以期探究物流管理人才培养转型之路。  相似文献   

4.
“1+X”证书制度的实施是职业教育在专业建设及人才培养方面的重要抓手。现代物流管理人才培养方案应深度融合“1+X”证书要求的社会岗位技能,在专业核心课中融入仓储、运输、信息管理等资格证书的模块内容,构建基于岗位能力课证融通的课程体系。为保证实施效果,要强化“1专业+X多能”的复合型人才培养、构建基于岗位能力的课证融通体系、优化以“产教融合”为载体的师资培养模式。  相似文献   

5.
张杨齐 《数据》2022,(9):164-166
《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中提出要深入推进1+X证书制度试点工作,1+X证书制度引领着职业教育改革新方向,有助于推动我国教育现代化发展,作为中职教师要积极关注新的人才培养方案,倡导课程体系的整合运用多样化的教学实施策略。以传感网应用开发为例通过创新教学、书证融通、产教融合的模式,突出学生技术技能培养,增强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的衔接度,培养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拓展就业创业本领。  相似文献   

6.
《价值工程》2013,(10):226-227
本文在分析了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基础上,提出了专业建设的思路:形成"校企合作、工学交替、双证融通"的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以工作任务和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体系;打造专兼结合的双师队伍;建设完善集教学、实(培)训、开发、鉴定为一体的建筑实训基地;提升社会技术服务能力。  相似文献   

7.
以“校企一体、工学结合”为抓手,创新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是推动技工院校新一轮改革创新,实现高水平可持续发展,全面提升高技能人才培养能力的有效途径。无锡技师学院电气自动化重点专业建设创建凸显校企一体、工学结合特色的“双融通、四合一”技能人才培养模式;构建基于“典型工作任务”为特征,校企紧密对接、凸显企业元素特色,融“工学一体”的课程体系;变革建设理念,创新管理体制,打造“五位一体”多功能实训平台,营造“七合一”一体化教学工作场景等成功经验,为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创新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8.
1+X证书制度是我国职业教育改革的一项重点内容,高职院校需积极进行职业技能培训实践探索,明确改革方向,逐步面向在校学生和社会人员开展培训.高职院校在开展"1+X"母婴护理职业技能培训的实践中,通过修订人才培养方案、整合课程体系、优化培训模式、加强校企合作、深化"三教"改革、健全评价体系多方面促进课证融通,培养了学生综合...  相似文献   

9.
《价值工程》2013,(22):296-297
文章以笔者所在学校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改革为例,提出了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课程体系构建的思路,经过探索和实践,形成"工作任务与教学内容相融通、技能训练与职业资格认证相融通"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以典型工作任务为导向的"专业课程体系。  相似文献   

10.
莫海萍 《物流科技》2022,(12):162-164+168
“1+X”证书制度是职业教育改革的一项重大战略举措,课证融通是“1+X”证书有效落地实施的重要手段。文章通过对“1+X”证书制度下高职现代物流管理专业课证融通课程教学实施进行分析研究,阐述了“1+X”证书制度下现代物流管理专业实施课证融通的意义及存在的问题,主要从调整人才培养方案、重构课程体系、修订课程标准、丰富课程教学资源、课程学分置换、师资培训六个方面进行探索,对国内高职院校探索“1+X”证书制度下课证融通研究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1.
“1+X”证书制度是将《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顺利落实的重要设计,旨在培养满足企业发展需求的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在研究的过程中,以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为例,从目标融通、方案融通、课程体系、课程标准、教学实施以及评价体系等方面提出具体措施,以期为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的1+X书证融通和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1+X"证书制度是我国"职教20条"里的一项重大创新,而"课证融通"是核心内容,其直接影响物流管理"1+X"制度实施的效果。但因为物流管理"1+X"证书制度试行于2019年,起步较晚,在实施"1+X"证书制度时不可避免的产生了一些问题,本文围绕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通过分析国内外相关研究状况,提出在推广物流管理"1+X"证书制度过程中需解决的问题,尤其是课证融合下人才培养方案的改革中存在的问题;最后,针对问题,提出物流管理"1+X"课证融合人才培养模式的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13.
文章在对牡丹江地区外贸企业对国际贸易人才的实际需求调研的基础上,从落实"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理念、形成"双证融通"的课程体系、构建"与时俱进"的课程标准、推行"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注重"第二课堂的"辅助教学方法、建设"工学结合"的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方面提出了对国际贸易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索性研究。  相似文献   

14.
教育部已经公布了共计447个职业技能等级证书、348个职业教育评选评价组织参与"1+X"证书制度,各高职院校都在紧锣密鼓地开展"1+X"证书制度"书证融通"工作.文章针对"1+X"证书制度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了5个一级指标,11个二级指标,34个观测点专业评价体系及6个一级指标,17个二级指标,35个观测点课程评价体系.  相似文献   

15.
杨倩 《物流科技》2021,(2):180-182
1+X证书制度作为"双高计划"建设的重要任务,对打造技术技能人才培养高地、打造高水平双师队伍、提升校企合作和加强社会服务方面具有重要作用。为深化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培训模式改革,广东省高职院校积极推行并实施物流管理专业1+X证书制度,有效进行书证融通,不断创新教师、教材、教法"三教"改革,为粤港澳大湾区着力培养一批产业急需、技艺高超的高素质物流管理专业技术技能型人才,实现高职院校的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16.
随着我国“1+X”证书制度的推广与实施,高职食品专业针对“岗课赛证”匹配度不高、学校在人才能力培养方面没有根据实际需要制定目标、校企合作不密切等问题,积极探索以食品行业要求为主线,以学生将来的实际工作需要和岗位需要为方向的“岗课赛证”融通的人才培养模式。以食品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存在问题为出发点,从目标的制定和优化、课程体系的科学安排、“双师型”教师团队的打造、建立科学的管理方法与评估方式等方面进行改革,实现“1+X”证书制度背景下的“岗课赛证”融通,切实培养出能够服务食品行业发展的高素质多技能型人才。  相似文献   

17.
“:1+X”证书制度改革的实施对专业教学中课证融通教学提出了新要求,如何构建课证融通的教学指导体系,成为专业教学实践中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文章从“1+X”证书制度改革入手,针对专业人才培养工作中课证融通策略的制定进行了系统的探究,旨在能全面提升专业领域人才培养工作的综合效果,使课证融通办学模式得到系统的贯彻落实,真正将专业人才培养成为能适应市场环境需要的高素质人才。  相似文献   

18.
中国职业教育迈入新时代,探索"1"专业(群)证书与"X"证书制度的有机衔接,深化教师、教材、教法(三教)改革,进一步提高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为双高计划破解难题。本文主要在"1+X证书制度"背景下,深化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平台,多措并举打造高水平高技能师德突出"双师型"混编教师团队,开发一批书(课)证融通、立体化新形态教材,推进线上线下混合式教法。  相似文献   

19.
《价值工程》2017,(12):222-224
通过到煤矿企业进行广泛调研,在调研、统计、分析、提炼矿山机电技术员的工作对象、工作任务、工作过程和职业岗位及岗位群的基础上,构建了"能力模块—模拟矿井实训—双证融通"的人才培养模式和基于工作过程的模块化的课程体系,提高了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20.
以高职物流专业为切入点,简要阐述“1+X”证书制度对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指导意义,在分析当前“1+X”证书背景下物流领域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现状的基础上,探索高职物流专业人才培养路径,结合课程教学体系、人才培养模式和人才评价体系三个方面,提出“课证融通、校企合作、多元育人”的高职物流人才培养方案,为我国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