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道路运输》2012,(9):29-29
在执法检查工作中,我们发现有道路运输经营者未经有关部门批准,私自在已取得道路运输证的栏板式运输车辆车厢内加装尺寸(长、宽)与车辆厢内尺寸(长、宽)相同的封闭式货箱(未拆除车辆栏板,用螺丝固定在车辆厢板上,可拆卸),将普货栏板式运输车辆作为厢式货车用来运输大型汽车零部件。我们对以上行为有以下三种不同处理观点:一是认为此种行为擅自改变了车辆类型,私装货厢,将普通栏板式运输车辆改为厢式运输车辆,应当依据《道路货物运输及站场管理规定》第六十九条“道路货物运输经营者使用擅自改装或者擅自改装已取得道路运输证的车辆”的规定处罚。二是认为此种行为擅自加高了车辆外廓尺寸.应当依据《道路货物运输及站场管理规定》第六十九条的规定处罚。三是认为车辆并未拆除栏板,货箱作为载运货物的基本货品单元且尺寸(长、宽)未超出车厢内空间,同时可以自由拆卸,不应认定为擅自改装,应移送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处理。以上观点哪个正确?  相似文献   

2.
《道路运输条例》第三十一条规定:客运经营者、货运经营者应当加强对车辆的维护和检测,确保车辆符合国家规定的技术标准;不得使用报废的、擅自改装的和其他不符合国家规定的车辆从事道路运输经营。那么,客车上为供旅客乘坐而加装固定座椅、放置移动塑料板凳的行为,是否属于车辆改装呢?  相似文献   

3.
《中国道路运输》2014,(7):33-33
Q我们在路检路查中发现一辆营运客车未按规定在每日发班前做例检,在汽车站外载客发班。我的同事认为该车违反了《道路运输条例》第三十条,“客运经营者、货运经营者应当加强对车辆的维护和检测,确保车辆符合国家规定的技术标准”的规定。依据《道路运输条例》第七十条第一项违反本例的规定,客运经营者不按规定维护和检测运输车辆的由县级以上道路运输管理机构责令改正,处1000元以上、5000元以下的行政处罚。  相似文献   

4.
《中国道路运输》2008,(3):51-51
现在有部分不法经营者“克隆”运输车辆,证件,车型,牌照和颜色都一样。请问,按照《道路运输条例》应该怎么处理?  相似文献   

5.
《中国道路运输》2005,(5):30-30
《道路运输条例》第七十一条规定:违反本条例的规定,客运经营者、货运经营者不按规定维护和检测运输车辆的,由县级以上道路运输管理机构责令改正,处1000元以上5000元以下的罚款。我们发现,有些市县运管部门在路检路查中,根据该条款对经营者实施了检查并做出处罚。  相似文献   

6.
为加强道路运输车辆技术管理,强化企业主体责任,保持车辆技术状况良好,保障运输安全,促进节能减排,交通运输部1号令《道路运输车辆技术管理规定》于2016年3月1日正式实施.新的1号令明确要求道路经营者应当建立车辆维护制度,依据国家有关标准和维修手册及运用条件自行确定维护周期,确保车辆得到正常维护.同时,明确进行二级维护后不再需要上检测站进行竣工质量检测.  相似文献   

7.
《中国道路运输》2006,(2):43-43
《道路旅客运输及客运站管理规定》第四十六条规定:“道路客运班线属于国家所有的公共资源。班线客运经营者取得许可后,应当向公众提供连续运输服务,不得擅自暂停或者转让班线运输。”挂靠运输企业的客运车辆,产权仍属于班线经营者个人所有,原经营者经营该班线一段时间后,将车辆以高于原车价的价格转让给新的经营者,企业收取一定费用并变更经营合同后,新的经营者不经管理部门许可便取得了客运班线经营权,车辆的所有证件无需变动也无需办理易主过户手续。请问,这种行为是否可以认定为非法转让道路运输经营许可证件的违法行为?是否可以按照《道路旅客运输及客运站管理规定》第八十六条进行处罚?如何对原经营者实施处罚?  相似文献   

8.
国家在对机动车实行定期安全检验的基础上,又对道路客货运输车辆(营运车辆)实行了定期检测和强制维护制度,应该说这是一项保护和促进道路运输业健康发展的举措。但是,由于具体工作存在随意性,因此道路运输车辆定期检测和强制维护制度常常被指责为保护部门利益、增加经营者负担等等。  相似文献   

9.
《中国道路运输》2009,(3):38-38
中国道路运输杂志社编辑部: 《道路运输条例》第七十一条第一款规定:“违反本条例的规定,客运经营者、货运经营者不按规定维护和检测运输车辆的,由县级以上道路运输管理机构责令改正,处1000元以上5000元以下的罚款。”请问,这里的处罚对象是经营者(公司)还是驾驶员,处罚标准是针对每一辆车还是对经营者(公司)?  相似文献   

10.
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和公路交通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促进了道路运输业的繁荣,特别是长距离、跨省际运输车辆逐年增多,这种运输方式很容易使道路运输经营者忽视对道路运输证件有效期的及时变更,易导致道路运输证件失效,个别道路运输经营者为逃避执法检查和行政处罚,还会利用外地执法人员无法联网比对的盲区,使用假冒道路运输证件蒙骗过关。  相似文献   

11.
《中国道路运输》2006,(4):41-41
宣州市是桂西南的一个小县城,几年前,在城区发展了一批7座的微型面包小客车,专门从事城区内的旅客运输活动。现在,这些车辆从事客运经营已近十年,车辆已到报废年限。车辆经营者向公安车辆管理机构提交延期报废车辆的报告,车辆管理机构同意了经营者的延期申请,并在车辆行驶证上签有“准许公路客运”等字样。请问,  相似文献   

12.
自(《汽车运输业车辆技术管理规定》)(以下简称“13号部令”)颁布以来,道路运输车辆实行强制维护制度已经20年了,但是在具体执行过程中出现了偏差,落实得不好,甚至引起道路运输经营者反感和抵触。到底是制度本身存在设计缺陷,还是运行机制没有很好地确立,一系列问题受到了全行业乃至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相似文献   

13.
《中国道路运输》2008,(1):43-43
中国道路运输杂志社编辑部:我辖区有一家大型钢铁企业,近期很多货运车辆经营者将车辆报停后到该钢铁企业内部继续从事货运经营,辖区内大部分漏费车辆也在该企业内部从事货运经营,造成国家规费流失。我所运政执法人员多次要求到该企业内部稽查,均遭到企业保安人员阻挠。《道路运输条例》第五十九条规定,道路运输管理机构的工作人员应当严格按照职责权限和程序监督检查,不得乱设卡、乱收费、乱罚款,  相似文献   

14.
《中国道路运输》2009,(2):40-40
中国道路运输杂志社编辑部:我们在道路运输监督检查时发现,一辆危险货物运输车辆在运输过程中无押运员,请问能否依据《道路危险货物运输管理规定》第五十三条第一款的规定,对道路货物运输经营者实施行政处罚?  相似文献   

15.
行业     
今后,旅游包车不会因一些意外情况失去联系。交通运输部、公安部、安全监管总局、工业和信息化部4部门近日联合下发了《关于加强道路运输车辆动态监管工作的通知》,今年12月3113前所有旅游包车、三类以上班线客车(指经营者自有营运客车10辆以上、客位200个以上),  相似文献   

16.
营运车辆综合性能检测企业在营运车辆综合性能检测、技术等级评定等项工作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为道路运输生产安全把好车辆技术关,保障运输车辆技术状况完好等方面提供了技术支撑。但是,实行社会化管理以来,由于体制、机制、市场经济社会因素等多方面的影响,综合性能检测企业在检测工作中无法科学、公正、客观地开展检测业务。企业经营过程中行为不规范、服务不达标、标准不统一的问题屡见不鲜,客户投述率呈上升趋势,不仅侵害了道路运输经营者的合法权益,也影响了综合性能检测企业诚信经营的声誉,还损害了道路运输行业管理部门的形象,最主要的是给道路运输生产安全带来了严重的安全隐患。  相似文献   

17.
《中国道路运输》2005,(3):32-32
在《道路运输条例》实行后,一些地方仍在实行营运车辆定点二级维护制度。根据《行政许可法》和《道路运输条例》的规定,车辆维修属于道路运输管理机构的行政许可范围,凡符合车辆维修开业条件,并取得一类、二类维修经营许可的,都可以从事车辆二级维护经营业务。对营运车辆实行定点强制维护的做法是否合法?请编辑部解答。  相似文献   

18.
物流运输在现代经济社会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而物流车辆调度管理在物流运输过程中占有重要地位,有效提高物流车辆调度管理效率和水平,有利于整个物流运输效率的提升,对企业以及整个国家的经济发展都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基于此,本文研究分析了现代社会物流车辆调度管理系统的应用与技术实现方法,希望能够为以后相关方面的研究工作提供一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19.
《中国道路运输》2009,(2):44-44
中国道路运输杂志社编辑部:我们县有的人使用电瓶车非法从事道路客运经营,发展速度相当快。目前,公安交警部门不给电瓶车办理车辆牌照,我们也不能给这些电瓶车办理道路运输证。对此,我们一时找不到管理依据,一些老百姓认为我们不管理这些非法经营者属于行政不作为。请问,我们该怎么办?  相似文献   

20.
《中国道路运输》2008,(8):41-41
中国道路运输杂志社编辑部: 执法人员在监督检查过程中,发现道路运输经营者使用移动罐体从事危险品货物运输。该经营者已经取得危险品运输资格,车辆持有道路运输证,按照《道路运输危险货物车辆标志》(GB13392)的要求悬挂了标志,车辆技术等级也符合国家标准。请问,使用移动罐体从事危险货物运输是否违法,能否对其实施处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