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本文从总结金融危机的教训出发,借鉴外国经验,阐述发展金融、金融立国是实现中国崛起的必由之路.为了发展金融必要增强国民的金融意识和信用意识;促进金融创新,开放和拓宽投资领域;增强中央银行的独立性;加强金融监管;实现人民币可兑换和人民币国际化.  相似文献   

2.
金融创新与金融监管的对立统一关系,是金融领域永恒的话题。在金融危机的特殊背景下,两者的冲突关系更加凸显,协调两者之间的冲突,可从法治的视角提出了一些具体对策。  相似文献   

3.
当代金融创新对金融发展的影响是双性的。从积极性影响看 ,金融创新不仅大幅度增加了金融机构的资产和盈利率 ,增强了金融机构的竞争能力 ,使金融业的发展空间日趋扩大 ,金融机构规避风险的能力增强 ,而且增强了金融市场的活力 ,推动了国际金融市场融资证券化 ,促进了金融市场自由化 ,还促进了金融混业经营 ,优化了融资制度结构 ,推动了区域货币一体化 ,使金融体系的运作效率得以提高 ,从而成为金融发展的内在推动力。从消极影响看 ,金融创新加大了金融业的风险 ,主要表现为 :金融创新削弱了货币政策的营运效应 ,降低了金融体系的稳定性 ,降低了金融监管的有效性 ,增加了发生金融危机的概率。但从整体看 ,金融创新的积极影响远远超过它的消极影响 ,应当积极地推进金融创新 ,但要加强有效金融监管。  相似文献   

4.
金融业的混业经营趋势、金融创新的日益频繁、互联网技术在金融领域的广泛应用、金融开放步伐不断加快,对我国金融监管提出了全新的挑战。面对挑战,我国金融监管当局要改革金融监管体制,建立有利于金融创新的机制,引导金融创新积极稳妥发展,建立和完善网上银行监管体系与制度,加强国际金融监管合作,借鉴使用国外金融监管手段,结合中国国情,对即将全面开放的金融市场做好充分的监管准备。  相似文献   

5.
金融创新对金融发展的影响试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当代金融创新对金融发展的影响是双性的,从积极性影响看,金融创新不仅大幅度增加了金融机构的资产和盈利率,增强了金融机构的竞争能力,使金融业的发展空间日趋扩大,金融机构规辟风险的能力增强,而且增强了金融市场的活力。推动了国际金融市场融资证券化,促进了金融市场自由化,还促进了金融混业经营,优化了融资制度结构,推动了区域货币一体化,使金融体系的运作效率得以提高,从而成为金融发展的内在推动力。从消极影响看,金融创新加大了金融业的风险,主要表现为:金融创新削弱了货币政策的营运效应,降低了金融体系的稳定性,降低了金融监管的有效性,增加了发生金融危机的概率。但从整体看,金融创新的积极影响远远超过它的消极影响,应当积极地推进金融创新,但要加强有效金融监管。  相似文献   

6.
新兴市场经济国家与发达国家金融监管的经验教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世纪80年代以后,在金融全球化和金融自由化的背景下,市场经济的不完善性表现得更为突出,金融危机在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以不同的形式发生,加强对金融体系的监管成为各国的理性选择,尽管如此,金融监管的有效性仍在一次次金融危机到来时受到考验,使金融监管的局限性暴露无遗,透过危机,总结两种类型的国家在金融监管中的经验教训,对金融监管制度的建立和创新起参考作用。  相似文献   

7.
金融监管当局对金融业监管的确立与金融监管制度的变革是一个逐步发展的过程.从监管当局和被监管对象双方博弈的角度来看,监管当局为了维护金融体系的安全与稳定,降低金融危机的影响与危害,避免金融危机再次发生,总是试图寻找新的监管重点、变革监管范围和手段,来保持金融监管的有效性.从金融监管的目标来看,由于不同发展阶段导致金融体现不稳定(危机)的因素存在差异,金融监管当局保持金融功能稳定的努力也使得监管体系处在一个不断演进和发展的过程中.  相似文献   

8.
金融产品创新在促使金融资源重新配置和维护金融市场稳定的同时,也可能带来金融脆弱性和系统性风险,金融产品的过度创新也是美国金融危机爆发的重要原因。因此,从金融产品创新视角分析金融产品的过度创新在美国金融危机中的作用机理,并对发展我国金融产品的科学创新提出建议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从次贷危机谈金融创新与监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处理好创新与监管的关系,是推动金融业稳健发展的重要课题。在金融创新的同时缺乏相应有效的监管是美国次贷危机爆发的重要原因之一。金融创新与金融监管是矛盾的统一体,具有统一性和对立性,两者相互影响。创新是金融发展的灵魂和不竭动力,金融创新对金融监管起着推动作用,监管是金融发展的引导力量和有力保障,金融监管能支持和引导创新,能消除创新的负面效应,科学有效的监管可以促进金融健康发展。随着金融业的快速发展,创新和监管都呈现出新的发展趋势,在积极推动金融创新的同时加强金融监管,才能实现金融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0.
美国投资银行与金融危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危机正从华尔街席卷全球,从金融领域波及实体经济,美国投资银行首当其冲.美国投资银行发生剧变的内部原因是,经营范围过宽,业务结构过于集中于高风险的衍生品领域,不良资产过多;自有资本少,杠杆率过高;"创新"过度,金融衍生产品泛滥,脱离实体经济的需要;内部人控制影响下的薪酬激励制度等.外部原因是,参与主体的欺诈、不诚信行为方式盛行;监管制度缺陷等.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由于国际金融市场自由化及资金移动效率化,金融机构朝向综合化发展已蔚为潮流。台湾地区于20世纪90年代开始进行了一连串的金融改革,金融集团在2001年11月执行《金融控股公司法》后快速整合,成为纯粹的控股公司。探讨台湾地区金融控股公司与金融监理制度的现状与发展,将会为我国大陆金融业迈向国际化、全球化提供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12.
从系统科学的角度来看,任何事物的发展过程都是一个组织化的过程。金融市场也不例外。组织化的方式包括自组织和被组织,这两种方式给金融市场带来的风险也不同。  相似文献   

13.
围绕2001年的经济形势,阐述日本近年来的金融政策和金融体制改革问题。  相似文献   

14.
构建金融开放指标和不同风险面组成的系统性金融风险指标体系,通过时变参数结构向量自回归模型(SV-TVP-SVAR)分析金融开放对中国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冲击及系统性金融风险内部的传导效应。研究结论表明,金融开放整体有效抑制系统性金融风险中宏观经济与货币流动风险,但加剧了外部市场与资产泡沫风险累积,且近期有进一步扩大不良影响的趋势;系统性金融风险内部存在传导机制且风险间会同向影响,扩散效应明显。根据当前错综复杂的经济形势和开放条件,中国应将深化金融开放与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相结合,推动金融业全方位、有序开放是防范、化解系统性金融风险的主动选择,也是疏通系统内部风险消化渠道的重要举措。  相似文献   

15.
国际金融并购与中国金融安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国际金融并购对国际金融体系产生了重要影响。对我国而言。它是一柄“双刃剑”,既为我们的金融发展提供了机遇,也对我国的金融安全产生了明显的消极影响。本文从分析20世纪90年代国际金融并购的原因与特点出发,对此次金融并购浪潮对我国金融安全的不利影响及我们应采取的相关对策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6.
构建金融开放指标和不同风险面组成的系统性金融风险指标体系,通过时变参数结构向量自回归模型(SV-TVP-SVAR)分析金融开放对中国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冲击及系统性金融风险内部的传导效应。研究结论表明,金融开放整体有效抑制系统性金融风险中宏观经济与货币流动风险,但加剧了外部市场与资产泡沫风险累积,且近期有进一步扩大不良影响的趋势;系统性金融风险内部存在传导机制且风险间会同向影响,扩散效应明显。根据当前错综复杂的经济形势和开放条件,中国应将深化金融开放与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相结合,推动金融业全方位、有序开放是防范、化解系统性金融风险的主动选择,也是疏通系统内部风险消化渠道的重要举措。  相似文献   

17.
行为金融理论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逐渐兴起的一门力图解释金融市场实际行为的全新金融理论。行为金融理论的发展已经引发了当代金融学的一次革命。尽管行为金融理论发展至今尚未行成一个完整统一的理论体系,但行为金融至少已经在范式转换,理论创新和方法变革三个方面对金融学的发展作出了积极的尝试。  相似文献   

18.
金融全球化背景下商业银行面临竞争日益剧烈,外资银行的进入和金融脱媒的影响下,对存贷款客户等金融资源的争夺白热化,商业银行传统的存贷款业务发展空间有限,而金融创新是银行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9.
论企业财务管理环境与财务决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财务决策人员作为企业的高层决策和内部职能的实际执行,必须对企业财务管理环境及其基本特征有一个全面透彻的研究,理清企业财务管理环境各因素与财务决策的关系,把握企业财务管理环境的基本特征,进行科学有效的财务决策。  相似文献   

20.
区域金融生态环境包括的方面及其广泛,其中地方金融发展状况是一项衡量金融生态的重要指标.依据贵州省的省情和发展阶段,通过对贵州省金融深度、银行部门竞争、金融市场的发展程度、金融信用意识四个衡量指标的考察,分析了贵州省的金融发展状况及存在的问题.最后,从夯实金融发展的根基、深化金融改革、拓宽融资渠道、增强居民的金融信用意识等方面,提出了优化贵州省金融生态环境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