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开放经济下我国汇率制度需重新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由于外汇银行、企业、居民不能意愿地持有外汇,我国的外汇生成机制具有封闭性、管制定价、交易品种单一和波幅较小的特征。我国已加入WTO,贸易和金融都将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这会给我国汇率制度带来很大的冲击,因此,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增强汇率弹性是我国外汇管理体制深化改革的必然方向。  相似文献   

2.
自2005年7月21日起,我国开始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在新的汇率形成机制下,汇率的波动幅度、变动频率将更加明显,银行、企业汇率风险将明显加大,提高外汇风险管理能力变得更加迫切。一、汇改后企业、银行的现状一是以美元为基本  相似文献   

3.
2005年7月.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后,涉汇企业汇率风险加大。运用银行汇率避险产品是涉汇企业规避人民币汇率风险的首要途径.为了解辖内银行汇率避险业务开展情况,我们选择了辖内外汇结算量较大的两家银行进行了调查。  相似文献   

4.
中国汇率风险分担机制与人民币外汇衍生品市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虽然中国经济规模的扩大和对外开放程度的提高,境内企业面临的汇率风险越来越大,但是我国企业难以通过价格博弈向国外需求方转嫁部分汇率风险.在现行汇率制度和升值预期背景下,向银行结汇并转移汇率风险是企业处理外汇收入的优先选择.而中国外汇衍生品市场实际发展状况与理想状况存在较大反差,企业结汇和购汇以即期交易为主,远期和掉期等衍生品交易规模相对较小.产生上述情况的原因在于,商业银行受主客观因素限制,在中国外汇衍生品市场未能发挥应有的作用,存在较大的局限:在人民币升值预期下,银行远期外汇报价导致企业参与外汇衍生品交易缺乏足够激励,并且具有单边性;银行外汇衍生品交易风险控制手段不足;市场供求不平衡.在强烈的本币升值预期下,商业银行通过向央行结汇实现了汇率风险进一步向上转移,而央行以外汇储备增加的形式被动承担了风险,为此付出了巨大的成本,宏观政策因此受到极大制约.  相似文献   

5.
银行的外汇风险,是指由于汇率的变动而给银行收益带来的不确定性。中国在汇率体制改革前采取的是盯住美元的固定汇率制度,并且银行信贷基本上以人民币业务为主,所以银行交易风险比较小。2006年3月6日银监会发布了《银监会督促银行业机构进一步加强外汇风险管理》的通知,3月9日又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外汇风险管理的通知”,  相似文献   

6.
行政化与市场化:渐进改变中的银行结售汇制度 1994年我国实现人民币汇率的并轨运行,开始实行银行结售汇制度,通过银行与客户的结售汇业务及银行间外汇市场,生成人民币汇率。该制度具有两个明显特征:一是市场运作特征。即由外汇市场上存在的人民币与外汇的供求关系决定人民币兑几种主要货币的汇率水平。二是行政管理特征。银行结售汇制度是我国外汇管理的着力点,通过结售汇制度的松与紧,政府可以调节外汇市场上的供求关系以及民间外汇的存量,因此外汇市场的供求是有管理的,而不是自发的,真实的市场需求。  相似文献   

7.
“7.21”汇率改革后,汇率变动的不确定性和复杂性随之加大,如何应对汇率浮动的风险与挑战。把握汇率政策和外汇管理政策的走向,成为银行企业共同关心的问题。为此,中国外汇管理杂志社于2006年2月24-25日召开“2006中国外汇论坛暨中国外汇管理杂志社第四届理事会”。在外汇论坛上,央行、银监会及外汇局有关领导、国内知名学者.金融机构专家就汇率改革及与汇改相关的.银行企业关心的问题进行了全面而深人的探讨。本刊特对部分精彩发言进行选编整理,以飨读者。[编者按]  相似文献   

8.
随着2005年7月全新的汇率制度改革的启动,进出口企业如何通过金融工具防范汇率风险已经成为关系企业生存的关键因素。本文分别介绍了远期结售汇、远期外汇买卖、外汇掉期和外汇期权这四种金融工具,并通过实际案例分析了如何防范汇率风险。  相似文献   

9.
一、背景 1、人民币汇率体制改革之后,为了给银行与企业开辟更多的避险工具,央行出台了《关于扩大外汇指定银行对客户远期结售汇业务和开办人民币对外币掉期业务的通知》,引起了人们对人民币汇率风险防范问题的广泛关注。在更具有弹性的人民币汇率机制下,银行如何在利用外汇远期市场为企业提供产品服务的同时,规避自身所面临的汇率风险,是汇率改革后银行发展外汇业务所面临的紧迫问题。  相似文献   

10.
黄术生 《中国外汇》2006,(12):57-57
2005年7月21日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使汇率风险成为我国银行、企业不得不面对的问题。新汇率机制运行以来,江西省外汇理财和避险业务开展的情况怎样,为此我们对外汇指定银行进行了专题调查。  相似文献   

11.
2005年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后,相关配套的外汇管理改革措施纷纷出台。对于商业银行结售汇头寸管理而言,影响最大的莫过于实施了11年的银行结售汇制度的变革。此外,在银行间即期外汇市场引入做市商制度和人民币汇率中间价形成方式的改变,也对银行结售汇资金运营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当前银行机构外汇风险管理的十大问题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黄毅 《中国金融》2006,(7):40-41
2005年7月以来,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和我国银行间外汇市场发生了一系列变化。2006年1月4日,银行间即期外汇市场引入了询价交易方式和做市商制度。人民币汇率机制改革是深化经济金融体制改革,健全宏观调控体系的重要内容,同时也有利于金融创新,促进银行开发外汇新产品、发展衍生交易业务,提高银行的风险定价能力。与此同时,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和外汇市场发展也给银行机构的经营和风险管理提出了新要求,银行机构必须对外汇风险乃至整体市场风险管理认真加以研究并采取切实有效的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13.
王祎 《新疆金融》2006,(9):17-17
所谓人民币与外币掉期业务,是指境内机构与银行有一前一后不同日期、两次方向相反的本外币交易。在前一次交易中,境内机构用外汇按照约定汇率从银行换入人民币,在后一次交易中,该机构再用人民币按照约定汇率从银行换回外汇;上述交易也可以相反办理。由于两笔交易的汇率是事先确  相似文献   

14.
<正>近年来,人民币汇率双向波动成为常态,汇率弹性不断增加,外贸企业汇率避险诉求显著增加。利润较薄的小微企业尤其容易受到汇率波动的影响,规避汇率风险对小微企业保持稳健经营至关重要。但长期以来,小微企业汇率避险面临“意识弱”“成本高”“流程繁”等痛点,文章从银行代客外汇衍生品部门实务视角,探讨提出“强化汇率风险中性意识宣导”等措施建议,协助企业提升汇率避险能力、规避汇率波动风险。  相似文献   

15.
牛珂荣  陈永忠 《新金融》1995,(12):29-29
目前我国一些商业银行在部分城市开办了外汇室(个人外汇买卖)业务,满足了居民外汇套换增值的需要,但随之也出现了两种汇率并行而引起的套利问题。 第一种汇率是外汇室业务的挂牌汇率。该汇率是银行根据国际外汇市场的即时汇价加减一定幅度的差价后得出的,当国际外汇市场的汇价波动超过一定幅度时,银行将依据新的汇价相应调整其外汇室业务的挂牌价。粗略地说。  相似文献   

16.
随着中美贸易摩擦不断升级,贸易保护主义和单边主义抬头,我国外贸形势愈加复杂多变,自2015年“811汇改”以来,人民币汇率结束了单边升值态势,人民币双向波动趋势已经形成,人民币汇率波动率加大,这需要外贸企业进一步增强外汇风险管理理念,选对合适的避险产品和工具,提升企业汇率避险管理水平。  相似文献   

17.
由于外汇市场的不稳定,从事外币业务的企业将不同程度地承受由于汇率变动而带来的风险。为避免这种汇率风险,企业可与从事外币交易的银行或外币经纪人签订远期外汇合同。所谓远期外汇合同,是指在约定未来某一日期以一定的外汇汇率(远期汇率)买进或卖出一定金额外币的合同。签订远期外汇合同之后可使企业按已得知的外汇价格进行交易。由于签订合同日的即期汇率与远期汇率有差别,这种差别可看作是远期外汇合同的折价或溢价。如果远期汇率高于即期汇率即产生溢价;反之,则产生折价。在会计期末签订远期外汇合同日的即期汇率与期末的即期…  相似文献   

18.
面对主要可兑换货币的汇率波动。企业如何趋利避险?银行推出的集避险、投资,理财等多功能为一体的外汇理财产品。实现了银企双赢:企业方面。锁定了汇率成本。成功规避了汇率风险:在一定范围内使企业事受到汇率波动带来的减少换汇成本的好处:并通过享受美元低利率贷款优惠降低财务成本。银行方面。扩大了银企合作范围。拓展了新客户,稳定了老客户,还创造了直接的中间业务收益。并带动相关业务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9.
人民币汇率机制改革以来,人民币汇率弹性增大,进出口企业,尤其是中小出口企业人民币汇率避险需求明显增加,银行也适时推出了部分新型贸易融资组合产品,有效地满足了企业规避汇率风险和多样化财务运作的需求。然而,银行新型贸易融资产品在运作模式、市场需求、套利成本收益等多个方面都对现行外汇管理政策和跨境资金流动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对此应加以研究和关注。  相似文献   

20.
杨帆 《中国金融》1994,(4):37-38
新汇率体制对企业的影响杨帆1994年1月1日,我国在汇率和外汇管理方面进行了重大改革。新的汇率制度对企业的影响是多方面的,企业的经营思想和经营策略也应作相应的调整。预测经济形势,要考虑汇率变化市场经济特别是金融市场的发展,使得预测宏观经济环境对于企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