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1 毫秒
1.
网络时代下,新的组织现象和组织形式不断涌现,有必要通过对新组织形成的动因、遵循的基本导向、新组织的各种形式等问题综合剖析以揭示新组织的价值创造过程及其本质。国内外近50年来关于新组织的研究提出,以互联网为核心的计算机通信技术带来的技术变革、认知转变和企业应变催生了新组织的出现;新组织的形成遵循知识创造、协作创新和角色重构三个基本导向;新组织形式的“相对新颖性”包括新结构、新主体、新形态和新要素四个方面,构成新组织的“四维”形式。新组织的价值创造过程本质上是由技术变革引发组织形式变化,进而导致组织能力提高形成的。对比科层组织与新组织的组织范式以及各种形式发现,利用新组织形式的多样、灵活、非理性特征对科层制组织架构进行适时调整,是科层组织演化、避免科层陷阱的重要方式。  相似文献   

2.
"三农"问题是我国需要解决的首要经济社会问题。解决"三农"问题,应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对我国当下的制度和资源进行调适和重构,以实现我国农业现代化、农村城镇化、城乡一体化的总体目标,促进城乡的协调发展和全面小康社会的建设。  相似文献   

3.
现代市场经济要求既要产权细化又要产权清晰,而两者之间呈现明显正相关性,即现代市场经济越发达,则要求产权越细化、越清晰.随着我国市场经济迅猛发展,截止现阶段,我国土地的产权界定还有待进一步明晰.现阶段,我国应将农地制度改革重心放在明确界定集体层次的权利主体,限制其集体层次的权力边界等处,只有这样才能够维护农户层次的合法权益不受侵害,规避欺骗国家层次行为的发生,从而提高农村土地资源的利用率,为增加农地产出提供有力保障.  相似文献   

4.
农村“空心化”现象的经济学解释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发展,部分农村地区出现了"空心化"现象。文章试图从经济学角度对农村"空心化"现象做出自己的理解。利用托达罗的城乡人口迁移模型解释农村"空心化"现象的成因,认为城乡预期收入差异使农村人才流向城镇,同时由于劳动力需求和供给的特点,造成部分农村出现"空心化"。然后分析了农村"空心化"存在的危害,最后提出了几点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王培君  毕娟 《经济师》2007,(12):68-69
作为全国性民间娱乐活动的"超级女生",制造了火爆的"超女"现象,其背后折射出当代青年在时代背景下的心理特征。据此,各级青年组织可采用具有时尚特征和娱乐性的动员手段,有意识地引导发挥社团明星的魅力,充分发挥青年党团员和学生干部的骨干作用,并充分尊重青年的主体意识,以便更好地起到吸引青年、引导青年、教育青年、服务青年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行政院大陆委员会是台湾当局处理两岸事务的专门行政机构。陆委会的组织架构分为两层,一层为委员会议,一层为业务单位。陆委会人事根据《大陆委员会组织条例》设置,主任委员和副主任委员的选任由台高层主导。  相似文献   

7.
基于通用—费舍案例中被还原的事实真相,本文指出了资产专用性理论和产权理论的逻辑瑕疵及其经验含义的不可靠性,并从竞争战略的角度对该案例进行了重新分析。达到的基本理解是:对于企业边界的决定,最主要的诱因是获取竞争优势,而不是规避机会主义行为。为获取竞争优势,企业必须独占稀缺性战略资产,从而将其“保护”在企业边界以内,同时还必须获得生产过程的良好协作,然而,无论是满足哪一个条件,一体化或科层机制的本身都只提供了部分“手段”,企业家的行政领导能力和经营智慧构成了另外一部分重要支撑。  相似文献   

8.
"应急赶工队"是工人的一种自组织形式,其最主要的组织功能是在工资待遇谈判中提升工人群体的集体谈判能力。"局内人—局外人"模型拓展分析说明了"应急赶工队"短期工人状态依存工资形成机理,以及与长期工人工资的相互作用。"应急赶工队"的产生对现代企业工会发挥应有组织效能具有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9.
创建“学习型组织” 二十一世纪企业文化的主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立“学习型组织” ,这是美国新管理大师彼得·圣吉对企业管理文化的一个全新命题。面对知识经济与经济全球化的市场态势 ,企业如何以新的文化理念和行为模式应对竞争 ,寻求合作 ,共同发展 ,创建“学习型组织” ,并使企业产生不竭的动力 ,是二十一世纪企业文化的主题  相似文献   

10.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世界各国科技竞争加剧,科技创新成为各国博弈的主战场。我国在基础研究、关键核心技术等领域正在遭受西方发达国家的围堵。高校作为基础研究主力军和重大科技突破策源地,传统科研范式在响应国家重大需求方面存在原始创新能力薄弱、科技成果转化率低、协同创新能力不足等问题。持续增大的外部压力、创新高风险与高投入使得“有组织科研”成为当前我国高校提升创新效能的重要选择,也是高校深度融入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举措。阐述“四个面向”和“有组织科研”的内涵,梳理“四个面向”与“有组织科研”、“有组织科研”与自由探索的关系,从高校传统科研范式亟待解决的问题入手,构建基于“四个面向”的高校“有组织科研”范式,对重庆大学“有组织科研”实施路径与成效进行解析,验证理论的科学性与适用性。  相似文献   

11.
与大多数法治国家奉行的审判中心主义不同,中国刑事诉讼审级制度呈现出哑铃现象,表现为审判中心前移的侦查中心主义和一审中心后置的上诉审为重心。在分析造成哑铃现象的根本原因的基础上,对一审中心主义进行比较研究,提出从审前司法审查制度以及审级功能的分工两个方面对哑铃现象进行修正。  相似文献   

12.
关于中国改革机制有众多的解释,新近提出的试验说被视为切中改革实践的一种理论。本文从内容到方法论层面对试验说进行评析,在此基础上提出替代性解释:试验是基于中央选择性控制的。中央对怎么改革并不预先设定一个原则和目标,而是通过对试验的不确定态度,实现对地方的选择性控制。改革过程中,除了维护政治权力秩序(地方服从于中央)的意识非常清晰之外,对怎么改革并没有明确的意识。实践的形式可以多种多样,至于采用哪种形式完全取决于中央的需要及对中央的功效如何,在根源上则受制于整个权力体系结构所受的约束。基于中央选择性控制的试验有利于中央化解危机但又不失对秩序的控制权,但客观上却使得试验难以充分发挥和推广,最终趋于同质化。  相似文献   

13.
“两新”组织党建工作是新形势下党的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推动科学发展的有力支撑。在开展创先争优活动中,“两新”组织党组织和党员要在破解难题上下功夫,在发挥作用上做文章,努力提高党建工作水平,促进“两新”组织发展。  相似文献   

14.
吴利存 《时代经贸》2013,(20):177-177
“两新”组织党建工作是新形势下党的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推动科学发展的有力支撑。在开展创先争优活动中,“两新”组织党组织和党员要在破解难题上下功夫,在发挥作用上做文章,努力提高党建工作水平,促进“两新”组织发展。  相似文献   

15.
文章分析了工业统计年报中"安全费用"填报的重要性与现行会计准则对"安全费用"核算的相关规定,以及工业企业统计报表制度对"安全费用"的解释,指出应加强对"安全费用"的解释与说明,同时在《工业企业成本费用》表中单独列示"安全费用"等专项基金。  相似文献   

16.
聚焦医学类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成效问题,解析创新创业教育(理论性和实践性)、创业激情(发明激情、创建激情和发展激情)和创业意愿三者之间的关系。基于846名医学生调查问卷数据,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发现两种类型的创新创业教育对于提升医学生创业意愿具有正向影响,创业激情发挥了重要的中介效应,对于理论性创新创业教育、三种创业热情的激发均十分重要,而对于实践性创新创业教育,应更注重培育医学生的创业激情。  相似文献   

17.
裴君 《经济师》2012,(6):233+235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人才的重要性越来越突出,已被作为企业的第一资源而存在。文章从人才促使企业的组织形式和运营形态发生的变化入手,论述了杰出性是人才永恒的基本特征,其潜能需要得到不断释放,这就为人力资源管理者提出了一项任务,即弘扬人才优势、发掘人才潜力、激发人才活力。海尔的"赛马"机制无疑是一个可资借鉴的成功案例。  相似文献   

18.
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由其成员联合拥有并进行民主控制,是遵循民管、民有、民受益的自治组织。该文对国际合作社联盟罗虚代尔原则的逐步修订进行了归纳,并对我国农民合作经济组织近年来偏离规范化发展的现象进行剖析,重新审视合作经济组织规范化的定位,着重从对内坚持民主管理和对外提高竞争力方面,对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可持续发展的路径选择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9.
基于"中国之谜"和制度变迁的视角我们发现金融发展的"中国模式"有如下基本内涵:(1)政府主导的强制性、自上而下的制度变迁;(2)"渐进式"的增量改革;(3)政府主导市场化改革的"次大国模式"。中国金融发展变迁的路径依赖性及高度统一的金融体制起主导作用的初始条件,决定了我国金融发展模式的特殊路径与顺序选择。理解金融发展"中国模式"的关键是剖析政府因素和其他市场因素在金融市场化改革过程中的博弈与耦合。  相似文献   

20.
通过对改革开放三十年来土地流转政策的梳理,得出了两点认识:(1)土地流转并不是对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否定,而是与承包制相随而生、并行不悖的,应该将农地流转视为承包制深化途径的应有选项。(2)农地流转的推进方式不应该由地方政府在违背农户意愿的情况下强行推进,不应该简单地以农业经营的规模化和促进经济发展为唯一目标。回顾过去是为了启迪当下,新世纪以来,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历史进程中,因行政力量主导而违背农民意愿的土地流转问题层出不穷。有针对性地提出应对举措,其中最根本的一条依然是大力破除违法、错位的行政力量的干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