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金融宏观调控障碍及治理左锦平,赵振华1993年下半年以后,中央采取了以整顿金融秩序为突破口加强宏观调控等一系列重大措施,抑制经济过热,扭转金融秩序混乱的局面,已取得显著成效。经济、金融运行出现了新的转机:投资在高位上开始下降,货币供应的高速增长出现逆...  相似文献   

2.
中外货币政策目标考察和选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周彤 《西南金融》2006,(5):14-15
近两年,国际经济金融形势发生了令人瞩目的变化——国内,财政赤字和固债兑付压力不断升高,外汇储备持续快速上升和局部经济过热仍未有效抑制;国际,石油价格不断上涨,美元兑欧元、美元兑人民币的汇率持续下降,但美国经济增长依然强劲,中美、中欧贸易摩擦不断升级,这些都会对我国货币政策的传导过程和效果产生影响甚至冲击。本文拟通过对世界主要工业国不同货币政策目标的比较和我国当前经济发展环境的考察,对我国货币政策目标的取向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3.
吴慧元 《福建金融》2008,(10):25-29
在现代开放型经济中,一国宏观经济可分为内部经济与外部经济,实现宏观经济的内外均衡是一国政府不懈追求的目标。我国在治理经济过热的过程中着重使用的是紧缩性货币政策,本文主要运用蒙代尔一弗莱明模型对当前我国货币政策及其效应进行分析,并提出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货币政策的非均衡效应也许对于许多中国读者来说还比较陌生,然而美国经济界人士对于这一理论的研究却已有几十年的历史了。所谓货币政策的非均衡性效应是指作为政府的宏观调控手段之一的货币政策,对经济调控所起到的作用呈非均衡状态,或者说,政府希望通过货币政策来有效地调整经济的冷热,经济对货币政策所作出的反应是呈非均衡状态的。迄今为止的研究结果表明,货币政策在抑制经济过热方面比刺激经济增长方面更为显效。具体地说,紧缩性货币政策抑制经济过热的效应比之扩张性货币政策刺激经济复苏的效应表现得更为灵验。  相似文献   

5.
尹继志 《新金融》1998,(11):5-7
1993年至1997年,为了治理通 货膨胀,抑制经济过热,我国执行了五年左右的适度从紧的货币政策。从1998年起,针对国内经济出现了明显的阶段性买方市场、社会总需求不足、物价水平持续走低,并出现了通货紧缩的迹象,以及亚洲金融危机的外部冲击等情况,为了保证中央确定的经济增长目标的实现。  相似文献   

6.
近三年来以抑制通货膨胀为首要任务的宏观调控,在适度队紧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的条件下既保持了经济的快速增长,又有效地抑制了通货膨胀,成功地实现了“软着陆”。这次宏观调控成功地运用了经济手段,且充分体现了以金融调控手段为主的新特征。其成功的基本经验在于:坚持适度从紧的货币政策下,采取的是微调与预调、直接调控手段与间接调控手段双向并举,以控制货币供应量为中介目标的各种手段密切配合的数量型调控的成功运作。一、宏观调控中全田手段运作的纷效这次宏观调控是在我国出现了经济过热和货币供应量过速增长带来了物价迅速…  相似文献   

7.
加大利率杠杆力度需要动态利率机制杨同杰,邹成祚一、治理通货膨胀需要加大利率杠杆力度治理通货膨胀是当前经济工作中的重点。控制通货膨胀需要采取紧缩性的货币政策,而经济过热又迫切要求放松银根,这是我国长期反复出现过的矛盾现象。目前物价涨幅相继攀高,群众反映...  相似文献   

8.
2006年上半年,中央宏观调控政策的重点放在了房地产业,中央银行频频出台以控制信贷增长、收紧房地产有关贷款为主要内容的货币政策,有效遏制了房地产投资过快增长引起的经济过热的现象,  相似文献   

9.
中国金融业在改革中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是宏观金融调控已从用贷款规模直接控制,转向了用利率等货币政策工具间接调控。1993开始实行的适度从紧的货币政策和1998年开始实行的稳健的货币政策,先后在治理通货膨胀和防止通货紧缩趋势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
中国人民银行2004年第一季度金融统计资料表明:今年以来,中国人民银行继续实行稳健的货币政策,保持货币政策的稳定性和连续性,加强预调和微调,加大公开市场操作力度,控制基础货币的增长,引导货币信货适度增长,今年一季度金融运行继续保持平稳,促进了国民经济平稳、快速、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1.
本文主要以1996年1月-2016年6月的通胀缺口、产出缺口、利率和货币供应量等数据为基础,运用LT-TVP-VAR模型分析了货币当局的时变反应特征和调控模式。从中得出结论是:我国货币政策与通胀缺口和产出间的依存关系具有门限效应,央行存在非对称偏好, “价格型”货币政策有规避产出收缩偏好,“数量型”货币政策有微弱规避通货紧缩偏好。就效果而言,“价格型”政策治理通货紧缩效果较好,而“数量型”政策控制通货膨胀、刺激产出增长和抑制经济过热的效果较好。由此提出“新常态”时期的三方面政策建议:一是理性看待并适应经济增速放缓和物价水平下滑,配合宏观经济结构性调整制定有针对性的货币政策;二是以扩张性利率政策来诱导适度通胀,并以“数量型”货币政策为主为经济增长托底;三是加快完善利率的市场传导机制,为提升“价格型”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创造良好环境。  相似文献   

12.
金融宏观调控成效明显适时进行灵活微调———1996年的金融形势分析及未来的政策建议1996年,以治理通货膨胀为首要任务的金融宏观调控基本达到预期目标。中央银行在坚持适度从紧货币政策的同时,及时运用多种货币政策操作工具进行微调,取得明显成效。金融宏观调...  相似文献   

13.
《中国货币市场》2002,(1):21-24
2001年,中央银行继续实行稳健的货币政策,全年金融运行平稳,良好的金融运行状况有力地支持了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增长。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厦门市货币政策执行松紧适度,适当增加了基础货币供应量,进一步扩大了信贷资金投放,货币政策通过调控货币供应量基本达到了预期目标,2000年厦门市GDP同比增长15.1%,商品零售物价指数和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分别为98.5%和106.3%,基本实现了“低通胀高增长”的良好态势,但是,也应当看到经济金融运行仍然存在一些深层次问题,如经济增长后劲不足,信贷资产潜藏一定风险,货币政策工具操作能力,货币政策传导不畅等,因此,必须从经济金融运行存在的问题入手,采取措施改进中央基层行货币政策工具,疏通货币政策传导机制,进一步提高央行基层行货币政策执行绩效。  相似文献   

15.
焦永民  冯斌 《青海金融》2005,(10):51-52
一、基层人民银行在金融宏观调控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当前,基层人民银行为有效贯彻执行稳健的货币政策,疏通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不断改进工作方式,通过采取制定辖区信贷指导意见,加大货币政策窗口指导力度,运用再贷款、再贴现等货币政策工具,加强对经济金融运行情况分析,及时反馈货币政策执行效果和问题等一系列措施和办法,在引导、支持金融机构调整信贷结构,优化信贷投向,防范信贷风险,保持信贷总量适度增长,支持地方经济金融协调发展,增强金融宏观调控实施效果方面发挥了积极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6.
我国运用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治理经济过热已取得初步成效,但进一步缓解经济过热局面还需选择性货币政策工具配套。因为目前最大的问题是产业结构不合理,这不是一般的调节货币供应量能解决的,而是要将过热产业中的货币引导到偏冷但有发展空间的产业中去。同时我们应该将央行干预  相似文献   

17.
今年以来,为缓解经济过热,减少货币信贷投放,从4月开始国家启动了新一轮的宏观调控。央行上调贷款利率,上调银行准备金率,加大公开市场操作,在几个月内连续采取了多种手段,力图减缓经济发展的速度。国家统计局公布的经济数据显示,中国第二季度GDP增长达到11.3%,创出12年来的新纪录。央行提高存款准备金还只是其动用货币政策工具调控宏观经济的前奏,后续是否还会出台更严厉的货币政策,还得看下一阶段的经济增长率、通货膨胀率、货币供求等诸多方面的反应。同时,利率、存款准备金率以及汇率都可能成为未来央行货币政策的工具。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由于受我国投资增长过快以及国际市场石油、粮食等大宗物资价格持续上涨的影响,我国出现经济过热的迹象,为此,中央银行自2007年下半年起被迫实施从紧的货币政策。而从紧货币政策对我国跨境外汇收支产生较大影响,一方面,从紧货币政策因能有效促使经济降温从而对外汇收支产生紧缩效应,另一方面,从紧货币政策导致国内资金偏紧从而对跨境外汇收支具有一定扩张效应。  相似文献   

19.
2001年是“十五”计划的第一年。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中国人民银行继续执行稳健的货币政策,灵活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保持货币供应量的适度增长,支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总体看,全年金融运行平稳,货币政策达到了预期目标。  相似文献   

20.
一、信息化建设在金融宏观调控中发挥了积极作用 以人民银行为例,目前以货币供应量为中介目标,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调控基础货币的间接调控体系已经建立,这对于成功地抑制经济过热、控制通货膨胀、促进经济发展、顶住金融危机的冲击、保持人民币币值稳定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一是已经建成的支付清算系统是金融市场和经济运行的核心基础设施。二是货币金银管理信息系统的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