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 毫秒
1.
非均衡区域经济格局中的货币政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济区域化是大国经济发展的普通特征,区域经济不均衡发展是所在大国经济发展的普遍规律,区域货币资金的失衡向统一性的货币政策实践提出出挑战,建立最优货币区,使货币区域化,是一个值得认真探讨的理论与实践课题。  相似文献   

2.
统一货币政策须关注区域金融非均衡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转轨时期中国区域金融非均衡发展的成因与表现的分析,揭示以区域经济金融均衡运行为假设前提的统一货币政策与区域金融非均衡运行现实的矛盾,由此提出货币政策关注区域金融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可能路径.  相似文献   

3.
4.
货币政策与货币结构的互动效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兆星 《中国金融》2002,(3):19-20,27
  相似文献   

5.
实行统一的货币政策的国家和地区应该是最优货币区,这样才能发挥货币政策的最大绩效。我国还不是最优货币区,存在货币政策区域效应,不适宜采取完全的全国统一的货币政策,要灵活运用货币政策,处理好货币政策统一与差别化问题,提高我国货币政策总绩效。  相似文献   

6.
论股票市场的货币政策效应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相似文献   

7.
8.
9.
我国货币政策实施效应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当前,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及作用效果无可置疑,介由于宏观调控的需要和微观资金分布的结构性矛盾的凸现,进而也暴露出了当前货币政策实施的局限性,因此,当前稳健的货币政策应在求得自身平衡的基础上,强化结构调控效果,突出货币政策传递效应,并要兼顾金融监管效应和中长期目标。  相似文献   

10.
我国经济金融运行中的非均衡现象日益突出,不利于宏观经济稳定增长。金融信用的非均衡表现为城乡、地区、国有一民营、虚拟一实体经济、内外经济结构的非均衡。金融信用的非均衡加大了我国宏观经济运行的风险,降低了货币政策调控有效性。因此,以金融信用的均衡发展,促进经济均衡增长,是当前宏观经济政策的关键。  相似文献   

11.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货币市场的发展,引致中国金融业发生了深刻变革,货币市场与中央银行货币政策操作的联系更加密切.货币市场的不发达已经成为制约我国宏观金融调控向适应市场经济需要的方向转化的重要因素之一,成为新的经济条件下影响货币政策有效性提高的关键性原因之一.因此,在推进货币政策调控机制间接化改革的进程中,尽快建立起与货币市场发展相适应的新的货币政策框架,已成为提高货币政策有效性,满足金融市场发展的迫切要求.  相似文献   

12.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货币市场的发展,引致中国金融业发生了深刻变革,货币市场与中央银行货币政策操作的联系更加密切。货币市场的不发达已经成为制约我国宏观金融调控向适应市场经济需要的方向转化的重要因素之一,成为新的经济条件下影响货币政策有效性提高的关键性原因之一。因此,在推进货币政策调控机制间接化改革的进程中,尽快建立起与货币市场发展相适应的新的货币政策框架,已成为提高货币政策有效性,满足金融市场发展的迫切要求。  相似文献   

13.
(一) 货币政策控制社会总需求中的作用增强,但政策效应却趋于下降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机制因素的强化,国民经济生产和使用结构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银行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愈来愈重要,这就决定了货币政策的作用力趋于加强。从1979年以来的情况看,国家在控制社会总需求过程中越来越依赖于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作用。1979-1982年期间,国家控制通货膨胀主要依靠的是财政和银行的双紧政策。但是最近几年。  相似文献   

14.
在改革开放的政策推动下,我国经济得到飞速发展,但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均衡所引起的货币政策区域效应问题也日益引起关注。本文通过对货币政策传导渠道分析,即货币渠道和信贷渠道,结合目前我国区域在经济金融方面存在差异的现实情况,探讨导致我国货币政策区域效应产生的原因,从而为我国统一货币政策的实施及货币政策实施有效性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在改革开放的政策推动下,我国经济得到飞速发展,但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均衡所引起的货币政策区域效应问题也日益引起关注.本文通过对货币政策传导渠道分析,即货币渠道和信贷渠道,结合目前我国区域在经济金融方面存在差异的现实情况,探讨导致我国货币政策区域效应产生的原因,从而为我国统一货币政策的实施及货币政策实施有效性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区域经济一体化、集团化的发展成为世界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一道靓丽风景线,而欧洲货币的一体化更是世界区域经济发展进程的里程碑标志。支持货币一体化的理论基础就是1999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罗伯特·蒙代尔于1961年提出的“最优货币区”理论。最优货币区理论及其发展自欧洲区域货币一体化开始,西方经济学界提出了“最优货币区”理论。在此,经济学对“最优货币区”解释为由不同国家或地区组成的货币联盟,区域内实行单一的共同货币,或者虽有几种货币但相互之间具有可兑换性,其汇率在对内进行经常交易和资本交易时互相盯住,对外则统一浮动,以求…  相似文献   

17.
最优货币区视角下的中国货币政策区域效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最优货币区理论,中国还不是最优货币区.按照外贸依存度和人均CDP把中国经济区域分为A、B、C三个区域,采用向量自回归模型(VAR)和脉冲响应函数(IRF)定量检验得出,中国确实存在货币政策的区域效应.从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角度来看,汇率渠道是产生货币政策区域效应的主要原因,利率渠道对货币政策区域效应的解释力不强.  相似文献   

18.
最优货币区视角下我国货币政策区域效应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年来中国的货币政策实践表明我国货币政策效果上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别.本文从统一货币政策的理论基础-最优货币区理论出发,运用最优货币区标准对中国进行检验分析,找出产生货币政策区域差别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以减少统一货币政策的区域差别,增进货币政策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9.
再贴现作为三大传统货币政策工具之一,是中央银行通过制定和调整再贴现利率来干预和影响货币市场利率及货币市场的供应和需求,从而调节市场货币供应量的一种工具。它对合理引导信贷资金投向,加速资金周转,规范商业信用,促进商业银行信贷结构调整起到了积极的作用。目前,由于受诸多因素的制约,再贴现业务发展普遍缓慢,再贴现的政策效应难以得到充分的发挥,成为金融工作亟待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20.
辛树人 《新疆金融》2010,(9):120-130
<正>2009年,我国实施了适度宽松货币政策,在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扩内需,保增长"取得巨大成绩的同时,资产价格上涨过快、信贷结构过度集中等一系列问题也接踵而至,显然,同一的货币政策在不同部门产生了非均衡效应,并严重影响了货币政策的效果。基于此,本文分析了货币政策非均衡效应产生的微观基础。一、我国货币政策存在非均衡效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