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2.
此次全球金融危机对传统的、以金融机构偿付能力为基础、强调单个金融机构个体稳健的金融监管理念和实践提出了挑战。危机的爆发和迅速蔓延表明,微观审慎监管的偏差和宏观审慎监管的缺位是今后一段时期需要着力解决的重大问题。因此,应进一步完善微观审慎监管的政策和工具,扩大监管范围,建立统一的系统性风险防范机构,并有效降低金融监管的顺周期性。  相似文献   

3.
“经济大气候”的变化一直是经济学家、企业家关系研究的重点,宏观经济波动与微观企业行成为已成为业界主要讨论的主题.一个企业经营状况的好坏,不仅会受到内部管理水平的影响,还与宏观经济波动有关.管理水平决定了企业微观行为是否合理科学,而宏观经济波动却影响着微观企业行为目标实现的难易程度.尽管通过提高管理水平、调整发展策略、细化市场、开发新产品能在某种程度上减少宏观经济波动对微观企业行为的影响,能暂时稳定企业的内部小环境,但依旧无法忽视宏观经济波动的存在.  相似文献   

4.
本文构建了一个以房价波动为基础的DSGE模型,以数值模拟为主要研究方法,考察了房价波动的宏观审慎政策与货币政策协调效应。基于我国经济的模拟分析得出三个基本结论:(1)从协调机制来看,宏观审慎政策与货币政策应当分别以房价稳定与物价稳定为目标,均采用标准的泰勒规则,而非其他更为复杂的多目标规则。(2)从协调策略来看,针对不同类型的房地产市场制定有差别的宏观审慎政策,同时配合货币政策,这样既能发挥宏观审慎政策对房价调控的结构性功能,又能弥补货币政策对房价总量调控的不足。(3)从协调效应来看,协调不仅能够实现对房价波动的有效调控,而且能够实现社会福利损失的最小化。  相似文献   

5.
本文以注册会计师独立性的微观动机和宏观行为为分析框架,通过对有关注册会计师独立性研究文献进行归纳和分析,从中寻找注册会计师独立性微观动机和宏观行为之间的联系,并试图从注册会计师独立性的微观基础推演其宏观行为,或者从注册会计师的宏观行为来寻找行为的微观基础,从而为分析注册会计师独立性问题提供一个新的观察视角。  相似文献   

6.
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国际上公认的一个重要教训就是监管机构忽略了宏观审慎监管的建设,在此背景下宏观审慎监管模式再次提出。本文通过分析宏观审慎监管与微观审慎监管的关系,提出了重视微观审慎和宏观审慎协调发展的观点。并结合中国金融业监管的国情,提出了继续深化微观审慎监管,关注系统风险,完善宏观审慎监管手段,促进监管机构协调发展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马骏  何晓贝 《金融研究》2019,474(12):58-69
本文在梳理学术文献和国际经验基础上,讨论了货币政策与宏观审慎政策之间的潜在冲突和协调机制。国际文献的初步结论是,为了同时实现价格稳定和金融稳定目标,大部分情况下需要货币政策与宏观审慎政策反向操作(由于政策的替代性),但有时也需要两者同向操作(由于政策的互补性),最优政策组合取决于宏观冲击的类别和风险的来源。本文认为,选择最优组合是一个复杂的理论和实证问题,除了冲击类别和风险来源外,不同的金融体制和经济周期阶段也会影响选择结果。因此,货币政策当局与宏观审慎当局之间需要建立有效的协调机制,并加强对货币政策和宏观审慎政策“溢出效应”的分析能力。基于上述理论,针对我国“双支柱”决策的现状和问题提出如下改革建议:一是从法律上明确中央银行的金融稳定职责。二是建立在同一框架内分析货币政策与宏观审慎政策的方法和工具。三是将金融监管部门的主要宏观审慎政策决策权集中至中央银行。四是建立货币政策与宏观审慎政策的协调流程与机制。  相似文献   

8.
微观审慎监管和宏观审慎监管是两个相对应的概念,是金融监管的两大支柱。微观审慎监管着眼于防范单个金融机构的个体性风险,以保护消费者(储户和投资者)为目的;宏观审慎监管关注整个金融体系,着眼于防范系统性风险,以减少金融危机对经济稳定产生影响为目的。二者协调才能是最完善有效的审慎监管。本文希望通过讨论微观审慎监管和宏观审慎监管含义、特点及二者的关系,从三个角度分析微观审慎监管的失败的原因以及目前构建宏观审慎监管框架的国际趋势,结合我国审慎监管模式的情况,进而提出协调宏观审慎监管和微观审慎监管的建议。  相似文献   

9.
本文通过构建包含家庭住房抵押借款摩擦和银行贷款摩擦的动态随机一般均衡模型,重点考察了异质性冲击下房价波动对金融稳定的影响。研究发现,房价上涨会导致银行风险溢价及杠杆率显著上升,进而加剧金融体系的内在不稳定。为降低房价波动及维护金融稳定,选取两类宏观审慎政策工具进行逆周期调控实验,结果表明,在住房需求冲击下,金融管理部门应选取贷款价值比政策,且应对房贷积极调控,而对房价进行中性调控。在最终产品部门生产率冲击、房地产部门生产率冲击及跨期偏好冲击下,应选取资本充足率政策,但对房贷和房价调控力度的把握则存在差异。本研究为厘清房价波动对金融稳定的动态传导机制,以及金融管理部门如何选取宏观审慎政策工具以稳定房价并降低系统性金融风险提供了启示。  相似文献   

10.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宏观审慎政策受到广泛关注。但在实践应用过程中,宏观审慎政策与货币政策能否有效协调?二者是否存在冲突?如何才能够使政策效果最大化?本文将对上述问题从宏观审慎政策与货币政策的目标协调、工具协调和传递渠道的协调三个方面展开分析。  相似文献   

11.
次贷危机与主要金融危机比较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次贷危机愈演愈烈,对美国实体经济产生巨大冲击,亦对金融市场影响深远。本文将次贷危机与美国80年代的储蓄信贷机构危机、北欧90年代金融危机,30年代大萧条和日本90年代银行危机等主要金融危机进行了细致的比较分析,并得出政府救市的经验教训。  相似文献   

12.
13.
本轮金融危机中,金融衍生品成为众矢之的。对场外衍生品和场内衍生品不加区分,造成了人们对场内衍生品的误解。数据分析表明,以期货为代表的场内衍生品市场在此次金融危机中表现稳定,继续发挥功能作用。危机之后,大力稳步发展以期货为代表的场内衍生品,将有助于提高我国的国际影响力和在国际大宗商品定价中的话语权。  相似文献   

14.
本文回顾了金融危机形成理论的研究方法和研究模型,发现这些模型有两个重要的缺陷:即脱离了危机前宏观经济恶化的实际,同时把政府在经济恶化后的经济政策外生于模型之外,从而导致了危机理论只能解释危机而无法形成正确的预测。本文认为金融危机是市场缺陷在宏观经济恶化条件下的放大,是不适当的宏观经济政策的必然结果,现代金融条件下金融体系的脆弱性增加了金融危机爆发的频次和危害性。  相似文献   

15.
从本次金融危机对国际金融监管体系提出的新挑战出发,本文探讨了金融国际化与金融监管体系改革的关系,以及金融危机对金融监管体系改革的影响。未来,金融监管将日趋国际化,更加注重风险性监管和对创新业务的监管,重视金融机构的内部控制制度和同业自律机制,而统一监管将成为监管体系发展的趋势。在此基础上,本文提出中国金融监管体系改革应走综合监管、统一监管之路,以适应混业经营发展和金融创新的需要;要加强宏观金融审慎监管,保证整个金融系统的稳定;注重保护投资者的合法权益;并不断完善与金融监管体系改革相配套的其他制度与措施。  相似文献   

16.
银行业危机:金融泡沫视角的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银行业危机爆发越显频繁。然而,通过对银行业危机内部形成机理分析可以发现,银行业危机的爆发其实是伴随着金融泡沫的形成与破灭这一过程的。在金融泡沫的形成过程中,银行往往会给一些高风险行业发放贷款,从而增加银行经营风险;而在金融泡沫破灭之后,这将直接或间接地导致银行产生大量的不良贷款,从而使银行业危机最终爆发。因此,我国应尽快化解国有商业银行的不良资产;完善银行微观治理结构;建立和完善金融监管机制。  相似文献   

17.
金融危机具有周期性特征,通常在金融危机爆发前后会发生显著的资产价格剧烈波动。由于银行中介信贷周期与宏观经济周期的同周期性,金融危机爆发前的信贷扩张与资产价格泡沫积累掩盖了金融机构的系统性风险问题;市场高涨往往伴随着金融自由化思潮、道德风险问题与实质性监管松弛。基于对金融中介机构资产负债表量化模型的构建与分析,应从资本充足率、金融资产计量属性、坏账拔备比率三个维度采取逆周期金融监管策略,以降低金融危机发生的概率。  相似文献   

18.
本文认为:(1)流动性冲击主要通过资产负债表渠道和资产价格渠道来影响金融市场,正是这两种渠道才使得流动性在金融危机爆发及传导的过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借款人的资产负债表效应导致损失螺旋和保证金螺旋的产生,造成资产的折价销售,推动了资产价格的下跌和进一步的银根紧缩;(2)房地产泡沫的形成与美联储的货币政策失误、金融市场结构变化、新布雷顿森林体系以及投资者的羊群行为等有关,房地产泡沫破灭是美国金融危机的导火索;(3)金融危机爆发后,美联储通过调整中央银行的资产负债表,推出各种形式的金融创新工具,向金融市场注入流动性,有效地降低了金融市场崩溃的概率。论文最后从流动性管理的角度,对美国金融危机进行了反思。  相似文献   

19.
以2003-2017年我国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考量当企业受到金融危机冲击时,审计费用与审计质量之间关系的变化。研究结果表明,金融危机期间存在审计费用溢价现象,然而更多的收费却伴随着审计质量的下降。研究结论对于在市场危机环境下进行审计风险管控和审计市场的规范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0.
选择有效处置有问题金融机构和不良资产的政策是政策制定者在应对金融危机时的关键问题,政策选择不仅影响处理危机的财政成本,也会影响金融机构未来的风险承担行为。本文提出了一个在信息不对称条件下分析政府处置有问题银行的各种政策选择的模型,通过考察各种政策的事后道德风险和事后财政成本,对这些政策进行了比较分析,并结合美国不良资产救助计划(TARP)实施重点的转变,说明了为什么股权注资比收购不良资产更有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