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在大力推进节能减排以促进可持续发展的形势与背景下,文章基于低碳食品与低碳食品链的本质与特点,分别分析了食品链碳排放量、低碳食品消费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并进一步阐述了通过低碳食品助推食品产业转型升级、促进食品产业拓宽国际市场而推进可持续发展的逻辑关系;指出了人们对当前的低碳食品链促可持续发展的认识基础薄弱、国家积极推进与行业低碳化发展滞后、消费主体对低碳食品消费拉动存在障碍等主要问题;进而提出加强对政府、企业及其员工的宣传与培训,加强食品链"低碳化"技术研发、食品链供给侧改革、食品链相关食品活动"低碳化"监管创新、食品链"低碳化"政策创新以及低碳食品消费引导与激励等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人民币升值对农产品价格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利用2005年7月至2008年12月的月度数据,通过VAR模型实证分析发现:人民币升值对居民食品消费价格存在相对持久的抑制效应,对农业生产资料价格和农产品价格的冲击在12个月后基本消失;影响渠道主要是人民币升值→居民食品消费价格→农产品价格→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以需求拉动型为主,供给推动力相对较弱;居民食品消费价格波动中,人民币汇率波动的解释力度最高达22.8%;农产品价格波动中,居民食品消费价格的解释力度最高达68.3%;农业生产资料价格波动中,居民食品消费价格解释力度最高为57.4%,农产品价格的解释力度最高为53%。  相似文献   

3.
改革开放以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经济持续增长,居民收入显著提高,影响了食品的消费情况,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城镇居民收入和食物消费水平的提高,影响了食品的消费结构。本研究从主食消费和副食消费中分析,得出收入水平对食品消费结构的影响,对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居民各种食品消费的比重进行剖析,建造居民消费模型,探究未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食品消费的前景,为食品产业结构的变化提出调整建议,以适应新型的绿色可持续发展,对提高新疆地区居民的生活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为分析人民生活水平提升以来的居民消费直接碳排放变化情况,本文采用IPCC法测算2000~2020年居民消费直接碳排放值,基于Kaya理论采用LMDI模型分析造成碳排放增长的影响因素。研究发现:居民消费直接碳排放总量研究区间内不断攀升,居民生活对电力的需求程度仍在上涨,电力消费碳排放是居民消费直接碳排放主要构成。针对我国国情和发展趋势,提出居民消费直接碳排放减排建议。  相似文献   

5.
推进"蓝色粮仓"建设是在陆地食物生产体系得到充分开发、资源环境约束日益严峻的背景下,通过挖掘海洋生态系统的食物生产潜力,进一步满足居民不断升级的食品消费需求的战略选择。本文从食品消费需求升级的表现特征入手,结合海洋食物供给体系的具体现状,提出应对食品消费需求升级的"蓝色粮仓"建设思路与路径。研究表明:为了迎合居民食品消费升级需求,"蓝色粮仓"建设须统筹数量保障、质量保障和消费环境优化等多重目标来实施"一揽子方案",并面向消费需求升级重构涵盖多主体协同的资源保育基础模块、以高效生态与空间拓展为特征的核心生产模块、面向广域多元消费需求的贸易流通模块以及为核心环节提供各项服务的辅助模块的海洋食物供给产业链。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寻主要食物消费结构与农业碳排放之间的动态关联机制。[方法]基于1990—2015年面板数据,通过VAR模型进行研究。[结果]结果显示食物消费结构升级与农业碳排放确实有着一定的关联性,且存在一定的滞后性,但其影响程度和方向因食物种类而异。[结论](1)从影响方向看,农业碳排放对肉禽类、奶类等动物性食物消费和粮食、蔬菜、食用植物油等植物性食物消费变动的冲击响应方向基本相反,这主要是由动物性食物和植物性食物的替代性导致;农业碳排放对食物消费变化冲击的响应方向呈正负交替变化,且随着时间的推移而趋于平缓,主要是由于农产品供求的收敛型"蛛网"变动特点引起。(2)从响应时间看,农业碳排放变动对植物性食物消费冲击响应更为迅速,主要是由于动物类食物调整生产周期明显长于植物类食物产品;以植物性食物消费代替动物性食物消费的方式在短期内(3~4年以内)确实可以一定程度上降低碳排放,但是长期看来效果并不明显;所有食物消费变动对农业碳排放的冲击效应在8~9期以后均逐渐消失,说明食物消费结构的变动对农业碳排放的影响持久,农业碳减排任务不可能在短期内一蹴而就,而需要长期而持续的努力。(3)从影响程度看,方差分解结果表明,对农业碳排放变动的影响贡献最大的是其自身,说明农业碳排放基数庞大,减排工作任务艰巨,尽管肉禽类食物消费导致的碳排放量比重较大,但研究期间农业碳排放变动的并不是主要由这类食物消费的变化导致,而是由植物性食物消费变化导致。研究结果为在满足居民食物消费需求的前提下降低农业碳排放、发展低碳农业提供一定的依据。  相似文献   

7.
能源消费是碳排放的主要来源。随着黑龙江省经济的快速发展,能源消费的急剧增长以及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在一定时间内很难改变,因此,碳排放量在短时间内很难下降。本文分析了1980-2010年黑龙江省三大产业碳排放变化情况,并对黑龙江省1980和2010两年不同行业能源利用碳排放总量进行对比。采用LMDI分解法,定量分析了1980-2010年间,经济规模、产业结构、技术进步与能耗结构四个因素对黑龙江省产业碳排放增量的影响。研究发现,经济规模效应是正向决定性因素,能耗结构调整的影响效果不显著,技术进步与产业结构效应是负向决定性因素。最后提出了相应的减排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叶行方 《山西农经》2017,(21):47-48
2006-2015年,我国居民食品消费变化显著,呈现支出增加、结构优化、恩格尔系数下降等特点。通过图表对2006年到2015年居民食物消费情况及收入支出情况进行分析。结果表示食品消费结构优化,消费增加而且恩格尔系数也不断下降,说明我国居民生活水品不断上升。  相似文献   

9.
选取环渤海经济区三省两市省级区域作为研究单元,以2006-2014年经济区能源消费量及土地利用数据为基础,基于产业用地空间视角,构建生活和工商业空间、交通产业空间、农业空间、其他产业空间等四大空间的能源消费与碳排放项目的关联模型,对各地区能源消费碳排放情况进行测算,并进行地区间对比分析。  相似文献   

10.
正我国每年生产的18亿吨食用农产品都去哪儿了?近日,笔者从全国主食加工产业科技创新联盟2017年年会上获悉,其中80%以上用于主食菜肴消费。主食是居民一日三餐消费的主要食品。传统认识上,主食是以五谷为主、果蔬为辅的膳食结构。随着我国生活水平的提高,居民对饮食的消费也从吃饱、吃好向更加注重营养与健康的方向转变。随之而来的是,对符合营养科学主食类食品的需求不断增加,这就需要主食加工业作保障。  相似文献   

11.
研究目的:从企业视角探讨用地效益与碳排放强度的关系,并提出低碳、集约的产业用地方式和发展模式。研究方法:基于郑州市2012—2015年181家典型企业的调研数据,运用多因素综合评价法和Tapio脱钩模型等方法分析不同产业用地效益和碳排放强度的关系。研究结果:(1)产业用地效益水平整体不高且行业差异明显,其中,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用地效益水平最低,烟草制品业用地效益水平最高;(2)大多数产业碳排放强度小于0.1 t/m2,且年际变化波动较小,碳排放强度最大的是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最小的是汽车制造业;(3)不同产业用地效益和碳排放强度的相关性差异明显,且两者间的脱钩状态随时间波动较大,2012—2015年以扩张负脱钩和强脱钩为主。其中,农副食品加工业、酒、饮料和精制茶制造业等产业为扩张负脱钩;煤炭开采和洗选业、食品制造业等产业为强脱钩。研究结论:不同产业用地效益和碳排放强度的相关性和脱钩状态差异明显,建议未来应采取差别化的发展模式和策略,比如农副食品加工业、酒、饮料和精制茶制造业等产业应重点通过提高能源效率降低碳排放,而煤炭开采和洗选业、食品制造业等产业则应重点通过土地集约利用降低碳排放强度。  相似文献   

12.
我国城乡居民食品消费差异现状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在城镇居民主食消费急剧下降、动物性食品及酒类等奢侈品消费迅猛增加的同时,农村居民的食品消费结构变化缓慢。这说明解决城乡居民食品消费中存在的问题决不仅仅是快速发展经济所能解决的。本文对我国城乡居民食品消费现状及差异进行详细剖析,分析问题存在的原因,从而为有目的的引导我国城乡居民食品消费、优化仪器消费结构、缩小城乡差距及促进食品加工业发展提供一些参考。  相似文献   

13.
从恩格尔系数看中国居民的食物消费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李幸  文博 《农村经济》2004,(2):59-60
改革开放以来 ,尤其是 2 0世纪中后期以来 ,我国居民的食物消费发生了巨大变化 ,但消费需求的变化并未引起食物供给相应的变化 ,农民依然追求高产 ,忽视优质食品生产。本文拟从恩格尔系数的角度来谈谈我国居民食物消费的现状及成因 ,从而对我国居民食物消费合理化的问题提出一些建议 ,以期引起有关部门的重视  相似文献   

14.
全产业链视角下广西木菠萝产业发展路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全产业链是在产业升级和居民食品消费升级背景下产生的概念,其核心内容是以消费者为导向,基于产业链源头进行的产品质量全程控制模式,打造健康放心的食品产业链。广西木菠萝(也称菠萝蜜)产业是以木菠萝为核心,依托国内外市场和产品加工的需求,汇集多个方面的生产要素形成的网络结构。在全产业链视角下寻找水果产业的发展路径,是未来经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论述了全产业链视角下广西木菠萝产业的发展优势,分析了面临的挑战,提出了发展路径。  相似文献   

15.
贾晋  温虎  张齐圣 《农村经济》2022,(9):98-106
在“双碳”政策调控约束和“双循环”农村消费市场激励的背景下,农村家庭消费隐含碳排放成为减碳政策体系中不可忽视的内容。本文基于中国农村家庭追踪调查数据对家庭消费隐含碳排放进行测算,并利用两阶段最小二乘法(2SLS)实证检验正规信贷对消费隐含碳排放的影响效应。研究结果表明:正规信贷在总体上促进了家庭消费隐含碳排放;正规信贷通过提升家庭收入增加家庭消费隐含碳排放,抑或通过改善消费结构降低家庭消费隐含碳排放;正规信贷对家庭消费隐含碳排放的影响存在明显的结构异质性和区域异质性特征。积极发挥正规信贷的调控作用,着力降低整个生产周期的碳消耗,引导家庭向绿色消费模式转变将是应对当前环境压力的长效机制。  相似文献   

16.
粮食是国民经济正常运转的基本保障,也是其他产业发展的物质保障。随着经济增长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粮食食品消费结构不断升级,不同消费群体呈现出不同消费需求。本文基于问卷调查,结合全国范围内采集的消费者对粮食产品的认知与需求调查问卷数据,根据不同的学历层次进行分析,在主成分法和因子分析基础上构造公共因子来构建受教育程度较高居民的消费行为偏好指数,指出较高学历消费者对米面产品的需求与偏好。将较高学历消费者的消费偏好与普通消费者进行对比,分析受教育程度较高的消费者可能带来的消费观念的转变,帮助粮食加工企业了解居民真正的消费需求,以便更好的突破同质化竞争的现状,解决粮食加工企业优化问题。  相似文献   

17.
陈焕娣  卢雯  王晓洁 《林业经济》2012,(12):64-69,78
基于《徐州统计年鉴》、森林二类资源调查等数据,运用相关计量模型,计算出徐州市不同行业碳排放量及整个社会碳排放总量。测算结果表明:徐州市2009年总碳排放量为4139.197万t,其中工业能源碳排放量为2142.818万t;交通运输碳排放量为328.659万t;建筑碳排放量为1455.516万t;农林类碳排放量为14.757万t;居民生活消费碳排放量为197.447万t。建议从能源替代、产业结构调整、城市规划及生物措施等方面减少碳排放。  相似文献   

18.
以哈尔滨市居民作为研究对象,调查其对森林食品的认知程度及购买偏好。调查发现,哈尔滨市居民消费者对森林食品的概念认知匮乏。在家庭月收入允许的情况下,选购森林食品时注重产品本身的价值,且季节因素并不影响消费者对于森林食品的消费。但消费者在选购森林食品时仍然存在一定的误区。同时,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消费者购买森林食品的渠道增多。调查进一步发现哈尔滨市居民消费者在选择森林食品时受到多种因素共同影响。基于此,运用Logistic回归模型对影响哈尔滨市居民购买森林食品的相关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并根据分析结果,从企业和政府两方面角度提出扩大促进哈尔滨市居民森林食品需求和促进哈尔滨市森林食品业发展的具体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9.
新冠肺炎疫情的爆发严重威胁到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和居民身心健康,对我国各行各业均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影响。本文基于我国561份居民线上调查问卷数据,采用相关分析法和交叉分析法研究疫情对我国居民水产品消费意愿的影响,同时采用描述性统计分析法和对比分析法研究我国居民疫情发生前水产品实际消费行为和疫情解除后水产品消费行为倾向,并对变动情况进行归纳总结。研究结果能为疫情解除后市场合理供应水产品提供参考和指导,促进水产品生产和市场销售回归常态,有效引导我国食品产业和水产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20.
低碳经济是未来世界发展的趋势,也是当今各国政治、经济博弈的中心环节。森林食品不仅迎合了低碳经济下人们追求安全、营养、健康的消费文化,而且能够促进林业产业结构转型,经济、社会、生态协调发展。在居民生活水平和信息技术水平显著提高的今天,消费者对森林食品的消费愈加具有独特性和针对性,逆向营销恰以满足微型市场目标客户的个性需求为出发点和归宿,因此对森林食品实施逆向营销较为有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