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国银行监管有效性探讨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目前,我国银行监管有效性差,存在着一系列问题,主要表现在:监管重点不突出,忽视监管的成本与效益分析,缺乏强有力的市场约束机制,监管环境不健全,监管机制不协调,针对加入WTO后银行风险变化的新特点必须及时转变监管理念,转移监管重心,强化市场约束的监管作用,培育健康的银行监管环境,建立有效的银行监管协调机制,尽快培养一支高素质的监管队伍。  相似文献   

2.
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欧美国家普遍加强银行监管,更新监管框架,构建相对完备且成体系的银行监管体系,提升银行监管效力和金融稳健性。但是欧美国家的银行监管并非无懈可击,不仅存在短板和缺陷,面临复杂多变的宏观环境,而且银行经营生态和模式的变化将对银行监管提出更多的现实挑战,迫切需要启动新一轮银行监管改革。本文认为,过去十余年欧美国家的银行监管整体上成效显著,监管制度日益健全,监管工具更加丰富。面对新的内外部形势,以及潜在的银行风险上升趋势,银行监管难度加大,治理成本也大幅提高。本文提出进一步深化银行监管改革,维护银行监管独立性,提升银行监管覆盖面,提高银行监管前瞻性,增强国际银行监管协调等。欧美国家的银行监管机构既要持续提高银行监管的效力和效用,也要加快探索推进防范银行潜在风险、处置化解银行危机等监管机制建设。  相似文献   

3.
货币政策执行与银行监管协调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孟建华 《上海金融》2004,(12):28-30
本文对中央银行与银行监管机构职能的划分、货币监管与银行机构及行为监管、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与银行监管的关系,货币政策与银行监管对于经济周期的不同特性、协调环境的建设、科学性的增强做了分析。在分析当前货币政策与银行监管协调几个现实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双方协调的思路。  相似文献   

4.
戴玉明 《新金融》2008,(3):49-51
当前国际上金融竞争愈发激烈,金融风险越来越大,如何在新的经济金融环境下,进行有效银行监管,已成为各国共同关注的课题.我国银行监管历史较短,现有监管体制依然存在诸多不完善之处,监管协调机制刚刚起步,协调监管效率较差.本文反思我国银行监管协调机制存在的不足,从银行监管者的角度出发,对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银行监管协调制度进行了深入的思考,提出了若干建议,力求对提高监管有效性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5.
本文结合当前影子银行的国际监管现状及我国的实际情况,对Plantin(2012)构建的最优资本监管模型进行拓展。模型分析表明,引入影子银行后,对传统银行更加严格的监管会导致影子银行的活动更加活跃,并降低社会总体福利。因此,为提高社会福利,应避免对传统银行过于严格的管制。对影子银行的活动,在传统银行受监管较严时实行部分监管,而在传统银行受监管较松时实行全面的监管。考虑到我国影子银行体系发展的特殊性,继续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营造更为宽松的金融信贷环境,有助于减少监管套利;正确引导和规范影子银行要优于对其严格的管制。  相似文献   

6.
自2007年我国银行全面对外开放,国内银行的竞争压力空前增大.面对外资银行的竞争,在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下,银行监管的重要性越来越明显.随着银行监管重要性的提升,商业银行风险监管也将受到巨大的考验.做好商业银行风险监管,使银行在日趋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怎么才能实现商业银行运营风险的有效监管呢?笔者结合自己的一点经验,将给大家做一个简单的探析.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随着信息化技术的不断发展,银行业的经营环境正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数字化时代的银行模式已经来临.在推动现代银行业发展的同时,如何提高银行风险控制能力,加强银行监管已经成为新时代银行发展的重要问题.本文将对数字化时代下的银行监管做一些分析介绍,并提出一些提高数字化时代银行监管水平的措施  相似文献   

8.
刘晓勇 《银行家》2006,(12):71-73
银行监管是世界各国政府重点规制的领域,同时也是颇具政策争议性的领域。调整传统的监管框架使之适应银行业新的市场环境已经成为有效银行监管的一个关键问题。  相似文献   

9.
本文对我国目前在银行监管环境、监管机制方面存在的不协调现象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并从法律、制度和机制层面,就如何提高银行监管的有效性从而实现和谐监管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0.
王亚飞 《中国外资》2012,(12):54-55
近年来,随着信息化技术的不断发展,银行业的经营环境正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数字化时代的银行模式已经来临。在推动现代银行业发展的同时,如何提高银行风险控制能力,加强银行监管已经成为新时代银行发展的重要问题。本文将对数字化时代下的银行监管做一些分析介绍,并提出一些提高数字化时代银行监管水平的措施。  相似文献   

11.
市场约束主要是通过及时和公开的信息披露,借助市场力量来促使银行稳健经营。制约我国银行监管效率提高的市场原因主要有市场环境不成熟、监管当局习惯于运用行政手段监管而不习惯于运用市场力量间接监管、银行信息披露不充分、缺乏信用评级  相似文献   

12.
银行在当代社会经济发展中的核心地位和功能作用,决定了银行监管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当前我国银行面临的国际国内环境,则决定了加强和改进银行监管的现实紧迫性。本文基于银行监管的相关知识和基础理论,立足于我国银行监管的探索实践,从探讨银行监管的概念、目标、重要性、特殊性、主要内容等基本问题入手,分析了当前我国银行监管中存在的管理理念比价落后、缺乏有效监管协调机制、银行市场退出机制不够灵活、法律制度不够健全等问题,并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从多角度、多学科领域,就银行监管的监管成本分析、制度体系完善、部门协调沟通、退出机制、方法创新等方面对解决当前银行监管中存在的问题、促进银行稳定健康发展提供了一些举措建议,对提升我国银行监管的科学性、有效性,促进我国银行业的健康发展和社会经济的有序运行具有积极的参考意义和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13.
我国银行业资本充足监管有效性分析——以上市银行为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次贷危机的引爆充分暴露了杠杆比率过高的金融机构的经营风险,资本充足监管对银行的战略意义再次凸显,对资本充足监管有效性的分析也显得更加重要.目前,我国银行资本充足水平达标并不是来自外部资本市场和银行绩效的提升,而是监管上级的压力.在对我国14家上市银行2006-2007年的混合数据回归分析后发现,和国际著名的银行不同,我国上市银行资本充足监管有效性并不明显.其中的原因可能包括:银行的垄断竞争的行业特征、政府对银行的隐性担保以及不完善的制度环境.目前,次贷危机的爆发使得资本充足监管越来越被全球主要经济体的共同认可,作为<巴塞尔协议>的签约国,资本充足监管的正常化以及制度化才是正确的选择.要提高资本充足监管的有效性,重点应积极完善市场约束的功能.完善我国银行业的公司治理结构以及健全银行业所处的市场环境.  相似文献   

14.
王胜邦  陈颖 《银行家》2006,(8):67-70
我国正处于经济体制转轨后过渡时期,银行业发展的制度条件、宏观环境、市场结构都发生了很大变化: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对目前的银行业发展模式提出了挑战,银行业体制改革明显加速,银行业竞争程度日趋激烈,银行业对外开放迈出新步伐。与此相适应,监管当局应积极调整银行监管政策,强化银行监管制度的一致性和整体功能,增强银行监管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5.
金融全球化极大地改变了并继续改变着银行业的经营环境,银行业的经营风险与日俱增,同时各国金融监管当局面临的挑战也日益严峻。金融全球化直接推动了全球范围内银行监管和风险管理原则和框架的整合与统一,并且促使这些原则和框架及时根据经济金融环境的变迁进行调整。如何使监管原则更为灵敏地反映银行经营环境的变化并使得银行的风险监控始终对金融市场的风险变动保持高度  相似文献   

16.
银行业激励相容监管问题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20世纪80年代以前,在全球大多数国家,市场机制与政府监管之间的关系实际上被理解成一种平行替代的关系,监管力量的强化意味着市场机制力量的弱化,从而形成银行监管对金融市场压制性特征.随着全球市场化趋势的发展,人们开始重视将"激励相容"引入银行监管的理念中,越来越多的国际机构和国家认识到,在非对称信息的环境下,银行监管不再是替代市场,而是强化银行机构微观基础的手段,银行监管并不要在某些范围内取代市场机制,而只是从特有的角度介入金融运行,促进银行体系的稳定高效运行.在此背景下,<巴塞尔协议>、<巴塞尔新资本协议>(以下简称<新资本协议>)相继出台,引领各国银行监管朝着"激励相容"这一方向演变.  相似文献   

17.
鉴于银行业监管国际合作供给滞后于需求的失衡现状,需要对现有国际金融监管体系进行必要的改革.通过供求理论和模型分析,揭示在现有国际经济、金融环境下造成银行业监管国际合作失衡的原因,进而对我国银行监管方面的制度建设及我国参与国际、区域银行监管合作提出可行性建议,有助于推进我国参与银行业监管国际合作的发展.  相似文献   

18.
基于中国的监管环境,通常认为理财产品是指银行针对特定目标客户群开发设计并销售的资金投资与管理计划.理财产品的基本结构是银行的银行资金,投资收益与风险由银行与投资人按照约定的方式享有或承担.事实上,监管部门允许银行发行理财产品的初衷是因为理财产品的本义在于受人之托,代人理财,银行不承担理财行为的法律后果.所以,相关的监管规则在制定时是基于这样的基础,即认为理财业务不会给银行带来信用风险损失,因而不会发生资本占用,不需要纳入资本监管范围.  相似文献   

19.
袁齐 《吉林金融研究》2013,(5):14-16,34
"影子银行系统"是一个新鲜的概念,由2007年美国次贷危机诱发的全球金融危机引发了国际社会对影子银行系统的广泛关注。当前关于影子银行系统的认识仍然处于基础阶段,大部分文献探讨的是欧美发达国家的影子银行体系以及如何对其进行监测或监管。本文对欧美发达国家的影子银行体系与中国影子银行体系的不同进行深入地对比分析,认为中国的影子银行体系有其独有的环境和特点,提出对我国影子银行体系的监管应当采取规范引导为主和分类化监管的新思维。  相似文献   

20.
袁齐 《时代金融》2013,(20):111-112
"影子银行系统"是一个新鲜的概念,由2007年美国次贷危机诱发的全球金融危机引发了国际社会对影子银行系统的广泛关注。当前关于影子银行系统的认识仍然处于基础阶段,大部分文献探讨的是欧美发达国家的影子银行体系以及如何对其进行监测或监管。本文对欧美发达国家的影子银行体系与中国影子银行体系的不同进行深入地对比分析,认为中国的影子银行体系有其独有的环境和特点,提出对我国影子银行体系的监管应当采取规范引导为主和分类化监管的新思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