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当前失地农民逐渐增多,失地农民补偿安置存在多种问题,他们的生活得不到保障,给社会造成了巨大的不稳定。社会保障是最有利于维护失地农民权益的安置方式。它有助于解决失地农民的基本生活、就业、创业等问题,有利于维护失地农民权益。分析当前失地农民补偿安置政策的缺陷,并就失地农民社会保障提出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基于楚雄市失地农民的基本情况,从安置方式、保障措施和失地影响方面介绍失地农民的权益保障现状,在此基础上系统分析楚雄市失地农民权益保障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并提出失地农民权益保障的对策。  相似文献   

3.
在不可逆转的城市化进程中,如何合理安置失地农民的就业问题,从而实现其自身生计方式的转变,以保障失地农民未来生活的可持续发展,是当前合理解决城市化进程中诸多矛盾的关键问题。通过对兰州市安宁区刘家堡街道的实证调研分析,了解了现阶段兰州市安宁区失地农民的生活状况,针对其生计方式转换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提出合理化的建议,以期更好地解决失地农民就业安置和生计方式转变的问题。  相似文献   

4.
失地农民是现实社会生活中的一个特殊群体.随着现代化建设步伐不断加快,这个特殊群体的人员在不断增多.各地在安置失地农民和解决失地农民生活保障方面采取了很多措施和办法,取得了一些成效.  相似文献   

5.
经济权益是失地农民权益的核心,是其他权益的基础和前提.对R安置区的调查显示,当前失地农民经济权益保障缺失,主要表现为征地程序不规范、补偿标准偏低、分配方式混乱、安置办法欠妥、社会保障供给不足等,主要原因是农村土地产权制度、农地征收补偿制度以及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存在缺陷.因此,完善这三项制度是保障失地农民经济权益的根本对策.  相似文献   

6.
随着城乡一体化进程的发展,有相当数量的失地农民住进了安置小区。关注安置居民,使失地农民的基本生活得到保障,基本权益得到维护,人格尊严得到尊重,是促进社会公正的需要,是社会协调发展的要求。在设计中如何避免将这类安置小区贴上污点化的标签使其更快更融洽的溶入现代化的城市生活中来是应该重点考虑的问题。本文通过自己多年的工作经验谈谈自己的体会。  相似文献   

7.
农民失地是城市化进程中不可避免的现象.对失地农民有多种安置方式,最近几年社保安置在辐射全国.这种安置方式和单一的货币安置相比有一定的合理性,但是背后也隐藏着对失地农民利益的损害.只有分析失地农民利益受损的根源,才能有效维护失地农民的利益.  相似文献   

8.
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要实现同步发展,土地的非农转用、现代农业的规模经营将成为必然趋势。本文以重庆、江苏为例,分析了形成"失地农民"的原因及表现形式,无论是由于土地非农转移而彻底失去土地承包经营权、实现户籍城镇化的失地农民;还是由于现代规模农业虽保留承包权但失去经营权在农民社区集中居住的失地农民,目前所面临的共同问题是:低水平、低标准单一的财政安置补偿方式,难以保障失地农民未来的生活水平。提出了建立以财政手段为主,即发挥土地财产功能的基础保障("住房+养老+医疗"),以金融手段为辅,即土地资本化运作永续分享土地未来增值收益的失地农民权益可持续保障长效机制。  相似文献   

9.
失地农民社会救助的障碍分析与制度完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制度特别是其中的社会救助制度,在保障贫困失地农民基本生活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现行的失地农民社会救助制度中存在一些问题,这些问题有其制度设计、监督管理、配套完善等方面的根源,应着手完善征地安置制度、监督管理机制和就业保障制度等全方位的社会救助制度。  相似文献   

10.
荣莉 《经济师》2009,(11):226-227
在贵州水电开发中,大量农民失去土地。然而现行的征地安置标准过低并且方式单一,这些失地农民转化为无业贫民,其结果必然会影响到社会的安定。因此建设贵州新农村,构建和谐社会,建立失地农民的生活保障制度具有现实意义。文章通过对贵州地区水电建设中失地农民的生活现状、征地补偿情况以及社会保障等情况进行实地调查研究,为失地农民自我发展和生活保障提供对策。  相似文献   

11.
随着我国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失地农民作为一个庞大的利益群体出现了.和谐社会的建设应该是诸多利益群体的利益协调机制健全、诉求表达机制健全、权益保障机制健全的社会.所以失她农民的利益应得到应有的重视,我国已进入老龄化社会,养老问题迫在眉睫.失地农民养老保障问题更是急需探讨研究解决的.本文分析了国外失地农民安置问题以及我国目前失地农民养老安置模式对我们的启示,提出了区域性失地农民养老保障的初步构想.  相似文献   

12.
解霄椰 《当代经济》2016,(34):116-117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新疆昌吉越来越多的农业用地被征用,影响到当地回族农民的生活.失去土地后,除了政府发放的征地补偿外,如何通过就业保障来长期维持少数民族地区失地农民的基本生活显得尤为重要.本文通过对昌吉土地征用情况及现状的分析,探讨了现有对失地农民就业保障措施的不足,进而突出就业保障对回族失地农民的重要性.而完善就业保障措施,对保障少数民族地区失地农民基本生活以及民族地区的稳定有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3.
在各地进行征地制度改革的实践中,失地农民的问题越来越受到重视,除了提高土地补偿标准以外,非物质补偿包括就业安置、再就业培训、子女入学以及医疗保险等方面也应考虑,并相应给以解决,这些方面关系到失地农民的前途。陈锡文曾经多次表示,土地是农民最可靠的基本生活保障。农民失地的同时,失去了基本生活保障,在发挥土地的基本生活保障效用的同时,适时建立与城镇社会保险相衔接的农村社会保障是当务之急。土地是农村农民发展和稳定的基础,不顾农民长远生计,强制性征地造成农民失地失业,不仅引发上访和群体性事件,而且给农村稳定留下了隐患,…  相似文献   

14.
随着经济的转型和快速发展,城镇化速度加快,失地农民群体大量增加。农民失去土地意味着失去保障,当前失地农民的主要生活来源是征地补偿金。小部分的失地农民通过做一些小本生意和非技术性的简单工作来保障基本生活。"失地农民"这一特殊群体受到文化背景及技能的影响,就业、养老问题越来越突出,徘徊在城市的边缘。养老保障制度不仅包括养老保险,还包括老年人的住房保障、权益保障,以及为养老做准备的就业保障等。为了能够有效解决失地农民的养老问题,通过问卷调查与实地调研的方法,研究了兰州新区失地农民养老保障制度,兰州新区失地农民养老保障的具体做法是以先行养老保险为主,辅之以住房保障、就业保障和社会服务。结合兰州新区失地农民养老保障的实证研究设计出包含社会养老保险、合理科学的补偿款发放方式、理财管理以及住房置换、就业扶持和给予市民待遇的保障体系的可持续养老保障制度。  相似文献   

15.
完善失地农民社会保障制度,是实现城乡发展一体化的必由之路,是解决传统保障方式功能弱化的有效途径,是实现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前提。然而,由于立法体系及配套制度存在较大缺陷,导致失地农民各项权利难以得到保障,基于此,应当完善相关立法,保障失地农民权益;完善土地征用及补偿制度,规范政府征地行为;创新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多种途径安置失地农民。  相似文献   

16.
在建设和谐社会的目标指引下,随着中国城镇化建设脚步的加快,城镇近郊失地农民的基本生活保障问题引起了广泛关注,本届政府正在逐渐的解决他们的生活问题,从失地农民生活的现状出发,探讨如何更好的解决失地农民的基本生活问题.  相似文献   

17.
被征地农民权益保障问题,已经成为影响我国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主要问题.因此,妥善解决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问题,是社会经济可持续和谐发展的一个重要问题,也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一个根本问题.文章对云南省被征地农民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及产生原因展开了分析,认为应逐步建立起一套"经济补偿、就业服务、社会保障"三位一体的失地农民社会保障机制,实现由"一次性补偿"向"长期性保障"的战略性转变,从制度上解决失地农民的基本生活、就业、养老和后期扶持问题.  相似文献   

18.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城镇化的不断推进,农村大量土地被征用,越来越多的农民失去了他们赖以生存的土地,于是失地农民成了一个独特的社会弱势群体。由于现行征地制度和相关法律的不完善,造成了补偿标准、补偿方式以及补偿失地农民的安置等问题,农民的合法权益得不到很好的保障。基于对酒泉市肃州区的调查,通过对农民失地后的情况以及失地后养老情况的数据分析,得出产生问题的原因,并给出对策建议,以期为提高失地农民生活质量,保障失地农民养老权益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城中村是武汉市城市化进程中近期的征地重点,调研结果显示城中村失地农民对土地征用、利益补偿和保障服务满意度不高。征地过程不透明,征地补偿费标准不统一,农民分得补偿经费比例过低,缺乏对被征地农民安置和就业的配套措施,安置措施不能确保对失地农民的长效保障等是主要问题。为解决以上问题,应明晰保护失地农民合法权益的法律规定,给予农民直接参与征地谈判的权力并加大法律援助力度,完善风险共担筹措安置资金建立和完善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体系,促进失地农民非农就业。  相似文献   

20.
目前我国失地农民人数已经超过4000万,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这一数字今后将进一步增加。由于现存法律制度对失地农民权益保障不足,导致失地农民生活陷入贫困,严重影响了社会稳定。解决失地农民的保障问题,必须从完善土地征用的法律制度入手,建立失地农民最低生活保障、基本医疗保障、基本养老保险法律制度等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