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庄云鹤  袁帅  邓雷 《活力》2010,(10):213-213
当电视进入市场状态和竞争状态后,除节目创新和经营拓展外。编排创新的重要性更加凸显.同时,因为各家电视台目前电视剧播出量仍然占非常大的比重.所以对有些电视台来说.电视剧编排是否成功对频道整体收视就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经营者》2010,(6):70-70
根据央视素描瑞媒介研究表明,在电视剧的播出及收视比重中,省级卫视远超其他省级上星频道、省级地面频道和市县级频道四个电视频道。电视剧作为战略资源被卫视看重,更因此延伸出令人眼花缭乱的“战术性编排”。  相似文献   

3.
《经营者》2010,(6):72-72
电视剧的收视变化,我们很早就有一个预估:就目前来说,一个频道30%的电视剧播出量,会获得大于30%的收视率回报.电视剧还是对收视贡献比较大的一种电视节目形态但是相对于前几年.电视剧的总体收视贡献在连年下降,而电视栏目的收视价值却在逐年凸显。  相似文献   

4.
高巍 《活力》2012,(8):182-182
在城市频道普遍受到挤压、专业频道更是夹缝中求生存的局势下,频道定位要遵循“频道专业化。栏目品牌化,节目精品化”的办台理念,要设置“新闻综合频道”,“生活服务频道”,其中新闻频道以栏目设置合理、可视性强受到观众的认可和好评。而生活频道则更需要有共性的彰显和个性的突破才能在收视市场上占领一席之地。  相似文献   

5.
王冰冰 《活力》2013,(4):152-152
2012年5月7日,黑龙江电视台影视频道自制栏目剧《开拍啦》的第一季《爱在屋檐下》正式和观众见面,这是影视频道顺应观众收视需求.在借鉴全国其他电视媒体优秀栏目剧创作经验的基础上。开发整合利用各方面栏目剧资源,自制出来的一档栏目剧.播出后受到观众的普遍好评。栏目剧是近年来各地地面频道大力发展的方向.具有观众参与性.方言本土化,时效性。戏剧性以及低投人高产出等特点。内容上,这种用戏剧的方式展现新闻事件.用当地的语言,当地的平民再现生活百态,容易让观众产生共鸣;从制作上来讲,小投入,大产出的特点,对频道来讲非常容易形成自有品牌,达到盈利的目的。这也是各地方台纷纷推出栏目剧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6.
于松涛 《经营者》2010,(9):92-93
作为有史以来冬奥会报道规模最大的一次,中央电视台更是采取了多频道联合报道,如此大手笔的电视转播,其影响又如何呢?赞助商们的投资是否得偿所愿呢?本文将通过CSM媒介研究在31个省会城市和直辖市的收视数据,对2010年温哥华冬奥会的收视情况进行梳理,希冀从冬奥会节目收视的角度来评估一下冬奥会体育营销的得失。  相似文献   

7.
高璐 《活力》2013,(5):46-46
古装剧.在北方电视剧市场收视日渐低迷已成不争的事实。2012年,在江浙、福建甚至北京、山东等地都取得较高收视,且品质、阵容均不可小觑的《小白菜奇案》《流泪的新娘》《锁梦楼》《莲花》《国色天香》等剧目,在东北三省地面频道播出时,收视均排在最后几名,一副任人分流、无力回天的态势。此外,标签化的琼瑶古装剧、金庸武打剧以及单纯肤浅的古装搞笑剧均表现出脆弱的生命迹象,在市场竞争中不堪一击。这也给播出平台在引进和排播古装电视剧时造成了很大的心理压力。  相似文献   

8.
<正>收视、影响急速飙升市场成长显著社会与法频道与国家法制建设、和谐社会建设相同步,与普通百姓日常生活紧密相关,势必在最具价值的全国性主流电视频道中占据重要席位,收视和市场前景广阔。到目前,数据显示:社会与法频道的市场份额稳定在全国第12位左右;2007年,观众满意度已经上升到第2位,仅次于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频道观众规模排名上升至全国第6位。  相似文献   

9.
对大多数电视业内人士来说,电视频道包装早已不是什么新鲜概念.随着电视媒体产业化进程的深入,国内传媒市场竞争日益加剧,在这个眼球为王的时代,大部分电视台都意识到要想取得更大的市场份额,仅仅依靠节目内容层面的提升是远远不够的,因为单个优秀的节目只能从点上拉动收视率,而我们需要的是提升整个频道的收视面.所以必须从整体营销的角度出发,利用资源优势打造自己的频道品牌,强化频道的差异性,从而拉动整个频道收视曲线.  相似文献   

10.
<正>前言央视-索福瑞媒介研究在全国102个城市市场的收视率调查数据显示,自2000年以来中国城市电视观众人均收视时间连续下降四年以后,首次有了反弹。2005年,全国城市电视观众的人均日收视时间从2004年的173分钟,增加到了2005年的174分钟,但这并不说明我国电视观众市场趋于饱和的趋势有所改变。各种数据表明,中国电视市场已经进入收视份额竞争阶段,一个频道收视份额的上升就意味着其它频道收视份额的下降。  相似文献   

11.
程翠薇 《活力》2011,(6):233-233
如今电视观众每天要面对的是数十家电视台的几十个电视频道,观众在选择节目时既有主动的选择权,同时也存在着很大的盲目性。如何能在众多的电视节目中,建立起独特的品牌栏目,在收视分流严重的情况下,吸引观众的眼球并锁定频道呢?精良的创意包装就给电视节目、乃至整个频道带来非同一般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韩晓塞 《活力》2011,(8):164-164
一、突出频道特色,打造有风格的节目因为缺少创新机制,同时电视节目知识产权的保护措施不到位,国内电视节目的同质化现象非常严重,节目扎堆现象明显。如卫视大部分变成电视剧频道还有近几年相继出现的选秀热、记歌词热、水上竞技类节目热、婚恋节目热等随着电视数字化时代的到来,可收看的频道越来越多,缺少特色、缺少创新、在节目编排上没有独创性的频道的竞争力会越来越弱。国内影响力较大的几个卫视频道都是凭借自己的突出优势,强化自己的频道特色,追求与众不同的风格,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的。如湖南卫视以娱乐节目打天下,《超级女声》、《超级男声》、《快乐大本营》、《我们约会吧》等都带有很强的娱乐性:江苏卫视的突出特色是情感类节目,婚恋节目《非诚勿扰》以情感诉求见长;浙江卫视则在音乐挖掘方面下了工夫,培养发现了许多演艺人才:海南卫视早就发展成了专业的旅游频道,为当地的旅游经济发展贡献了很大力量。相反,创新能力不强研发能力弱.没有自己特色的频道则日益被边缘化。  相似文献   

13.
片子走红,除了取个好名字、网络营销以外,还有央视纪实频道成立,提供了平台 “舌尖体”迅速在网络窜红。 5月22日,7集央视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完成了它的首轮谢幕。而后,“舌尖”趁热在央视9套纪录频道进行第二轮播出。“舌尖”首轮播出的平均收视率达到0.5%,第4集《时间的味道》收视最高,达到0.55%,这个成绩已经和B...  相似文献   

14.
刘青山 《经营者》2010,(7):46-47
陪伴收视是儿童节目的一大显著收视特征.这使得《智慧树》在成人中.尤其是年轻妈妈中也拥有了巨大的影响力.而她们则是家庭中消费结构最多元化的消费群体。这一收视群的浮现,使新雅迪挖掘出了另一大批客户群,如日化产品,女性用品、家庭消费品等:更让人意外的是.新雅迪还从中赢得了汽车客户的青睐。  相似文献   

15.
贾文彬 《活力》2012,(5):54-54
看到本文的题目,你或许会觉得,有点自相矛盾:既然是频道专业化。就意味着要分众化、小众化.怎么又说大众化是中国电视频道专业化之路呢?这主要是针对目前一些批评者提出的,他们认为中国的频道专业化缺乏创意。一个个台都设立影视剧频道是他们最为反感的现象。他们希望中国也像欧美一些国家一样,创立一些别具一格的频道.如园艺频道、钓鱼频道等等。笔者认为,这种想法固然有超出一般人的地方.但不符合中国的实际。中国仍然是一个发展中中国,人们的消费水平比较低.如果我们也办园艺频道、钓鱼频道.广告量少,自不用说,恐怕观众少也是不可避免的.那怎么维持这个频道的运营呢?只有收费了。我想这又是中国观众不愿意承受的额外负担.毕竟电视对于中国人来说,最大的优势就在于它几乎是免费的。即使有一部分人愿意承担,如果数量有限,仍然不能保证频道投入与产出的平衡,结果呢?自然是该频道难以为继。  相似文献   

16.
《经营者》2007,(22)
<正>"快乐品质"一说,源自07年初广电高层提出的"高端崛起"战略。在2008年的具体战术中,"品质"将主要体现在频道的编排的"三化"(品牌化、国际化、独播化)和节目生产的"5大版块"(奥运版块、大型活动、品牌节目、独播剧场、高端节目)上。从频道编排来说来说,这是对于自身社会责任感和自身制作水平的一次挑战。从广告经营的角度来说,我们更多地将它看成是频道品质,广告品质、节目品质的崛起。频道品质也是一种传播力,品质的提升决定其传播力度的提升。  相似文献   

17.
从基于忠诚的管理角度来看,只有使企业和员工个人双方价值最大化,企业才能建立和保持一支忠诚的员工队伍.所谓企业和员工双方价值最大化是指员工个人对企业贡献的最大化和企业给予员工个人回报的最大化.合适的员工是与企业相匹配的个人,他们能够使得企业和员工自己双方价值最大化.为了实现企业和员工双方价值最大化,企业管理人员必须在合适的时间为合适的职位招聘合适的员工.对于某个具体的企业来说,怎样才能招聘到合适的员工呢?  相似文献   

18.
徐宏任 《活力》2014,(6):110-110
1999年,黑龙江电视台《新闻夜航》开播,标志着中国电视的民生新闻时代的开启。如今,国内诸多省级地面频道都有王牌民生新闻节目,并大多成为频道收视和收入和核心保证,这些节目和栏目以关注民生、反映民情、表达民意为宗旨,取得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赢。但同时,节目同质化、内容碎片化、表现娱乐化等诸多问题也逐渐显露,并在不同程度上制约了其进一步发展。因此,电视民生新闻节目如何实现其可持续发展成为当前亟待探究的课题。  相似文献   

19.
崔胜和 《活力》2014,(9):40-40
在奥运会背景下,为了保证节目的收视和影响力不受冲击,应该从对奥运会赛事的分析、强化观众固有情感和大板块集约式编排等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20.
黄晓丽  孙艳艳 《活力》2011,(6):221-221
电视新闻编排的目的是依据编辑方针和思路.选择、修改、编排稿件,使零散无序的稿件形成井然有序的整体。在众多编排思路中,笔者认为.在一期新闻节目中,将有内在联系的新闻集结起来化零为整形成板块,把整期节目化整为零.这种板块式编排。更能有效发挥新闻价值,利于新闻传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