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周龙飞  张军 《财贸经济》2019,40(5):143-160
不平等问题主要分为收入不平等、消费不平等两个方面,在二者之中,消费不平等在诸多方面尤其值得关注。本文以家庭拥有的耐用品种类数量为基础,利用FMM模型测算了中国城镇家庭的消费不平等。该方法可以将每个家庭内生分类为不同的消费阶层,估计出不同消费阶层的占比及其特征参数,同时也能够推断出每个家庭属于不同消费阶层的条件概率。在此基础上,本文利用1993—2012年中国城镇住户调查数据,分析了中国城镇家庭消费不平等的演变趋势及地区差异,主要结论如下。(1)在全国层面上,中国城镇家庭消费不平等的演变趋势具有三阶段特征,且低消费阶层占比从1999年开始呈现持续下降的趋势。(2)在可比时期内,所有消费阶层的消费水平始终在提升,但高消费阶层的提升幅度在2001年之前大于低消费阶层,而2001年之后则恰好相反。(3)在任何年度,消费不平等程度几乎都表现为西部地区最低、中部地区次之、东部地区最高,但东部地区的低消费阶层占比几乎始终低于中部和西部地区。(4)所有地区高消费阶层和低消费阶层的消费水平在可比时期内几乎均有所提升,但提升幅度在不同时期、不同地区存在差异,特别是从2007年开始,中部和西部地区低消费阶层的消费水平要高于东部地区。  相似文献   

2.
中国消费不平等演变趋势及其原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探究消费不平等对于理解中国居民经济福利不平等具有重要意义.利用1992-2010年城镇居民调查数据,本文考察了居民消费不平等的演变趋势和原因.结果发现:1992年以来,中国居民总体消费支出不平等呈上升趋势;分类看,教育、娱乐和交通通讯消费支出不平等程度上涨幅度更大,而家庭设备用品和医疗保健消费不平等则呈下降趋势.通过分解收入不平等,我们发现临时收入不平等对消费不平等具有重要影响.这表明政策制定者应进一步完善消费信贷市场和社会保障,减少临时收入波动对居民消费不平等的冲击.  相似文献   

3.
龙莹 《财贸研究》2012,23(2):92-99
利用中国健康和营养调查(CHNS)微观收入数据,对中等收入群体的比重进行测算,研究其动态变迁,并计算收入两极分化指数,结果表明:1988—2005年,中国中等收入群体比重呈不断下降趋势,与之伴随的是两极分化程度不断提高,收入分配不平等程度加深;长期来看,城镇内部两极分化的增速高于农村内部两极分化的增速;高收入群体和低收入群体内部聚集程度的加深进一步扩大了收入两极分化程度。要缓解收入两极分化,降低收入分配不平等程度,关键是要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比重,培育稳定的、规模壮大的中等收入群体。  相似文献   

4.
从1993年和2001年的情况比较看城镇居民消费结构变迁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一、1993年城镇居民消费结构分析按照国家的统计分类,收入组分为7组,即最低收入户、低收入户、中等偏下户、中等收入户、中等偏上户、高收入户与最高收入户,其中最低收入户中又包含困难户。从1993年我国居民分收入组的收入状况、基本消费支出以及按8项分类的消费支出情况(详如表1)可以看出,1993年全国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为2336.54元,基本消费为2110.81元。最低收入户与最高收入户的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基本消费均有较大的差别。根据表1数据,按照扩展线性支出系统(ELES),设消费支出函数为:PiXi=ai*+bi*Y,其中PiXi为第i类商品的消费支出,i=1,…  相似文献   

5.
从黑龙江省城镇居民的食品消费支出占总支出的比重可以看出城镇居民的基本生活已经从处于富裕的生活阶段,正在努力向追求生活质量的发展型和享受型阶段过渡。食品消费的量价方面都处于上升趋势,说明城镇居民的消费生活不再满足于基本的以解决温饱为目的的食品消费,而是更加注重食品消费的营养性,反映了城镇居民食品消费向高健康和营养化发展。建立ELES模型,对食品消费需求进行定量分析,得出随着收入水平的上升,食品消费需求的弹性越来越大,最低收入的弹性最小,用于满足基本需求的比重较大,随着收入的增长呈现递增的趋势,收入最高的时候,食品消费弹性达到最大。政府补贴效果对低收入群体大于补给收入较高者,企业食品营销针对低端消费者也更有效。  相似文献   

6.
文章基于中国跨省区城镇家庭调查数据,本文对我国城镇家庭消费与收入进行了不平等指数测度;采用适应性核密度估计与相对分布法模拟了两阶段城镇家庭消费的分布情况与变动趋势。研究结果表明,我国城镇家庭消费不平等与收入不平等的变化趋势具有一致性,消费不平等程度高于收入不平等;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我国城镇家庭消费的整体水平得到提高,中高消费水平家庭比重不断增加,其中高消费家庭的比例增加更为显著,消费不平等呈现逐渐增加的趋势。  相似文献   

7.
文章基于CHARLS2015年和2018年的追踪调查数据,采用固定效应模型和工具变量法研究了新农保对农村居民消费不平等的影响,发现新农保降低了农村居民的总消费不平等程度。基于消费结构的分析发现,新农保显著缓解了农村居民发展型消费和享受型消费的不平等,但对生存型消费不平等的影响不显著;显著缓解了烟酒日用品和医疗支出的不平等,但扩大了食品消费的不平等。机制分析发现,新农保对消费不平等的缓解效应同时体现在参保环节和领取环节,且在领取环节更为突出。这表明新农保既有利于提高低收入群体对未来的安全预期,也有利于直接提高他们的消费能力和释放其消费需求。新农保更大程度地促进了低收入群体的消费需求释放,使低收入参保人的消费支出相较高收入者提升更多,是新农保降低消费不平等的主要机制。相关结论表明新农保促进了低收入群体的消费升级,这为评估新农保的政策效果提供了新的经验证据,对于开发农村消费市场也有着重要的政策价值。  相似文献   

8.
罗浩  周延 《消费经济》2022,(5):64-74
消费不平等问题是实现共同富裕的难点。养老保险降费政策作为调节收入再分配的主要手段,可以有效减轻企业负担并提升低收入群体收入,从而减缓消费不平等,推进实现全民共同富裕。文章基于2012-2018年CFPS四期数据进行实证分析,研究发现:养老保险降费会显著降低家庭消费不平等;对于不同的消费不平等类型而言,养老保险降费均可减缓其不平等程度,但对发展型消费不平等的减缓作用更明显;进一步的研究检验了养老保险降费通过减缓家庭收入不平等进而减缓消费不平等的作用机制;此外,异质性分析发现,养老保险降费对户主年龄较小群体、家庭养老保险参保率较高群体、中低收入群体、家庭不健康率较低群体的消费不平等有显著减缓效果。  相似文献   

9.
采用基尼系数、泰尔指数测算中国城镇社会保险发展非均衡程度并对其分解,构建动态面板数据模型,分析城镇社会保险非均衡影响因素,实证检验各因素影响效果及显著性水平。研究结果表明:中国城镇社会保险发展呈由东向西依次递减态势;中国城镇社会保险基金收入和支出非均衡程度呈先下降后上升趋势,支出大于收入的非均衡程度;各社会保险项目对非均衡程度影响不同;区域内部非均衡程度大于区域之间,基金支出大于基金收入的区域内对非均衡程度贡献率,东部地区大于中西部地区内部非均衡程度;循环累积效应、经济发展水平、教育、工资水平及地方财政对城镇社会保险支出和收入均具有正向作用。  相似文献   

10.
谷彬 《中国市场》2013,(47):22-35
通货膨胀导致生活必需品价格普遍上涨,并直接导致居民购买力减弱。通过采用统计分析、协整分析、分位回归模型等计量方法,从短期和长期两个角度研究预测了物价上涨对城乡居民不同收入层消费支出的影响。经研究发现:从短期看,物价上涨使城乡不同收入层次居民的消费支出出现不同程度的增加,但低收入层居民消费l生支出的增长幅度最大,普遍高于其他收入层居民;从长期看,物价上涨对城乡不同收入层居民消费支出的影响方向和程度不尽相同,使低收入户、中低收入户和高收入户的支出增加,而中等收入户和中高收入户的支出减少。结论是:物价上涨对低收入户的影响最大,其消费件支出的增长幅度均高于其他收入群体的支出增长幅度。  相似文献   

11.
本文实证了我国城乡及城镇高低收入层居民在文教娱乐消费支出方面呈现出边际消费递增的现象;城镇内文教娱乐消费具有消费行为的层次性,高收入层文教娱乐消费支出可能具有"时间强约束假说"特点和对低收入层的"示范效应";一种进入消费领域的消费品的消费支出,短期来看,呈现出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长期来看,起初呈现出边际消费倾向递增规律,随着收入的增加,将呈现出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  相似文献   

12.
通货膨胀导致生活必需品价格普遍上涨,并直接导致居民购买力减弱。通过采用统计分析、协整分析、分位回归模型等计量方法,从短期和长期两个角度研究预测了物价上涨对城乡居民不同收入层消费支出的影响。经研究发现:从短期看,物价上涨使城乡不同收入层次居民的消费支出出现不同程度的增加,但低收入层居民消费性支出的增长幅度最大,普遍高于其他收入层居民;从长期看,物价上涨对城乡不同收入层居民消费支出的影响方向和程度不尽相同,使低收入户、中低收入户和高收入户的支出增加,而中等收入户和中高收入户的支出减少。结论是:物价上涨对低收入户的影响最大,其消费性支出的增长幅度均高于其他收入群体的支出增长幅度。  相似文献   

13.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迅速增长,但从拉动经济增长的三大因素(消费、投资、净出口)之间的关系看,三者对我国经济增长的贡献不平衡,其中消费需求中的农村消费需求尤为不足。为了研究中国农村居民消费支出和其影响因素(农村居民收入、价格水平)之间的相关关系,本文采用中国统计年鉴1993-2009年的31个省份直辖市的面板数据,基于凯恩斯绝对收入函数,进行面板数据单位根检验,并且根据经济发达程度将各省份直辖市分为经济发达地区、经济较发达地区和经济落后地区,再建立混合估计模型。通过分析得出结论,中国农村居民消费支出与中国农村居民收入以及价格水平之间都存在着均衡关系,收入较低的消费群体往往具有较高的边际消费倾向,收入较高的消费群体具有较低的边际消费倾向,且经济发达地区的自发性消费较高,经济落后地区自发性消费较低。并在此结论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切实落实“三农政策”,增加农民收入、稳定价格水平,减小消费价格指数波动等一系列启动居民消费的对策。  相似文献   

14.
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与消费支出关系协整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海涛 《商业时代》2011,(30):26-28
本文基于计量经济学的协整理论,以我国1978-2009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人均消费支出的动态数据为样本,对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人均消费支出之间的数量关系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人均可支配收入和人均消费支出之间存在长期均衡的单向因果关系,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增加将引起人均消费支出的增加;误差修正项符合反向修正作用,误差修正系数反映了长期均衡关系对短期波动具有较强的调整力度。  相似文献   

15.
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即CPI),通常用来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居民生活消费支出变化。而低收入群体的消费项目和消费支出不同于一般CPI编制所代表的人群,若用常规CPI代表低收入群体,则不能反映低收入群体的实际生活情况。因此,政府需要另行统计低收入群体CPI,从而为在物价较快上涨时期为低收入群体提供生活保障提供求助参考。本文总结了当前实践低收入群体CPI的编制进展,提出了其编制存在的问题,并对低收入群体CPI的编制方法进行了构想。  相似文献   

16.
基于1998—2017年中国省级面板数据,分析了省级层面收入不平等程度及其影响因素,重点研究了技术创新和市场分割对收入不平等的作用。研究结果显示,样本期内基尼系数总体水平较高,呈现出了先上升后下降的走势。地区收入差距与技术创新之间存在U型关系,当前“知识溢出”效应超过了“技能溢价”效应,创新水平的提高将有助于缩小地区收入差距;市场分割不仅会加剧地区收入不平等,还会通过阻碍技术创新间接弱化创新对收入差距的缓解作用。地区收入不平等与经济发展水平之间存在倒U型关系,贸易依存度、人均受教育年限和人均社会保障支出的提高有助于缩小地区收入差距,工业化率的提高则会加剧地区收入差距,财政支出对地区收入差距的作用不明显;动态面板模型的研究结果表明,地区收入差距具有惯性特征。最后,基于研究结论,给出了有针对性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
中国老年人健康不平等的演变趋势及其成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探究老年人健康不平等对于实现健康老龄化具有重要意义。基于1993-2006年中国健康与营养调查数据,运用广义熵指数和Shapley值分解法,考察了中国老年人健康不平等的演变趋势及其成因。1993~2006年中国老年人健康不平等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健康不平等主要集中在城市、女性、教育程度较低和收入水平较低的老年人。Shapley值分解结果表明,收入水平、教育程度和个体特征是决定老年人健康不平等的主要因素。要缩小老年人健康不平等,需要进一步完善现有的社会保障体系以提高老年人的收入水平,加大对老年人的人力资本投资,同时应关注健康不平等所存在的城乡差异、性别差异、教育程度差异和收入水平差异,明确政策干预的重点人群。  相似文献   

18.
本文首先从预算内外两个维度理论诠释收支分权对收入不平等的作用机制,然后在对城乡居民收入基尼系数和中国式分权水平进行重新测度的基础上建立面板数据模型,从全国和分区域视角实证考察了中国式分权对城乡居民收入不平等的影响.研究发现:(1)无论是全国还是分区域,预算内收入分权的提升均有利于降低城乡居民收入不平等;(2)预算内支出分权的提升虽然从全国来看会加剧城乡居民收入不平等,但在预算内支出分权水平相对较低的中西部地区,仍可以显著降低城乡居民收入不平等;(3)预算外收支分权对全国与东中西部地区的城乡居民收入不平等的影响具有一致性,即预算外收入分权使城乡居民收入不平等愈加恶化,而预算外支出分权却不同程度地降低了城乡居民收入不平等;(4)转移支付、受教育年限和城镇登记失业率对城乡居民收入不平等亦有推渡助澜之效,但经济发展水平、城镇化和对外开放度对城乡居民收入不平等的影响具有显著的地区差异.本文结论不仅对中国式分权体制的进一步完善与重塑公平效率机制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而且还可以为新一轮财税体制改革指明方向.  相似文献   

19.
文章利用2013年和2018年的CHIP数据,构建完全分解模型和不平等指数,分析我国家庭间接能源消费变化的驱动效应以及不平等程度。研究发现,家庭间接能源消费变化的驱动效应中消费结构和收入效应的贡献度较高,并且间接能源消费随着可支配收入的增加而增加;但不平等程度有所缓解,基尼系数下降约2个百分点。进一步探究间接能源消费不平等缩小的原因,将基尼系数进行结构分解发现,间接能源消费分项支出的增加会缩小间接能源消费的差距;将泰尔指数进行分解发现,城乡间接能源消费差距略有扩大,但是城镇内部和农村内部差距在缩小。回归分解的结果表明,可支配收入、是否居住在城市、城镇化水平以及受教育程度是影响间接能源消费差距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20.
依据武汉市历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人均消费支出的相关数据,采用了协整理论和格兰杰因果检验等相关知识,对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人均消费支出关系进行检验,并建立相应的误差修正模型。结果表明武汉市城镇居民收入和消费之间存在着长期的均衡关系,收入提高有助于促进消费的增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