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孙彪 《商业时代》2008,(12):16-17
我国城乡之间的劳动力市场分割对就业弹性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城镇就业弹性数值相对很大;乡村的就业弹性却持续保持很小的数值,城镇相对乡村而言,较低的就业量对GDP起着较大的贡献作用,而乡村相对城镇而言较高的就业量并没有导致GDP的快速增长.  相似文献   

2.
制造业人工智能技术替代劳动的同时也提高了产出,劳动需求结构会随之发生变化,因而人工智能技术对制造业就业的作用方向存在不确定性。本文构建两部门任务模型,分析人工智能技术的生产率效应和对就业替代效应的影响机制,考察人工智能技术生产率增长幅度和产品替代弹性对两种效应的作用方向;利用我国28个省份2003-2016年面板数据,实证人工智能技术对劳动力产业结构的作用方向及强度,进一步利用面板门限回归模型考察不同人工智能技术生产率增长幅度上,对制造业就业非线性影响。理论模型说明,在多数情况下,人工智能技术会抑制制造业就业,其对制造业就业的替代将促进劳动力向服务业的流动;当人工智能技术存在较大突破导致制造业生产率有巨大提升时,产出增长对劳动力的需求效应会大于技术替代效应,劳动力回流入制造业。实证结果显示,我国人工智能技术的使用显著降低了制造业的劳动力占比,但其生产率增长会在一定程度上缓解这种抑制作用。面板门限回归结果显示,人工智能技术生产率增长幅度不足0. 0282时,人工智能技术使用提升1%将减少制造业就业占比0. 124%;反之,当人工智能技术生产率增长幅度超过门限值时,人工智能技术使用提升1%将增加制造业就业占比0. 179%。研究结论的重要启示在于揭示了人工智能技术对制造业就业的挤出效应会随人工智能技术取得重大突破而发生反转,促进制造业劳动力回流的机理。  相似文献   

3.
孙耀州 《华商》2008,(12):97-98
公共部门和私营部门是现代社会组织中两个差异很大的主体,公私部门在人力资源绩效考评方面也有着许多不同。本文从分析公共部门与私营部门的特性入手,以考评目标和考评维度的视角对公私部门人力资源绩效考评进行比较,并提出了公共部门与私营部门在人力资源绩效考评目标和维度上的互动。  相似文献   

4.
《商》2015,(19)
通过引入人力资源管理的相关介绍,结合公共部门私营部门之间的相互关系,通过实际数据,得出公共部门相对私人部门更标准化和集团化的工作模式,私营部门人性化和合理化的政策模式。  相似文献   

5.
《财贸研究》2020,(4):1-17
考虑我国劳动力市场非正规部门就业、自主创业型就业与正规部门就业同时存在的事实,构建包含多种就业形式的动态随机一般均衡模型,考察降低自主创业进入成本、正规部门聘用成本、正规部门就业者议价能力等单项改革政策的长期与短期效应。结果显示,尽管长期中单项改革政策较好地实现了宏观经济稳定,但存在短期成本,表现为:所有单项改革政策均导致就业短暂下降以及通胀、失业短暂上升;降低自主创业进入成本的改革政策短期引致工资收入差距扩大,而降低正规部门聘用成本与议价能力的改革则使产出经历短暂衰退。相对其他单项改革政策,无论是短期效应还是长期效应,降低正规部门议价能力的改革政策效果均较好。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考察了综合改革政策的长期和短期效应。模拟分析的结果显示:综合改革产生的长期与短期效应均大于各单项改革;综合改革政策并未产生明显的短期成本;由所有单项改革构成的综合改革对产出和通胀的影响相对较大,而由两项正规部门单项改革构成的综合改革对就业和部门间工资收入差距具有相对较大的影响。因此,通过各项劳动力市场改革政策的协调配合,能有效降低改革的短期成本并显著改善劳动力市场改革效果。在政策实践中,选择何种单项改革组合构成的综合改革取决于政策调整的目标。  相似文献   

6.
通过引入劳动力价格作为调节变量,运用1985年-2006年的时间序列数据,采用层级回归方法对经济发展水平、城市化率和产业结构与工业部门就业弹性关系的调节效应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通过影响产品需求结构,阻碍了工业就业弹性的增加;城市化水平与工业就业弹性之间的关系不显著;工业总产值中轻工业比重的增加不利于就业弹性的提高:就业制度的改革使得隐性失业显性化;劳动力价格与就业弹性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说明劳动力市场并未能通过价格有效发挥其对劳动力资源的配置作用。同时劳动力价格对经济发展水平、城市化率和产业结构与工业就业弹性之间关系的调节效应不显著。  相似文献   

7.
基于厂商中间层理论的崭新视角,对PPP这种公私合作制模式存在的经济学动因进行经济学分析,并阐述其在提高公共部门社会效益和私营部门经济效益方面的优势,论证其在公共基础设施项目管理中的合作效率,揭示公私合作制模式的经济学本质。结果表明PPP混合组织通过为公私部门提供公共品质量等信息可以降低公共品供给交易的不确定性,增进公共品供给的期望社会收益,对公共品质量保证和监督能够有效克服公共品供给市场上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问题。  相似文献   

8.
就业是民生之本,就业问题在我国市场化和工业化的双重转变过程中成为我们面对的最大难题,扩大就业是我国当前和今后长时期重大而艰巨的任务。当前我国的劳动力市场呈现出两大突出现象:即国内失业率呈不断上升的趋势和国内劳动力市场形成了典型的"二元就业体制"。因此,通过研究借鉴西方国家公共部门就业对劳动力市场的影响,对于深化我国"二元就业体制"改革,探讨国有部门就业与非公有制部门就业的关系,对于降低失业率具有巨大的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
本文通过构建一个具有中国劳动就业结构特征的CGE模型,以2008年下半年国际金融危机以来全球经济增长变化和中国实施经济刺激计划为背景,设计不同的情景方案,模拟分析了中国出口变化对劳动就业的影响效应。结果显示:出口增长1个百分点可以实现0.088个百分点的非农就业增长。但出口就业效应相对于不同的产业部门和就业群体而言具有明显的差异,出口下降将导致纺织、制造业等部门就业人数的显著减少,农民工就业压力明显超过城镇就业。因为出口就业效应显著低于投资就业效应,国际金融危机以来我国劳动就业不仅在数量上经历了从大幅减少到显著增长的突变,同时在结构上也出现了从可贸易部门向非贸易部门的转换。权衡劳动力比较优势利用和产业结构升级,重视就业基数大、出口就业弹性低的服务业部门劳动力吸收能力的提高,实现就业的结构性均衡增长,应成为确保我国未来就业安全的政策方向。  相似文献   

10.
当前,政府部门、国有企业、私营企业、个体工商户和集体企业中的非正规岗位是毕业生非正规就业存在的主体。从资本劳动替代性来看,当正规就业市场中资本劳动替代弹性愈来愈大时,大学生正规就业市场的就业弹性就会变小,其吸纳新增大学生劳动力的数量就会下降,相应毕业生进入非正规就业市场的人数也愈来愈多,进而造成大学生非正规就业的供给持续增加,最终导致大学毕业生非正规就业规模的持续扩大。  相似文献   

11.
人口就业与产业发展之间存在一定的关系,劳动力就业结构随着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而调整,产业结构调整与人口就业协调发展不仅是经济发展规律的必然要求,也是社会进步的体现。借助结构偏离度和第三产业就业弹性两个定量指标对山东产业发展与人口就业的联系效应进行实证分析。研究表明,山东产业发展与人口就业之间的协调程度较差。为此,提出山东产业发展与人口就业协调发展的产业对策。  相似文献   

12.
浅析非农劳动力市场吸纳农村转移劳动力能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建立面板教据线性回归模型来计算非农劳动力市场三部门的就业弹性,进而分析三部门吸纳农村转移就业的能力,来说明三部门应该协调发展,共同促进农特转移劳动力的就业安置.  相似文献   

13.
公共部门与私人部门在职能、组织结构、组织文化、对雇员的要求等方面存在的差异,导致公共部门与私人部门在人力资源管理各环节上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异。这种差异性以及我国特殊的国情,使得公共部门必须探寻出适合自身的人力资源管理方法,并加大实证研究在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领域的运用,避免完全照搬国外或私人部门的经验。  相似文献   

14.
以亲缘、地缘等为纽带的社会网络是农民工进行工作搜寻和实现就业的重要渠道。在劳动力市场相对完善的大城市中,农民工是否会减少对社会网络的依赖呢?本文以社会互动模型为基础,构建两区域劳动力市场均衡模型,在理论层面探讨了城市规模影响农民工借助社会网络渠道进行工作搜寻的机理。在理论模型基础上,本文将中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数据和城市数据相匹配进行实证检验,识别城市规模对农民工社会网络搜寻渠道的影响。鉴于常规模型的估计结果会因选择效应而存在偏误,本文运用含城市固定效应的两步法模型进行估计。研究发现,城市规模的扩大会显著提升农民工对社会网络搜寻渠道的依赖。进一步研究表明,大城市中的农民工依赖社会网络渠道搜寻,是对大城市公共就业服务不足的补充机制。  相似文献   

15.
本文利用20012008年行业动态面板GMM模型检验了中国加工贸易的就业效应,检验结果显示加工贸易的就业效应存在滞后性,不论是当期加工贸易进口还是出口对就业拉动作用并不明显;而分部门的回归结果表明加工贸易的就业效应存在明显的部门差异,劳动密集型部门和资源密集型部门加工贸易发展的就业效应相对比较显著,但是技术密集型部门加工贸易发展对就业的影响非常弱。  相似文献   

16.
服务业外商直接投资通过短期和长期就业效应对流入地的服务业就业市场产生深远影响。文章剖析服务业外商直接投资就业效应的作用机理,分析广东服务业外商直接投资以及服务业就业市场的发展特征,实证考察广东服务业外商直接投资的就业效应,并提出政策建议。研究结果表明:广东服务业外商直接投资对服务业劳动力市场产生的总就业效应为微弱负效应,广义脉冲响应函数显示广东服务业外商直接投资产生的短期就业效应为负而长期就业效应为正。  相似文献   

17.
李舒丹 《价格月刊》2009,(11):87-90
改革开放以来,进域务工的农民总量越来越多,他们进入的行业越来越宽,在为城市经济作出重大贡献的同时,也对城市市民就业产生了一定的替代效应.正是因为这种替代效应的存在,地方政府才有保护本地居民就业的一些政策性措施,市民也增强了对农民工的排斥.但是,农民工从在低端劳动力市场能替代市民,逐步向在高端劳动力市场能替代市民发展,甚至最终成为市民,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在这个过程中,虽然会出现一些社会问题,但政府的政策不应因这些短时间、次要的问题而停滞,而应为建立统一的劳动力市场而努力.  相似文献   

18.
白雪洁  于庆瑞 《财贸经济》2019,40(8):132-145
工业化是经济增长的引擎,推进工业化进程对保持中国经济中高速增长的持续性有重要影响。本文基于2003-2016年省级数据测算了劳动力成本数据并实证考察了劳动力成本上升对中国工业化的影响机制与路径。结果表明,工资和社会保险费等劳动力成本的上升会导致中国“去工业化”。排除内生性问题,本文的结论依然成立。进一步,中介效应检验结果表明,劳动力成本上升通过资金配置的“脱实向虚”导致“去工业化”;制造业工资上升“挤出”了制造业就业并造成“去工业化”,尽管工资上升“倒逼”制造业投资增加并提升了工业化水平,但是“倒逼”效应微弱;社会保险费通过增加制造业就业提升了工业化水平,但也通过“挤出”制造业投资加速了“去工业化”现象。据此,本文提出以下政策建议:增加工业部门的有效劳动力供给,延缓工资上升趋势;落实社会保险费改革,降低社保费率;多管齐下扭转投资“脱实向虚”的局面;多种方式优化劳动力、资本、技术组合。  相似文献   

19.
结合新结构经济学和新经济地理学相关理论,从企业和劳动力的角度分析要素相对价格对产业结构调整的倒逼效应,利用1997—2010年省际面板数据,运用系统广义矩估计(System GMM)就可流动要素价格(工资)和不可流动要素价格(房价)对产业结构的影响进行实证分析。研究发现:相对房价与第二产业就业和产出呈倒U型关系,与第三产业就业和产出则显著正相关,即过高的房价会对第二产业造成挤出效应,抑制其就业和产出,相对工资同二三产业就业和产出则呈线性关系,房价和工资的共同作用导致区域产业结构调整。因此,各地区应根据自身特征制定合理的产业发展战略和吸引高素质人才流入的工资及住房政策。  相似文献   

20.
采用1994-2008年8个省市的面板数据,对大陆台商投资集中地区与台湾贸易的就业效应进行探讨。研究结果表明,大陆台商投资集中地区的对台出口对就业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而自台进口则对其就业具有挤出效应,而且自台进口对就业的挤出效应大于出口对就业的促进效应。另外,台商投资集中地区经济增长对就业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而且经济增长的就业效应明显大于对台出口的就业效应。资本产出比对就业产生显著的负向影响,表明在台商投资集中地区存在一定程度资本替代劳动的现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