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基于自然灾害的应急物流体系构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全球自然环境发生了巨变,五大洲的气候变化异常,自然灾害的频度和强度急剧增大,对人类社会产生了灾难性的影响。仅国内而言,2008年1月和5月分别发生了南方低温雨雪冰冻灾害事件和汶川大地震;2010年4月16日,青海玉树发生了7.1级强震。这些灾害事件的发生,造成了人员、设施的极大损失,对生态造成的损失尚难准确估计。  相似文献   

2.
发挥国家物资储备优势参与救灾物资储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幅员辽阔,地理气候条件复杂,灾害种类多,生频率高,损失严重,是世界上受自然灾害影响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建国以来,仅气象、洪水、海洋、地质、地震、农、林等七大类突发性自然灾害,平均每年就造成近2~3万人死亡,直接经济损失高达国家财政收入的1/6~1/3,相当于建国以来用于基本建设方面的年平均投资.而且,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类活动的增强,自然灾害损失的增长速度超过了经济的增长速度,20世纪70年代自然灾害造成的直接损失为254亿元,80年代为409亿元,90年代中后期每年因灾损失已超过2000亿元.  相似文献   

3.
中国经济发展中的抗灾建设与防灾对策彭珂珊,张俊飙一、我国自然灾害现状自然灾害是指发生在生态系统中的自然过程,可以导致社会系统失去稳定和平衡的非常事件,使社会产生损失或导致社会在各种原生的和有机的资源方面出现严重的供需不平衡。全球近年来自然灾害频繁发生...  相似文献   

4.
我国农业灾害保险补偿机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又是一个自然灾害多发国。近几年由于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尤其是对农业生产造成的损失尤为严重。传统的风险补偿机制不仅无法弥补灾害损失,还会严重影响整个经济和社会的发展。通过分析我国农业灾害的损失情况,指出农业灾害保险补偿机制具有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正> 自然地理环境低劣和自然灾害抗御能力低下,使得发展中大国遭受自然灾害的种类多、损失大、恶劣影响更具深远。一次次重大自然灾害给发展中国家造成毁灭性打击,日益严重的灾害态势已成为困扰发展中大国实现社会经济持续稳定发展和经济腾飞的主要障碍之一。如何处理好灾害防御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减轻灾害对社会经济发展造成的损失和经济发展进程中的波动是摆在发展中大国面前一项重要而又紧迫的任务,中国不仅是最大的发展中农  相似文献   

6.
孙健 《秘书工作》2007,(9):11-12
气象应急管理在气象灾害防御工作中发挥预见性作用.近年来,全球气候持续变暖,高温热浪、严重干旱、暴风雪、超强台风、强降雨、大雾等极端气候事件频繁发生.今年入汛以来,全国气候异常,降雨严重不均,极端气候事件一再发生,自然灾害明显偏重,部分地区灾情十分严重,如淮河大水、济南暴雨、云南山洪、新疆泥石流等.通过有效的应急管理手段,减少气象灾害造成的损失,提高气象应急管理效能是我们的神圣责任和使命.  相似文献   

7.
灾害与人类的关系灾害是一种自然社会现象,灾害困扰着人类,人类至今还难以摆脱灾害。古往今来,人们不断地与自然灾害作斗争,但灾害始终困扰着人类。灾害是一种自然社会现象,灾害是由于自然原因、入为原因或二者兼而有之的原因给人们造成的祸害。自然力是千变万化的,如果自然力的变化没有给人类造成祸害,它就不能称之为灾害,所以灾害是一种自然给社会带来的祸害。人类面临着多种多样的灾害,从自然灾害的角度来归类,可把灾害系统分成五大类,即:(1)洪水灾害;(2)地质灾害(包括地震、滑坡、泥石流、崩塌、土地沙化等);(3)…  相似文献   

8.
1 城市公共安全应给予更加高度的关注 国内外发生过的灾害表明,自然巨灾和特大灾害事故往往给一个地区乃至整个国家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造成巨大影响.中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频繁而且严重的国家之一.在多数自然灾害和人为灾害中,城市是最大的承载体.随着城镇化的进展,城市人口密度越高、规模越大,城市灾害(包括传染病、防恐怖袭击等突发事件)防治任务越重越艰巨.曾有人说,"城市在为人类创造经济奇迹的同时也无可辩驳地充当了人类灾害的创造者".  相似文献   

9.
《经营者》2010,(3):16-17
近些年来,地震海啸等自然灾害频繁的出现在我们的视野里。人类在短短的百年间创造了超过此前人类历史总和的生产力与财富,同时也超过了对自然索取和破坏的总和。无论是全球变暖,还是全球变冷,又或者是板块进入活跃期的理论和猜测,都不可回避人类文明的急速发展对地球变化所施加的影响。如果按照蝴蝶效应引申而谈,我们每一个人作出的对自然有害的每一个举动或决定,都可能引发—场致命的灾害。  相似文献   

10.
王虎 《经济界》2008,(4):48-49
近年来,我国自然灾害频发,遭受损失不断增加,目前,我国已经建立起较为完善的国家灾害应急体系,但由于我国保险覆盖面还较低,自然灾害损失的补偿水平不高,中小企业遭受严重灾害损失后,缺乏相应的救助机制。应探索和建立中小企业灾害救助机制。  相似文献   

11.
曹志锋 《民营科技》2012,(12):186-186
人类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是一种必然选择.但是,伴随着工业化进程,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增加,给世界和我国经济社会带来了巨大的负面影响.研究表明,气象灾害对我国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相当于GDP的3%至6%,而气象灾害引发的生命、环境、社会、人文、经济等灾害所造成的损失更是难以估量.  相似文献   

12.
<正>风云难测,雷电无情,随着人类迈入信息社会,大量的电子、电器、电脑、网络产品进入家庭,雷电灾害发生的范围越来越广,损失越来越大。雷电灾害被联合国列为最严重的十大自然灾害之一,是  相似文献   

13.
电气火灾事故是人类面对的严重的灾害事故。其发生不可预测,可以说是对人类造成损失最大的灾害之一,应用电气自动保护器能有效地减少电气火灾造成的损失。  相似文献   

14.
一、灾害的严重性:具有50多亿人口的人类,在地球上生存、繁衍,已取得长足的发展.但有史以来,地球上发生的自然灾害也给人类带来重大的伤亡和灾难.甚至在局部地区有毁灭性的灾难降临人间.据统计,在近20年中、诸如地震、洪水、滑坡、自然大火等自然灾害,已在世界范围内造成280万人死亡,受影响的人口多达8亿2千万人.据不完全估计,直接经济损失约近1000亿美元.据美国1980年编制的《1900—1979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世界经济快速发展,然而频繁发生的各种灾害事件,给人民和世界都带去不少痛苦与灾难,对世界经济也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重大公共卫生事件、自然灾害等紧急事件的发生,均会给供应链系统稳定造成破坏。因此,应对紧急的突发事件,供应链系统必须要具备一定的抗风险能力。  相似文献   

16.
危机管理是现代企业管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建立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自然灾害会给人类社会带来灾难和破坏,也影响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分析研究自然灾害,建立科学的灾害预警方案,积极开发灾害经济,是企业危机管理的主要内容;降低自然灾害对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影响,发掘社会应对灾害和灾害救治过程中可能对企业产生的商机和效益,是企业危机管理的目的。  相似文献   

17.
我国是一个灾害频发的国家,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严重的少数几个国家之一,我国的灾害严重不仅局限在自然灾害上,矿难、燃气爆炸等,人为因素导致的灾难也是居高不下。我国的灾害具有分布地域广、发生频率高、人财损失严重等特点,基于我国的国情及以上这些特征,土木工程作为广泛存在于生活中的重要学科,在防灾减灾中发挥着无可比拟的重要作用。防灾减灾是全球关注的任务,而我国更应该予以高度重视。本文将着重分析灾害造成的严重损失,强调土木工程在防灾减灾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8.
金秀清 《新远见》2008,(9):44-55
地震是人类面临的重大自然灾害之一。每次重大自然灾害,都会激发人类战胜此种灾害的强烈愿望。20世纪60年代,一系列大地震袭击了日本、美国、中国等国家,严重的地震灾害激起了人类社会对地震预报的强烈需要,国际上开始有组织的进行全球性的地震预报合作研究。进入21世纪,人类已经认识到,发展经济只是手段,而不是目的。人类所做的包括发展经济在内的一切事情的根本目的只能是一个,那就是让每个人,让整个人类社会都能自由幸福的发展。在国际防震减灾工作中,各个国家根据本国地震灾害的背景、构造、破坏程度,结合本国政治、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创造了很多有效的科学研究方法、科学管理体制、科学新技术等。特别是日本、美国、中国围绕地震的监测预报、防御应急等开展了各方面的探索、创新。  相似文献   

19.
人类在改造自然、征服自然的漫长历史进程中,也在为抵御自然灾害和意外事故而不懈地努力着。除了利用已掌握的生产技能进行积极的防御外,还通过建立经济后备的形式来防止各种风险对社会经济生活造成的损失。当社会生产力有了提高,社会产品有了剩余的时候,保险思想也就随之产生了。  相似文献   

20.
我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发生频率最高且损失严重的国家之一,在美国和日本后居世界第三位。巨灾在我国主要是地震和洪水等自然灾害,每年因自然灾害及重大事故造成的经济损失数以万亿元计。近年来,我国巨灾发生频率和由此造成的损失程度呈不断上升态势。继今年年初我国南方特大冰雪灾害后,“5.12”汶川大地震再次给我国造成巨大的生命和财产损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