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市场经济与国家的政治权威之间的力量平衡在过去的十年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被人们认为世界制造业的第一大国日本从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经济一直停滞不前,银行的巨额资产变成不良资产,从而出现经济的恶性循环.因此,美国的银行、证券公司便低价进行收购,使日本金融业一部分巨额资产不得不以低价出售给美国的金融机构,使日本的金融体系被纳入美国的监管之下。  相似文献   

2.
1997年开始的亚洲金融危机中,亚洲泰国、缅甸等各国的金融机构庞大的不良资产既是导致金融危机的一个重要原因。也是危机的主要表现形式。金融机构的不良资产问题已经成为当今的一个世界性难题。据统计,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成员中有60%以上的国家都发生过程度大小不一的因不良资产而导致的银行业危机.包括许多发展中国家和相当一部分发达国家。因此如何防范和控制信贷风险成为世界各国银行非常重要的研究课题。  相似文献   

3.
国外处置银行不良资产的做法与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20年来,世界许多国家都在不同程度上出现过由于大量不良资产所引起的银行危机,因此,许多国家对银行不良资产的处理问题不仅进行过系统的研究和分析,而且进行了有益的实践和探索。借鉴这些国家的经验和做法,对于我国处置银行不良资产问题具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中外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的比较和借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防范和化解金融危机,各国政府、银行和国家金融组织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努力。组建独立的资产管理公司,专门收购、管理和处置金融机构的不良资产,成为各国化解金融风险的通行做法。20世纪90年代以来,银行不良资产问题已成为影响我国金融体系稳定和发展的一大隐患。本文通过对中外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的建立和运作进行比较,对现阶段我国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的经营运作提出一些可供借鉴的建议。  相似文献   

5.
日本主银行制度演变的路径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日本主银行制度源于战前的银行体制和二战期间的“军需企业指定金融机关”制度。战后,日本金融体制基本被保留下来,在日本经济恢复和高速增长期,日本企业与银行通过相互持股紧密结合起来,形成了企业和银行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良性循环.但是,在20世纪90年代日本泡沫经济崩溃以后,紧密的银企关系加剧了企业危机与银行危机的连锁反应,导致银行与企业相互羁绊的恶性循环.  相似文献   

6.
关于粮食银行的若干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自全国首家粮食银行在苏州正式挂牌运营之后.粮食银行成为人们关注和讨论的热点问题。山东、江苏、浙江和湖北等地方结合本地实际.积极探索粮食银行的运行机制,形成了不同发展运作模式。我国粮食银行萌芽于20世纪70年代末、诞生于20世纪80年代初.成熟于90年代,迄今有20多年的历史。因此.粮食银行在农村有着深厚的发展背景和社会基础.90年代之前的粮食银行虽然没有正式注册和认可.但以代农民保管、加工和兑换粮油为基本形式的雏形早已在农村生根发芽.早已成为农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在市场经济体制下.随着粮食流通体制的改革.今目的粮食银行运用银行理念来经营粮食.调节粮食供需关系,稳定粮价,保护农民利益,增加农民收入.其构建仍然是在原有雏形基本功能上进一步延伸.逐渐深化和发展,日益趋向于制度化、规范化、市场化、企业化、规模化和效益化。  相似文献   

7.
吴子魁 《开放导报》2001,(12):24-25
从行业发展史上看,没有哪个行业像银行业这样经常出现不稳定或低效率。据拥有181个成员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研究表明:1980年以后的15年中,138个国家的银行都在不同阶段发生珲严重问题。其中出现危机的有36个国家共41例,出现“严重问题”有108例。1997年,世界金融再起狂澜,先是阿尔巴尼亚出现严重的金融危机,紧接着,爆发了东南亚金融风暴,造成国际金融市场剧烈动荡。 中国银行业虽然没有出现整体性的金融危机,但在90年代中后期,小的局部性的支付危机比较严重,典型的例子就是海南发展银行的关闭。从总体上看,中国银行的稳定性也有隐患。据统计,1997年,我国四大国有银行的资本充足性平均2.3%,与《巴塞尔协议》要求的标准相关5.7个百分点,平均盈利率(税前利润与资产总额的比率)为0.13,明显低于许多市场经济国家的水平,不良资产高达25%。  相似文献   

8.
王韧 《辽宁经济》1999,(10):45-46
本文试就金融资产管理公司(以下简称管理公司)解决银行不良资产过程中“资产证券化”方式的运用谈几点构想。一、关于处理不良资产过程中损失的分担1.处理不良资产存在坏帐核销的问题,那么损失由谁承担。由于我国银行的不良资产形成的历史不短,既有计划经济长时期遗留下来的旧包袱,也有在市场经济期间形成的新包袱;形成的原因既有受国家体制及经济政策变化、行政干预、社会环境等客观因素的影响,也有银行管理者的决策失误、管理不善、内控不严、违规经营等主观因素的影响。因此在处理不良资产时,国家和银行都应承担一部分损失,而…  相似文献   

9.
试论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与财政风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艺 《天津经济》2006,(12):59-60
一、我国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的特点 1.不良资产规模大。不良资产占我国银行系统全部贷款的25%以上,基本匕相当于一年GDP的40%,中国的呆坏账按GDP比率来看是世界上最高的国家之一。  相似文献   

10.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各国银行频繁发生危机的事实表明,银行危机对金融体系乃至实体经济都有着系统性及破坏性影响。银行倒闭事件所导致的成本会很高,有的仅占GDP的几个百分点,而有的则多达GDP的50%。为了避免和减轻银行危机的相似性及其对经济造成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11.
从20世纪90年代初到90年代末,我国银行业信息化建设进入全新发展阶段,金融创新层出不穷,主要表现在:们M、POS、CD等自助银行设备的拥有量不断提高;同时电话银行、手机银行和网上银行迅速发展,形成了以上述为主要构成的电子银行体系.  相似文献   

12.
1990年是世界经济自80年代初以来发展最低落的一年。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正面临经济衷退,海湾危机对世界经济形成新的巨大冲击;苏联改革受阻,经济恶化、东欧剧变,经济仍处于混乱状态;第三世界债务加重,经济发展困难重重。90年代第一年经济发展如此不妙,预示着整个90年代世界经济的发展将充满坎坷,变幻莫测。  相似文献   

13.
双危机与资本逆转 20世纪90年代以来,新兴市场国家和地区经历了5次大的金融危机:1994-1995年的墨两哥金融危机、1997-1998年的东南亚金融危机、1998年的俄罗斯卢布危机、1998-1999年巴西金融危机以及2001-2002年阿根廷金融危机,这些危机所产生的动荡对相关地区和国家经济发展和金融体系都产生了极大的破坏作用.纵观上述新兴市场国家的金融危机,一个显著特点就是银行危机引发了货币危机,货币危机又进一步加深了银行危机,呈现出一种螺旋式上升的态势,即所谓的"双危机"现象.  相似文献   

14.
国外金融监管发展的新趋势 从分业监管向混业监管发展。在20世纪30年代的世界性银行危机之后,许多国家对银行业活动施加严格限制,如美国和许多欧洲国家都禁止混合型或全能型银行存在。这种分业隔离的目的在于减少存款者所面临的风险,同时以设立用来防止导致类似30年代的世界性银行危机重演。  相似文献   

15.
刘霞 《中国经贸》2012,(22):129-129
根据研究显示,从1980年至2012年期间,几乎有3/4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成员国,经历了银行业的严重问题。银行的不良资产则是直接损害银行稳健经营和安全,导致金融危机、银行危机产生的最重要问题。自我国加入世贸组织以来,其经济体系不断改革,市场经济不断深入,不良资产问题也逐渐成为我国经济界的一个焦点问题,它严重影响着我国经济的稳定增长,是我国经济健康平稳增长的一个绊脚石。  相似文献   

16.
银行问题被认为是本次亚洲金融危机的主要原因。不良资产过多,政府对银行的过多干预和保护,银行业普遍存在的道德风险及缺乏风险管理,金融自由化过程中对银行监管能力的弱化以及银行体制的封闭性等,构成了亚洲银行体系的脆弱性,促使国际投机家对这些国家货币进行狙击,结果引发金融危机。比较分析东亚与中国银行体系的经营风险,吸取此次危机的教训,对促进我国银行业体制改革,化解银行经营风险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一、我国银行业经营风险的分析1、商业银行经营的信用业务是一种负债率相当高的经营业务。据中国人民银行季报统计,1…  相似文献   

17.
张凌 《亚太经济》1999,(6):25-26
1997年的东南亚金融危机暴露出不少马来西亚银行系统方面的问题和缺陷,不良资产成为马来西亚银行业的最大难题。为此马来西亚政府制定了一系列的处理银行不良资产的新举措,以改善银行体系的状况和增强银行体系的稳健性。一、马来西亚银行业不良资产积压厚重马来西亚的银行体系由国家银行、商业银行、国家储蓄银行组成。马来西亚共有37家商业银行、1340个银行分支机构。其中国内商业银行有22家,到1996年8月,这些商业银行的资产额达3270.15亿林吉特,吸收存款为211996.89亿林吉特,占整个金融体系存款的…  相似文献   

18.
二十世纪90年代以来,国有企业改革的步伐日益加快,公司制改造、股份合作制改造、资产重组、兼并收购等活动方兴未艾,极大地促进了我国经济的发展和体制的创新。但在改制过程中越来越突出且应当引起我们高度重视的问题是,借改制重组之机逃废银行债务的现象也十分普遍。据有关报道,在已剥离给四大国有资产管理公司1.4万亿元的不良资产后,至2002年底国有四大商业银行的不良资产率仍超过20%。尽管这些不良资产的形成有不少历史和政策性原因,但其中有相当一部分不良资产是企  相似文献   

19.
国际经验表明,银行危机的财政成本巨大。在极端情况下,它可能危及财政稳定。因此分析银行危机成本产生的原因和控制方法,将是政府管理或有负债的一项重要内容。本文试图从银行或有负债角度去探析我国目前的财政风险问题,分析了银行危机转化为财政风险的程度、原因及转化形式,并从银行不良资产比例、资产流动性等方面度量我国来自银行系统的或有负债。最后本文借鉴国外财政分析管理经验,对我国管理由银行危机引起的财政风险给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20.
邓强 《珠江经济》2008,(12):1-1
始于2007年8月的美国次贷危机,随着美国“两房”被政府接管、华尔街前五大投行中三家倒闭两家转为银行控股公司、华盛顿互惠银行等多家银行破产倒闭、许多金融机构深陷信用和财务危机等一系列事件发生,标志着美国次贷危机已演化为金融危机,并迅速向欧洲及全球扩散,富通集团、德国地产融资抵押银行、意大利联合信贷银行、英国布拉福德一宾利银行、冰岛整个金融体系等陷入危机,并逐步向实体经济蔓延。国外媒体将此次危机称为“20世纪30年代以来最严重的危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