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随着城镇化推进,空间资源日渐稀缺,城市更新必将成为下个阶段推动城市发展的重要战略选择。与新区开发不同,城市更新往往涉及更为复杂的利益主体和构成,在规划建设过程中更为依赖公众参与进行利益协调。基于公共政策相关理论,本文构建了公众参与的研究框架,以问卷调查和结构化访谈等方式收集一手数据,回顾剖析深圳盐田城市更新的实践案例,以探究城市更新中公众参与的发展过程与演进规律,最后提出相应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1引言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以及城市更新力度的增强,城市动拆迁的规模也越来越大。从某种意义上说,正是城市拆迁推进了近几年的房地产繁荣。但是,拆迁关系到拆迁各方的直接经济利益,是各种矛盾的焦点。前些年,由于不注意保护弱势群体的权利,出现了不少野蛮拆迁、暴力拆迁的案例,严重违背了社会公平与法制正义。拆迁而引发的群众上访信访数量连年攀升,以上海市松江区为例,2004年全年上访301起,1253人次,信访136件。2005年1至5月上访104起,368人次,信访95件,均居区上访信访总量的第二位,这尚不包括各镇的统计数据。当前在建设和谐社会的执政…  相似文献   

3.
城市更新过程中多元利益相关者基于利益诉求的不同会发生冲突,阻碍城市更新进程。为了推进新型城镇化发展,需要解决冲突以保障城市更新项目的开展。本文运用利益相关者理论识别城市更新过程中的核心利益相关者,并结合社会冲突理论分析其冲突源、冲突事件与冲突结果,总结冲突的内在逻辑,发现利益相关者发生冲突的主要原因包括利益性因素与规则性因素,从而针对主要冲突因素提出协调路径,即核心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合作关系策略以及立法建设思路,并对城市更新全国性立法进行思考。  相似文献   

4.
5.
传统的公司治理目标是股东利益最大化,文章主要论述股东利益最大化公司治理目标的缺陷和利益相关者参与公司治理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6.
何芳  唐龙 《上海房地》2008,(12):51-54
上海先后经历了两轮大规模旧区改造的高潮,第一轮是1992年~2000年的“365危棚简改造”,第二轮是2001年~2005年的“新一轮旧区改造”,其标志性事件是2001年上海市政府圈定了1000万平方米共307块地块用于改造。通过这两轮旧区改造,上海拆除了中心城区大量的旧住房,极大地改变了城区面貌,改善了居民的居住条件,城市市政道路等基础设施也得到了根本性的改善。  相似文献   

7.
民营企业不合理的治理结构是制约企业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民营企业的治理不能只关注投资者利益的最大化,而要实现利益相关者的利益最大化。  相似文献   

8.
公司治理模式是企业内外部的一种契约或制度安排,研究如何对责、权、利进行分配和制衡。在公司所有权和控制权相分离的背景下,传统的以"股东至上"为核心的公司治理模式逐渐受到人们的质疑,利益相关者公司治理模式愈发地受到国内外学者的追捧。本文论述对利益相关者共同治理的不足,重构面向利益相关者的公司治理模式。  相似文献   

9.
利益相关者思想和价值链理论由来已久并颇具影响力。本文论述了利益相关者理论的4条原则及价值链的6种演变方向,提出了利益相关者价值链的概念。文中认为,在利益相关者价值链管理中,要识别利益相关者的当前行为、合作潜力和潜在威胁,分析企业的4种重要的利益相关者;利益相关者价值链的管理要基于利益相关者关系背景基础的构建,即信誉、价值创造决定价值捕获、共享;企业是利益相关者相互作用的集合体,企业只是实现各利益相关者目标的手段。  相似文献   

10.
随着城市的不断发展及公众参与意识的觉醒,公众参与地理信息系统(Public Participation 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 PPGIS)作为一种良好的公众参与交流、空间数据收集及可视化分析工具逐渐进入大众视野。文章通过可视化工具CiteSpace对2012—2022年间国外PPGIS领域相关文献进行梳理,通过文献共被引分析,结合主题聚类结果及关键词分析,阐明了近10年国外PPGIS领域的研究发展历程及研究热点,总结出目前该领域热点研究区域逐渐由自然宏观转向城市空间,研究方向更加以人为核心,表明了其在未来城市更新领域的巨大发展潜力,并为我国未来PPGIS在城市更新领域的发展应用提供了借鉴参考。  相似文献   

11.
论我国城市规划的公众参与   总被引:12,自引:3,他引:12  
胡云 《城市问题》2005,(4):74-78
以西方国家城市规划的公众参与理论发展与实践活动为背景,就我国城市规划公众参与的现状与问题,对公众参与的法的依据与保障、公众参与主体、公众参与的社会化功效、公众参与模式等方面进行了分析与探讨.  相似文献   

12.
城市规划及旧城更新中的公众参与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随着城市化建设的迅速推进,旧城更新日益成为城市规划所要注目的焦点.立足于社区本位的公众参与,将有利于弥补大规模拆迁与房地产商开发或会造成的缺陷.  相似文献   

13.
德国城市建设中的公众参与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公众参与作为德国法律和政治制度在城市建设领域的重要体现,贯穿于德国城市建设的每一个环节,其中最集中体现在城市规划和城镇更新中.通过对德国城市规划法律法规的研究,系统地介绍了德国城市规划公众参与的工作阶段和工作方法,以及在城镇更新中的公众参与措施和社会规划.  相似文献   

14.
中西方城市更新演化比较研究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2  
李建波  张京祥 《城市问题》2003,(5):68-71,49
通过对中西方近现代 (二战 )以来城市更新发展演化的回顾与梳理 ,对中西方城市更新作了比较研究 ,针对我国城市发展面临的新形势 ,提出了新时期城市更新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相似文献   

15.
政府"赋予能力"与旧城改造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从西方国家住房政策的演变脉络,简述了政府"赋予能力"思想出现的社会经济背景.基于我国旧城改造中的问题、旧城区的特点与社会发展目标,作者认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通过国家提供与市场提供两种方式都不能理想地实现旧城改造的目的,而实施政府"赋予能力"政策应是旧城改造的一条新思路.  相似文献   

16.
城市规划公众参与系统结构及运行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城市规划中的公众参与问题,首先阐述了公众参与对提升城市规划品质、构建现代和谐城市的重要意义,并就目前我国城市规划公众参与现状与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认为城市规划中公众参与体系主要受经济发展水平、法制体系健全程度及民众整体文化素质等因素的影响,其内部系统可分为实体子系统、制度子系统和公众意识子系统.三个子系统之间的关系是:实体子系统是根本,制度子系统是关键,公众意识子系统则既是实体子系统、制度子系统的共同结果,又会对它们产生制约或促进作用;根据其运行机制,提出了我国城市规划中公众参与具有可操作性的运行程序,并提出了相应的保障措施.  相似文献   

17.
研究香港相关政府部门、非政府组织在城市更新中关于机构设置、拆迁安置、楼宇修复和历史建筑维护等方面的政策和措施,分析其在城市更新进程中的作用,并对国内城市的旧城发展提出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8.
城市公共产品供给决策中的公众参与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实现城市公共产品的有效供给,为城市发展提供良好的基础条件,是提升城市综合发展能力的关键所在。由于缺乏系统完善的公众参与机制,在城市公共产品供给决策领域,存在着公众参与层次较低、公众参与失灵等问题。城市公共产品供给决策中公众参与的作用能否得到实现,离不开公众参与子机制作用的有效发挥。实现城市公共产品供给决策过程和实现过程与公众参与的系统整合,以此构建城市公共产品供给决策中公众参与机制的运作模型。  相似文献   

19.
对近年来国内城市研究界关于二战后英美两国城市更新的研究做一综述,分四个方向进行了探讨,即对城市更新的概念及具体操作方式的研究;对城市更新发展历程的综述性研究;对城市更新机制和组织形式的研究;对一种独特的城市更新现象--"城市绅士化"的研究.最后对这些研究进行了总体评价,认为研究者的学科背景呈现一定程度的多元化;在研究的阶段和内容上初步呈现深层次、多维度的研究态势;研究路径表现出城市规划研究与城市设计研究的分异趋势;研究中的一个薄弱点是城市更新中规划师的立场与角色定位.  相似文献   

20.
Squatting as a housing strategy and as a tool of urban social movements accompanies the development of capitalist cities worldwide. We argue that the dynamics of squatter movements are directly connected to strategies of urban renewal in that movement conjunctures occur when urban regimes are in crisis. An analysis of the history of Berlin squatter movements, their political context and their effects on urban policies since the 1970s, clearly shows how massive mobilizations at the beginning of the 1980s and in the early 1990s developed in a context of transition in regimes of urban renewal. The crisis of Fordist city planning at the end of the 1970s provoked a movement of "rehab squatting" ('Instandbesetzung'), which contributed to the institutionalization of "cautious urban renewal" ('behutsame Stadterneuerung') in an important way. The second rupture in Berlin's urban renewal became apparent in 1989 and 1990, when the necessity of restoring whole inner-city districts constituted a new, budget-straining challenge for urban policymaking. Whilst in the 1980s the squatter movement became a central condition for and a political factor of the transition to "cautious urban renewal," in the 1990s large-scale squatting — mainly in the eastern parts of the city — is better understood as an alien element in times of neoliberal urban restructuring.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