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浙江省丽水市景宁县沙湾镇以“生态兴镇、富民强镇”为目标,以发展高效生态农业为着力点,扎实推进农村危房改造和新农村建设取得显著成效。  相似文献   

2.
《浙江林业》2006,(12):45-45
11月3~5日,由省林学会、丽水市人民政府、省生态学会联合主办,丽水市林业局、丽水市林业科学研究所、丽水学院等单位共同承办的浙西南生态发展战略与区域可持续发展学术研讨会在丽水召开。省林业厅副厅长、省林学会理事长吴鸿出席会议并致开幕词和闭幕词。  相似文献   

3.
浙江省丽水市委、市政府始终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深刻践行习近平总书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生态文明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特别是2019年1月丽水正式成为全国首个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市以来,生态农业作为生态产品的重要子系统.丽水市抢抓机遇、主动担当,努力推动生态农业资源优势和生态农业经济优势双增长、双转化,实...  相似文献   

4.
欠发达地区林权制度改革与抵押贷款对于实现农民增收、农村发展和建设生态文明都具有重要意义。推进林权抵押贷款是林权制度改革的进一步深化,为推进林业产业发展、林区农民增收提供了资金支持。本文以浙江省丽水市为例,采用实地调研数据研究认为,目前农户山林资源没有得到充分的利用;农户林权抵押贷款对农户生产性收入具有正向促进作用;在新的形势下,丽水市稳步推进林权制度改革和林权抵押贷款,对其他欠发达地区有着重要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5.
《浙江林业》2010,(1):2-2
莲都区位于浙南腹地,瓯江中游,古为处州府治,今为丽水市人民政府驻地,是丽水市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是保障“浙江绿谷”和“华东天然氧吧”、打造“森林浙江”绿色生态屏障的核心区域,浙江第二大河、丽水人民的母亲河——瓯江穿境而过,生态区位十分重要。全区总人口38万,现设7乡5镇,6个街道办事处,3个国有林场;  相似文献   

6.
正创新驱动,生态富民,科技富民先行,浙江省丽水市尤为如此。近年来,在丽水绿水青山间,作为"两山"理论实践者和科技致富"火车头",一批有志之士依托自身的科技、规模和理念优势,积极发挥科技致富典型示范作用,努力惠及周边农户。他们的共同名字就是——"丽水农师"。丽水市作为典型山区和经济后发地级市,农业人口占总人口数的82.9%。丽水市始终把提升农民素质和提高农民就业创业技能作为推动农村经济社  相似文献   

7.
山区是中国的生态屏障,山区的绿色发展是中国可持续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保障。2014中国·山区绿色发展研讨会于2014年11月7—9日在丽水市召开。与会者各抒己见,从山区绿色发展理论、山区新型城镇化模式、山区美丽乡村建设等方面展开了深入的交流和讨论。  相似文献   

8.
湘南山区生态环境良好,但社会经济发展相对落后,以汝城县为例进行了研究;在介绍汝城县发展现状和分析汝城发展生态经济、建设生态示范区必要性的基础上,进行了生态经济分区,并探讨了各区发展生态经济的模式,提出了加快生态示范区建设和促进生态经济发展的保障措施。  相似文献   

9.
研究目的:针对生态调节服务产品价值实现的难点问题,提出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适宜性评价技术,为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模式在国土空间落地提供决策支持。研究方法:利用过程模型方法评价生态调节服务产品的空间分布格局,采用适宜性评价技术分析生态产品开发的适宜性。研究结果:(1)提出了“生态系统服务分类—价值实现途径—适宜性分区”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分析框架;(2)从生态系统服务、土地利用和限制因子3个方面建立了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3)定量评价了丽水市固碳、释氧、水源涵养、水土保持、污染去除、负氧离子释放、降温调节、增湿调节8种调节服务产品的空间分布格局,生态系统服务表现出空间集聚特征;(4)丽水市生态农业、生态工业、生态康养和生态补偿4种价值实现模式分区面积分别占58%、8%、13%和21%。研究结论:生态调节产品价值实现的适宜性评价和模式分区,将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落实到国土空间上,可为“两山”转化和高质量发展提供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10.
县域生态经济发展战略就是运用生态经济学的原理,把一个县的行政区划范围作为一个生态经济系统,进行全面治理,合理利用和持续发展,在治理利用和发展中,坚持以生态经济为依托,以社会经济为前提,以生态平衡为目的,既重视自然生产力又重视社会生产力,既重视生态效益又重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既重视保护治理生态环境又重视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既重视当前利益又重视造福子孙后代,在全县范围内建立一个稳定、高效、低耗、优质、无污染、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经济良性循环系统。县域生态经济应当成为县级经济发展的最佳战略。本文想从以…  相似文献   

11.
重庆市三峡库区发展生态经济是确保三峡工程安全运行和水库水质保护的必然要求,是库区自然灾害防治的迫切需要,是库区经济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以及移民和扶贫开发的重要保证。该区生态经济发展有良好的资源基础,应以生态农业、生态旅游为重点发展特色生态产业;重视生态产业链的培育,实现生态经济的良性循环;加大科技投入、对外开放和合作的力度,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实施名牌战略,提升经济竞争力  相似文献   

12.
我国特大城市用地扩张的驱动力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总结出1990年代以来我国特大城市用地扩张的3个特点:一为特大城市数量和用地总量持续增加,用地增速与城市化发展速度不协调;二为特大城市人均用地呈波动变化,市均用地则持续增加;三为特大城市用地结构中国林绿地和铺装道路面积明显增长;分析了影响我国特大城市用地扩张的驱动力因素有人口增长、经济发展、城市环境改善和社会因素等,通过逐步回归分析方法得出影响我国特大城市用地扩张的主要驱动力是人口增长和年末实有铕装道路面积的增长;为了今后能够合理有效地利用城市土地,有关部门应该积极采取相关政策来合理控制城市用地扩张的速度。  相似文献   

13.
位于甘肃南部的陇南市,地处亚热带向暖温带过渡地区,自然条件优越,经济林资源丰富,主要经济林品种产业化发展已取得了长足进步,在农业结构调整、农村经济发展、农民增收致富和扶贫攻坚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是,甘肃陇南经济林产业发展,仍然存在着规模大、效益小、管理差、支撑弱等问题,为山区群众增收的基础性作用发挥还不显著。分析了甘肃陇南经济林产业的现状、存在问题和发展潜力,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甘肃陇南经挤林产业可持续发展提质增效、转型跨越的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14.
经济系统向生态系统学习是解决日趋激化的资源环境危机的根本策略。从发展目标、系统结构、物质流动、能量驱动、生产与消费模式等五个方面比较了经济系统与生态系统的异同,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包括从增长经济到稳态经济、从直线型经济到循环型经济、从化石型经济到阳光型经济、从产品型经济到功能型经济的生态化经济体系,力图从根本上解决经济系统发展所带来的资源、环境与生态等问题。  相似文献   

15.
宜居城市是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而出现的崭新概念,并且越来越多的城市把它作为城市的发展目标;介绍了宜居城市的概念,建立指标体系,选取了4个一级指标:生态环境指标、居住条件指标、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指标、经济发展指标;运用层次分析法对大连的城市宜居性进行评价;运用SPSS统计软件对大连城市宜居性和经济发展之间关系进行相关分析,得出宜居城市建设极大的提升了城市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16.
安徽省区域经济差异与发展对策初步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以地级市为区域单元,运用定量方法综合评价分析了安徽省经济发展水平的区域差异,并进行了比较分类;探讨了不同类型区的形成原因及各地市的经济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17.
以四川秦巴山区广元市为例,将广元市的7个区县作为基本研究单元,在2005—2010年的土地利用数据和GDP数据的分析基础上,对广元市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和国内生产总值的变化率进行计算,建立适合当地局势发展的生态经济系统协调度(EEH)模型,以形成四川秦巴山区广元市2005—2010年间EEH的评价准则和方法。2005年至今ESV变化趋势显示:生态系统整体上处于健康状态;GDP增长整体上呈现出中、东部高,西、南、北低的趋势;EEH空间特征表现为生态经济协调区在中、东部区域,生态经济冲突区在西、南、北部区域。虽然利州区、昭化区、旺苍县、苍溪县的生态经济关系存在潜在的危机,但大体还是处于协调状态,通过采取生态环境保护治理的措施,就可以逐步向高协调状态转变。  相似文献   

18.
玛多县地处青海省的南部,黄河源区,主要有旅游、矿产、水电、草场、动物等自然资源,其中以草场、动物、旅游等资源最重要,是该区目前经济发展的支柱;目前该区的草场退化、畜牧业产值下降、水资源匮乏,鱼类资源和旅游资源开发又不够,这是玛多县目前经济发展所面临的问题;玛多县是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的核心区,将严禁人为对自然环境的破坏,因此该县今后的经济发展模式应以鱼类资源和旅游资源开发为主体,畜牧业次之,杜绝矿产的开采,保护珍稀动物。  相似文献   

19.
县是我国最基本的经济社会活动区域,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和难点在农村,关键在县域,"三农"问题的解决、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都离不开县域经济的发展。县域经济在经历了1980年代至1990年代中期的快速发展后,目前面临着新的困难和问题。如何解决这些问题,以开创县域经济发展的新局面,是一个摆在我们面前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以地处中部内陆的长沙市为例,对县域经济的发展做了一定的分析与探讨。  相似文献   

20.
港口与城市经济发展关系探讨——以青岛为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港口是一个地区通往世界各地的桥梁,它为城市的发展和繁荣创造了得天独厚的条件;近年来,青岛市的经济突飞猛进,青岛港发挥了巨大的促进作用;通过对青岛港口现状、社会经济效益的分析,认为港口与城市经济发展的相互影响,针对港口发展面临的环境,提出青岛港进一步推动青岛经济发展的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