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中国、美国、日本三国作为全球主要的经济实体和贸易大国,其生产性服务贸易出口近年来呈现出不同的绩效特点。本文通过借鉴固定市场份额(CMS)模型,把中、日、美三国生产性服务业出口绩效分解成国际需求引致效应、结构性效应和产业竞争力效应,并探讨各种效应对生产性服务贸易出口增长的真实影响。最后,提出改善中国生产性服务业出口绩效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通过引入劳动力价格作为调节变量,运用1985年-2006年的时间序列数据,采用层级回归方法对经济发展水平、城市化率和产业结构与工业部门就业弹性关系的调节效应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通过影响产品需求结构,阻碍了工业就业弹性的增加;城市化水平与工业就业弹性之间的关系不显著;工业总产值中轻工业比重的增加不利于就业弹性的提高:就业制度的改革使得隐性失业显性化;劳动力价格与就业弹性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说明劳动力市场并未能通过价格有效发挥其对劳动力资源的配置作用。同时劳动力价格对经济发展水平、城市化率和产业结构与工业就业弹性之间关系的调节效应不显著。  相似文献   

3.
我国"限塑令"正式实施已有三年时间,其实施效果如何、是否存在反弹,一直为人们所关注。本文选取高中低收入的三个居民小区,对其塑料袋的消费量进行了政策实施前后的三次跟踪调查,从弹性需求角度分析了政策实施效果。结果表明:尽管大超市大商场塑料袋减量化比较成功,但综合来看塑料袋减量化效果并不明显;居民不同种类塑料袋的消费对大超市大商场塑料购物袋的替代是"限塑令"减量化失效的重要原因。据此提出优化完善政策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张宪房 《市场论坛》2004,(11):77-78
我国劳动力的流动与迁移的总体特征是从不发达地区流向发达地区,表现为从农村流向城市,从内陆流向东南沿海.本文运用人力资本投资模型分析了劳动力的流动与迁移,对劳动力的流动与迁移作了效率分析和相关损益团体分析,并指出制度障碍是我国劳动力流动与迁移的主要因素.文章最后提出,给予相关受损主体适当的经济补偿是消除劳动力流动与迁移制度障碍的可行办法.  相似文献   

5.
我国经济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服务业在产业结构中的比重日益提升,服务业发展、经济增长与收入水平之间究竟有什么联系?本文选取河南省作为研究对象,运用向量自回归模型(VAR模型)探索河南省服务业发展、经济发展和居民收入之间的动态关系。研究结果表明河南省第二产业对经济增长起到了主要推动作用,服务业的发展需要与第二产业和第一产业互为生产要素,互为服务对象,深度融合。  相似文献   

6.
加快农业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不仅有利于解决三农问题,对促进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也具有深远意义.本文依据结构主义增长理论,利用总量生产函数经济增长率分解方法,基于三次产业要素产出弹性动态估计结果,对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劳动力配置效应及其变化规律进行重新考察.结果显示:三次产业劳动产出弹性差异明显,已有研究中直接用国民经济劳动产出弹性代替的做法存在很强假定性;基于分产业劳动产出弹性重新估算劳动力配置效应,发现其数值明显减小,表明已有文献夸大了配置效应;但其在不同时期更为稳定,说明配置效应是促进我国经济持续发展的重要稳定因素.  相似文献   

7.
本文从理论上分析了资本-劳动替代弹性和技术进步方向对农业经济增长的影响,估算了28个省份1978-2013年要素替代弹性和技术进步偏向指数。研究结果显示,要素替代弹性大于1,技术进步主要偏向于资本;要素替代弹性和技术进步偏向指数与农业经济增长率呈正相关关系,即要素替代弹性促进农业经济增长,在要素替代弹性大于1的情况下,技术进步偏向资本促进农业经济增长。  相似文献   

8.
本文利用固定效应模型对1997-2003年服务业各行业的相关数据进行了短期效应和长期效应的分析,结果表明:服务业外商直接投资具有一定的经济增长效应,但是在不同时间段差异较大。从短期看,1997-2000年期间,服务业外商直接投资具有负的经济增长效应,而在2001-2003年期间,服务业外商直接投资具有正的经济增长效应。从长期看,1997-2000年期间,滞后两年的服务业外商直接投资具有较强的正的经济增长效应,2001-2003年期间,滞后一年的服务业外商直接投资具有比当年更大的正的经济增长效应。最后提出了相关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服务业在国民经济增长中发挥的作用日趋明显.本文利用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增长及服务业发展的时间序列数据,对服务业的发展模式及其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等问题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我国服务业发展呈现出不平衡的特征,且年服务业发展不平衡度对经济增长的影响长达四年之久,这一结果从总体上阻碍了经济增长.  相似文献   

10.
从我国生产者服务业发展的总体情况、区域差异以及行业差异等角度对我国生产者服务业的发展状况进行了全面分析,分析结果显示我国生产者服务业的增加值逐年递增,但是增加值增长率波动较大,且在服务业和GDP中所占比重低;区域发展差异巨大,东、西部差距达到四倍多;行业差异显著,交通运输仓储邮政业在中、西部的差异较大,而金融业和房地产业在中、西部的差异很小。  相似文献   

11.
江苏经济发展长期依靠工业化主导模式拉动,成就斐然,也符合发展初期的非均衡增长规律。然时至今日已陷入"三个一去不复返"和资源约束、环境压力以及结构失衡的困局。及时转换为以生产者服务业为主导的发展模式,可以"一石三鸟、一箭双雕"收促转型、保增长、破困局之效。  相似文献   

12.
纪绪勤 《商》2013,(11):176-176
计划生育政策对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文基于新古典增长模型对现行生育政策带来的两个主要结果即人口老龄化和低人口增长率进行经济效应分析,试图探讨适时适度调整我国现行生育政策,以促进我国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3.
高会艳 《商》2013,(23):311-311
本文利用1997-2010年中国服务业国内生产总值和服务业能源消费的薮据,运用服务业的能源库茨涅茨曲线模型对服务业经济增长与服务业能源消费的动态关系进行了研究,发现我国服务业能源消费和服务业经济增长呈倒“N”型,且并没有达到拐点,说明在未来的一段时间,我国服务业经济增长是以服务业能源的高消费为代价的,最后提出了相关性的建议。  相似文献   

14.
程大中 《财贸经济》2006,(10):45-52
本文采用投入-产出方法,在生产者服务的本来意义上,而不是从具体的带有生产者服务特性的服务部门出发,对中国生产者服务业的增长、结构变化及其影响进行经验研究,由此得出一些基本结论:1981年以来,中国生产者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逐步上升,服务业的生产者服务功能逐渐显现,但与英、美等国相比,中国生产者服务占国民总产出比重偏低;中国服务业及其有关分部门与国民经济其他产业或部门的前后向联系效应相对较弱,说明中国服务业的增长不仅不能对国民经济产生应有的带动作用,而且其本身受其他部门的需求拉动作用也不大.  相似文献   

15.
杨凤祥 《商业科技》2009,(20):85-88
江苏经济发展长期依靠工业化主导模式拉动,成就斐然,也符合发展初期的非均衡增长规律。然时至今日已陷入“三个一去不复返”和资源约束、环境压力以及结构失衡的困局。及时转换为以生产者服务业为主导的发展模式,可以“一石三鸟、一箭双雕”收促转型、保增长、破困局之效。  相似文献   

16.
基于劳动力技术禀赋演变的视角,分析高技术工人就业比重提高、技能溢价等效应对消费性服务业增长的影响。利用2004—2012年中国省级面板数据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劳动力技术禀赋演变通过生产率效应、技能溢价效应促进了生活性服务业的增长,但这些效应对现代消费性服务业增长基本没有影响。为了推动中国服务业结构升级,不仅要减少服务业行政管制,还要提高服务业技术创新能力和人力资本水平。  相似文献   

17.
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效应大致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资源再配置效应;二是保持比较优势效应;三是市场潜力释放效应;四是促进城市扩展和集聚效应①。本文采用劳动力转移经济增长效应模型,定量分析1990—2008年间湖北省宜昌市  相似文献   

18.
本文分析了外国直接投资影响我国经济增长的6种效应,利用协整检验与格兰杰非因果性检验重新检验了各种效应与外国直接投资的长期关系与因果关系,并利用脉冲响应函数和方差分解方法对外国直接投资的时滞效应进行了较为完整的细致分析。结果显示:首先,外国直接投资可以通过资本积累、出口促进、投资拉动、技术溢出、产业结构优化和制度变迁6种具体效应来促进我国的经济增长;其次,外国直接投资对各种不同具体效应的时滞期各不相同。  相似文献   

19.
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成为中国经济发展中的一个重要现象。本文从通过介绍农村劳动力流动过程中国家政策的演进过程,并结合南京市进城农民工实际调查情况,深入分析影响农村劳动力流动的各种制度性因素,最后对政策制度提出思考。  相似文献   

20.
政府规模存在差异时,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不同。本文将政府规模作为门限变量,结合我国2004-2011年206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数据,运用固定效应回归和门限回归方法对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了检验。实证结果表明: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与经济增长呈非线性关系。政府规模较低时,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较为明显;但当政府规模跨越较高门限值时,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减弱。建议推动生产性服务业进行市场化改革、鼓励生产性服务业对外开放、促进生产性服务业向高端转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