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21 毫秒
1.
国际贸易的全成本论:一个概念性理论框架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8  
无论古典、新古典贸易理论,还是新贸易理论,所讨论的形成比较优势的成本主要为生产成本.贸易理论和现实的新进展表明,比较优势理论的成本观有日益广义化、多元化的趋势,进而需要在生产成本的基础上,分别纳入交易成本、环境成本和代际成本."全成本"是以国际贸易中的生产成本、交易成本、环境成本和代际成本等机会成本为子系统的动态开放系统,四者有机耦合,构成了一国参与国际分工的比较优势的基础.  相似文献   

2.
针对“全成本塑造比较优势”之命题,夏先良(2011)认为这是对国际比较优势规律的误解.事实上,国际贸易活动作为马克思经济学中的流通环节,不仅影响价值实现,而且参与价值创造.经济学中的成本是使用或耗费资源要素的过程中所不可避免的最高代价.从内涵看,“全成本”是使用一切资源要素的代价总和;从外延看,“全成本”是以生产成本、交易成本、环境成本和代际成本等为子系统的动态开放系统.全成本既是一种机会成本,也是一种国际(必要)成本,从“全成本”视角来分析比较优势和国际价值,可发现它们是统一的.为了实现贸易增长、技术进步、制度创新、生态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有机统一,必须在生产成本的基础上充分将交易外部性、空间外部性和时间外部性内在化并构造“全成本”范畴,以其作为形成比较优势和国际价值的基础.  相似文献   

3.
国际贸易的全成本观:一个新的理论视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际贸易理论和现实的最新进展表明,比较优势理论的要素基础需要进一步广义化。一个国家要形成自身的比较优势,除了考虑劳动、资本、土地等传统要素,制度、生态环境等要素也不可或缺。基于广义要素的成本可定义为全成本,它是包括生产成本、交易成本、环境成本和代际成本的动态开放系统。全成本构成了一国参与国际分工的比较优势的基础。  相似文献   

4.
成本的广义化趋势与国际贸易的“全成本”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成本是使用或耗费各类资源要素而引起的代价或价值牺牲。形成成本的资源要素具有本质上的有用性、数量上的稀缺性、归属上的产权性和计量上的价值性。导致成本发生的经济资源不仅包括劳动、资本、土地、管理等传统要素,而且包括制度、生态环境、"可持续性"等新兴要素,成本的承担主体可能有企业、政府、社会乃至后人,其他支付方式包括货币或非货币支付、直接或间接支付、自己(本国)或他人(他国)支付等。从本质上说,国际贸易是产权的跨国(或地区)转移,它会通过种种途径和机制影响各国的生产、消费、经济社会制度、资源要素流动、生态环境乃至今人和后人的生活水平,其间发生的成本包括了由生产成本、交易成本、环境成本和代际成本构成的"全成本"。比较优势是国际分工与贸易的基本动因,其本质是对商品成本的相对比较。因此,"全成本"才是形成一国参与国际分工与贸易的比较优势的基础。  相似文献   

5.
制度是在处理人与人的关系时整合资源的资源,交易成本是在资源整合过程中使用制度要素的代价或价值牺牲。国际贸易中的交易成本则是使用国际贸易制度的代价,包括信息搜寻、交易磋商、进出口合同签订、进出口合同履行、争议处理与索赔等过程中所涉及的各项成本。制度差异可以塑造比较优势,使用制度要素而表现出来的交易成本是一国比较优势的重要成本基础。纳入交易成本后,基于总成本的比较优势可增强、削弱、抵消甚至"逆转"一国基于纯粹生产成本的比较优势状况。因此,通过制度创新降低对外贸易中的交易成本,是一国增强自身商品比较优势的重要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6.
本文基于传统比较优势理论,引入交易成本、环境成本和代际成本,构成全成本.并通过理论模型的推导,证实全成本对一国比较优势具有重要作用,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削弱或者增强一国基于生产成本的比较优势,甚至可以逆转一国基于生产成本的比较优势.因此,国家应基于全成本视角,重新审视本国实际的比较优势.  相似文献   

7.
本文将马克思价值理论和流通费用理论扩展到国际贸易成本理论研究之中,科学分析国际比较优势规律与国际价值规律之间的并行关系和不同条件下的作用程度,反对把由生产成本和贸易成本构成的“全成本”作为比较优势形成的基础;分析国际贸易成本对国际产业分工与贸易的影响,解释国际贸易成本与国际价值量之间关系以及国际贸易成本与贸易量之间关系,回击西方经济学的重力模型方法用贸易量、产出量解释和测度贸易成本的错误观点。必要的国际生产成本和非纯粹贸易成本,陶成的国际成本是国际价值的基础;国别机会成本才是国际比较优势的基础。价值是由生产创造出来的、客观的社会财富,它不是靠纯粹的贸易倒手就可以创造的。纯粹贸易成本不增加价值,不由价值补偿,而是对剩余价值的扣除,社会应把它限制在必要的限度内,非必要的就得不到补偿,但必要的纯粹贸易成本必不可少。贸易利润也不是单靠节约贸易成本得来的。国际贸易成本对国际产业分工与贸易具有复杂的影响。计量结果显示的中国(包括生产成本在内的)国际贸易成本下降的判断应该是指单位出口成本,而非实际的总体出口成本下降。  相似文献   

8.
制度是在处理人与人的关系时整合资源的资源,交易成本是在资源整合过程中使用制度要素的代价或价值牺牲.国际贸易中的交易成本则是使用国际贸易制度的代价,包括信息搜寻、交易磋商、进出口合同签订、进出口合同履行、争议处理与索赔等过程中所涉及的各项成本.制度差异可以塑造比较优势,使用制度要素而表现出来的交易成本是一国比较优势的重要成本基础.纳入交易成本后,基于总成本的比较优势可增强、削弱、抵消甚至“逆转”一国基于纯粹生产成本的比较优势状况.因此,通过制度创新降低对外贸易中的交易成本,是一国增强自身商品比较优势的重要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9.
<正> 一、比较成本、比较优势和比较利益在大多数论著中,比较成本、比较优势和比较利益是作为同义语来使用的。实际上,细细考察,这三者并不是一回事。比较成本,强调的是生产成本的相对差别;比较优势,是指生产成本相对较低的优势产业;而比较利益,则是指按比较成本原则进行专业化生产,即发展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通过国际贸易而获得的贸易利益。比较成本着眼于劳动生产率的差异,比较利益考察贸易  相似文献   

10.
国际贸易的新制度经济学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主流经济学对国际贸易的理论研究一直是沿着“比较优势”这一主线进行的,目前还没有一个理论能很好地解释全部的贸易现象,与当代贸易现实更存在较大差异,因为严格的理论假设简化掉了很多重要因素,而这正是新制度经济学所重点关注的问题,本文将交易成本理论引进到贸易理论研究中来。并在生产成本和贸易成本的基础上提出了制度成本和制度收益的概念,力图使贸易研究更接近现实。  相似文献   

11.
霍建国 《国际贸易》2003,(10):14-16
传统国际贸易理论的两个主要层次是比较成本理论和要素禀赋学说。按照比较成本理论,各国应致力于生产比较优势的产品,在国际交换中换取其相对劣势的产品,以提高本国福利;按照要素禀赋学说,各国应出口那些使用本国密集要素的产  相似文献   

12.
当代国际贸易理论的新进展与我国对外贸易战略的选择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一、当代国际贸易理论的新进展 传统国际贸易理论的两个层次和核心是比较利益理论和要素禀赋学说。按照比较利益理论,各国应致力于生产比较优势的产品,在国际交换中换取其相对劣势的产品,以提高世界福利;按照要素禀赋学说,各国应出口那些使用本国非密集要素的产品。因此根据传统理论,由于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要素禀赋和劳动生产率的差异很大,两者之间的产业间贸易应该占据世界贸易的主导地位。 而事实上,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发达国家之间的贸易额超过了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的贸易额;制成品内部的贸易比重上升,初级产品的…  相似文献   

13.
随着我国开放度的不断提高,国 内越来越多的企业被卷入国际贸易 的大潮中。从理论上讲,进入国际贸易的产品都具有比较优势,也就是说,相对于贸易伙伴国而言,贸易品都具有较低的机会成本,故贸易商 (或者生产商)都能从贸易中获利。具体到每一笔具体业务,进出口商的损益或损益的大小则是由双方在价格方面的谈判力、双方实际为此业务承担的各种交易成本来确定。 然而这仅仅是在贸易环境确定情形下贸易损益的计量;事实上,由于国际贸易环节多,涉及的当事人多,不同的环节、不同的当事人又处于具有不同政治制度、不同文化和法律 背景、空间距离遥远的…  相似文献   

14.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标准对国际贸易的影响效应越来越显著。传统经济学通常把标准看作技术性贸易壁垒,然而标准化的实施对国际贸易也会产生一定的正面影响。文章基此角度先将国际贸易交易过程中的交易成本进行了划分,然后从交易成本理论的角度进行分析,发现标准的实施可以克服经济主体的有限理性、改善信息的不完全性与不对称性、通过打破贸易双方之间的锁定等一系列途径,降低了国际贸易过程中的准备成本、合同成本、控制成本,进而降低交易成本,促进贸易发展。  相似文献   

15.
本文首先指出了经典国际贸易理论(李嘉图“比较成本”理论和赫一俄“资源禀赋”说)的缺陷,即其理论内涵与现实贸易发展状况的矛盾之处。并进一步提出了“以企业为主体的竞争形势”这一观点。包括三点:1.竞争优势包括比较优势;2.竞争优势以企业为主体;3.国际贸易是竞争优势选择和取得的结果。最后,本文还指出产品竞争优势理论的意义及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16.
本文认为,国际产品内贸易可分为产业间的产品内贸易和产业内的产品内贸易,比较优势理论能解释产业间的产品内贸易,但还没有理论能解释产业内的产品内贸易。文章提出的国际贸易新基础,即由厂商管理约束所导致的范围不经济系数较大而最终产品内的中间产品种类数较多是国际产业内的产品内贸易的基础,比较彻底地解释了产业内的产品内贸易,实现了国际贸易理论的创新。同时文章指出,厂商发挥规模经济效应与实现产品内贸易的决策是被"孪生"地决定的,即理性厂商既不能为了发挥规模经济效应而不合理地减少中间产品种类数,也不能不合理地通过增加中间产品种类数来增加总利润,否则总利润就会减少;交易成本较小是国际产品内分工与贸易的必要条件而非充分条件;第三次科技革命是最终产品国际贸易向中间产品国际贸易发展的直接原因。  相似文献   

17.
在现代经济学中,国际贸易理论主要研究有形和无形商品的跨国交易、生产要素的国际流动等问题。在国际贸易理论的发展过程中,产生了重商主义的国际贸易理论、绝对优势理论、比较优势理论、要素禀赋理论、新贸易理论以及新新贸易理论等等。这些贸易理论构成国际贸易教科书的基本内容,有一个重要的特点:将国际贸易与自给自足进行比较,以此辨别来自国际贸易的利益。这种理论告诉人们,与自给自足相比,国际贸易能够获得更多的好处,这就是国际贸易利益。依据这种国际贸易  相似文献   

18.
当今,随着国际贸易、经济资源、要素禀赋通过国际化大流通超越国界被重新配置范围的日益扩大,必须重新认识国际贸易规律,以崭新的视角重新研究和确立国际贸易基础理论,抓紧建立崭新的国际贸易评价体系.文章指出,对国际贸易规律的重新认识至少应从国际贸易与世界制造业中心转移,全球化大流通快速发展,贸易生产国各种可支付红利形成的综合优势,贸易生产国货币在世界货币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贸易生成国创新能力、创造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密切关系等五个方面入手.同时,还要在重新认识国际贸易发展规律的基础上,抓紧研究建立国际贸易中的比较优势理论、顺差理论及贸易要素构成理论等基础理论,抓紧建立崭新的国际贸易评价体系,重新评价贸易国对世界的贡献和付出,建立崭新的国际贸易评价体系和补偿机制,研究在全球化条件下如何建立开放、高效、公平、共赢的国际贸易体制,打破和防止新的贸易保护主义.要把争取我国在国际经贸合作中获取更大权益提高到国家战略高度,从长计议做好战略安排;立即组织智库和专家队伍,集中力量研究当代国际贸易和投资的新理论、新规律和新特点,为我国在国际贸易和投资中获取更大权益抓紧立论;组织有关政府部门抓紧研究制定我国发展国际贸易和投资的新战略,争取在重大战略机遇期用足用好我国已经建立的贸易和投资比较优势.  相似文献   

19.
<正> 比较利益是比较成本说的核心内容,被用来说明国际贸易产生的原因、贸易的互利性质、贸易的型式、自由贸易政策等一系列重大理论问题。比较利益也因此成为上述领域学术争论与正确评价比较成本说的关键。所以,有必要深入探讨比较利益的内容、性质及其对国际贸易的意义。一、比较利益与贸易产生的原因贸易产生的原因是国际贸易研究中首先需要回答的问题。西方经济学把它直接归结为对贸易利益的追求。在重商主义看来,除了  相似文献   

20.
刘沙 《北方经贸》2001,(12):28-29
自由贸易理论中无论是李嘉图的比较成本理论、奥林的生产要素禀赋理论,还是把动态的比较成本理论和扩大了的生产要素禀赋比率理论论结合的产品生命周期理论、部门内贸易理论,都是基于相对优劣势的分析方法,而都未涉及制度创新对国际贸易影响,制度创新是国际贸易中比较优势产生的重要原因。它通过对技术创新、市场体系、本国制度及人力资本等的影响国际贸易开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