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扩大内需是现阶段稳定我国经济增长的关键因素之一。在现有异质性企业模型的基础上,本文通过建立一个异质性企业选择模型阐述了贸易成本对内部需求的影响机制。该模型表明贸易成本是影响企业国内外市场选择行为的关键因素,政府可以通过调节企业的相对贸易成本来实现扩大内部需求的目标。同时利用我国工业企业层面的数据,对模型进行了实证检验,检验结果符合理论模型的基本预测。 相似文献
2.
外资企业在我国加工贸易企业中占大多数.通过将异质性外资企业的转型决策引入标准异质性企业贸易模型,本文从贸易成本角度阐释了异质性外商投资企业技术选择的理论机制,模型表明:过度的可变贸易成本补贴会减小低效率企业转型激励,而适度的研发补贴却能鼓励外资企业转型升级.利用中国工业企业层面数据,研究发现,在控制了企业资本劳动比的情形下,外资出口企业中出口密集度较大的企业、加工贸易出口企业以及投资于劳动密集型行业的企业技术水平较低.通过支付更多的固定成本,外资企业能够通过使用高端技术进行出口转型.该检验结果与模型预测保持一致.本文的政策含义在于,政府应该控制对外资出口企业的可变成本优惠,补贴外资出口企业的固定研发成本,培育高质量的人力资本以提高利用外资的综合优势,辅助外资出口企业转型. 相似文献
3.
4.
5.
基于企业就业的二元边际视角,利用高度细化的关税数据和投入产出表数据,测算中国制造业最终品和投入品贸易自由化水平,并在考虑企业异质性的基础上,实证分析1998—2007年中国制造业最终品和投入品贸易自由化对企业就业变动的影响。结果表明:贸易自由化对不同生产率企业的就业变动的影响存在显著差异,具体而言,会引起低生产率企业的就业损失和高生产率企业的就业创造,同时导致低生产率企业死亡率上升以及高生产率企业死亡率下降;相较于投入品贸易自由化,最终品贸易自由化对企业就业变动的影响效应更大。 相似文献
6.
7.
异质性企业贸易理论的最新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1世纪初诞生的异质性企业贸易理论是新新贸易理论的一个分支,以异质性企业利润最大化的决策作为微观基础,解释了企业层面的贸易现象。文章从四个方面对异质性企业贸易理论进行了文献综述:理论模型诞生之前的经验研究、理论模型的诞生、理论模型的拓展与经验研究的检验、国内学者的研究成果。文章涵盖了该领域2008年以来的最新研究进展,总结了现有文献的不足,并提出了未来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8.
9.
异质性企业贸易理论具备诠释作用的先决条件是商品流通渠道的顺畅无阻,而某些外部事件所造成的冲击会阻碍人员与商品的正常流通,这会削弱维持经济运行的市场交易动能。当把研究视角放在跨越领土边界的国际贸易时,其所受到的冲击要比国内贸易更加严重,甚至会出现完全阻断国际商品流通渠道的情形。对比异质性企业贸易理论的基本观点,中国在特定时期内应对外部冲击所采取的出口产品转内销实践与原理论难以相容。尽管不能因为特殊情况就否定经济理论的贡献,但依托外在冲击所造成的贸易阻断状况以及帮扶性公共政策的实际影响去进一步思考理论的成立条件,会有新的发现并有望扩展原有的理论。通过构建生产者尽力追求盈利、理性消费者想要获得最大满足与政策制定者为民谋利益的三维决策框架,研究发现能和三方最优选择相容的出口产品转内销的具体举措,主要体现在如何让国内商品流通渠道变得更为畅通,从而在实践层面指明了利用商品流通顺畅程度拓展异质性企业贸易理论的具体方向。在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以及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背景下,维持本土市场主体需求的安全与稳定具有必要性,这亦是异质性企业贸易理论与商品流通顺畅程度相结合的理论内涵之一。 相似文献
10.
传统的基于同质企业假设的产业内贸易理论无法对企业间的异质特征做出解释;最近几年,以Melitz(2003)为代表的企业异质性贸易理论揭示出贸易自由化会使生产资源和市场份额向高效率企业重新配置,从而促进产业总体生产率的提高,开启了贸易利得的新来源。本文综述了企业异质性贸易理论的发展,分析了企业异质性贸易理论对我国出口贸易的启示,最后给出了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文章在企业异质性视角下,利用修正后的引力模型,分析了影响2004~2007年中国制造业29个子产业出口的因素。研究表明多数子产业同质性程度较高,产出和出口主要集中于众多中小企业。考虑企业异质性情形下,产业内出口规模对贸易壁垒引起的贸易成本变化更加敏感。研究也发现较之距离缩短,技术性贸易措施减少引起的贸易成本降低有更明显的贸易促进效应。 相似文献
12.
结合Head & Reis(2001)与Caliendo & Parro(2015)的方法,测度了2000—2014年中国制造业细分行业贸易成本和双边贸易成本弹性,并分析了其变化趋势及其背后的原因,识别出中国制造业各部门对外依赖较高的国家、细分行业的风险,为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构建“双循环”发展格局提出对策建议。研究发现:第一,中国与不同贸易伙伴国的制造业双边贸易成本弹性从大到小依次为发展中国家、发达国家、“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第二,从双边贸易成本弹性最小的10个国家出现频次看,中国制造业各部门出口依赖较大的是印度尼西亚、俄罗斯、巴西、墨西哥和韩国;第三,中国制造业中间品和最终品贸易成本呈现逐步下降趋势,且中间品贸易成本整体上低于最终品;第四,中国制造业低、中、高三类技术行业的贸易成本均呈现出先上升后下降的态势,且中技术行业贸易成本上升幅度最大。 相似文献
13.
《财贸经济》2014,(11)
本文通过使用1998—2007年中国制造业企业层面的大型面板数据,研究了贸易自由化对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本文将贸易自由化分为最终品进口关税的减免和中间投入品关税的减免,同时采用半参数估计方法测算企业的全要素生产率,以克服联立性和样本选择问题。实证研究结果表明,贸易自由化能够显著促进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这是两种效应的综合结果,即最终品进口关税的减免的"正向效应"和中间投入品关税的减免的"负向效应"。在区分企业出口状态、企业所有制类型和企业规模大小之后,研究结果显示,贸易自由化会对不同企业的全要素生产率产生不同的影响。在关税减免的情况下,非出口企业从贸易自由化中的受益要大于出口企业,私营企业的全要素生产率提升最大,其次是外资企业和港澳台资企业,而国有企业的生产率反而会降低。 相似文献
14.
提高制造业全球价值链地位是我国走出去战略的最终目标.本文基于贸易成本视角,检验了流通业集聚对我国制造业全球价值链地位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流通业集聚有利于提升我国制造业全球价值链的地位,但这种正向影响目前仅在流通业集聚水平较高的东部省份较为明显.中介效应模型回归结果显示,流通业集聚可以显著降低区域贸易成本,从而带动... 相似文献
15.
基于生活成本指数视角,利用2002—2009年中国城镇住户调查133个地级及以上城市数据,研究贸易自由化引致的进口关税削减对中国城市生活成本的异质性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中国城市生活成本指数总体上呈上升趋势,但区域差异不明显。贸易自由化会直接降低中国城市消费品和间接降低服务性消费生活成本指数。城市异质性和稳健性检验结果表明,贸易自由化对小城市、高互联网覆盖率城市、中西部城市以及高市场化程度城市的消费福利影响相对更大,某种程度上能有效调整区域差距。研究结论揭示了中国贸易自由化在城市微观层面的利得影响,为实施贸易自由化战略提供了经验证据。 相似文献
16.
在测度中国与86个贸易伙伴2000-2013年双边贸易成本和加总贸易成本的基础上,本文立足中国垂直分工的实际,实证中国加总贸易成本对ISIC两位数分类制造业17个子行业的比较优势和出口份额的影响,并做三种稳健性检验以消除内生性偏离.结果表明:加总贸易成本呈现下降态势,但仍高出10年前发达国家的1/3,对部分国家的双边贸易成本不降反升;加总贸易成本是我国制造业产品“全球”和“局部”比较优势和出口份额的决定因素,对贸易成本密集度越高的行业,这种影响出口的效应越大.因此,应考虑贸易成本密集度及“国内附加值率”的产品结构,降低贸易成本以促进国内附加值率高的产品的出口,实现外贸发展方式的实质转变. 相似文献
17.
异质性企业的出口贸易行为选择与经济效应——新-新贸易理论的模型扩展及其对我国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新贸易理论又称为异质性企业贸易理论,其以微观企业为贸易的研究对象和出发点,以企业异质性假设为主要特征,研究企业的贸易、投资及全球组织生产行为及其经济效应.本文以经典的新-新贸易理论模型框架为基础.抛弃了其中企业生产的边际成本不可知且服从随机分布的假设,将企业技术选择文献中关于技术和产品边际生产成本可预知的假定引入,对现有模型进行了一定的扩展和补充,得到均衡结果和相关结论并分析了其对于我国出口贸易的启示. 相似文献
18.
《国际贸易问题》2017,(3)
外资企业为主体的加工贸易是我国外贸出口蓬勃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关注渐进式开放战略下,以政策引导为主要推力的产业集聚对出口企业贸易方式的影响。对产业集聚进行多指标、多层次的度量后,以大样本的企业面板数据进行实证研究,发现产业集聚并未促进企业由加工贸易向产业链分工位置更高的一般贸易转型,产业政策加剧了集聚对贸易方式升级的阻碍作用。由政府制定主导产业目录,通过招商引资吸引企业在开发区内大量集聚的发展方式,虽然对区域经济增长和外贸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但却不利于集聚正外部性的发挥。促进我国对外贸易竞争力提升和可持续发展,需要从根本上改变对外资的依赖和产业政策的过度干预,为国内企业创造参与国际竞争的良好环境和自发集聚条件。 相似文献
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