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2.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必然规律,是我国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趋势。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是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国民经济现代化的关键性问题,也是关乎农民增收,我国经济、社会稳定和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问题。文章结合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特点和现状,针对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中存在的问题,对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进行了思考,并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变迁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谢康 《特区经济》2005,(6):30-33
随着改革开放的开始和深入,中国的经济经历了一个充满众多不确定因素、不断变化的过程。正是在这样一种历史背景下,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也受许多因素影响,几起几落,演变曲折。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乡镇企业大量吸收农村剩余劳动力实现就地转移,到20世纪90年代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大  相似文献   

4.
由于我国城镇化滞后于工业化,广大农村地区普遍存在“人多地少”等问题,使我国农村积压了大量剩余劳动力。这些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任务艰巨,责任重大。如何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平稳有效转移成为日益关注的焦点。  相似文献   

5.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是经济和社套发展的必然规律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是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国民经济现代化的荧键性问题.文章结合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现状,分析当前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遇到的实际问题和困境,最后提出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陈淮 《发展》2005,(3):16-18
下岗问题在很长时期内引起社会的普遍关注。但实际上,目前下岗问题已经不是中国就业形势严峻的主要原因。现在我们面临的最大就业压力并非是来自城镇劳动力。而在于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的转移。将近70%的农村人口对工业品的消费程度还是非常低的,农村市场还远远没有启动。显而易见,如果农村市场启动的话,我们应当不会在现在这个发展阶段就面临这么严重的供大于求的失衡。启动农村市场的答案其实人们很容易想到。启动农村市场,关键是农民的收入不能支持他们大规模消费城市生产的工业品。说到底,要解决农民收入问题,最终要靠把农村剩余劳动力从土地上解脱出来,转移到城镇和非农产业就业。没有别的出路。  相似文献   

7.
史青 《特区经济》2005,(5):213-214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现象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是随着社会工业化的快速发展而出现的必然结果。目前,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进程受到阻碍,一方面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而更重要的是由于公共政策直接造成的结果。解铃还需系铃人,只有通过建立一套完备的,科学的公共政策体系并有效地执行,才能有效地解除障碍,顺利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推进社会经济的快速增长。  相似文献   

8.
浅析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途径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对重庆市农村劳动力质量的现状分析,探讨两种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模式的利弊和可行性。指出通过农业产业的发展带来的农业增长才是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根本途径。  相似文献   

9.
正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挑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一、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 的进程已没有后推的余地 在未来的中长期战略发展过程中,我国国民经济发展过程中面临的最大难题仍属就业。 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就业岗位的供不应求是一个长期现象。在建国以后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在20世纪50年代初期、60年代初期、60年代末期、70年代末期,我们都曾多次面临过相当严重的就业压力。90年代中后期,我国的就业形势再次骤然严峻。在国有企业职工大量、普遍离开劳动岗位的“下岗”问题之上,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和非农产业转移的问题构成了就业形势的新特征。 “十五”发展过程将是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大规模转移的过程。按照已经写入“十五”计划的数字,在此期间将有4000万农村剩余劳动力转向城镇和非农产业就业。4000万是个什么概念呢?2000年末  相似文献   

10.
目前我国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受到了一定程度的限制。一方面,农村地区存在着数量巨大的剩余劳动力,急需得到有效解决;另一方面。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在向城市转移的过程中受到了各种不利因素的制约.而这些因素在短期内难以得到有效解决。在此情况下,通过发展农村工业.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地转移,对于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和实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1.
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移居的思路与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中国经济取得举世瞩目成就的众多因素中,不容忽视的是“农村剩余劳动力在城乡之间流动的作用”。文章在分析农村剩余劳动力流动内因和影响因素的基础上提出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移居的思路,在建立全民最低生存保障基础上,修改《农村土地承包法》中关于“农民与土地的关系”,以促进农村人口迁移。并大胆提出采用“国家购买集体土地使用权”和“以土地使用权换养老金”彻底解决“三农”问题的措施。  相似文献   

12.
13.
大力开发农村就业中介服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敬宝 《乡镇经济》2008,24(12):98-100
结构性失业逐渐成为我国农村劳动力失业问题的主要方面,开发农村就业中介服务有助于更好地解决我国农村劳动力结构性失业问题。应明确开发主体、加大资金投入、完善服务功能,大力开发我国的农村就业中介服务。  相似文献   

14.
15.
We analyse trends in employment, unemployment and labour force participation by simple graphical techniques, using all the October Household Surveys and the September Labour Force Surveys. We show that African male employment in 1995 seems high, when compared to all the other surveys. Furthermore much of the increase in African female labour force participation is concentrated in the period 1998 to 2000, which suggests that measurement and sampling changes may be partially responsible for the trend. We track cohorts of individuals over the eleven years for which we have data. We show that young people are leaving school earlier, while being better educated than their elders. They are not, however, being absorbed into employment at a faster rate. This has led to a spike in youth unemployment.  相似文献   

16.
17.
18.
19.
20.
Our paper aims at analyzing the union effect on the externalization of employment relations, focusing on how labor unions affect management's strategic use of non‐regular labor within the Korean context of industrial relations. Our study presents several interesting implications. Firstly, the unions' motivator role for managerial use of non‐regular labor is more evident than its constrainer role. Secondly, union power exerts a “U‐type” impact on the use of indirect non‐regular labor, while affecting directly employed non‐regular labor in a positive linear way. Thirdly, labor unions in large establishments are more active and influential in representing their members' interests than their counterparts in small establishments with limited financial resources. In particular, the interactive function of the union's power and union leaders' attitudinal inclinations is found to be significant in the negative direction among large establishment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