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9 毫秒
1.
求解编组站静态配流问题的一种改进算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铁路编组站在解编列车作业前,必须预先确定出发列车的编组内容和车流来源,即进行编组站配流。可将此类问题转化为运输问题的目标函数,用最小元素法的表上作业法对其进行求解,但需经过5次迭代,现采用沃格尔法求解此类问题可以减少求最优解的迭代步骤,并可求得最优方案。  相似文献   

2.
针对赣龙线开通后车流分工的调整,对向塘西编组站产生的影响,车站采取了提高解编作业效率,改善各作业环节能力协调关系;增强调度组织水平,优化车场和股道运用;建立有效的生产激励机制等措施。提出通过运输调整,减少列车到发不均衡程度;调整技术站作业分工,提高直达列车通过比重等建议。  相似文献   

3.
以广州枢纽江村编组站为实例,分析折角车流产生原因,以及对运输组织工作的影响,结合车站设备条件、车流方向和列车密集到达情况,提出优化折角车流组织的对策,以提高编组站的作业效率.  相似文献   

4.
编组站是铁路运输系统的重要一环,其作业效率直接影响铁路运输效率和经济效益。为了高效、经济地完成列车解编,提高铁路运输的市场竞争力,需要优化编组站配流。通过引入"惩罚系数"衡量到、发列车接续的代价,将配流问题转化为运筹学的运输问题,考虑编组站实际作业的不确定性和复杂性,以车流接续总代价最小为目标函数,建立编组站配流优化模型,并设计算法进行求解,得到优化的配流计划,验证编组站配流优化模型和算法的有效性,可以提高和优化编组站作业效率。  相似文献   

5.
针对多方向编组站的特点,以重庆枢纽新建兴隆场编组站设计为例,提出从改进编组站交换场、编组场、到发场、机车走行线和机务段设置,调整编组站到、解、集、编、发系统功能分工,疏解车站两端咽喉联络线布局等方面入手,改善多方向编组站的设计配置,减少多方向车流在编组站接发列车、调车作业中的相互交叉干扰,有效提高编组站的运输效率。  相似文献   

6.
路网性编组站作为铁路运输企业的基本生产单位和运输过程的关键节点,其运营效率的高低直接关系到整个路网运输的生产效率和效益水平。在阐述我国路网性编组站运营现状的基础上,基于数据包络分析法建立路网性编组站运营效率评价模型,从生产数量、生产效率、生产投入3个方面构建路网性编组站运营效率评价指标体系,客观地求解多个编组站的技术效率评价结果,提出改进技术无效单元的对策,为提高编组站作业效率、提升全路运输组织效率效益研究提供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7.
我国东北地区入关铁路通道是东北地区与全国铁路网连接的关键通道,其运输能力是提高铁路运量的重要保障。在阐述我国东北地区入关铁路通道的分界口能力利用和主要编组站作业能力的基础上,从列车编组质量、车流到达均衡性、作业标准、机车机班周转、区段通过能力限制等方面,分析东北地区入关铁路通道能力的限制因素;从提高编组质量、缓解车流不均衡、加强技术改造、改善机车机班周转效率、缓解车流积压状况等方面,提出提高我国东北地区入关铁路通道能力的对策,以有效扩大通道运输供给,满足日益增长的运输需求。  相似文献   

8.
编组站阶段计划作为编组站作业计划的核心,对编组站高效完成运输生产任务具有重要作用。然而编组站阶段计划的编制通常受限于到达车流的时间不确定性和车流信息的不准确性,为提高自动编制阶段计划的准确性,研究一种依据车流实际确报信息对预报信息进行准确性评价、并且根据站内车流和带有准确性评价的到达车流进行车流自动推算的方法。在量化车流可靠性参数评估和列车平均运行时间评估的基础上构建模型,并提出相应的算法,随着系统运行过程中车流信息的不断积累和可靠性评价参数的动态更新,通过模拟调度人员对车流分配的思考过程实现到发车流的自动推算和分配。该方法可以有效提升车流推算的准确程度,提高自动编制的阶段计划的可用性。  相似文献   

9.
第六次提速调图后,铁路主要干线的运输格局和条件发生很大变化,客、货运通道的车流不均衡现象更加明显和复杂,车流组织难度也相应增大.以上海铁路局为例,分析运输组织的变化和不均衡运输条件下车流组织存在的问题,提出客运通道的编组站车流组织方案,区段管内车流快速移动的对策,大车流冲击下的应急预案组织,提高流线和机列的紧密衔接等优化对策.  相似文献   

10.
关于新时期铁路编组站设计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铁路编组站设计是站场设计的重要内容之一,从编组站的站型、驼峰类型,到自动化管理,正在逐步走向成熟,并形成符合中国国情的自动化编组作业体系。随着路网的建设,有的编组站在路网中的作用逐渐减弱;而有些在路网中起着重要作用的编组站,由于衔接线路的增加,作业量增加幅度较大。随着枢纽客内货外布局的优化,对编组站的站位及规模将会作出新的调整。结合新的发展要求,探讨新时期铁路编组站设计。  相似文献   

11.
折角车流在双向系统编组站要重复分解和集结,影响车站作业效率和增加运营成本支出。向塘西站日均有折角车流420辆左右,通过对折角车流的构成分析,结合车站设备条件、车流方向和列车密集到达情况,提出在两改编系统的编组场编组始发列车、采用反向接车办法和减少邻近区段集结过来的往返车流等对策,优化折角车流组织,提高编组站的作业效率。  相似文献   

12.
以株洲北站为例分析了不均衡车流产生的原因及对编组站的影响,通过采取运输组织措施,以及加强设备能力、开行重载列车和反接列车等各项措施,降低编组站各系统的负荷,减少到解车列的等待时间,使株洲北站的中时达到平均7.4 h,并逐步稳定于此水平,最终达到弱化车流不均衡对编组站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针对目前编组站机车、车流、运行图衔接不够紧密,影响运输效率,制约整个枢纽增产上量的问题,襄阳北站创新实践机车精确叫班,通过流程再造,使叫班模式更加精确;通过共享信息,使技术支撑更加精良;通过健全制度,使保障机制更加精密;通过持续改进,使机列衔接更加精准。说明实践难点和解决方案在于主动消除畏难思想,动态调整优化作业,搭建沟通互动平台。机车精确叫班取得较好效果,运输生产效率大幅提升,机车运用效率显著提高,获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实现了精益生产组织,较好地破解了机车车流衔接难题。  相似文献   

14.
针对目前铁路运输组织的新形势,编组站在车场布局及调速系统的设计上应有新的突破。提出通过对编组站进行改造,以适应接发长大重载货物列车、增加解编能力及加强对路网车流的调节能力等。同时提出编组站调速系统配置的新设想,以满足铁路车流组织改革的需要。  相似文献   

15.
针对铁路实施第五次提速调图后,货物列车不均衡到达给唐山北站运输组织工作带来的问题,提出改善车流组织的措施。通过优化车流组织方案和车站作业组织,利用经济杠杆,加大考核力度等,加强各部门的联劳协作,提高运输效率。  相似文献   

16.
折角车流,是指从车站一端到达,经过车站的改编作业后,仍然从车站同一端出发的车流。在成都北编组站这样具有双向系统的编组站,从同一端进出的车流需要从一个系统转到另一个系统才能出发,因此,折角车流在具有双向系统的编组站需要进行重复解体和集结。随着折角车流数量的增长,成都北编组站的技术作业效率也在逐渐降低。因此,分析折角车流对成都北编组站作业效率的影响并提出相应的处理对策很有必要。  相似文献   

17.
铁路编组站阶段计划执行过程中的不确定事件导致其无法持续最优,阶段计划动态调整方法对于提高编组站作业效率具有重要意义。研究提出包括时间预测、动态车流推算、计划调整、计划实施、实时信息采集反馈等步骤的阶段计划动态调整流程,通过计算残差相关系数进行数据属性相关性分析和降维处理,利用机器学习方法和神经网络模型预测各阶段作业过程用时,建立基于作业过程用时精准预测的动态车流推算模型,对动态车流推算过程进行符号化描述,提出模型的约束条件和目标函数,设计基于蚁群算法的编组站动态车流推算模型求解算法。结果表明,作业过程用时预测误差随训练集样本数量增大而逐渐减小,蚁群算法计算时间满足阶段计划动态调整实际应用的需要。  相似文献   

18.
编组站能力与运行图能力的协调是一个动态的点线能力协调过程.根据不均衡运输条件下的点图能力特点,设置状态随机变量,对编组站的到解、编组和出发3个作业子系统的动态作业过程进行描述.根据3个子系统的车流接续关系,推导出点图能力协调的状态转移方程,并给出系统协调的约束条件,用协调度定量描述点图系统的动态协调关系.  相似文献   

19.
货物列车编组计划与编组站负荷分工联合优化模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提出编组站解编负荷状态评价函数及曲线,以车流组织费用最小化和编组站解编负荷状态最佳化为目标,构建货物列车编组计划与编组站负荷分工联合优化模型,并考虑编组方案惟一性、解编能力和调车线数量等约束条件。利用目标规划法(GP)将模型由多目标转化为单目标,设计了相应的搜索生成方法并编程予以实现。最后基于实际路网案例,使用LINGO数学软件完成模型的求解和对比分析,验证了模型的合理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20.
广石线开通并接入江村站可以缓解广州铁路枢纽的运输压力,但给江村站的运输组织带来新的问题。在阐述江村站的基本情况和引入广石线后车流组织情况的基础上,分析广石线引入后江村站面临的折角车流增加、上行系统能力紧张、上下行系统车流不均衡等问题,从优化折角车流编组计划、均衡上下行系统通过能力、优化提升职工作业效率方面,提出广石线引入江村站后的运输组织优化对策,以提升江村站的运输组织效率,提高广州铁路枢纽运输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