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1 毫秒
1.
林柳孜 《消费导刊》2014,(10):98-99
P2P网络借贷在“互联网金融元年”2013年起增速发展。虽然行业仍处于成长期,但竞争已经非常激烈。本文以实际调研数据为基础,采用因子分析等方法,分析P2P网络借贷平台中用户投资意愿的影响因素,归纳出项目和产品质量、感知平台实力、社交媒体影响、感知投资难度、个人感知风险、个人投资风险倾向六个核心因子,为平台的营销策略和产品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3.
文章通过文献关键词搜索法初步筛选出12项P2P风险因素,发放调查问卷确定初筛风险因素的重要性程度;对问卷数据进行因子分析和信度效度检验,探究出12项风险因素所属类别,基于此建立线性回归模型,明确各类风险因素的权重,研究结果显示P2P行业风险对于诱发P2P爆雷所占比重最大。最后提出P2P平台应强化信息中介这一行业定位等建议。  相似文献   

4.
《中国流通经济》2016,(12):92-99
近年来,P2P网络借贷在我国蓬勃发展,并逐渐成为金融市场重要的组成部分。基于2015年9月至2016年6月多家P2P平台成交数据,从投资者数量与人均投资金额角度探究平台交易规模、身份背景、社会资本对投资者行为的影响可以发现,投资者在选择网贷平台时具有从众心理,平台历史成交量越大,所拥有的投资者越多,人均投资金额越高。这是因为,对投资者而言这是一种稳妥而经济的选择策略,且随着这种效应的累积,P2P平台两级分化形势进一步加剧,市场集中度逐步上升。此外,平台身份背景对投资者选择也具有一定影响。相比于民营系平台,国资系平台在投资者数量与人均投资金额两方面均比较落后,上市公司系投资者数量更多,但在人均投资金额上没有明显优势。平台社会资本对促进投资者参与也具有较为明显的作用,且社会资本形式不同其影响程度亦存在差异,加入第三方征信的效果明显好于加入行业协会的效果。  相似文献   

5.
邱碧珍 《商》2014,(29):185-185
近年来,作为互联网金融的重要模式之一的P2P网络借贷非常活跃,发展也很迅速,越来越多的投资者将P2P网络投资作为增加收益的一种投资渠道。P2P网络投资理财属于新型的投资方式,很多投资者并不能真正理解它存在的优点和缺点,以及该如何利用P2P平台进行正确的投资。国内关于P2P投资理财策略的文献也非常少。文章分析P2P网络投资理财存在的优点和缺点,并为投资者提供P2P网络理财投资策略。  相似文献   

6.
由于P2P网络信贷的高回报率,部分投资者抱有侥幸心理,加之当前行业监管还不到位,P2P网贷平台“跑路”事件频发,这对广大投资者热切的投资心理造成不小的冲击.鉴于此,可通过对投资者面临网络信贷风险的分析,结合P2P网络信贷发展现状和投资者对现阶段P2P网络信贷认知状况的调研,提出一些思考,并对“跑路潮”形势下的投资者提出相关建议,以达到降低风险的目的.  相似文献   

7.
随着互联网金融的飞速发展,P2P网络借贷作为新型的投融资渠道,其平台数量、交易量及投资用户数均呈现爆发式增长。在P2P网络借贷持续火爆的同时,问题平台数量也在持续攀升,投资风险高发,大量投资人资金受到了实际损失,但仍然有大量的投资者涌入。本文借此对P2P投资人行为进行浅析,发现其三大主要特点。希望本文对于理解P2P平台上的投资者行为以及平台的建设具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8.
本文通过采集人人贷从2011年起的交易数据,采用对比分析和实证分析相结合,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归纳与演绎相结合的方法,确定影响P2P流标的因素,运用二分类logistic回归模型建立流标与否的P2P网络借贷模型,并提出引导P2P网贷平台健康成长、促进我国小额借贷良性发展的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9.
基于西部地区10省市、2703份有效问卷,运用Probit模型实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对P2P网络借贷的接受意愿.结果显示:户主禀赋变量、家庭特征变量和区域特征变量会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接受P2P网络借贷产生影响,在户主禀赋变量、家庭特征变量和区域特征变量方面具有优势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更容易接受P2P网络借贷,而种养殖业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农业龙头企业等四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对P2P网络借贷的接受意愿并无本质差别.  相似文献   

10.
本文研究了P2P信贷平台的投资特性。基于双边市场理论的支撑,首先以三元logistic回归模型对几个典型平台进行分析,探究利率与各个微观因素之间的关系;其次通过统计分析、数据拟合分析收益率对平台成交量、资金净流入的影响;最后针对平台提出建议,平台成本结构稳定化和征信系统标准化对稳定投资收益率有至关重要的作用。稳定的收益率更能吸引投资人,增强平台竞争力,使平台长远化发展。  相似文献   

11.
"互联网+"发展呈大好之势,互联网金融也因此日益发展。2015年,互联网金融在中国得到了快速发展,互联网金融规模迅猛增长,产品更新换代很快,涉及的领域与影响力也越来越大。据《2015年中国互联网金融发展格局研究报告》数据显示,仅通过P2P以及其他网络借贷形式,互联网金融已经占到2014年全社会信贷业务总量的1.2%,占2014年基金代销和保险代销业务的近40%。新涌现出的互联网金融不断冲击着传统的金融行业。不仅传统金融企业加大了对互联网工具的应用,而且互联网企业、生产性企业甚至为金融企业提供技术服务的企业,也加入了互联网金融领域,加上P2P、网上众筹等纯互联网金融企业推陈出新,出现了互联网与金融互相融合、相互促进的繁荣局面,互联网金融已经以颠覆传统金融的面貌出现在大众的视野中。然而,互联网金融高收益的同时也伴随着前所未有的高风险。本文通过对互联网金融市场的调研,分析总结出互联网金融投资者应该选择好的"P2P平台"项目和"众筹平台"项目,使其既能得到较好的投资收益,又能规避风险。  相似文献   

12.
文章采用实验方法,以会计及工商管理相关专业学生为实验对象,发放实验资料并获取数据,探寻业绩预告频率和一贯性与投资者意愿之间的关系,探讨在频率低和一贯性弱两种情况下影响投资者意愿的主要因素,并依此对如何提高业绩预告质量、增强投资者的投资意愿提出有建设性的建议。  相似文献   

13.
互联网金融的发展使得P2P网络借贷引起人们关注,借贷违约风险也必须引起重视。本文使用美国P2P网络借贷平台Lending Club2007年至2012年的数据,采用Logit模型对P2P网络借贷违约风险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最终得出的结论是,贷款期限、借款人工作情况、财务状况、信用评级、住房情况和贷款用途对贷款违约风险都具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4.
15.
刘广  陈建国 《商业时代》2011,(24):62-63
本文利用上市公司(2009年度)数据,研究上市公司是否存在过度投资行为以及机构投资者是否能有效制约过度投资行为。结果显示,我国上市公司存在过度投资行为;机构投资者能有效制约过度投资行为。  相似文献   

16.
P2P网络信贷从其发展历史来看发源地在英国,随后在美国、德国和其他一些国家也相继出现了P2P网络信贷。它主要是依托于现代网络,是一种新型的金融服务工具,其手续简单,操作比较灵活,从其形式上看类似于我国的小额民间借贷,在市场经济的背景下为个人融资提供了便捷渠道,但是由于其产生的过程中存在着内部操作不规范、法律缺失等风险,投资者的合法权益受到损害的投资者不在少数,面对这种情况我们不得不加强对P2P进行法律监管,使投资者在广大的金融市场的合法权益得到更好的保护。  相似文献   

17.
随着近年来互联网金融的发展,作为目前互联网金融创新的P2P网络借贷,其平台得到了高速发展。近年来,其提供大众一种新颖的、高收益的理财方式,现阶段处于无要求、无标准、无监管的时期。网络借贷行业的收益率也远远超过传统理财机构,同时增大了原本还款能力不足的借款人违约概率。P2P网络借贷在欧美国家兴起,其借贷平台打破了传统的以银行为中介的借贷模式,创建了全新的以网络平台为媒介的新型借贷模式,为投资者提供了更多参与金融市场的机会。在多重因素的刺激下,中国P2P网络借贷平台在许多因素的促进下得到了快速发展,从而促进了越来越多的人对中国P2P的投资。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我国股市的中小投资者调查发现,到目前为止,绝大数的中小投资者亏损严重,其投资的信心丧失殆尽,上市公司质量普遍低下是影响中小投资者信心的最主要的因素,广大的中小投资者强烈要求保护他们的合法权益不受侵犯.造成这种状况的根本原因在于我国证券市场的制度缺陷、监管严重缺失和诚信不足而导致的各种机会主义行为.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以机构投资者行为与企业的投资活动相关性作为研究视角,在对相关文献进行回顾的基础上,通过建立相关假设并对深市中小板上市公司财务数据进行实证检验,得出证券投资基金持股比例与企业投资效率显著正相关、证券投资基金持股时间与企业投资效率非显性相关的研究结论。  相似文献   

20.
P2P网贷是互联网在金融和民间借贷领域的创新,近几年,网贷业务在国内呈爆发式增长,但由于其自发性,在我国社会信用体系不完善的环境下,屡屡造成借款人借款到期不按时还款的违约事件。本文从6家平台数千个违约人员的数据中,通过建立网贷违约人特征模型,引入虚拟变量,将非数值变量设置为虚拟变量,利用普通最小二乘法(OLS)进行回归分析。研究表明,网贷违约者的违约金额与违约者借款期数和网贷平台相关,尽管性别和地区在网贷违约中有一定的差异,但实证表明,违约金额、与违约人的性别和居住区域相关性不显著,修正了一些研究认为违约与平台无关和区域有关的观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