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84 毫秒
1.
西部大开发的实质是实现西部的工业化,而实现工业化的必然结果是推进城市化。加快发展农村小城镇,加速农村城镇化必须首先要实现农业的工业化和现代化。大通县近年来在城镇建设方面作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就目前现状来看,无论建制规模、非农业人口的数量、城镇化水平还是经济规模和经济实力均处于落后地位。全县43.8万人中农业人口34万人,城镇人口不到10万人,农业人口占到总人口的77.6%。转移农村人口,发展县域经济,就必须走发展小城镇,促进城市化的道路。  相似文献   

2.
党的十六大提出,要逐步提高城镇化水平,坚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走有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这是今后一个时期内我国城镇化建设的指导方针。河池市作为桂西北中心城市,产业的主要构成是矿产业、农业,人口的主要成份是农民,现代化的重点在农村,综合经济实力亟待增强,小城镇建设已成为事关全  相似文献   

3.
城市化是城市从农村孕育、分离、对立开来的过程,是农村人口及其经济活动非农化及其聚集的过程,是向城市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演变过程,是传统农村文明向现代化城市文明的一种变迁。我国农村人口众多,在村城市化不可能象发达国家那样,把大量的农村人口向大中城市集中。因为大城市“病”本身就难以克服,何况我国现有的大中城市普遍都面临着巨大的就业压力。我国农村城市化的现实道路,只能是自上而下地把城市的产业、生产。生活方式向农村转移,承接这个转移的就是作为在村经济、政治、文化中心的小城镇。让农民在小城镇就业和居住,当…  相似文献   

4.
一、我国推进农村城镇化的道路选择(一)关于城镇化发展道路的讨论1.主张发展大城市的观点大多数认同规模经济的专家认为我国的城市化应走大中城市扩容为主的道路。原因在于,我国多数大中城市在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方面的潜力还很大,通过扩容可以实现规模效益。由于进城农民选择的工作与城市原有居民不同,不会出现农民与城市居民争饭碗的现象。同时,城市经济的发展也需要大量农民进城。实践证明,凡是经济社会发展越快的城市,吸纳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就越多。反对以小城镇建设为主的观点认为,过度分散发展小城镇,而不是发展人口相对集中的大中城市…  相似文献   

5.
小城镇是介于城市和乡村之间的雏型城市,是实现城乡生产要素合理流动的桥梁,对于缩小城乡差别、工农差别、实现国强民富有着特殊重要地位和作用。 目前闽北山区南平市拥有建制镇79个,占乡镇总数的60.9%,比1984年增加约3倍;居住在城镇的人口约占总人口的30%,比1984年上升19.2%。实践证明,农村小城镇的兴起、发展和壮大,打破了“城市──工业”,“农村──农业”的传统分工格局,促进了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充分发挥小城镇的人口聚集、经济聚集和基础设施聚集效应,是一条符合农村实际的具有强大生命…  相似文献   

6.
马远志 《发展》2007,(8):27-28
一、基本情况甘肃省临夏州是一个经济欠发达的民族地区,农业基础比较薄弱,贫困面大,富余劳动力多,加快发展劳务经济,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搞好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任务相当紧迫。临夏总人口195万,农村人口达172万,占总人口的88%;  相似文献   

7.
欠发达乡镇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不仅有发展农村经济,促进农民增收的重任,还有完善公共服务,改善民生,提升农民生活质量的急需。宁海县岔路镇是宁波16个欠发达乡镇之一,地处山区、半山区,镇域面积108平方公里,总人口2.8万人,其中农业人口2.2万人。几年来,在市、县的高度重视和部门的结对帮扶下,经济社会得到较快发展,大批农村富余劳力转向二、三产业,新农村建设扎实推进,农民收入持续增加。近年来,岔路镇在推进新农村建设过程中,从农村人口渐趋集中、山区村落分散等实际出发,  相似文献   

8.
李宝华  石茂君 《辽宁经济》2001,(2):27-27,34
小城镇是农村一定地域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技,教育,信息的中心,是农村二,三产业和非农业人口集聚的重要载体,是联结城乡的纽带和桥染,是整修城市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农村的城多元化对于改变农村二元结构,优化各类资源配置,缩小工农差别,城乡差别,促进城乡一体化具有重要战略意义,为此,党的十五届三中全会提出“发展小城镇,是带动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个大战略”,随着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小城镇在国民经济和人民的政治,生活中的地位,作用将会越来越明显,那么,我省小城镇建设的重点应放在哪里?农村城镇化道路如何选择?这已是摆在全省各级政府面前的重要课题,笔者根据多年从事农村研究的实践,认为我省小城镇建设的重点应放在完善现有建制上,其理由主要有如下四点。  相似文献   

9.
<正> 一、甘肃城市化过程中的主要人口问题甘肃地处祖国西部边陲,历史上交通闭塞,经济落后,封建化程度很深,城市很不发展。1949年全省城市人口仅91.66万,乡村人口则有876.77万,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为9%。建国后,随着经济建设的开展,城市和小城镇有了一定的发展,城市人口的比重也随之增长,但总的情况是甘肃城市发展缓慢,经济生活的农业化程度深厚,农村人口占优势的状况始终没有改变。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情况发生了巨大变化,主要表现在:城市(镇)的数量在不断增加;城镇人口迅速增加,占总人口的比重在上升;农村城市化的过程在加快;城乡之间的联系日益密切,城乡对立的状态趋于消失。  相似文献   

10.
许勤  苗衡 《发展》2002,(3):51-52
从国际经验看,世界经济进步与城市发展有着内在的密切联系。目前,世界发达国家的城市化水平为80%,有的高达90%以上,中等收入国家为60%左右,我国只有30%。如何处理好城市化滞后工业化、大中城市发展和小城市建设的矛盾是中国城市化进程中必须解决的重大课题。我国大中城市数量少、容量小,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能力有限。特殊的国情,决定了我国不可能走西方式单纯发展大城市化道路。要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大规模转移,必须在适量适度发展大中城市的同时,充分发挥小城镇的“蓄水池”作用,建立大中小并举的城镇网络体系。…  相似文献   

11.
在继续发挥大中城市有效接纳人口的情况下,浙江应充分利用块状经济和专业市场发达的优势,采取强有力的政策,加快小城镇建设,以数量较多的小城镇分流部分剩余劳动力和乡村人口的转移压力是一条合理的城镇化道路选择。[编者按]  相似文献   

12.
小城镇位于城市之末,农村之首,兼有城乡的两重性质,景观异质性高,具有明显的边际增值效应,能构筑奇异的景观。本文就小城镇在贫困农村经济建设中的作用,面临的问题和贫困地区如何建设小城镇作初步探讨。1 小城镇在贫困地区农村经济建设中的作用1.1小城镇建设是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有效措施。近年来,安徽省22个贫困县通过多种扶贫方式,使贫困人口下降到1998年末的不足200万人。现有贫困人口主要分布在山区与库区,共同特点是人多地少,剩余劳动力多,农业劳动生产率低,农产品商品率低,农民收入低,处于温饱和贫困状…  相似文献   

13.
农业的发展如何,对整个国民经济的影响非常大。我们必须正视农业的发展现状,采取积极的对策和措施,以提高我们的竞争力。(一)提高农业的规模化经营水平。一是加快农村小城镇建设的步伐和大力发展中小企业,尽快将农村剩余劳动力从土地上转移出去,使土地转移到种田能人手里。在发展大中城市的同时,着力加强小城镇建设,推进农村的城镇化进程,让农村的剩余劳动力到小城镇就业,减少直接从事农业生产的人口的数量,为实现农业的规模化经营创造条件。二是通过“公司+农户”、“订单农业”等形式,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把基地建设、生产规模的扩大…  相似文献   

14.
博山区是山东省24个纯山区县之一。在经济地理上,既有城市特点、又有山区乡村特点;在产业分布上,工业农业各具特色;全区47万人口,城镇、农业人口各一半。为了组织好我区的经济建设,区委区政府根据本地的实际情况,确立了城市近郊与山区农村分类指导,共同发展,狠抓基础  相似文献   

15.
小城镇大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俭英 《发展》2002,(5):64-65,70
我国小城镇发展的基本现状改革开放以来,小城镇建设在我国城镇化进程中发挥着很大作用,从1978-1998年的20年间,按城镇总人口计算,小城镇区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比重由5.5%上升到13.6%,小城镇对城镇化的贡献率由30.7%上升44.7%;按城镇非农业人口计算,小城镇非农业人口20年由4784万人增加到近1.25亿人。(一)小城镇数量快速增长,但人口规模偏小。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建制镇数量有了较大增长。1978年全国农村有建制镇2173个,1998年增加到19060个,20年间增加了16887个…  相似文献   

16.
小城镇是城市与农村重要的结合点,是农业产业化的服务载体,是推动新农村建设的重要途径。我国提出以新农村建设为重点.坚持走大中小城市与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化道路,对国家未来发展有着极其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定调2010年经济工作主旋律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诸多重要举措,其中之一是明确提出要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提升城镇发展质量和水平。要坚持走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着力提高城镇综合承载能力,发挥好城市对农村的辐射带动作用,壮大县域经济。当前,要把重点放在加强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发展上。要把解决符合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逐步在城镇就业和落户作为推进城镇化的重要任务,放宽中小城市和城镇户籍限制,提高城市规划水平,加强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城市管理,全方位提高城镇化发展水平。  相似文献   

18.
杨来胜 《江苏改革》2001,(12):35-37
江苏经济、化相对发达,人地矛盾比较突出。乡镇总人口为5194.66万人,占全省总人口的69.83%,从业人员2709.18万人,占农村家庭成员的52.50%,其中从事第一、二、三产业的人口分别为1501.01万人、695.21万人、509.16万人。农村人力资源潜能的发挥,成为加快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重要条件。江苏深化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取向选择和政策适应,就是以土地使用制度、投资体制改革和产业结构调整为重点,加强城乡之间的融通。与此同时,以放宽农村人口迁入城镇限制为突破口,深化户籍制度改革,运用市场机制推进小城镇建设,促使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全省城市化率达到了41%,高于全国平均水平5个百分点。这有利于提高经济聚集度和社会明进步,也必然伴随着许多值得研究解决的新情况和新问题。  相似文献   

19.
农民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体,没有农民科技化素质的提高,就没有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就缺乏根本支撑。我市共有乡村人口520.6万人,60岁以上的老年人67.8万人,占乡村总人口的13%左右。农村劳动力282万人。其中从事第一产业的劳动力140万人,占49.7%。从事第二产业的89.5万人,占31.7%。从事第三产业的525万人,占18.6%。  相似文献   

20.
一、加快小城镇建设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首先,加快小城镇建设符合现阶段我国城市化发展方向。目前,我国农村人口约占总人口的70%,这样庞大的农村人口向城市转化,决定我国的城市化不可能像发达国家那样发展大型城市为主式的转化。这是因为:(1)建设大城市需要耗费大量的资金投入,需要相当长的时间周期,而我国目前还面临着“吃饭财政”的紧张局面,国家不可能拿出有限的财政资金同时去再造一批城市;(2)国内一批大型城市的人口数量已达相当规模,接纳新增人口的设施和能力严重短缺,难以在短期内吸纳大量的农村人口;(3)…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