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3 毫秒
1.
一、贸易与环境问题。随着国际贸易规模的扩大和各国经济的发展,导致的环境问题也日益严重。贸易与环境两者的关系,已成为国际政治、经济领域的焦点问题之一。一方面,由于国际贸易、国际投资的扩大,发达国家的夕阳产业向发展中国家转移,发展中国家的初级产品和劳动密集型产品大量出口,导致了环境保护法规较不完善的发展中国家的环境日益恶化、资源大量损耗,并在一定程度上,使全球生态系统失衡。另一方面,随着各国特别是发达国家环保意识的不断提高,为了保护国内消费者的健康,和避免环境污染,大部分国家都建立了绿色壁垒,这也极大地限制了自由贸易的发展。本文主要是从第一个方面进行论述。  相似文献   

2.
环境成本内在化作为贸易与环境冲突的协调途径,其内在化的过程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是一个动态的、复杂的过程。它克服了资源的稀缺性,并形成一种可持续性发展的良性循环,同时也有利于广大发展中国家按照环境规则的要求参与国际分工,获取持久的国际贸易利益,从而谋求自身在国际贸易中的地位与作用。因此.环境成本内在化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仍然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3.
国际贸易与环境关系研究新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国际市场一体化和贸易自由化进程的加快,环境问题更多地具有全球性的特点,国际贸易与环境的关系更加密切,矛盾更加突出,引起了理论界的关注,许多学者在理论和实证方面给出了他们的研究结论,使国际贸易与环境关系的理论得以发展。  相似文献   

4.
杜洁 《现代经济信息》2012,(24):158-159
经济一体化和信息全球化的出现,使得世界经济的交流和融合更加频繁,现代国际贸易新环境正引导国际市场营销发生深刻的变革,为了适应新的形势,中国企业必须对自己的国际市场营销战略做出调整。本文主要从企业面临的国际市场营销环境分析,对现代国际贸易环境下的国际市场营销策略进行了简要探讨。  相似文献   

5.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国际贸易亦得到迅速发展,国际贸易对劳工标准的影响日益加深。在这一背景下,国际劳工标准日益成为发达国家的政府和发展中国家的政府争执的一个热点问题,而且呈现出从政治、经济、道德和哲学等单一性质问题向复合型问题转化、从国内问题向国际问题转化的趋势,诸如是否需要在发展中国家建立最低劳工标准,  相似文献   

6.
方树萌 《经济师》2004,(9):63-64
贸易与环境的冲突成为当代国际贸易中的重大的议题。协调贸易与环境冲突的途径就是将环境成本内在化 ,它克服了资源的稀缺性 ,并形成一种可持续性发展的良性循环 ,同时也有利于世界各国特别是广大发展中国家按照环境规则的要求参与国际分工。  相似文献   

7.
环境关税作为与环境有关的贸易措施被越来越多的国家使用,其实质是借助价格机制使国际贸易商品的环境成本内部化,从而实现利用关税手段达到环境保护的目的.环境关税的贸易效应主要包括贸易条件恶化效应、贸易歧视效应、贸易结构效应和贸易优势效应.当前中国应研究和制定环境关税制度,既要加强环境关税的相关立法工作,也要积极参与制定有关环境关税的国际规范,加强与发展中国家的团结与合作.  相似文献   

8.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发展的进程中,世界各国普经作为保护本国市场的有效手段之一-关税贸易壁垒以及配额、许可证等非关税壁垒日益越来越成失去了往目的辉煌,但在这汹涌的贸易一体化浪潮前,很多国家特别是发达国家,并没有放弃实际的贸易保护主义,而是采取了更为隐蔽的形式。他们利用全球对环境保护的关注,依据世界贸易组织的有关环境保护的贸易条款,建立了一种技术性的关税壁垒-绿色贸易壁垒,有效地保护了本国市场,造成了发展中国家巨大的经济损失。因此,国际环境与贸易问题的日益突出,无疑会对中国的贸易产生巨大的影响。因此,国际环境与贸易问题的日益突出,无疑会对中国贸易产生巨大的影响。中国加入WTO后应主动地促进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使对外贸易和环境保护相辅相成、相互促进,逐步摆脱绿色贸易壁垒的消极影响,以适应环保时代国际贸易的发展。  相似文献   

9.
随着世界各国对气候变化问题的日益重视,气候外交开始成为外交舞台的新主角.气候变化问题正演变成一个涉及全球环境、国际政治、世界经济、国际贸易等问题的复杂议题。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中国必须充分利用自身的影响和地位,积极开展国际合作,椎动气候问题的最终解决,同时采取正确的措施维护自身的国家利益和发展中国家的权益,维护世界正义。防止气候问题衍生是发达国家主导世界政治经济秩序的新工具和发展中国家面临的新“壁垒”.  相似文献   

10.
环境成本、环境规制与国际分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允卫 《经济管理》2002,(14):80-85
传统的国际分工理论没有把环境作为一种要素禀赋对待,导致发展中国家环境恶化,并由此带来全球环境问题,本文认为环境是一种重要的要素禀赋,提出应将环境和其他要素禀赋优势结合起来,通过环境成本内在化手段推动建立以环境规制为基础的新的国际分工体系,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提升我国国际分工地位的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11.
从开放宏观的视角看环境污染问题:一个综述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陆旸 《经济研究》2012,(2):146-158
在全球化背景下,伴随着国际间的要素流动,环境问题越来越多地被赋予了全球化的内容。本文将环境与增长、环境与贸易、环境与就业、环境与人口迁移等研究文献纳入到一个开放宏观分析框架中,通过文献研究发现,国际分工使"南—北"之间存在了多纬度的"环境不平等":首先,环境与经济增长问题先后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即罗马俱乐部提出的"增长极限说"、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假说、贸易与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假说相关性的争论。随着研究的推进,环境与增长问题越来越类似于一枚硬币的两面,难以同时兼得,但是,由于国际分工模式的差异,发展中国家却为发达国家提供了"污染储藏地"。其次,虽然环境规制使企业损失了部分"棕色"就业,但是环境保护同样能够创造"绿色"就业,然而,在国际分工背景下,环境保护是否有利于发展中国家的整体就业还存在着争议。最后,环境恶化已经导致一些国家出现了"环境难民"以及随之而来的人口迁移。到2050年,全世界由气候变化引起的人口迁移很可能达到5千万至7亿。然而,穷国和富国的环境压力和迁移能力却不尽相同,从某种程度上,这也是国际分工产生的间接影响,但是,关于这一问题的研究还十分有限。  相似文献   

12.
港口城市国际研究主题的分析   总被引:12,自引:3,他引:9  
李王鸣 《经济地理》2000,20(2):14-17
港城关系、港城界面的复兴、港口城市发展与环境保护是世界各地港口城市面临的共同问题.本文分析自90年代以来港口城市国际研究的主要内容,以便把握问题的特征及发展趋势,建立起解决问题的思路与框架.  相似文献   

13.
This paper examines the implications of growing international production fragmentation-induced trade in intermediate goods on environmental quality. Specifically, by making use of a general equilibrium framework, this paper explores the link between trade in intermediate goods and pollution in a setting of endogenous environmental policy. The paper shows that international trade in intermediate goods, through an increase in the number of components available to the international producers, affects the level of pollution and environmental quality. Specifically, developed countries may reduce pollution at the cost of more pollution in developing countries.  相似文献   

14.
田亚平  常明 《经济地理》2001,21(4):404-408
环境与发展的全球合作经历了一个逐渐发展而又举步维艰的过程。一方面,随着一系列有关国际性会议的举行和各种国际协议和签订,在共同对付全球环境问题上取得了一些重要成就;另一方面,由于环境问题及其相应机制的复杂性,国家与地区之间的差异性,国内诸多利益的冲突性以及全球政治经济秩序的不合理性,全球合作中的许多实际问题并没有得到真正解决,由里约会议引发的最初的合作趋势正在减弱。因此,世界需要一种新的达到空间程度的全球合作与协调。目前一种新的全球合作趋势已初见端倪,包括综合的政策手段,新型的南北关系,有效的环境机构和广泛的公众参与。作为一个重要的国际环境协议签署国和发展中大国,中国必须审时度势地制定出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15.
外贸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分析:理论与经验模型验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汪浩瀚 《经济地理》2005,25(4):449-452
国际贸易理论的核心问题是探究贸易利益的产生及其分配,国际贸易与经济增长具有密切联系。理论分析和经验证据均表明,一国外贸规模对经济增长有着重要作用,对外贸易的变动往往成为决定一国经济增长趋势的关键因素。文章从理论和经验模型上对我国近10多年来外贸和经济增长的关系给出了相关的实证检验,旨在探讨并揭示国际贸易促进经济增长的内在机制。  相似文献   

16.
陈勇 《经济地理》2001,21(4):451-455
国际劳工迁移是国际政治经济和人口发展不平衡的结果,由于劳动力的相对短缺,许多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都积极从国外引进本国所需要的劳动力。本文在对主要地区和国家的国际劳工迁移的现状分析后,发现当今国际劳工迁移呈现出众多特点。为避免国际劳工迁移给本国社会经济带来负面影响,一些国家对国际移民政策进行了调整,并采取了一些行之有效的对策和措施:大力开发国内劳动力市场,积极采用新技术,将劳动密集性产业和低附加值的产品布置在劳动力资源丰富的邻国,大力引进高技术人才等。  相似文献   

17.
This paper studies a dynamic game of environmental taxes between two countries in the absence of explicit trade policies when both governments and firms act strategically. We demonstrate that the environmental tax in the steady‐state equilibrium in a dynamic environmental tax game is lower than that in a static environmental one. Therefore, the dynamic behaviour of the governments results in an increase in the environmental damage. Further, as a result of international cooperation on environmental taxes between two countries in the beginning of policy competition, there is an increase in the optimal environmental tax. This implies that it is important to set cooperative environmental taxes in the beginning of policy competition because non‐cooperative environmental taxes in the dynamic game result in the race‐to‐the‐bottom, which does not lead to environmental improvement.  相似文献   

18.
作为正式协议和制度安排的重要补充,缔结国际友好城市关系加强了中外城市之间的信任和深层次交流,成为国际经济合作的重要催化剂和助推器。本文从外贸高质量发展视角切入,基于2002—2015年287个中国城市与136个国家或地区的匹配对数据,考察了国际友好城市形成的“朋友圈”是否以及如何影响城市间的出口贸易。研究发现:(1)缔结国际友好城市协议使得中国城市出口量和出口额分别提高了100%和116%。(2)国际友好城市的贸易促进效应更多源于贸易创造而非贸易转移。(3)除了影响出口集约边际,国际友好城市还从产品种类数和高技术行业所占比例等方面促进了出口扩展边际。(4)以非典和全球金融危机作为事件冲击,国际友好城市协议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中国城市出口的风险抵抗能力。(5)异质性分析结果表明,国际友好城市协议对非“一带一路”倡议国家与地理邻近国家或地区的出口促进效应更明显。以上结果得到了一系列稳健性检验的支持。本文的研究有助于全面认识国际友好城市的经济内涵以及探讨外贸高质量发展的新路径。  相似文献   

19.
For a combination of reasons that differ among countries, many developing countries' foreign debt service obligations have become difficult to meet. The size of the problem in 1982 raised concern over the stability of the banking system. The 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 (IMF) provided the forum through which the international community's strategy for meeting this concern has evolved. The IMF also played, and continues to play, an active role in helping to finance the structural and balance-of-payments adjustments needed in countries with debt service problems. The IMF's involvement is an integral part of the broader strategy, which builds on the cooperation of debtors and creditors, on a case-by-case basis. The objective is to share the burden in a balanced way. Obtaining adequate adjustment in deficit countries is central to the strategy, but the Baker Plan increased the emphasis on restoring longer-term growth through more far-reaching structural adjustments supported by longer-term financing. The IMF has modified and enhanced some of its lending facilities in light of this emphasis. However, though the short-term nature of its lending was critical in averting a possible banking crisis during 1982 and 1983, it diminishes somewhat the IMF's role in financing the more protracted adjustments now required.  相似文献   

20.
企业创新网络:一种新型的技术创新模式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企业创新网络是一种适应知识经济社会和技术创新的新型组织形式。它作为相关企业知识交互作用的创新平台,为企业应对复杂的技术创新提供了条件。文章讨论了企业创新网络的产生和发展、网络交互作用特征和企业创新网络模式,并且认为我国企业创新网络的构建在于企业间相关资源要素的集成和区域企业集群竞争力提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