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李静萍 《生产力研究》2003,(2):74-75,82
中国现行人民汇率制度事实上是一种与美元挂钩的固定汇率制度 ,这种汇率制度对中国经济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但是 ,在中国经济进一步开放的背景下 ,该汇率制度设计却存在许多缺陷。为此 ,只有对现行人民币汇率制度进行必要的改革 ,才能使中国经济在迈向经济进一步开放的进程中最大限度地防范风险 ,促进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2.
一、联系汇率的实施与港元汇率制度港元联系汇率,是指香港政府为稳定港元,于1983年10月采取的一项应急措施.该措施规定:发钞银行在发行港元钞票时,须向港府的外汇基金交缴100%的外汇,以换取港元的无息负债证明书.外汇以固定汇率1美元兑7.8港元计算.这种汇率称之为港元联系汇率.港元联系汇率是在香港政治前景未明、经济呆滞、港元飘忽不定、兼之在其他经济手段调节失灵的情况下而设立的一种特殊的汇率制度.其特殊性表现在:①港元汇率只与美元挂钩;②联系汇率以100%的外汇作为  相似文献   

3.
一、人民币汇率波动的历史回顾 人民币汇率是人民币的国际价格。1994年人民币汇率改革确定了“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单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并将汇率定在1美元兑换8.70元的水平。此后人民币汇率逐步反弹,1997年以来,基本稳定在8.277的水平,而且人民币汇率制度也变成了实际上的“钉住美元的固定汇率制”。近年来,由于我国经济高速增长、出口不断增加等原因,人民币遭受了空前的升值压力。2005年,国家对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做出重大改革。7月21日,美元对人民币交易价格调整为1美元兑8.11元人民币,升值2%,缓解了人民币升值的压力。同时,放弃与美元挂钩,开始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并规定现阶段银行间一篮子货币兑人民币的每日收市价,作为翌日买卖中间价,上下波幅0.3%。这些改革是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市场化的重大举措,有助于增加汇率的弹性,扩大汇率波幅,使市场的力量在人民币汇率形成过程中发挥出了越来越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东亚美元本位、浮动恐惧和原罪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概要亚洲金融危机以前 ,包括中国在内的东亚国家———除了日本———都把本国的货币与美元挂钩。为了避免进一步的混乱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曾建议这些国家的汇率应该进一步自由浮动。可是 ,我们的分析表明 ,到目前为止 ,美元在东亚国家的货币篮子里依然占据绝对比重 ,也就是说 ,东亚国家的汇率制度基本上又回到了危机以前。到 2 0 0 2年 ,每一个东亚国家货币对美元的每日波幅已经非常微小 ,以至于可以忽略不计。同时 ,大多数东亚国家迅速积累了作为“战争基金”的官方外汇储备 ,这预示着汇率稳定将从每日延续到每月和每个季度。从“原罪”(…  相似文献   

5.
没有任何汇率制度适合所有时间 与最优或合意的汇率制度因国家的不同而不同这一论点相比,最优或合意的汇率制度随时间而变化这一主张可能更强。毕竟,诸如开放度和收入相关性这样的标准只不过是参数而已。难道这不意味着某种持久性吗?难道某一既定的经济结构并不是在任何时候都有相应的最优汇率制度?  相似文献   

6.
1997年7月2日泰国宣布放弃主要与美元挂钩的一揽子货币联系汇率制,泰铢实行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这一决定宣布后,泰铢汇率即下跌20%。随后几天东南亚其他国家金融市场也出现波动,股市大幅下挫,菲律宾比索、马来西亚林吉特、印尼卢比、新加坡元相继受到不同程度的冲击,引发了一场较大的金融动荡。  相似文献   

7.
分析了市场供求在汇率形成机制改革的作用,通过对比固定汇率制度,与美元挂钩的浮动汇率制度,以及2005牟汇率改革以后的浮动汇率制度,说明了市场供求对经济平稳增长的重要意义。同时,又进一步分析了稳定的汇率制度对中国经济的重要作用,得出只要人民币没有成为国际的主要通行货币,汇率形成机制就不可能完全由市场供求所决定的观点。  相似文献   

8.
东南亚金融危机爆发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这些国家采用了钉住美元汇率制。由于日元对美元汇率的大幅波动 ,传统的钉住汇率制加剧了东南亚国家宏观经济的不稳定性。东南亚国家与日本经济存在着紧密的联系。当日元汇率上升时 ,东南亚国家经济增长率随之提高 ;当日元汇率相对疲软时 ,东南亚国家经济增长减速。1996年以来 ,日元对美元急剧贬值 ,导致实行钉住汇率制的东南亚国家经济下滑 ,出口和经常项目恶化 ,从而为随后的货币危机开辟了道路。现在危机已经过去 ,东南亚国家经济也逐渐复苏。汇率制度改革成为一项重要的任务。许多亚洲国家相继…  相似文献   

9.
人民币升值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5年7月21日晚,央行突然宣布,我国开始实行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人民币汇率不再盯住单一美元,人民币升值2%,美元兑人民币1:8.11。人民币放弃挂钩美元,并参考一篮子货币,这一标志性事件注定将成为中国汇改里程碑。2010年6月19日晚,中国人民银行宣布:进一步推进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增强人民币汇率弹性,即按照已公布的外汇市场汇率浮动区间,对人民币汇率浮动进行动态管理和调节。央行强调,汇率改革重在坚持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汇改重启是中国经济改革深化必须走的一步棋。  相似文献   

10.
此次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参照系的转换以及中心汇率连续变动机制的形成,较之人民币汇率对美元升值2%的调整,意义更为深远。但面对变革,我们自身的准备还不充分。  相似文献   

11.
《财经文摘》2008,(11):26-29
外资撤出、股市暴跌、汇率贬值……韩国似乎正在遭受着亚洲金融危机10年以来的新轮回。2008年9月,韩国外汇储备余额为2596.7亿美元,比前一个月减少了弱.3亿美元,连续6个月出现缩减。在全球金融危机的背景下,冰岛、韩国、巴基斯坦、俄罗斯、巴西、阿根延、乌克兰、印度、马来西亚等国家正在经受着外资撤出的困扰。  相似文献   

12.
本文用日汇率数据对汇改以后人民币汇率的形成机制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无约束模型和有约束模型都得到了一致的结论:在人民币汇率的货币篮子中主要包括美元、欧元、日元和韩元四种货币;在汇改初期,美元的权重仍然非常大,这时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并没有发生根本变化,仍然是盯住美元的;但在以后的时期中,美元的权重逐步减少,欧元、韩元和日元的权重则一直稳步增加。2008年7月以后,人民币的汇率形成综合考虑了各种主要货币的汇率变动趋势,并且在不同时期灵活地改变篮子货币的权重,有意识地增加相对坚挺、国家经济形势较好的货币的权重。不仅如此,人民币汇率的形成机制也考虑了国内通货膨胀率的因素,人民币对内贬值会引起实际利率的上升,进而引起实际汇率的上升,这说明目前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已经具有相当的市场化程度了。  相似文献   

13.
法兰.    张永 《经济导刊》2000,(6):28-33
没有任何汇率制度适合所有时间与最优或合意的汇率制度因国家的不同而不同这一论点相比 ,最优或合意的汇率制度随时间而变化这一主张可能更强。毕竟 ,诸如开放度和收入相关性这样的标准只不过是参数而已。难道这不意味着某种持久性吗 ?难道某一既定的经济结构并不是在任何时候都有相应的最优汇率制度 ?答案之一是 ,参数实际上确实随时间而变化。当政府有意识地改变其经济结构 ,例如通过区域贸易安排或者货币联盟提高区域贸易的一体化程度时 ,这一点尤其值得注意。(最优货币标准的内生性将在第五部分讨论。)另一答案是 ,最近的历史似乎表明 ,…  相似文献   

14.
尽管党和国家领导人最近在许多场合已明确表示人民币不会贬值,也不需要贬值,但面对东南亚等一些亚洲国家金融的持续动荡及货币的大幅度贬值,社会上许多人士仍然担心今年人民币汇率有贬值的压力。那么,1998年人民币汇率将是一个什么走势呢?人民币有没有贬值的可能?自1993年底中国对人民币汇价实行并轨以来,人民币对美元的汇率即一直处于强势,汇价由当初的一美元兑8.7元人民币,一路小幅攀升。在去年7月份以后,东南亚发生金融动荡,亚洲一些国家货币出现大幅度贬值的情况下,人民币却“一枝独秀”。至去年8月中旬,人民币首次突破了…  相似文献   

15.
最近 ,麦金农教授发表了新作“东亚美元本位、浮动恐惧及原罪” ,其中的一些观点对我国正在进行的金融改革会有一定的参考意义。为此 ,我们翻译了这篇文章 ,并将其中的重要观点归纳如下 :一、为什么亚洲发展中国家选择了高频钉住美元的汇率制度 ?高频钉住是指以每天或每周为基础的、以较高的频率钉住美元的汇率制度 (政策工具 )。亚洲发展中国家之所以选择了高频钉住 ,是因为其金融市场不完善 ,包括债券市场不完善和远期外汇市场不完善两个方面 ,该文把国内债券市场不完善称之为“原罪”。金融市场不完善是金融体系脆弱性的根源。从这个意义…  相似文献   

16.
在经济一体化的今天,汇率问题越来越受到关注。我国过去一直实行与美元挂钩的固定汇率制度,汇率问题一直没有得到足够的关注,汇率对经济发展的调节一直也没有发挥出来。2005年我国实行汇率的渐进式改革,人民币的波动幅度越来越大,对美元已经累计升值30%,但国外要求人民币的呼声却一直没有停止,而国内众多外贸企业却因为成本上升造成巨大损失,甚至破产。在是否升值的问题上,国内学者说法不一。本文对进出口贸易、国际投资、产业结构等方面进行了分析和总结,希望对企业、政府部门有所参考。  相似文献   

17.
近两个月以来,人民币调剂汇率突然大幅度贬值,从1美元=6.8元人民币上升到8.5元,超过20%,为1988年开办外汇调剂市场以来波动最大的一次。现在人民币是4种汇率并存: 牌价汇率是国家正式公布的计划汇率。1992年以前是不定期地计划调整,1992年4月开始改为微调,现已从1美元=5.22元人民币贬值到5.8元左右。  相似文献   

18.
美元汇率的走势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5年,美元贬值的趋势将有所缓解,美国良好的经济前景、不断趋紧的货币政策、各国中央银行仍会支持美元以及美元贬值对减少贸易赤字的效应逐步显现等因素有助于支持美元逐渐企稳。然而,从深层次看,美国预算和贸易赤字体现了全球经济发展的不均衡。美国不会独自承担削减双赤字的成本,因此,从中长期看,美元的持续贬值将是世界经济调整的重要部分,只要美国的双赤字问题不能得到根本缓解,美元的贬值就会持续下去。对于汇率与美元正式或半正式挂钩的国家来说,买入美国资产支持美元的行为不应持续。因为随着时间的延长,央行买入美元越多,未来的损失会越大。归根到底,需要降低全球对美国消费的依赖。过度依靠美国市场的国家和地区必须加快寻找其他国外市场,同时加大增加国内需求的努力。否则,国内经济的增长可能会难以持续。  相似文献   

19.
殷瑜 《经济论坛》2005,(15):51-52
自20世纪70年代布雷顿森林体系解体以来,关于汇率制度的选择问题一直是世界各国包括发达国家、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谈论最多和最具争议的话题。中国现行与美元挂钩的固定汇率制度,实在使中国受到了太多的误解与无端指责。中国将不只是受到美国日益增加的政治压力,并可能导致欧洲、日本与其他贸易伙伴国的不满,刺激贸易保护主义势力抬头,从而有损中国的利益。  相似文献   

20.
宁冬莉 《经济论坛》2006,(12):53-55,60
2005年无疑是人民币汇率制度史上具有颠覆性意义的一年,自从7月21日,中国人民银行宣布将历时11年不变的美元对人民币交易价格1:8.2765调整为1:8.11,人民币对美元升值2%,同时放弃与美元挂钩,开始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并规定现阶段将银行间一篮子货币兑人民币的每日收市价作为翌日买卖的中间价,上下波幅0.3%,人民币便在以实现真正可自由兑换为终极目标的市场化道路上迈出了飞跃性的一步,就短期而言,这一步是央行在与市场博弈中的一次让步,就中期而言是映射了中国在人民币汇率体制改革中以退为进的国家智慧,就长期而言确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和内部因素逐步变化的必然结果。这一步不仅是标志性的,更是实质性的,伴随着11月24日,国家外汇管理局发布公告在银行间市场引进美元做市商制度,以及自2006年1月4日起在银行间即期外汇市场上引入询价交易方式这些具体步骤的实施,人民币汇率灵活机制的市场基础开始逐步形成,那么历经数年冰封的人民币汇率在2005年一剂暖流注入后又将呈现出怎样的运动态势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