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从城镇化历史的角度来看,中国几乎一直在走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从古代的行政型城镇化道路和市镇化道路,到近代的商业城镇化道路,再到当代的乡镇工业小城镇化道路.在1 000多年城镇化历史中,中国只有约138年的时间在学习西方的传统工业城镇化道路.从城镇化动力产业的角度来看,中国推动城镇化依赖众多的产业,古代主要依赖手工业和商业,近代主要依赖商业和近代工业,现代主要依赖新兴工业和第三产业.中国对城镇化动力产业的选择一向比较绿色环保.无论是从历史还是产业的视角,以第三产业作为中国城镇化的动力产业将是未来中国特色城镇化的主要道路之一.  相似文献   

2.
新疆正处于城镇化发展的快速推进阶段,城镇化的进一步发展所带来的大量农村人口向城镇人口身份的转变,必然依赖于二、三产业的发展,尤其是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发展。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迅猛发展,产业转型成为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提高国际竞争力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3.
在新型城镇化建设中,城郊旅游产业在经济、文化、社会和生态等方面能够发挥重要作用。但我国当前城郊旅游产业发展尚处于自发和无序状态,存在城市休闲需求多样化与城郊旅游产品单一化的矛盾等问题,这些问题的根源在于利益相关者之间缺乏利益协调机制。为了促进城郊旅游产业健康快速发展,使其充分发挥对新型城镇化的带动作用,应明确城郊旅游产业相关利益主体的共同目标,促进各利益主体之间合作共赢,发挥非正式制度在城郊旅游产业发展中的规范作用,利用城郊旅游产业的集群发展优势,开发特色休闲旅游产品,带动新型城镇化"精明增长"。  相似文献   

4.
外国直接投资产业带动效应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一、外资产业带动效应的形成机理外资产业带动效应的形成机理是交织在技术转让性和示范效应(诱发当地竞争)这两个主体变量中的,并通过直接或间接的增量与存量调整等途径发挥作用。作为产业结构优化的决定性因素,外资的技术转让性是其产业带动效应的核心,它可以直接或...  相似文献   

5.
城镇化的顺利推进离不开产业发展的支撑,增强城镇化过程中产业的支撑能力是城镇化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把握城镇化与产业发展的相互关系,形成城镇化和产业发展的良好互动,对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具有现实意义.本文以福州市为例,分析福州新型城镇化的发展现状及产业发展趋势,并提出加强福州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的产业支撑的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6.
李杰 《经济纵横》2007,(10):41-43
当前,由于对会展经济的"1:9产业带动效应"的过度渲染,使许多地方干部群众在思想认识上产生偏差.于是,这个缺乏科学依据的"定数值"变成了各地盲目举办会展活动的依据,有的地区竞相把会展业确定为当地重点发展的行业,以试图将本地的整体经济带动起来.但只有在政府、行业协会和企业各自找准角色定位、配套服务产业发育成熟所带来的成功的会展活动,才能使其既带来经济效益又有可观的产业带动效应,会展业与其相关产业才能进入高倍乘数效应的良性循环.  相似文献   

7.
对会展产业带动系数的理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当前,由于对会展经济的"1∶9产业带动效应"的过度渲染,使许多地方干部群众在思想认识上产生偏差。于是,这个缺乏科学依据的"定数值"变成了各地盲目举办会展活动的依据,有的地区竞相把会展业确定为当地重点发展的行业,以试图将本地的整体经济带动起来。但只有在政府、行业协会和企业各自找准角色定位、配套服务产业发育成熟所带来的成功的会展活动,才能使其既带来经济效益又有可观的产业带动效应,会展业与其相关产业才能进入高倍乘数效应的良性循环。  相似文献   

8.
本文从城镇化理论与实际的结合上 ,阐释了集约发展是城镇化理论的深刻内涵 ,其城镇化概念中的质量提升、城镇化模式的历史演变、城镇化聚集理论的核心问题基本都是集约发展 ;分析了欠集约发展是当前农村城镇化的突出问题 ,表现为人口欠集约、基础建设欠集约 ;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农村集约型城镇化的战略取向。  相似文献   

9.
城镇化与产业区域转移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目前我国城镇化发展速度趋缓的关键问题不再是体制因素而是经济因素,即是城镇尤其是东部地区城镇吸纳能力不足,使得人口迁移速度减慢从而导致城镇化发展速度趋缓。而制约城镇吸纳能力提高的关键是,全国范围内的产业分工体系不完善而造成的就业结构升级进一步滞后于产业结构的变动,以及产业规模与城市规模的非优化。城镇化与产业区域转移之间的互动关系表明,解决城镇化问题的落脚点应该是产业区域转移。但产业区域转移也存在诸多障碍,所以,应该通过一定对策来引导产业区域转移以推动城镇化发展。  相似文献   

10.
加快城镇化进程 走中国特色的新型城镇化道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的国情决定了中国既不能走西方发达国家的城镇化道路,也不能走许多第三世界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道路,而要走具有中国特色的新型城镇化道路,即"按照统筹城乡、布局合理、节约土地、功能完善、以大带小的原则,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当前,中国正面临着难得的发展机遇,我们要抓住机遇,加速推进城镇化进程,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新型城镇化道路。  相似文献   

11.
新时期中国城镇化发展的产业政策需求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玉华 《经济地理》2001,21(2):218-222
新时期中国城镇化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的阶段,但同时,由户籍制度与依附其上的各种不平等关系以及国家的就业政策等造成的巨大的城乡就业压力,不仅成为国家经济发展与社会稳定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同样阻碍了我国城镇化的进程和人民生活水准的提高。作者认为,解决这一问题,要求国家调整产业政策的同时,消除对劳动密集型产业认识中的一些误区,重新认识劳动密集型产业,真正解决产业结构调整、就业政策与城镇化间的矛盾。  相似文献   

12.
台湾省产业结构演进与城市化初探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本文通过对战后台湾省产业结构的演进分析,并根据不同发展阶段三次产业的产值结构、就业结构、投资结构的变化分析其对城市化进程的影响,得出了产业结构演变所形成的农业与非农业地位的消涨、比较利益的差异及劳力吸收率的更迭造成城市化动力更替,是台湾城市化的动力机制的结论.  相似文献   

13.
全球化背景下构建中原都市圈的设想及整合对策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都市圈的形成和发展是21世纪城市化进程中的主导趋势,文章论述了构建中原都市圈的设想及意义,结合中原地区城市发展现状,通过SWOT分析,提出了中原都市圈整合的总体构想和相关对策。  相似文献   

14.
吉林省城市化综合水平的空间分异特征及其驱动因素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建立综合指标体系对城市化水平进行测度,以吉林省为研究对象,对9个地级市(州)的城市化水平进行评价并排序,结果为:长春城市化水平最高,吉林、延边和四平城市化水平较高,白山、通化、松原城市化水平较低,白城和辽源城市化水平最低.认为区域发展条件空间差异、区域经济发展的地域差异以及区域城镇发育水平差异是驱动吉林省城市化综合水平产生空间分异的主要因素,并提出了未来城市化发展的建议.  相似文献   

15.
工矿区域城市化模式研究—以山西省为例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2  
张复明 《经济地理》2001,21(4):418-422
文章以山西为例,首先研究了工矿区域城镇发展的基本特征和主要问题,接着从具体影响因素入手,分析了工矿区域城市化的时空演进模式和动力机制。然后,探讨了工矿区域城市化发展的基本策略,提出了不同类型工矿城镇转型发展的框架思路和状况模式,最后简要地讨论了推进工矿深度城市化的综合对策。  相似文献   

16.
吉林省中部城镇群城市化进程与空间组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吉林省中部城镇群是吉林省解决城市化水平虚高和转移大量农村人口的重点地区。在对吉林省中部城镇群城市化进程现状特征和问题分析的基础上,结合中部城镇群区域发展态势和格局,提出了促进城市化推进的非均衡协调发展空间战略,构建了"一主、一副、多心"的中心等级体系、"T型"轴带为主的三级轴带体系和中心城市为依托的城镇经济区体系城市化空间组织系统,以引导吉林省中部城镇群城市化的有序发展。  相似文献   

17.
中原经济区经济发展水平综合评价及时空格局演变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赵文亮  陈文峰  孟德友 《经济地理》2011,31(10):1585-1591
通过构建区域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引入熵权TOPSIS法对中原经济区2000、2005和2009年各地经济发展水平评价与比较;进而采用马尔可夫链和ESDA法对中原经济区经济发展水平空间格局及演变特征进行探讨。研究表明:中原经济区经济发展水平存在显著的“俱乐部趋同”现象,区域差异不断拉大,两极分化趋势增强;经济发展水平呈现出较为显著的空间自相关,发展水平相似的地区呈集聚分布;从热点区分布看中原经济区区域差异主要表现为东西差异,从热点区演变看中原经济区尚未形成稳定的空间发展格局;给力培育地区经济增长极和主导发展轴、优化空间开发格局,深化区域分工与合作,着力提升对外开放水平是实现中原经济区协调发展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8.
辽宁老工业基地的工业化、城市化及其路径选择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赵秋成 《经济地理》2005,25(3):329-332
辽宁的重工业对其城市发展和城市化发挥了积极的推动和支撑作用。但1970年代后期以来,辽宁工业化率特别是重工业比重随经济体制转轨和国企改革出现了一定程度的下降,相反,人口城市化率则在经历了1960、1970年代的下降后重现生机,持续上升,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关系由同向变动逆转为异向变动。文章通过对辽宁工业化和城市化过程的考究,探讨了其工业化、非农化与城市化的关系,提出了进一步推进辽宁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19.
产业集群与工业化、城镇化互动发展模式研究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从产业集群理论的新视角探讨区域产业集群成长在促进农村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产生的绩效,进而对产业集群与工业化、城镇化互动发展模式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产业集群不仅为面广量大的中小企业构筑了一种有效的地域空间集聚组织模式,极大地推动了农村工业化进程,基于产业集群的工业园区培育和发展又提升了地方工业化的质量,而具有良好集聚效应的工业园区作为地方工业生产活动的主要空间载体,在带动地方经济结构与产业空间组织调整的同时势必连锁性地引发就业结构的变化,并从多方面、全方位地驱动城市空间结构演进,且产生了良好的规模效应,驱动地方城镇化发展,从而形成这种地方产业集群与工业化、城镇化互促共进良性循环。  相似文献   

20.
江苏省城市化进程与现状特征研究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11  
汤茂林  姚干谋 《经济地理》1999,19(4):117-122
本文从城市化的概念、表现和度量指标出发,分析了现行城镇人口统计中存在的问题,指出城镇人口应包括的人口范围。并把江苏城市化发展过程分为六个阶段,对发展的现状特征进行了分析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