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刊讯财政部相关负责人9月9日在解读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财政补助政策时介绍,为了支持新农保制度的建立,中央和地方都将加大投入力度,对新农保既补“入口”,又补“出明”。所谓“补入口”,就是在农民参保缴费环节给予财政补助;所谓“补出口”,  相似文献   

2.
<正>1.参保范围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年满16周岁(不含在校学生)、不符合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参保条件的城镇非从业居民。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年满16周岁(不含在校学生)、未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农村居民。2.缴费标准新农保基金由个人缴费、集体补助、政府补贴构成。  相似文献   

3.
合并之后的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其制度本质内容并没有发生变化,按照合并后的制度进行缴费仍不能满足大部分参保人的养老需求。本文通过对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尤其是缴费制度进行优化,变固定金额缴费为比例缴费,对不同比例缴费下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待遇进行测算。结果表明:当人均纯收入增长速度一定,缴费比例越高,参保人的参保年限足够长,按照人均纯收入的比例进行缴费的制度设计可以满足大部分参保人的基本养老需求。  相似文献   

4.
建立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是解决农村居民养老问题的一种制度创新和有益探索,对于促进社会公平,统筹城乡发展具有积极意义。农民作为新农保的需求主体,其参保行为对于整个制度的运行和持续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本研究从制度需求层面出发,根据2012年江浙地区新农保试点实地调查数据,使用ordered probit模型,对农民参加新农保的缴费档次选择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研究发现,农民更倾向于选择较低缴费档次,制度信任、政策认知对农民的缴费档次选择具有显著正向影响,年龄则呈现"U"型线性作用关系。基于此,文中提出完善新农保的制度设计、提高政府补贴力度等政策建议,以推进城乡养老服务均等化进程。  相似文献   

5.
农村养老保险制度成为降低欠发达地区农民养老风险的重要途径,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制度保障。然而,欠发达地区在推进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过程中,还面-临着“新衣保养老金筹资方式单一、新农保养老保障功能有限、新农保保值增值能力不足、农民参保积极性有所回落”等诸多现实问题。为此,本文从加大新农保制度的宣传力度、建立健全新农保制度的法律体系、建立健全新衣保制度的监管体系、提升新农保基金的保值增值能力、增加新农保基金的投入力度等五个维度提出了相应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正云南省明确从2019年1月1日起,被征地农民参加基本养老保险后,符合相关规定可享受参保缴费补助。被征地农民可按照基本养老保险制度规定,自愿选择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或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享受相应的参保缴费补助。被征地农民参加基本养老保险后,每年可享受1次定额参保缴费补助,累计补  相似文献   

7.
本文以对湖南省428位农民的实地调查数据为基础,通过二阶段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了农民参加新型农村养老保险意愿的影响因素。研究发现:农民的健康状况越差、农民的文化程度越低、家庭月收入越高、家庭月支出剩余越少、儿子数量越少、农民对"养儿防老"和"土地保障"的态度越不赞同、期望的养老方式是新农保、对新农保缴费标准越满意及身边的参保人越多,农民越愿意参加新型农村养老保险。  相似文献   

8.
农金速览     
中国新农保和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参保人数已达2.35亿 截至2011年9月底,国家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和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参保人数已达1.99亿,其中领取待遇人数5465.32万。再加上地方自行试点,全国已有1730个县区实际开展试点,总参保人数已达到2.35亿,领取待遇人数6694.11万。2011年,国家决定将新农保试点覆盖面扩大到全国60%的地区,并同步开展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工作,将在2012年实现两项制度全覆盖。  相似文献   

9.
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和谐社会以及建设新农村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改革与完善同农村人口养老问题紧密相连。该文归纳出部分地方人户分离难以参加新农保,个人缴费标准和基础养老金设计缺乏调整机制,政府财政补贴低,补贴机制不完善,新农保与其他养老保障的配套衔接政策缺失等问题,提出完善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优化设计措施。  相似文献   

10.
新农保实施已经进入第四个年头,能否顺利达到政府预定的目标,制度设计非常重要。虽然与老农保具有明显不同的特征,但目前新农保在制度设计上仍具有激励不足的特征,在试点阶段就已经离不开政府的强制推行。为强化推行新农保过程中的激励作用,可以采取的措施包括加强政府财政补贴的激励功能,采取灵活的参保方式,提高农村养老保险基金投资回报率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