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随着我国城镇化发展战略的实施,成都市小城镇建设进行了快速发展时期,资金短缺造成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缓慢,制约了小城镇的发展速度和规范扩大。本文立足于该市14个优先发展重点镇的主要融资模式的实践,对该市小城镇多元化融资模式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研究,并提出了相应的建设和措施。  相似文献   

2.
小城镇发展中的公共产品供给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小城镇的发展与农村和城市经济发展关系极为密切,加快小城镇的发展对促进我国城镇化的稳步发展意义非常重大.然而,城乡之间公共基础设施投资的巨大差异,小城镇公共产品的供给效率低下以及小城镇公共产品供求之间严重失衡等问题都制约了小城镇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对小城镇发展区域内的公共产品供给问题的研究在当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也是迫切需要关注的课题.  相似文献   

3.
基础设施是小城镇工业生产、商品流通以及居民生活的基本物质条件,完善的基础设施是小城镇功能作用发挥的前提条件,也是小城镇对外(镇外)招商引资的基础。只有良好的基础设施才能吸引企业和个人向小城镇集中。但小城镇基础设施薄弱是目前我国小城镇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基础设施资金缺乏是一个普遍问题。因此,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投融资机制的进一步完善,是促进小城镇健康发展的基础和保证。一、当前苏南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投融资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投资主体单一从苏南看,目前小城镇建设的投资主体主要是乡镇政府,政府包揽了小…  相似文献   

4.
吉林省小城镇经过多年的发展,在城镇规模、经济发展、产业升级和社会公共服务方面取得很大的成绩,但仍存在规模偏小、产业支撑能力弱、基础设施建设落后、管理工作薄弱和生态环境趋于恶化等问题。吉林省加快小城镇建设,应大力支持重点镇、中心镇建设,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强化产业支撑和进一步强化管理。  相似文献   

5.
如何解决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所需资金的问题,是黑龙江省城镇化发展进程中面临的巨大挑战。文章分析了黑龙江省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融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在借鉴国内外成功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创新黑龙江省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投融资机制的思路。  相似文献   

6.
"小城镇"是中国最基本的经济社会单元,可以很好地沟通农村与大中城市,而小城镇产业是与城市格局、区域经济和产业布局都紧密衔接的重要基点。小城镇产业城乡间融合的过程本身就是与不同层次的市、镇融合的过程,其必然伴随和推动着城镇化的进程。而城镇化也是实现小城镇产业区域统筹与协调、合理化和高级化的持久动力,可以实现产业互融发展与产业空间融合发展的有效对接,进而进一步提升小城镇产业水平和城镇化水平。  相似文献   

7.
我国小城镇基础设施规模经济效应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在对我国小城镇基础设施存量综合评价的基础上,通过建立收益函数和成本函数经济模型,测算我国小城镇基础设施规模经济净收益变化情况。研究表明,伴随着小城镇基础设施存量的增加,基础设施规模收益不断增加,政府支出成本呈下降趋势,而居民生活成本规模效应呈上升趋势,最终小城镇基础设施规模净收益曲线呈倒U型。中西部地区小城镇基础设施政府支出成本较高,而东部地区小城镇居民生活成本支出较高。由此本文建议提高中西部地区小城镇基础设施政府支出经济效率,降低东部地区小城镇居民生活成本支出,以增强我国小城镇基础设施规模净效益。  相似文献   

8.
一、小城镇持续发展的重要意义 (一)发展小城镇是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根本出路。大量调查和研究表明,在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方面,小城镇比大中城市更具有优势。(1)小城镇资本有机构成较低,吸纳劳动力所需的就业费用和城市基础设施费用也较  相似文献   

9.
小城镇基础设施投资对于我国区域经济的影响重大。基础设施投资是政府重要的调控手段,有助于带动地区增长,链接发达地区与小城镇之间的联系,从而缩小地区发展的差异。对于小城镇的基础设施投资促进了当地的经济发展,但依旧存在一定的挤出效益。通过乘数效应、成本效应、空间效应、挤出效应对区域经济发展带来影响。在发展过程中,存在一定问题:项目质量低下,缺乏后期监督;缺乏科学的规划、经济效益低下;投资主体过于单一,缺乏市场竞争。总体来说,要通过几个方面来进行改进:加强小城镇信息系统的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小城镇基础设施价格的市场化改革;加强小城镇基础设施投资结构与区域产业结构间的协调。本文将重点分析小城镇基础设施投资对区域经济的影响路径,从而提出促进我国小城镇经济增长的思路。  相似文献   

10.
坚持科学发展观 推动小城镇建设又好又快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设和发展小城镇的实质和核心是要解决农民问题,消化和吸收农村富余劳动力.因此,小城镇的建设发展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充分认识小城镇建设的长期性、艰巨性,解决好城镇化过程中农民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让农民分享城镇发展戍果.小城镇的发展需要产业支持,要在以业兴镇、兴业强镇中不断发展自己的特色产业、支柱产业、绿色产业,建设绿色城镇,实现我国小城镇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同步.  相似文献   

11.
小城镇是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着力点,也是农村城市化的重要途径。在当前的小城镇发展过程中,由于片面重视经济效益,忽视社会和生态效益,导致部分小城镇的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重,严重影响小城镇的未来发展。解决小城镇发展过程中的环境问题必须多管齐下,控制乡镇企业的污染,同时加大小城镇基础设施和环保设施建设的投入,合理定位、科学规划。  相似文献   

12.
基于产业集聚的中国小城镇发展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中国走向产业集聚的小城镇进行分析,研究小城镇的发展方向,为走向产业集聚的小城镇提供发展建议。  相似文献   

13.
在小城镇建设初期,各级政府把主要精力放在基础设施建设、资金来源、城镇规划等紧迫问题上,对地权管理还未足够重视.随着城镇的发展,特别是原有社区经济分工分业的状况逐渐消失,新的城镇产业和分工不断形成,出现了新的经济关系.这时人们看到,在城镇各种经营活动中,存在着种种非经营因素造成的利润率的差别,土地级差收益在明显扩大,城市化发展中的土地问题引起了人们的思考.  相似文献   

14.
一、小城镇建设在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票作用1.小城镇建设是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根本出路。大量调查和研究表明,在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方面,小城镇比大中城市更具有优势。(1)小城镇吸纳劳动力所需的就业费用和城市基础设施费用较低,同样的资金可以比大中城市吸纳更多的劳动力。(2)小城镇对劳动力素质要求不高,劳动力择业面较广。(3)小城镇接近于农村,可以降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机会成本和就业风险。由此可见,小城镇是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根本出路。2.小城镇建设是乡镇企业发展的重要契机。小城镇的繁荣兴旺,可以…  相似文献   

15.
从产业基础和制度创新分析模型可看出,我国小城镇的发展水平取决于产业基础和制度创新二维因素的优化组合,产业基础是小城镇发展的根本,制度创新则是其保障。本文在对我国东部地区小城镇发展过程进行比较借鉴的基础上,提出了西部地区农村城镇化的路径选择,并对产业经济、功能布局、人文环境等作了阐释。  相似文献   

16.
新型城镇化建设是建设"美丽中国"的重要内容,是推动新一轮经济发展、加速产业转型升级、提高人民幸福指数的重要引擎。前几年,黑龙江垦区大规模推进"撤队建区",城镇建设步伐加快,但短时期的快速发展,也带来了基础设施不配套、小城镇功能不完善、同质化严重、缺乏个性特征等问题。发挥生态优势,突出文化特色,培育具有个性特征的小城镇,带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是黑龙江省八五三农场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7.
研究目的:研究小城镇可持续发展下的土地产权制度改革。研究方法:文献资料法和归纳推理分析法。研究结果:在梳理中国现行法律法规中有关小城镇土地产权内容的基础上,剖析了小城镇土地产权制度的缺陷及负面效应,提出了小城镇土地产权制度建设的基本目标和思路,从制度政策评估的角度考察了小城镇土地产权制度建设和改革设想对小城镇发展的影响。研究结论:土地产权制度改革不仅对小城镇土地利用直接产生影响,而且对小城镇发展的市场建设、产业发展、农民就业、政府管理方式转变等方面带来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18.
从产业基础和制度创新分析模型可看出,我国小城镇的发展水平取决于产业基础和制度创新二维因素的优化组合,产业基础是小城镇发展的根本,制度创新则是其保障。本文在对我国东部地区小城镇发展过程进行比较借鉴的基础上,提出了西部地区农村城镇化的路径选择,并对产业经济、功能布局、人文环境等作了阐释。  相似文献   

19.
生物医药产业是世界公认的最具发展前景的高端、高效、高质产业。四川温江作为紧临成都市的一个重要区域,境内拥有成都海峡两岸科技产业开发园,使得生物医药产业发展具有了一定基础。本文在对温江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现状、问题分析的基础上,对该产业健康持续发展提出了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20.
我国农村经济体制变革最引人瞩目的成果之一,是乡镇企业的迅速崛起和小城镇的再度繁荣。从理论上探讨几乎在同一时间和空间内出现的两大经济现象之间的因果联系,对于深化农村改革、加速乡镇企业和小城镇发展、推进乡村城市化等,具有广泛而深刻的现实意义。一、乡镇企业发展与小城镇功能完善乡镇企业与小城镇,客观上存在着必然的依存联系。考察进而明确小城镇的功能,就等于找到了乡镇企业发展与乡村城市化推进之间的逻辑起点。对于小城镇的功能,理论界有一种观点认为:小城镇促使农村生产要素在新的产业空间、新的地域空间的重组与聚集,为农村生产要素的流转提供聚落空间的“聚落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