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21世纪是谁的世纪?中国?印度?或者炒作已久的“金砖四国”(BRICs,巴西、俄罗斯、印度和中国)群体? 全球资本与人力资源的最新流动趋势表明,这个世纪也许还将属于波斯湾,属于那个过去似乎只以石油美元和政治动荡给世人留下印象的地域。[编者按]  相似文献   

2.
胡宇红  祝玲 《现代企业》2004,(11):61-62
印度共和国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大约是同一个时期成立的,前者是在1947年,后者是在1949年,但两国进行经济改革的时间相差十几年。中国的市场改革始于1979年,而印度直到20世纪90年代才逐步启动改革进程。这是两国总体经济实力存在差距的主要原因。印度虽然在政治方面继承了英国的议会民主制,但在经济方面同中国一样以苏联为榜样,确立了计划经济体制。印度的工业基础也与中国一样,都是在苏联的援助下才建立起来的。时至今日,印度仍然是一个社会主义性质的经济体制。  相似文献   

3.
一、引言 印度是与我国国情极为相似的发展中大国,印度经济的快速增长引起了世界的瞩目.国外有评论:中国与印度在进行一场"龙象之争",并围绕印度能否赶超中国;中印何种经济增长模式更具可持续性等问题开展了一系列的争论.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和哈佛商学院的两位教授在2003年7、8月号《外交政策》上发表文章:《印度能否超过中国?》(Can India Overtake China?).  相似文献   

4.
《审计与理财》2004,(10):62-62
根据美国一项“BRICS”报告预测,在未来四十年的时间,中国将成为全球最大的经济实体,同时印度、俄罗斯与巴西的经济也将成长,这些国家的经济力总和将超过现在的经济六大国(G6)。  相似文献   

5.
《企业管理(北京)》2004,(5):106-106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技术经济研究部部长郭励弘通过对印度资本市场的调研得出结论,印度资本市场发展程度远远高于中国。大量数据显示,我国在金融领域的银行系统和股票市场体系方面都远远落后于印度。制度落伍、金融体系滞后已成中国企业发展的绊脚石。印度完善的资本市场体系与市场机制的优势已经在当前的经济发展中初步体现出来了。印度股市上市企业的经营水平普遍高于中国企业。根据2000年法国里昂信贷银行亚洲证券公司对25个新兴市场的调查数据显示,印度企业的管理水平名列第6位,中国则为19位。《远东经济评论》2003年初对亚洲2500多位经…  相似文献   

6.
《企业研究》2012,(23):8
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在近日发布了2013年度《东南亚经济展望:基于中国和印度的视角》的报告。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研究中心就该报告发布的《中期规划框架》显示,2013年到2017年,中国、印度和东南亚国家的经济将保持强劲增长势头,中国经济增长率将达到8.3%,印度将达到6.4%。报告称,在中国和印度经济强劲增长的  相似文献   

7.
虽然印度的科学技术在独立后得到了令人瞩目的发展。但与发达国家相比。印度仍属于科技发展中国家。然而在近十几年里,作为发展中国家的印度却在信息技术革命中走到了世界前列。软件产业是印度经济的新增长点。印度已被公认为世界IT发展的产业基地。  相似文献   

8.
刚刚当选印度总理的曼莫汉·辛格,是否能继续带领印度经济保持瓦杰帕伊时代的增长速度,在许多人看来似乎还是个未知数。但在中国的企业家看来,“印度经济将比中国经济更有后劲”吗?他们的回答却很肯定:不可能。根据《中国企业家》杂志最近对“印度经济与中国经济比较”这个问题进行的问卷调查显示:65.12%的企业家认为,在未来5年之内,印度经济不可能  相似文献   

9.
《企业文化》2005,(12):4-5
由于日本与中国的关系最近不断恶化,日本将开始放弃中国股票,将资金注入印度,并称这是避免“中国风险”的一个方法。稍具常识的人们都知道,日本近来的经济恢复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中国经济的强劲增长和活力。在投资中国的问题上,总体上来说日本对华投资可以算得上是盆满钵满。这一点日本的政治精英们很清楚,而且相对于印度,中国的优势不言自明。从短期来看,转向投资印度而撇开中国,从经济上对日本肯定是不合算的。  相似文献   

10.
《中国乡镇企业》2002,(12):57-57
世界经济论坛11月12日发布的2002年至2003年全球竞争力报告显示,我国的微观经济竞争力在参加排名的80个国家和地区中排在第38位。按照可比的计算公式,在75个国家中,中国的该项排名从2001年的第43位上升了5位;我国的经济增长竞争力排名从上一年度的第39位上升到33位。对此,安邦集团研究总部策略分析师陈功一再提醒记者,经济竞争力并不等同于实力,我国各项经济政策和经济发展的环境还有很大的改善空间,需要继续努力。在综合科技实力以及科技人才等方面,我国与发展情况类似的印度相比,还有差距,与美国和日本的差距就更大了。陈功强…  相似文献   

11.
《辽宁经济统计》2008,(7):40-40
全球知名会计师事务所普华永道日前在巴黎公布研究报告说,从现在起到2050年,世界经济格局将发生巨变,新兴国家的经济实力将大大增强,中国在2025年就可能成为全球第一大经济体。这份名为《2050年的世界》的报告称。根据对国内生产总值(GDP)的增长预期。到2050年全球经济前三强将是中国、美国和印度。届时中国的经济规模将相当于美国的130%,  相似文献   

12.
王莉芳 《现代企业》2000,(11):24-24
中国汽车工业起步于20世纪50年代,经过曲折发展,时至2000年仍属于幼稚产业,整体水平落后于国际水平20年。目前又面临加入WTO的挑战与机遇,中国汽车工业的发展趋势将愈加复杂和严峻。如从环境方面分析,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宏观环境 1,需求环境。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人口问题对于汽车工业的发展至关重要。中国经济已进人稳定增长阶段,全国城市化的进程不断加快,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们的消费观念不断更新,加之政府消费信贷政策的不断完善与合理,都为汽车工业的发展提供了一个良好的需求环境。 2.经济环境。…  相似文献   

13.
无论从哪个方面看,非洲各项经济指标都让人失望。非洲经济已衰退了两个世纪。据经济史学家安格斯·麦迪森汇编数据显示,1820年,非洲的国民生产总值占全世界的5%,中国占33%,印度占16‰在接下来的一个半世纪中,中国国民生产总值下降到世界的5%,印度占5‰非洲的国民生产总值从5%下降到3%。西方经济处于绝对统治地位,占70%多。19世纪到20世纪中后期见证了西方的绝对霸权地位,非西方国家的经济被西方无情摧毁或者沦为其殖民地。  相似文献   

14.
若要在未来不被印度超越,而是继续占得先机,那就不能不对印度的私企了如指掌同样的话题仍将持续——这是一个中国的世纪,还是印度的世纪?中国、印度,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合起来拥有超过全球的38%人口。  相似文献   

15.
杨先举 《企业文化》2004,(11):12-14
澳大利亚汉学家利特尔与里德合著 的《儒学的复兴》一书中说:"21世纪 管理学的主流将来自东方","许多世 纪以来,中国神话与圣哲独特地感召着 东北亚各国,虽然在19世纪至20世纪 之间,它的有效性面对西方的巨大挑 战。但是,现在它正在复兴,……并且将 带领进入21世纪。"利特尔、里德两位 强调了中国传统文化在发展经济这个  相似文献   

16.
张嫣 《经营者》2013,(18):34-35
曾被誉为“世界经济引擎”的新兴市场国家们正在面临困境,曾经幸免于亚洲金融危机的中国,可能在此时再度成为新兴市场的“避风港” 曾经被人们寄予厚望的新兴市场.在刚刚度过“黄金10年”之际,将面临巨大的挫折与挑战。 时光倒退10年,2003年,高盛公司发表的一份题为“与金砖一起梦想”(Dreaming with BRIC)的全球经济报告,大胆预测了未来的全球经济格局将南巴西、俄罗斯、印度及中国这四个新兴市场国家主导,也因此引燃了人们对新兴市场的无限憧憬。  相似文献   

17.
按为参与二十一世纪竞争做好准备□万向集团董事局主席鲁冠球新年展望目前的经济形势,应该说属于正常,对企业来说,年增长30%以上的日子看来是一去不复返了。企业发展速度“风平浪静”,而经济格局正在“暗流涌动”,各种资源在加速重新配置,经济结构调整步伐将进一...  相似文献   

18.
<正>2001年5月14日,在中国广东-印度经济技术合作洽淡会上,广东省赴印度、菲律宾经济代表团有38位成员,其中政府官员和新闻单位的记者为11人,广东省"旗舰"企业代表为27人,广州明珠星集团(以下简称明珠星)是其中唯一的民营企业,而其总裁刘锦成则是代表团成员中最年轻的一位。即使到了今天,当明珠星自豪地喊  相似文献   

19.
《企业技术开发》2003,(2):15-15
2002年10月底,英国《金融时报》刊文,预言中国将在2006年之前爆发金融危机,许多经济学者也指出中国金融业,尤其是银行业的巨大风险,近20年来,大国中尚未爆发严重的银行业危机的国家只有中国和印度。  相似文献   

20.
《中国总会计师》2011,(5):I0007-I0010
21世纪第一个十年初期流行一时的关于“金砖四国”(“BRIC”,由巴西、俄国、印度和中国四个国家英文字首字母组成)的话题,如今已很少提起。的确,试图将这四个在文化、政治和经济方面截然不同的国家归类在一起,似乎很不协调,甚至有点不合理。现在,中国刚刚跃升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