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胡景北 《经济学》2002,1(2):435-454
本提出了农业土地制度决定经济发展机制的假说,并用二十世纪中国经济史对该假说作了初步论证。本指出二十世纪上半叶中国经济发展机制是地主所有制下的古典二元经济机制,五十年代初中国家实行了土地改革,但到七十年代末的计划经济发展机制依然类似于古典二元机制,而八十年代初的中国农业改革最终把中国经济建立在准自耕农制度上,中国经济发展从此表现出工资上升、工资和利润共同储蓄的新机制。  相似文献   

2.
3.
4.
胡德宁 《经济师》2010,(4):38-39,41,42
自20世纪50、60年代起,西方新经济史学家将经济学理论和分析方法引入传统经济史研究范式,以及随后兴起的制度经济史学的发展,带动了经济理论和经济史相结合,相互提供方法论的发展。文章从经济理论与经济史的结合、制度理论的分析框架、制度理论与经济史的结合以及制度理论在中国经济史中的应用等方面来阐述。  相似文献   

5.
建立土地收购储备制度实现政府垄断土地机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土地管理和土地使用制度改革的深入,我国应运而生了城市土地收购储备制度,土地收购储备制度是建立在城市政府垄断土地一级市场的供应,企业改制和土地集约利用方式上的一种新的制度,有其一定的运行模式。  相似文献   

6.
一、引言用经济学方法重新解释经济史的变迁,已在西方获得了巨大成功。这对中国的经济学家和经济史学家来说,无疑是一种前所未有的挑战。中国的经济史是丰富而独特的,可迄今为止的研究却显得单调与缺乏足够的解释力。诺斯教授曾在他那本备受推崇的著作(1981)的中...  相似文献   

7.
民国经济史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杨小凯 《开放时代》2001,12(9):61-68
作者从国家制度对经济发展的影响这一角度,分析了民国经济发展、民国的农村经济,以及民国商业、交通运输业、金融等。作者通过对民国经济史的检讨,向我们提供了一个“大历史”的视野范畴。  相似文献   

8.
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我国的经济发展迅速.伴随着统筹区域城乡发展的政策,我国的城镇化建设在飞速的发展.城镇化的发展带动了经济的增长,随着城镇化的建设城乡之间的差距也在逐渐缩小.我们应该充分认识到城镇化对经济发展的作用机制,在机制的影响下迅速加快城镇化建设,更好的促进我国的经济发展.本文就中国城镇化的建设对我国经济的发展作用机制进行了分析研究.  相似文献   

9.
中国在世界现代化进程中的“迟到”是中国现代化启动的内部障碍太大的结果,而这个障碍的排除是通过土地制度的变革,运用国家强制力将农业剩余转化为工业化所需的资本积累,从而成功启动了中国的现代化进程。这种独特的现代化启动方式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正>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的近代经济史研究,有系统、有特色、有传承,重头就是多卷本《中国近代经济史》。几十年来,经过不止一代人的努力,先后出版了严中平先生主编的《中国近代经  相似文献   

11.
12.
19世纪的美国学派:经济思想史所遗忘的学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19世纪和20世纪初美国经济的崛起过程中,美国学派经济学家对美国的经济政策制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美国成功赶超英法等发达国家的过程中功不可没。该学派的核心思想表现为:制造业立国;贸易保护主义;政府的重要作用;高工资战略;教育、智力和技术创新的重要性。同时,美国学派不仅作为技术创新经济学、李斯特经济学说和庞巴维克-费雪资本利息理论的先驱等在经济思想史中占据着不容忽视的重要地位,而且其发展战略和发展政策特别是高工资战略对当代发展中国家特别是我国仍然具有重大的现实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13.
中国的土地使用权和转移权:现状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对中国耕地资源的组织和利用现状进行了系统描述。中国农村的村级土地制度存在巨大差异。但是,迄今还没有评估土地制度对农业效率、公平和总体发展影响的牢固的经验证据。在过去的二十多年中.村干部进行的土地再分配可能方便了人们获得土地,增加了粮食产量,并克服了土地租赁市场的某些不完全性。但是,在许多地区,当前土地制度的成本是显著的,并且持续增加,而且不能被较低程度的收入不均所抵消。  相似文献   

14.
21世纪高师中国经济地理课程教材建设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回顾了我国高师中国经济地理统编教材的建设历程,探讨了修订四版教材的特点以及探讨建设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结合素质教育和高校教学改革趋向,提出了21世纪中国经济地理教材内容体系创新的基本原则。  相似文献   

15.
农村区域经济发展理论和模式的回顾与反思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首先梳理了关于区域经济和农村发展的相关理论模型与学说,然后总结反思了目前我国农村区域经济发展的经验模式,最后运用模式匹配方法,讨论了不同农村区域经济发展模式的理论依据、动力机制、存在问题和今后的改进策略;可验证不同农村经济发展理论的有效性,也可以为农村区域发展不同模式的持续发展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16.
中国农贷市场的利率决定:一个经济解释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在中国农贷市场,供给方垄断和总供给不足的双重约束造成了市场分割,而分割的市场状态进一步导致了"多重均衡利率"的存在:关系借贷一如既往地维持着名义上的零利率,而正规金融机构和非正式金融市场中的利率也是分别决定的。由于正规金融和非正式金融之间的高利差状态普遍存在,不可避免地导致了以下两个结果:(1)高利率驱逐低利率导致"挤出效应";(2)寻租性的套利活动。解决上述问题的关键在于增加农村金融市场的信贷供给,从根本上缓解严重的供给不足问题。  相似文献   

17.
The skill premium fell substantially in the first part of the 20th century and then rose at the end of the century. I argue that these changes are connected to the organization of production. When production is organized into large plants, jobs become routinized, favoring less‐skilled workers. A model is introduced that parameterizes capital's ability to do many tasks, that is, capital's flexibility. When calibrated to data on the distribution of plant sizes, the model can account for between half and two‐thirds of the movement in the skill premium over the century.  相似文献   

18.
19.
Abstracts.   The Eurocentric growth model has been the basic workhorse for numerous Chinese economic historians. This deep seated Eurocentric paradigm is concerned mainly with conterfactuals and tends to ignore past reality. To illustrate the problems of this Eurocentric approach, this paper examines the rural economy of Jiangnan, also known as the Yangzi Delta, during late imperial times. A main characteristic of the villages in the Wuxi county in Jiangnan were the mixture of the rural–urban lifestyle and development. Jiangnan's developmental patterns, in the Song and the Qing dynasty, from the Maoist period (pre-1979) to post-1979 development, contrast sharply with the predictions of the Western development models.  相似文献   

20.
该文以中国农村为背景,试图发展一种可以检验集体决策过程是理性模型还是政治模型的方法.这一检验的新颖之处在于,它将集体决策与要素的相对稀缺性相联系.该文为两个模型推导出了不相容的假说,并用中国83个村庄的面板数据进行了经验检验.结果表明,两个模型均未被拒绝,但在更高级的检验中,政治模型略胜一筹.这表明中国农村的真实决策过程可能是理性模型和政治模型的混合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