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20世纪90年代,我国的纺织工业,特别是棉纺织行业,一度出现了低水平重复建设和过度增长的局面,造成生产能力严重过剩。从1993年开始,我国纺织行业出现连年亏损,亏损最为严重的是1996年,亏损额高达106亿元,成为国有工业中困难最大,亏损最为严重的行业。 1997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纺织行业确定为国有企业改革脱困的突破口,提出了“压锭、减员、扭亏”三大任务。压锭工作吸取了1997年以前“一边压一边涨”的历史教训,坚决控制纺机源头,扭转了棉纺行业重复建设难以控制的局面。同时,考虑到国有纺织企业包袱重、困难大、产业退出难的现实情况,国家给予了一系列配套政策支持,如压锭财政补贴与贴息贷款政策、企业兼并破产政策、优势纺织企业优先上市政策、压锭企业土地置换及一线生产工人退休政策等。 到1999年底,全国累计压锭906万锭,其中1998年压512万锭,1999年压394万锭;分流安置116万人;国有纺织企业实现利润8亿元,提前一年基本实现3年目标。 到2000年底,累计完成压缩落后棉纺能力940万锭,压缩落后毛纺能力28万锭,压缩落后缫丝能力100万绪,分流人员140万人,国有纺织企业实现利润67亿元,纺织国有企业改革与脱困取得了重大突破,为整个国有企业改革脱困走出了一条路子,在压缩总量的同时,纺织行业把压锭和结构调  相似文献   

2.
综合快讯     
日前,财政部发文:为支持毛纺和缫丝行业的结构调整工作,妥善安置企业下岗职工,国家财政拟对全国计划压缩的26万毛纺锭和41.67万丝绸绪给予适当财政补贴。现将有关补贴资金使用和管理事项通知如下: 一、补贴标准和范围。国有及国有控股毛纺企业每压1万粗梳毛纺锭财政补贴1400万元,每压1万精梳毛纺、绒线等其他毛纺锭财政补贴700万元;缫丝企业每压1万绪财政补贴240万元,其中西部地区毛纺企业压锭财政补贴全部由中央财政承担,中部地区毛纺企业压锭财政补贴中央和省级财政按7∶3比例分担;东部地区由中央和省级财政各承担一半。缫丝企业压绪补贴由中央和省级财政各担一半。 二、申请条件和资金使用要求。申请中央压锭(绪)财政补贴资金应符合以下条件: 1、企业压锭(绪)已纳入全国压锭  相似文献   

3.
棉纺压锭是过去两年纺织突破 口工作的“重头戏”,两年共压缩淘汰906万锭,占全国棉纺总能力近1/4,创下了我国乃至世界纺织产业调整的历史记录,不仅成为目前棉纺织行业供求矛盾缓和、经济效益回升的重要因素,也为其他传统产业或行业的结构调整提供了成功经验。在棉纺压锭取得如此成效之后,需要对这一产业政策为什么能够发挥这样的作用做出解释和评价。下一步毛纺、丝绸压缩过剩能力还将陆续  相似文献   

4.
《中国纺织》1998,(6):46-48
自中央确定纺织工业作为国有企业改革解困的突破口以来,一个以棉纺织企业压锭、重组、减员、增效为切入点的攻坚战已经打响。中国纺织工会于3月3日至12日赴西北地区,对陕西、甘肃、青海三省有关纺织压锭、下岗职工再就业和基本生活保障等情况进行了调查。调查表明,纺织压锭工作目前正处于制定规划、落实措施的起步阶段。陕西省27家直属企业,现有139.74万锭,10万职工,在原计划今年压缩15.31万锭的基础上,再压锭5万锭,下岗职工2.7万人,力争两年基本完成国家下达的47.64万枚压锭任务,三年内下岗职工总数达5万  相似文献   

5.
今年是压锭的第二年,纺织企业突破口任务完成得如何,近期我们对山东省部分市地纺织企业进行了实地调查。 一、认识明确,精心组织 压锭政策到位 根据国家关于三年压缩淘汰1000万落后棉纺锭的要求,山东省作为压锭大省到1999年底应  相似文献   

6.
纺织行业作为国有企业改革解困的突破口,在棉纺压锭工作中取得了决定性胜利,为保证纺织突破口任务的全面完成,去年国家经贸委提出,纺织突破口的工作,要继续做好棉纺压锭扫尾工作,并把毛纺,丝绸行业作为总量控制,结构调整的重点,压缩淘汰落后生产能力,为了了解毛纺行业准备压锭的情况,我们先后到北京,山西,陕西,甘肃,辽宁5省,市,与行业主管部门和部分国有毛纺进行了座谈交流,探讨压锭工作中的困难,问题和相关政策。  相似文献   

7.
综合快讯     
鉴于我国毛纺业整体技术水平落后,丝绸业产品结构问题突出,国家决定于今年开始对这两个行业进行压锭调整。目前我国毛纺工业发展呈现出两个明显特征:一是生产能力进一步向东部沿海地区集中。1998年,江苏、山东、上海、浙江、广东、辽宁6个省市毛纺生产能力占全国的63%,比1985年增长13个百分点,内蒙古、黑龙江、山西、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等西部及边远地区所占比重,由1985年的19%降低到1998年的13%;二是非国有毛纺企业发展迅速。1998非国有毛纺企业产值占全国毛纺工业总产值的87%,毛纺锭约占2/3。在1985年至1998年全国增加的248万锭中,非国有企业  相似文献   

8.
一、压锭改造由来己久针对棉纺产能居高不下、部分装备陈旧落后、低水平重复建设现象严重的问题,国家经贸委、原纺织工业部于1992年在全国实施压锭技改专项,尽管压缩了465万锭,但由于宏观失控,因而各地擅自又新增444万锭,至1996年末,全国棉纺环锭仅减少了ZI万锭。长期以来棉纺总量居高不下,导致中低档产品过度竞争,纺织企业日积月累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暴露得更加突出,纺织工业步入了十分困难的境地。1997年11月初,朱铝基总理在上海主持召开了三省一市减员增效、压锭技改、实施再就业工作座谈会。针对当前国有企业普遍存在的困难…  相似文献   

9.
棉纺压锭是纺织突破口工作的"重头戏",两年共压缩淘汰906万锭,占全国棉纺总能力近四分之一,创下了我国乃至世界纺织传统产业调整的历史纪录,不仅成为目前棉纺织行业供求矛盾缓和、经济效益回升的重要因素,也为其他传统产业或行业的结构调整提供了成功经验.在棉纺压锭取得如此成效之后,需要对这一产业政策为什么能够发挥这样的作用做出解释和评价.  相似文献   

10.
为了解毛纺行业的压锭情况,去年7、8月份,中国纺织工会先后到北京、山西、陕西、甘肃、辽宁5省市,与行业主管部门和部分国有毛纺企业的党、政、工领导进行了座谈交流、研究探讨。总的情况看,各地对压锭意义和目的的认识是清楚的,压锭的积极性是有的,但是对压锭工作中的一些困难和问题需要研究解决。  相似文献   

11.
去年以来,纺织行业加大了贯彻落实压锭政策力度,各地纺织部门还将压锭与企业重组、减人增效和结构调整相结合,推动了纺织业发展。1998年,在国际国内市场发生预想不到的新变化的情况下,国有纺织企业压锭512万锭、分流安置66万下岗职工、减亏26亿元。虽然离...  相似文献   

12.
冷笔 《中国纺织》2004,(7):87-88
棉纺压锭是纺织突破口工作的“重头戏”,两年共压缩淘汰906万锭,占全国棉纺总能力近四分之一,创下了我国乃至世界纺织传统产业调整的历史纪录,不仅成为目前棉纺织行业供求矛盾缓和,经济效益回升的重要因素,也为其他传统产业或行业的结构调整提供了成功经验,在棉纺压锭取得如此成效之后,需要对这一产业政策为什么能够发挥这样的作用做出解释和评价。  相似文献   

13.
纺织行业自1999年下半年起开始出现重大转机,2000年保持良好发展势头。2001年形势会怎样?从行业状况看,平稳发展仍将是今年纺织行业的总体趋势。首先,行业压缩总量、优化结构的调整逐见成效。为了缓解总量过剩的矛盾,纺织行业把控制总量,淘汰落后生产能力作为行业调整的重头戏,并首先从棉纺行业进行。经过3年的压锭调整,整个棉纺行业的效益已明显改善。自2000年起,纺织工业结构调整的重点转向毛纺和丝绸行业,与此相配  相似文献   

14.
河南嵩岳集团是全国较大的 纺织企业集团之一。郑州市纺织业在低谷中徘徊许多年了,我们是在困境中挣扎。 加入WTO,对纺织业来说是一个比较好的发展机遇。我们在之前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先从压锭入手,整个集团有50万纱锭,准备用这两年时间压缩19.9万锭,把总量控制在30万左右。另外,对内部进行调整,对一些资不抵债的企业进行破产,然后对有关企业进行债转股和技改。随着压锭等工作的进一步推进,今年棉纺行业已逐渐好转,我们一定要在进入WTO之前,把国家给予的一系列优惠政策用足用好,再加上自身的努力为加入WTO作…  相似文献   

15.
山东是棉纺大省,1991年末拥有环锭纺570万锭。经过7年实施51个压锭项目,实际完成39个,压减41.5万锭,调整、归并、破产、淘汰34.5万锭,虽然合计压减76万锭,但近几年又新增55万锭。为此,1996年底我省仍拥有549.6万锭的棉纺能力。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确定把纺织作为国有企业改革和解困的突破口,并明确纺织行业解困要首先从棉纺压锭入手。棉纺行业中国有企业最多,困难最大,亏损最严重。为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加大我省纺织行业改革和解困力度,使我省国有大中型纺织亏损企业尽快摆脱困境,步入良性循环轨道,特规划如下…  相似文献   

16.
自国务院确定纺织突破口战略以来,我们积极贯彻,狠抓落实,于1998年1月23日在上海敲响了全国棉纺压锭第一锤。两年来,共压缩落后棉纺锭862916锭,其中1998年完成压锭 703436锭,1999年完成压锭159480锭,超额完成了85.6万锭的目标。全公司两年中共减员10.5万人,其中棉纺压锭企业安置分流3.53万人。随着突破口战略的实施,全公司从大规模的生存性调整转向了建设发展时期,1998年艰难爬坡,经受了严峻的市场形势的考验,呈现了大局挺住,平稳发展的趋势;1999年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确定了面料、化纤、产业、服装四大产业发展重点,经济形势出现了回升,总  相似文献   

17.
一、结构调整为我国毛纺行业带来的变化 回顾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毛纺行业发展的历史,我们清楚地看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中期是中国毛纺行业高速发展的阶段,1985年到1995年全国毛纺生产能力从139万锭猛增到399万锭,1996年达到408万锭,走的是粗放经营的发展道路。由于重复建设和国有企业负担过重,90年代后期毛纺行业陷入严  相似文献   

18.
1、全国压锭第一锤在上海敲响1998年初,纺织工业基地上海,率先在全国首批销毁12万落后棉纱锭,开始了一场破釜沉舟式的纺织工业结构调整。以压锭为契机,纺织工业在做好下岗人员的分流安置,实现有序压锭、平稳退却的同时,进行资产重组,重建棉纺、服装、纺织产业用品三大高地,并计划全国全年从4100万纺锭中压缩1000万锭。2、红塔集团原董事长褚时健被依法逮捕人称“中国烟草大王”的云南省红塔集团原董事长褚时健,自1979年恢复工作到玉溪卷烟厂当厂长后,把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厂办成了中国第一、亚洲第一、世界第五的烟草企业,仅1996…  相似文献   

19.
一、改革开放为我国毛纺工业发展提供了条件,80年代中期毛纺工业发展步入“快车道”。1997年毛纺工业规模已从“六五”末期的60万锭猛增到410万锭,其中精粗纺面料业达到230万锭以上,面料年产量达到4亿米上下。我国已成为全球毛纺大国。毛纺工业的发展为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和国民经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随着全球性产业结构调整和毛纺工业的发展,国内外市场饱和,竞争空前激烈,我国毛纺工业同整个纺织工业一样面临严重困难。产业与产品的结构性调整势在必行,已引起行业与企业的重视。二、与面料业同步发展的服装业,在十几年中高速发展,我国可统计服装企业已达4万多  相似文献   

20.
当前,压缩淘汰1000万锭陈旧落后棉纺锭是我国纺织工业结构调整的重大举措。从国际经验来看,发达国家纺织工业在发展过程中,一般都经历过结构调整阶段。日本是实施纤维产业政策比较成功的国家,它在60年代以来即开始实行压锭政策,或更准确地称为棉纺织业设备调整政策。借鉴日本在这方面的主要做法和成功经验,对搞好我国棉纺织业结构调整富有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