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本文采用土地利用动态变化模型、主成分分析法和熵值法分析了1996年以来徐州市土地利用变化的特征及其驱动因素。结果表明,影响徐州市土地利用变化的社会经济因素主要是总体经济实力的增强、工农业发展和人口增长。  相似文献   

2.
本文从世界土地资源及经济发展状况入手,比较了世界各国家和地区土地资源利用效益,并分析了影响土地资源利用效益的因素;指出土地资源的自然环境、自然丰度、自然区位等自然因素和人口、经济地理位置、交通条件、经济结构、集约化水平等社会经济因素是影响土地资源利用效益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3.
在巴黎气候变化大会上,中国政府提出了“2030年左右实现碳达峰,并争取尽快实现”的新阶段目标。城市是能源资源消耗和CO2排放的集聚区域,城市化产生的碳排放是当今中国影响气候变化的重要因素。文章采用南京1997~2017年21年数据,从人口规模、财富水平、城市化水平、技术水平、产业结构、国际贸易水平、科技创新能力七个方面选取更符合南京国情的社会经济变量建立STIRPAT模型,研究影响南京市碳排放的主要因素。结果表明:人口总量和城市化率是影响南京碳排放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4.
城市土地需求的四大决定因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土地需求是人类为了生存和发展利用土地进行各种生产和消费活动的需求。城市土地需求包括工业、仓储、市政公用设施、道路广场、住宅、绿化等各项建设用地的需求,即具体表现为各种土地用途的需求。城市土地需求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经济增长和人口的积聚引起土地需求总量的扩大;二是经济、社会发展以及产业结构变化导致土地需求结构的变化。城市用地需求将随着城市化水平的提高而增加,也会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发生需求结构的变化。应该注意的是,城市土地利用、规划政策的变化直接影响城市土地的需求,“土地的各种用途,取决于价格及各种用途所带…  相似文献   

5.
本文通过对经济发展、投资增长、人口增加与耕地资源动态变化弹性关系的分析,发现1980~1997年间随着南京市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国民经济的投资报酬率及土地产出率不断提高,据此作者建立了动态回归模型,进一步验证了耕地资源动态变化与经济发展、投资增长、人口增加之间的数量关系,根据这一数量模型还预测了2000年及2010年南京市的耕地资源保有量。通过与耕地资源动态变化一元回归模型预测结果的比较分析,两者相差甚微,故预测结果可信  相似文献   

6.
京津冀县域小城镇人口空间分布与格局演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2009年、2014年建制镇数据,研究京津冀县域小城镇人口分布特征,分析县域小城镇人口分布与土地、经济的空间均衡性,探讨县域小城镇人口空间格局演化的驱动因素。研究发现京津冀县域小城镇人口密度西北低,东南高;小城镇人口主要集中在京津唐廊四市交界地区与冀中南山麓平原、中部平原地区;小城镇人口增速较快的县域沿铁路沿线分布。京津廊地区是小城镇人口持续的热点区,2014年石家庄、保定取代了邯郸、邢台成为新的小城镇人口热点区,西北部山区与滨海地区共同构成小城镇人口倒U型冷点区,与热点区形成核心—外围空间结构。京津冀县域小城镇人口、土地、经济空间分布不均衡,西北部地区经济水平低且土地极化严重。小城镇人口和经济主要分布在东南部地区,人口与经济重心相互偏离,人均经济水平存在地区差异。京津冀小城镇人口空间格局演化主要受自然因素、经济因素、政策因素影响,自然因素奠定了人口分布的基本格局,而经济因素则对人口空间格局进行了重塑,政策因素对人口的流动有明显的导向作用。  相似文献   

7.
崔萍 《数据》2003,(7):32-33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北京市失业人口的总量和结构都发生了很大变化。本文利用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和近年城镇劳动力调查的相关数据,深入分析了北京市失业人口的状况及近年来的发展变化趋势,从经济增长、劳动力供需发展的总量矛盾、结构性矛盾的角度指出了失业现象存在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8.
城市的发展,在人口聚集的同时,也伴随着城市空间的扩展和城市用地结构的变化。上海市自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经济均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种变化又深深地烙印于土地利用格局之上。运用RS和GIS技术分析以往和现今的土地利用等多元数据,可以掌握上海城市土地利用动态变化的规律,  相似文献   

9.
本文采用DPSCIR模型,分别从社会、经济、生态、环境四个方面构建土地集约利用效益评价指标体系,结合变异系数TOPSIS法,从驱动力、压力、承载力、状态、影响、响应等方面对咸宁市土地集约利用效益进行评价。研究结果表明:①2005-2015年期间驱动力曲线呈上升趋势,城镇化率、GDP增长是其主要影响因素。②压力曲线呈下降趋势,人口因素对其影响较大。③承载力曲线呈上升的趋势,造林面积和人口粮食占有量对其有较大影响。④状态曲线呈上升趋势,表明咸宁市的土地集约利用效益处于良好水平。⑤影响曲线呈下降趋势,涉及经济、社会、生态环境等各个方面。⑥响应曲线呈上升趋势,城市绿化率是其主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0.
目前国内外学者从人文因素方面对土地覆盖变化已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但是探讨地形因子(高程、坡度、坡向)对土地覆盖变化影响的研究还相对较少。鉴于此,文中以北京市土地覆盖动态变化为研究对象,通过定量、定位的研究方法分析不同坡度、不同高程带和不同坡向的土地利用类型在各个历史阶段内的土地利用变化情况。研究结果表明:建设用地、水体、耕地和水田主要分布在350m以下,且坡度小于6°的平地和缓平地上;林地主要分布在350~1200 m的中高地区域且坡度多在大于15°的斜坡和缓陡坡上,除平坡以外在其余各坡向分布均匀;草地主要分布在50~750m的高程区域且坡度在2°~25°的缓平地和斜坡上。研究结论表明:地形因子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北京市土地覆盖变化格局。  相似文献   

11.
李海姣  杨会东  徐霞 《价值工程》2015,(13):177-180
我国处于经济快速发展时期,对土地资源的利用,呈现出以追求经济效益为唯一目标的趋势。只有基于土地伦理观,重视土地资源生态价值,才能改变当前土地污染严重,土地利用结构不合理的现象。本文采用成果参照法、市场价值法、分解求和法对南京市土地资源生态、经济、社会价值进行测算,得到南京市土地资源综合价值。  相似文献   

12.
李玥锦  段林媛  仕婷  尹娟 《价值工程》2021,40(35):173-176
随着城市化与工业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土地节约集约利用变得越来越重要.为研究抚仙湖流域土地集约利用的现状,本文采用了熵权法、多因素综合分析法,科学地构建了抚仙湖流域包括人口、经济和社会等多因素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计算出2010-2018年流域内土地集约利用水平.结果显示抚仙湖流域土地集约利用具有明显的阶段性特征,2010-2018年土地集约利用度的变化呈现出先下降,然后快速增长,再缓慢增长的趋势;2010-2012年为中度粗放;2013-2015年为低度集约;2016-2018年为中度集约,总体水平呈现出上升趋势.影响抚仙湖流域的土地利用变化的原因是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对土地资源的需求在不断的发生变化,致使抚仙湖流域的土地利用从粗放到集约的转变.  相似文献   

13.
对北京市城乡结合部社会和管理现状进行了调研,借鉴复杂科学管理理论,提炼出了影响结合部地区管理的主要因素,构建了包括土地、经济、环境和人口等因素的互动模型,指出结合部地区管理问题是多因素影响的系统问题。进而从城市发展规律、区域功能定位和城乡二元体制等三个角度分析了导致结合部地区管理问题的体制性根源,提出要以创新带动改革,逐步破除城乡二元体制,从根本上促进结合部地区的发展。  相似文献   

14.
中国经济结构调整面临的国内外环境和压力国内外环境的变化,使中国经济结构调整面临与日俱增的外部压力和内生动力,被迫调整和自觉调整两种力量正在汇集,形成强大而持久的倒逼机制和正逼机制。(一)劳动力、土地等要素成本上升导致传统比较优势逐步弱化。我国人口结构正在发生具有深远影响的变化,人口红利持续衰减,劳动力供求总量压力和结构性矛盾并存,其中结构性矛盾逐步上升,就业  相似文献   

15.
中国“土地”城市化和土地问题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首先从理论论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土地城市化应该快于人口城镇化。结合理论分析和中国土地城市化及人口城镇化发展趋势,得出中国土地城市化问题本质是土地城市化远远快于人口城镇化,而不是土地城市化快于人口城镇化,指出即使土地城市化慢于人口城镇化,土地问题的严重性仍然存在。着重分析中国土地问题的根源,包括土地政策的两难、土地功能负荷过重、宏观发展目标间冲突等。最后指出中国土地问题挑战和潜在的政策困境在新型城镇化发展战略下可能变得更加突出。  相似文献   

16.
随着环境污染、能源和资源过量消耗及生态环境恶化等诸多全球性重大环境问题的出现,科学家逐步认识到人类对土地利用所引起的土地覆盖的变化也是全球环境变化的主要原因和重要组成部分。随着近年来低碳经济发展理念逐渐走上历史舞台,如何实现低碳排放的土地利用变化是亟需解决的重大问题。广东省是我国经济强省,同时也是我国碳排放大省。据估计,广东碳排放总量约占全国的10.9%,人均碳排放量是全国平均水平的3倍。目前,广东正处于落实《珠江三角洲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要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碳减排是广东未来发展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17.
本论文把城市化作为背景研究地区耕地数量变化特征,采用主成分分析结合灰色关联分析的方法,以西北地区五市于1993年到2011年之间在耕地面积的变化、人口相关数据的进行了验证与分析.结果表明:近20年,西北地区五市耕地数量变化经历了“增加—急剧减少—急剧增加—缓慢减少—不断增加”的波动式变化过程;经济增长与耕地非农化存在近似“kuznets”曲线型关系;人文驱动力包括人口、社会经济、科技政策等因素,对于城市化条件下的地区耕地数量变化作用显著.最后,结合目前我国西北地区发展的现实状况,对于如何保护西北地区的土地资源从人文、政策、法律等方面提出了相应的一些对策措施,以资借鉴.  相似文献   

18.
正推进资源要素从增量向增效转变安徽省滁州市位于皖东江淮之间,与江苏省南京市山水相连,是南京"一小时都市圈"主要成员和皖江城市带承接转移示范区重要一翼。全市土地总面积1.35万平方公里,人口450万。近年来,滁州市国土资源局紧紧围绕"控制总量、用好增量、盘活存量、提高质量"的用地原则,以建立和完善节约集约用地的政策体系、运作机制、市场环境为抓手,推进资源要素  相似文献   

19.
唐静秋 《价值工程》2012,31(25):62-63
以重庆市土地利用变更数据、统计年鉴及相关资料为基础,把定性和定量分析结合起来,通过对重庆市土地利用动态、土地利用程度变化等情况进行分析,得出结论:经济增长、人口变化、产业结构变动、城镇化、国家和地方政策是重庆市土地利用变化的驱动力。  相似文献   

20.
经济的快速发展推动了工业化、城市化的进程,工业化和城市化再反作用于经济的同时,也必然造成了越来越多的农民失去土地的结果。农民一旦失去赖以生存的土地,就等于失去了生产、生活和发展的保障。本文主要运用了结构性访谈的调查方法,对南京市江宁区失地农民的生活变化等问题作了实地调研,主要从拆迁的安置情况、目前的职业与家庭收入情况、医疗就医情况、对社会保障的了解情况以及个人保障意识这几个方面展开了调研,并分析和提出了一些改善失地农民社会保障制度的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