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国企崛起是“中国模式”优势的重要体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尤其是2009年以来,伴随着以中央企业为代表的国有企业的爆发式增长和集体性崛起,对"国进民退"的质疑之声和"央企凶猛"批评指责之议也纷至沓来、不绝于耳.在有些质疑者或批评者眼里,仿佛10年前还九死一生的中国国有企业,如今的持续增长是做了什么错事似的.而在另外一些质疑者或批评者看来,国有企业特别是中央企业今天的良好发展局面,只是偶然的暂时的现象,根本不值得为之称道.更有甚者,在今年的一次全国性论坛(博鳌房产论坛)上,每当发言嘉宾调侃了国企,台下就报以一片掌声与笑声.这不由让人想起上世纪80年代,当时有的地方,个别教师一上台,就急忙申明"我不是共产党员",于是便能获得一片廉价的掌声,那种近乎闹剧的情绪化场景.  相似文献   

2.
进入2009年以来,在经济学界、舆论界掀起了一股质疑,批评"国进民退"的热浪.有的认为"国进民退"是改革的倒退,有的认为"国进民退"是旧体制的复辟,有的认为"国进民退"只是暂时现象,有的认为不存在"国进民退"而是国民共进,等等,争论不休.  相似文献   

3.
改革开放以来,围绕国有企业改革发生了两次意义深远的争论:其一是有关"国退民进"的争论,其二是有关"国进民退"的争论.这两次争论,对探索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促进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或国有经济和民营经济共同进步、以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与深远的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4.
任洪斌 《英才》2012,(9):90-91
有相当一段时间社会上出现所谓"国进民退"的争论。持批评态度的学者专家认为,"国进民退"是一股汹涌的潮流,是"一场新的国有化运动";也有专家认为,"国进民退"是个伪命题,并不存在。作为一家国有大型企业的负责人,笔者亲历了国有企业改革的阵痛与发展壮大,也目睹了民营企业  相似文献   

5.
尤民 《企业文明》2012,(7):56-60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国有企业改革探索的深入,各种争议也不绝于耳.其中以"国退民进论"与"国进民退论"最为典型.事实上这两种争议不是空穴来风,而是国有企业改革发展不同阶段上某些特点的反映.由于中国的国有企业改革在时空上与国际上的国有企业私有化浪潮存在着某种重叠,因而国有企业改革调整在执行"有进有退"、"抓大放小"、"收缩范围"方针时,助长了某些地区或部门"卖光"国有企业为改革时尚的片面取向."国退民进论"的争议与此相关.  相似文献   

6.
在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下,中央政府及时对我国经济结构进行了调整,在此市场化改革的进程中,却出现了"国进民退"现象,严重阻碍了我国经济市场化改革的步伐,导致了经济转型背离了市场化方向,甚至出现了一定程度倒退。本文从"国进民退"的概念出发,深入讨论了我国存在"国进民退"可能,并找出了存在的原因及后果,最后提出为确保我国市场化改革的顺利进行,解决"国进民退"问题提出了切实可行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以来,政府加大了对国有经济投资规模,强化基础工业建设,"国进民退"趋势日益明显。本文立足"国进民退"现状,探讨"国进民退"趋势形成的原因,研究国进民退的合理性以及弊端,并对民营企业的发展提出了进一步的思考。  相似文献   

8.
去年冬季以来,厉以宁先生频繁参加各种会议和调研,在多种场合谈论"国进民退"背景下民企的困境和出路."两会"结束后,厉以宁先生在家接受了记者专访. 计划经济还没有退出舞台 受2008年金融危机冲击后,大家都很关心"国进民退"的话题.其实经济紧缩的时候,民营企业受到宏观调控的现象比国企明显,从而会出现退缩.但不能认为"国进民退"是一种正常现象.  相似文献   

9.
围绕"国进民退"这一经济现象的重大争论,已经远远超出了经济范畴,变成了一种改革方向、道路之争.一些"专家学者",既上书党中央、全国人大、全国政协,要求两会讨论"国进民退"的问题,又在国内报刊公开发表文章,旗帜鲜明地提出要求把全部国有企业私有化,走彻底的私有化道路.私有化由羞羞答答,犹抱琵琶半遮面到破门而出,标志着中国改革开放到了一个重要的时刻.我们必须从思想、理论上把这一问题弄清楚,坚定不移地把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推向前进.  相似文献   

10.
民营经济作为我国经济成分中的新生代,其地位和作用日益突出。但是在金融危机所带来的经济危机,以及新一轮"国进民退"的浪潮下,民营经济的发展举步维艰。在这个背景下,民营企业如何保持持续发展动力,对于企业本身,乃至中国经济发展都有着重要的意义。从"国进民退"这一现象出发,阐述民营企业在当前的经济形势中面临的困境,只有克服不利因素,民营企业才会在激烈的竞争中持续发展,并进一步探讨促进民营企业发展的策略。  相似文献   

11.
从党的十五大确立了"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后,国进民退和国退民进的争论就从未停止过。本文以党的十五大为分界线,基于1997‐2010年按登记注册类型分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数据,对上述问题进行分析,并得出"国进民退"现象实际上并不存在的结论。并基于此结论,对非国有企业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及提出解决方法。  相似文献   

12.
在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下,中央政府及时对我国经济结构进行了调整,在此市场化改革的进程中,却出现了"国进民退"现象,严重阻碍了我国经济市场化改革的步伐,导致了经济转型背离了市场化方向,甚至出现了一定程度倒退。本文从"国进民退"的概念出发,深入讨论了我国存在"国进民退"可能,并找出了存在的原因及后果,最后提出为确保我国市场化改革的顺利进行,解决"国进民退"问题提出了切实可行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陈建芬 《中国企业家》2010,(23):128-131
"国进民退",与"地方融资平台"高举的债台相互成就  相似文献   

14.
为什么不宜笼统提“国退民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早几年,一些地方在推进企业改革中提出“国退民进”的思路。这里的“国”和“民”,自然是国有经济和民营经济的“缩写”。“国退民进”的含义,从字面上看,是指国有经济要“退”,民营经济要“进”。民营经济的“进”,或干脆说要大力发展民营经济,大概争议不大,至少,持疑义者已微乎其微了。因为民营经济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历史照亮未来。从1884年轮船招商局"国进民退"到1894年中国甲午惨败,其间是否存在某种历史性联系?在当今中国,"国进民退"是一个争议很大的话题,有人大骂之,有人否认之,当然也有人暗赏之且打算誓死捍卫之。这个现象,如果从经济学和世界规律上去解释是非常明白的。不过,一说到了“中国特色”这个名词,很多理论便立即变得模糊起来。好了,理论说不清,我们就说历史吧。  相似文献   

16.
读者信箱     
《英才》2011,(3):8
《英才》杂志微博互动地址http://t.sina.com.cn/talentsmag欢迎读者在线互动《沈文荣:沙钢式重组》部分内容当"产能过剩"、"国进民退"成为绕不开的话题时,在这个  相似文献   

17.
把企业做强做大做长久,这几乎是所有企业的梦想,当然也是中央企业的梦想。改革开放以来,作为经济体制改革中心环节的国有企业的改革,一直备受重视和关注,也总是在各种质疑和批评声中探索前进。这可以从国退民进与国进民退的争论之热烈、之尖锐为证。如今,以中央企业为代表的国有企业在改革中历经九死一  相似文献   

18.
《科技与企业》2014,(21):I0001-I0001
正国有制经济的显性弊端:一是发展无边界。国有企业借助国家庞大的经济能力和政治资源向民营经济领域肆意扩张,引致国进民退;二是外在机制和手段难以有效规制国有企业。国有企业政企不分,主管部门国资委行政级别高于同级政府部门。政府部门规制国有企业行为异常困难,甚不可能。即使党委、政府规制也是"左手规制右手";三是国有企业内部治理机制缺失。国有企业犹如独立王国,自行决定内部工资,长期免交利润(现在即使开始上交利润,  相似文献   

19.
在任何一个国家的现代化进程中,国有资本的自我瓦解是一个共同的途径。一百年前的辛亥革命,是一次社会矛盾的总爆发。在经济上,则是一次"国进民退"的后果。  相似文献   

20.
罗影  梁海松 《英才》2011,(3):31-36,30
凭借大规模联合重组,把很多竞争对手变成了合作伙伴的宋志平,面对不绝于耳的"国进民退"之类的责难,又会有怎样的感触和思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