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 毫秒
1.
德国科隆市既是一个具有2000年悠久历史的古城,又是一个拥有众多重要经济组织和外交机构的经济文化中心。丰富的文化生活,迷人的古城区更  相似文献   

2.
研究目的:归纳阐释土地退化平衡(LDN)对国土空间生态保护修复的理论意蕴,回答LDN导向下国土空间生态保护修复的路径选择。研究方法:逻辑推理法、归纳演绎法。研究结果:(1)LDN具有鲜明的时空特征和明确的响应层次,并遵循“同类平衡(Like for Like)”与“一票否决(One out-All out)”原则。(2)新形势下土地资源的空间载体、生态本底、安全保障、服务双碳目标等功能得到拓展,客观上要求生态保护修复协调好尺度与格局、要素与系统、食物与生态、减排与增汇之间的关系。(3)LDN对生态保护修复的理论意蕴包括多尺度嵌套的动态平衡、多目标权衡的系统治理、多手段协同的实现路径。(4)基于LDN的国土空间生态保护修复策略包括:构建“功能—尺度”与“要素—系统”相耦合的LDN目标函数,引导生态保护修复目标量化;制定螺旋递进式“分区管控—分级治理—分类施策”的管理策略,促进自然与行政区划在空间上的有效衔接;建立“干预管制—激励竞争—强制倒逼—差别治理”协同的保障机制,协调“自然—社会—政府—市场”等多部门关系。研究结论:LDN在国土空间生态保护修复实践中具有积极的理论意义与现实价值,能...  相似文献   

3.
研究目的:解析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从边缘空间到创新空间的理论逻辑与实践路径,为县域城乡融合发展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参考。研究方法:文献研究法,归纳分析法,案例研究法。研究结果:(1)大走廊城乡融合发展经历了“组织制度建设与要素重组阶段”“制度体系完善与空间格局优化阶段”“从规划建设迈向全面优化发展新阶段”三个阶段;(2)大走廊从城乡边缘空间到创新空间的演变实现了经济空间、制度空间和社会空间相互关联、协作共存的迭代过程。研究结论:(1)构建的耦合空间生产理论与系统科学理论的分析框架有助于解析大走廊从边缘空间到创新空间的演化过程与路径;(2)未来大走廊发展应高效推动传统要素与创新要素的有机融合,提升国土空间规划、数字经济、人才生态等方面在空间生产过程中的功能耦合,推动城乡边缘空间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4.
知识长廊     
中国的世界遗产有哪些世界遗产是全人类的共同财富,主要包括三类:文化遗产、自然遗产、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其中文化遗产又分三类,即(1)文物古迹;(2)古建筑群(古城、历史街区、历史村落等);(3)古遗址(考古遗址)。中国的23处世界遗产是:1、泰山;2、长城;3、明清故宫;4、莫高窟;5、秦始皇陵;6、周口店“北京人”;7、黄山;8、九寨沟风景名胜区;9、黄龙风景名胜区;10、武陵源风景名胜区;11、承德避暑山庄及周围寺庙;12、拉萨布达拉宫;13、曲阜孔庙、孔林、孔府;14、武当山古建筑群;15…  相似文献   

5.
研究目的:阐释大食物观与国土空间开发和保护的交互逻辑,重塑大食物观统领下的国土空间开发与保护新格局。研究方法:理论分析法、归纳演绎法。研究结果:(1)大食物观是国家粮食安全的全新理念、“人民至上”价值取向的具体实践、新时代生态文明思想的拓展延续、适应全球复杂格局的现实需求;(2)大食物观与国土空间开发和保护关联密切,凸显人地协调的系统逻辑、统筹兼顾的整体逻辑、人与自然和谐的共生逻辑和供需匹配的实践逻辑;(3)当前国土空间开发和保护实践存在偏差,耕地用途管制政策与实践需求不匹配,生态保护红线与农业生产矛盾,生态产品价值缺失导致多方弱参与,“大食物观”边界模糊加大了制度粘度与跨界操作难度;(4)未来应从精细化管控耕地用途、重构大农业生产空间、统筹山水田林湖草海沙开发与保护和创新食品全产业链空间利用模式等方面重塑国土空间开发和保护格局。研究结论:大食物观根植于地、兴旺于业、服务于人,重塑高质量国土空间格局适应大食物观的新时代需求。  相似文献   

6.
研究目的:构建宅基地多功能测算模型,基于地域和村域区位两个维度探讨宅基地综合价值及其空间分异,为宅基地的定价补偿提供理论参考。研究方法:参与式农村评估法(PRA),文献研究法,定量分析法,比较分析法等。研究结果:(1)宏观地域尺度上,单位宅基地价值呈现浙北平原(嘉兴市)>浙中盆地(义乌市)>浙南山区(泰顺县)的分异特征,城中村单位宅基地价值地域差异相对较小,近郊至边远地区逐渐增大;(2)微观村域区位上,浙北平原(嘉兴市)和浙中盆地(义乌市)宅基地价值均呈现出城中村>近郊型>远郊型>边远型的分异特征,浙南山区(泰顺县)宅基地呈现出城中村>边远型>近郊型>远郊型的分异规律;(3)宅基地价值构成因地域和村域区位不同呈现明显差异。研究结论:宅基地功能价值具有显著的地域和村域区位分异特征,应考虑宏观地域和微观区位因素差异化定价,以平衡不同尺度区位农户宅基地的退出补偿收益。  相似文献   

7.
河南省休闲农业转型升级驱动力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对河南省休闲农业转型升级中影响驱动力各项因素的评价和分析,以期对河南省休闲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方法]以河南省休闲农业转型升级驱动力为目标,通过构建评价指标体系,从政策因素、区位因素、发展因素和社会因素4个部分组成评价准则层,在此基础上进行具体指标选取,运用层次分析法分析其驱动力。[结果]在准则层中,4个部分的权重分布情况为政策因素(0409 0)>区位因素(0290 2)>发展因素(0162 2)>社会因素(0138 6),指标层权重处于第一层次的有休闲体验需求(0416 2)、乡村振兴战略(0375 4)、产业融合趋势(0368 2)和地区资源特色(0368 1)。[结论]休闲体验需求、乡村振兴战略、产业融合趋势和地区资源特色是目前河南省休闲农业转型升级的主要驱动力; 河南省休闲农业转型升级驱动力是由政策因素、区位因素、发展因素和社会因素共同组成的一个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复杂系统,其中乡村振兴战略和美丽乡村建设等政策对休闲农业的整体规划起到指导作用,区位因素决定了地区间农业资源特色和客源市场的不同以及客源与目的地之间的交通距离,且经济的发展和交通环境的改善促使地区间特色资源的开发,进而促进科技发展、教育水平提高、经营管理完善和休闲体验需求多样化等社会因素,由此形成河南省休闲农业转型升级驱动力系统。  相似文献   

8.
研究目的:以山西省和顺县为例,探索在国土空间规划与城乡融合背景下,工贸型县域留白用地的选取模型。研究方法:生态位理论,适宜性评价和留白用地选取模型。研究结果:(1)留白用地选取模型同时考虑空间位置和功能地位两方面要求,既明确留白用地态势特征,解释用地单元的现实作用和发展趋势,又量化指标参数和转化梯度,提高选取效率和精准度,具有科学性和可操作性。(2)运用模型得出和顺县最适宜作为留白用地的地块8块(1.21 km2),主要分布在煤炭工业带和产业园区;中等适宜地块8块(1.21 km2),主要分布在核心发展轴;勉强适宜地块3块(0.60 km2),主要分布在乡镇边缘地带;不适宜地块220块(12.43 km2),零散分布于县域。选取结果满足县域发展需求,具有可行性和适用性。研究结论:通过空间位置和功能地位确定理想生态位的规划思路,为工贸型县域留白用地选取提供了理论指导,同时选取结果满足工贸型县域产业转型诉求,可直接为留白用地选取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9.
研究目的:廓清自然资源统一确权登记在国家所有权维度承载的“山水林田湖草沙”整体保护与空间治理功能,确定其与不动产登记的立法协调路径,为自然资源资产产权改革提供前端制度保障。研究方法:文本分析、规范解释、案例研究。研究结果:(1)不动产登记立法改革将自然资源国家所有权归入可登记的不动产权利类型,窄化了自然资源登记应有的功能定位,导致两种登记在立法分工、登记对象、登记事项等方面的矛盾和杂糅;(2)自然资源登记在明晰权属之外,因承接生态保护的全新治理目标,应定位于空间维度的整体登记。研究结论:有必要构建“前置且衔接”的立法路径,厘清自然资源登记与不动产登记的立法分工;增设“整体保护”原则以服务生态优先的自然资源权利配置要求;建立“自然生态空间+自然资源要素”复合式登记模式,以兼顾保护性和权属性的双重登记目标;明确所有权管理事项的登记效力,以契合国家所有权行使的特殊要求。  相似文献   

10.
中国耕地多功能评价及分区管控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研究目的:揭示全国市级尺度上耕地生产、生活与生态功能的空间分布特征,开展分区保护划定,协调耕地多功能性以服务国家耕地保护战略。研究方法:综合评价法、空间自相关分析与三角坐标图分析。研究结果:(1)2017年全国耕地多功能存在显著空间差异,生产功能呈“东高西低、北高南低”的分布特点,生活功能呈“两头高、中间低,内陆高、沿海低”的分布特征,而生态功能沿胡焕庸线呈“东低西高”的分布格局;(2)全国耕地生产、生活和生态功能均呈空间聚集性分布特点,据此基于空间聚集性及全国农业区划提出耕地多功能分区方案;(3)全国各市耕地多功能之间的协调度存在显著差异,高值区以生态主导型和协调型为主,低值区以协调型为主,据此提出基于空间协调度的耕地多功能分区方案。研究结论:全国耕地多功能呈明显空间分异规律,相应分区方案可为宏观层面耕地保护的精准施策及空间管控提供决策支持。  相似文献   

11.
有关基本农田保护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在实现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和耕地总量动态平衡战略目标的新形势下,提出了有关基本农田保护的思考:即基本农田保护与耕地总量保护的关系,科学的基本农田保护体系的建立,探讨规划划定工作中的技术方法,进一步强调质量保护与区位保护是基本农田后期保护工作的关键。  相似文献   

12.
丽江古城区联社持久且广覆盖的信贷投放和全方位的金融服务,使更多村民通过产业化改变了命运金秋十月,丽江古城南门打出了一条显眼的大幅广告:"优质红水塘苹果上市了",丽江第一个品牌水果专卖店在古城昭庆市场开业。看着专卖店里络绎不绝的游客和门前停满的外县车于,古城街道上穿着七星披肩的纳西族老奶奶相互交谈:"红水塘不是烧黑炭的噶?咋个卖起苹果来了?""人家红水塘现在都不烧炭,种苹果都种富喽!"择优帮扶主动跟进红水塘,是一个小苹果改变大命运的纳西族小山村。2014年,红水塘自然村苹果种植面积830亩,产值  相似文献   

13.
中国西北干旱地区湿地生态系统的形成、演变和保护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我国西北干旱地区,一些内陆湖泊湿地生态系统滋养了西北地区的历史文明和繁荣,从多方面支持了当地人民生活、全球生态系统的稳定和生物多样性,对保护干旱地区生态环境和促进干旱区域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分析了西北干旱地区湿地生态系统的类型、形成过程及人类活动的影响,从区域可持续发展、流域水资源的合理利用、生态用水的保证、湿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维持等方面,提出了西北干旱地区湿地生态系统的管理目标和保护对策。  相似文献   

14.
[目的]为探讨休闲农业空间的分布规律,促进休闲农业布局的优化发展,实现区域休闲农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方法]文章以郑州市为研究区域,通过空间分布密度和地理联系率分析休闲农业的空间分布,进而通过模糊层次综合分析法对其休闲农业空间适宜性进行评价。[结果]郑州市休闲农业主要集中在惠济区(106个)、登封市(78个)、二七区(67个),其中惠济区和二七区是近郊集聚地,登封市是远郊集聚地,且中原区(092)、惠济区(051)和二七区(043)的空间分布密度较高,而巩义区(001)和航空港区(002)的空间分布密度较低,同时休闲农业点数分布与客源市场分布之间的地理联系率为685%,整体上郑州市休闲农业点与客源市场之间的均衡和配合程度中等。此外郑州市休闲农业空间分布适宜性的最终综合评价得分为134,说明目前郑州市休闲农业空间分布的适宜性较差,其中区位条件和社会经济对于郑州市休闲农业空间分布适宜性发挥重要作用。[结论]郑州市休闲农业应加强薄弱环节的建设,因地制宜,协调发展区域休闲农业,构建合理的休闲农业空间分布布局。  相似文献   

15.
研究目的:从空间认知的视角解析老城区不同用地类型在空间范围内的分布状态与组合关系。研究方法:以泉州古城为例,综合运用空间句法、空间分析法与相关性分析法。研究结果:泉州古城以交通干道为骨架的"田"形交通网络框架已经初具雏形,4个尺度的商业空间结构均较易辨认与理解,各类公共服务用地为迎合其功能需求各自占据着有利的空间位置,居住用地在拓扑半径为300 m时具有较为明显的局部集聚核,并且在古城范围内居民步行出行的距离在1000 m左右;为加强泉州古城不同用地类型之间的有机联系,可以采取完善道路网络框架以提升交通用地的通达能力、改善混乱的街巷体系以创建层次分明的商业空间、优化公共服务用地结构以满足旅游开发需求和遵循保护与更新相结合的原则以改善居住环境等措施。研究结论:基于空间句法解析老城区用地空间结构可以更直观地理解城市发展过程中不同尺度空间的用地关系。  相似文献   

16.
研究目的:系统探究中国式现代化背景下全域土地综合整治的适应性转型框架、作用途径、模式类型及优化路径,为助力新时期区域高质量发展提供理论和决策借鉴。研究方法:归纳演绎法和理论解析法。研究结果:(1)全域整治是国土空间治理体系的重要工具之一,围绕资金运作、整治模式、生态保护、设施保障、居所更新等方面亟待探索适应性转型;(2)全域整治可依据要素整治、格局优化、功能强化、价值显化、机制保障等途径助力区域高质量发展;(3)从地理区位、产业资源和规划导向维度解析差异化全域整治模式,提炼出传统农业型、都市农业型、高效农业型等13种模式类型;(4)从管控端、引导端、利用端和保障端,分别总结强化底线约束和构建整治体系、下沉发展权利和制定开发计划、探索差异路径和配套用地准则、保障要素配置和创新整治机制等全域整治优化路径。研究结论:全域整治仍应加强理论机制、效益评价和类型体系等研究,以更好服务于区域高质量发展目标。  相似文献   

17.
研究目的:探索广西陆地边境带国土空间格局演化特征及其内在多维驱动机理,为区域国土空间有序开发与合理布局、实现区域高质量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研究方法:构建国土空间分类体系,采用标准差椭圆模型辨析国土空间时空演变格局特征,借助地理探测器明晰国土空间演化的内在机理。研究结果:(1)1990—2018年广西陆地边境带国土空间水平地域呈现出“中心点—过渡带—边缘层”的格局特征,垂直地域空间梯度差异显著,城镇空间规模大幅提升,农业空间持续萎缩,生态空间呈起伏变动的态势。(2)国土空间重心总体向西北方向移动,其中城镇空间重心先向东南迁移,随后呈反向迂回现象,而农业、生态空间保持东南至西北方向连续移动。(3)各视角因素对国土空间格局演化存在分异,自然地理条件是基础决定性因素,社会经济条件起主导作用,人口因素影响广泛,交通区位作用深刻,政府政策是外在驱动力,各类因子的交互作用对国土空间格局演化具有非线性增强效应和双因子增强效应。研究结论:构建合理有序的国土空间格局,应统筹各要素间的协同作用以实现整体效应与区域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8.
研究目的:探索基于“资源环境承载力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下的永久基本农田划定方法,为区域国土空间用途管制和永久基本农田划定提供参考。研究方法:在“双评价”的基础上,构建“承载力—适宜性—质量”三位一体的永久基本农田划定技术模型,并以黄石市为例开展永久基本农田划定实证研究。研究结果:(1)基于“短板理论”,考虑限制性因素和驱动性因素,建立耕地资源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并在承载力基础上完成农业生产适宜性评价,从生态保护功能角度开展生态保护适宜性评价;(2)永久基本农田划定方法充分考虑了资源环境对耕地生产稳定性的约束作用,确保了耕地生产功能稳定发挥,同时统筹兼顾了生态保护与基本农田保护的需求,优化了国土空间格局;(3)结合耕地质量对黄石市耕地进行分区,划分为优先保护区、适宜保护区、后备调控区、生态退耕区4类,在耕地分区基础上综合划定永久基本农田。研究结论:该方法能够统筹区域生态保护与耕地保护双重目标,为优化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提供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耕地资源具有经济、社会和生态三大功能,与乡村生产和生活密切相关。由于比较经济效益较低,耕地出现了面积减少、质量下降等现象,对耕地保护与粮食安全形成较大冲击。全面核算耕地资源资产价值,对于加强耕地资源保护、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均具有重要意义。方法 文章从经济功能、社会功能和生态功能3个角度辨析了耕地资源内涵,提出了更全面的耕地资源价值指标体系,并以A县为例核算耕地资源的资产价值。结果 (1)乡村振兴背景下,耕地资源的社会服务价值更为突出;(2)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社会价值核算可以突显城乡协调发展中的问题;(3)生态损失是影响耕地资源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应在耕地资源价值核算中充分考虑。结论 有必要从加强保护耕地资源社会价值、推进农业核心技术攻关、提升农业供给效益、改善耕地肥力和减少耕地污染等方面提升耕地资源资产价值。  相似文献   

20.
一、区域现状分析 (一)区位条件和资源基础 渭城区西连秦都、东邻西安泾渭工业园、南隔渭河与西安经济技术开发区相望、北部有西安咸阳国际机场坐落境内,陇海、咸铜铁路在此交汇,312国道、208省道、机场高速、福银高速穿境而过,已形成了航空、铁路、公路“三位一体”的立体交通网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