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9 毫秒
1.
1988年,我国经受了物价全面上涨,市场全面紧张的狂风暴雨。谈价色变,排队抢购的那种场面,人们至今记忆犹新。经过将近一年多的治理整顿,这场“恶梦”已成为过去,但随着这种旧问题的解决,市场疲软这一新问题又呈现在我们面前。市场疲软,首先从消费品尤其是耐用消费品由“热”变“冷”开始。据国家统计局提供,今年八月  相似文献   

2.
1989年5、6月份以来,在我国市场上出现了部分产品销售疲软问题。有些人把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归结于治理整顿,甚至于认为,要改变市场疲软状况,就只有停止实行紧缩政策,尽量缩短治理整顿过程。这种看法是很值得商榷的。至少是只看到了一些表面现象,而没有触及问题的本质和一些深层次的原因。 诚然,治理整顿与市场疲软是有直接关联的,但从总体上说,这只是导致部分产品市场销售疲软的一种外在的诱因,而不是内在的决定性的因素。治理整顿,特别是实行财政信贷紧缩以及产业结构调整,是会带来部分产品的市场疲软的。因为治理整顿的主要对象就是那些盲目  相似文献   

3.
<正> 一、对于我国进入90年代面临经济形势的判断目前经济形势错综复杂,判断各异。一种见解认为治理整顿已经到位,当前的主要矛盾是社会总需求不足,因而要增加需求以解决市场疲软、工业滑坡、工人失业等问题。另一种见解认为治理整顿并未到位,治理整顿的6条目标尚未实现,社会总需求特别是潜在需求仍然很大,问题并未解决,紧缩需求保持经济稳定仍是“八五”时期的首要任务。去冬今春,我国确实发生了部分商品销售不畅和部分工厂停工减产等问题,这本是调整  相似文献   

4.
<正> 伴随1989年市场购买力的下降,人们的兴奋中心已由1988年的物价失控转为“市场疲软”。今年“两会”代表的热门话题是“市场疲软”;李鹏总理政府工作报告的热点问题还是“市场疲软”;实际工作部门正以最大的耐力承受着“市场疲软”带来的高压;理论界也在从各种角度探讨“市场疲软”形成的原因以及解决的办法。总之上至政府部门下至区区百姓,都在关注着市场的发展,期待着市场购买力的回升,警惕着“市场疲软”之后的反弹。那么,去年出现的“市场疲软”是暂时性、突发性的经济现象,还是具有规律性、周期性的经济现象呢?当我们把1989年的市场问题放在一个较长的时间跨度、较大的空间范围中考察时,便发现市场的波动具有一定的规律性,会周期性地出现。  相似文献   

5.
市场是趋于稳定?抑潜在危机?是“笼中虎”,还是“在役牛”?议论纷纷。我们认为,这是治理整顿初期效应的稳定表现,“笼中虎”不会破笼而出,它实际是“在役牛”。一、市场疲软是综合整治的效应反映,也是产业结构畸曲,消费结构趋于正常的必然表现! 近几年来,经济界对市场疲软现象的原因看法不一,紧缩效应论、供给失衡论、需求不足论、储蓄分流论、抢购滞后论、同向预期论、慎购趋缓论、投资不足论,决策失  相似文献   

6.
自1988年9月我国实施“双紧”政策以来,经济形势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总需求有所抑制,通货膨胀得到了控制,治理整顿已初见成效。但同时出现了产成品大量积压,“三角债”急剧上升,市场疲软,社会商品零售总额下降,工业生产增长速度滑坡,经济效益下降,使本来令人忧虑的资金问题再度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在这种紧迫的形势下,银行三次发放启动资金,试图解开沉重的“债务链”,使步履维艰的企业走出目前的困境。然而,企业资金频频告急的状况并未缓解。要求放松银根的呼声再起。面对这种情况,是放松银根,维持原来那种经济过热,还是坚持双紧方针,争取实现十三届五中全会提出的治理整顿目标,用3年或者更长一点时间,把国民经济引上良性循环的轨道。这是我们面临着的一次重要决择。  相似文献   

7.
<正> 经过近两年的治理整顿,在取得预期效应的同时,出现了新的困难,暴露了结构失调的深层矛盾。于是,结构调整成为国民经济走向持续、稳定、协调发展必须首先攻克的障碍。一、市场疲软的根本原因是结构失调当前,市场疲软仍是经济困难的主要标志,然而,如果仅着眼于就事论事地启动市场,收效不会很大。半年多来,有关部门和各地政府先后采取了金融启动、生产启动、流通启动、收购启动、投资启动、消费启动和出口启动等一系列(?)策,不是完全无用,但都未能真正解决问题,这是因为,市场疲软的根本原因是结构失调。在结构失调的条件下,从生产、  相似文献   

8.
走出经济困境的战略抉择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正> 目前,关于如何走出经济困境的政策建议,主要有两大思路。第一种思路认为,紧缩过头,当前经济困难概源于有效需求不足,产品销售不畅,因此走出困境就要启动市场,恢复增长速度,速度上来了,利税指标和财政状况就会随之改善。第二种思路与之相反,其理由是:市场疲软带来了经济界多年盼望的“宽松环境”,不能“叶公好龙”,而应继续治理整顿,  相似文献   

9.
<正> 在治理整顿、深化改革进入关键的第二年,面对产品积压,市场疲软的复杂的经济形势,一些企业的厂长、经理也出现了“精神疲软”。表现为对改革产生弱化、淡化的心理,存在等(等治理整顿结束)、看(看左邻右舍)、靠(靠上级出主意)、要(要优惠政策)的思想,对工作不思主动,对延续承包缺乏热情,准备“撂担子”。产生这些现象的原因有认识问题,也有实际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对改革的连续性发生怀疑。在以增强企业活力为中心的经济体制改革中,厂长、经理  相似文献   

10.
<正> 按照党中央“治理整顿、深化改革”的方针,我国采取经济紧缩政策已初步显示出成效。但是,来自企业“日子难过”的呼声却日益强烈。经济困境,甚至使一大批企业家——这些在改革中涌现出来的佼佼者一筹莫展。现在,他们仍然在承受着市场疲软造成经济呆滞所产生的阵痛。企业面临着这样的现实:困难与希望同在,挑战与机遇并存。企业的出路何在?人  相似文献   

11.
熊应明 《经济纵横》1990,(12):36-38
<正> 去年下半年以来,消费“萎缩”,市场疲软为建国40年所罕见,我国经济面临着“滞胀”危机。一般认为,较高的储蓄倾向只会促使疲软局势进一步加剧,不利于经济的发展,从而储蓄成为人们的抨击对象。本文试图就储蓄持续增长作一些分析。 (一)市场疲软与储蓄增长的关系。我们认为,把市场疲软简单地归咎为储蓄增多的缘故是没有充分道理的。因为目前所说的市场疲软问题,是非买方市场条件下的一种结构性疲软。只是部分商品销售不畅,但是,消费者的消费替代区间是极为有限的,需要的则买,不需要的则不买,可买可不买的比价格、挑牌号、择产地,在跌价预期增强的时候,“买涨不买落”,等一等,看一看,而强加的消费和储蓄都是行不通的。从这个意义上说,货不对路的“市场疲软”是储蓄持续增长的原因,而非结果,当然这种  相似文献   

12.
调整产品结构是治理整顿的重要任务,是走出市场疲软,摆脱困境,使经济发展走向良性循环的根本出路。目前,通过治理整顿,经济大环境逐步好转,已经为我们进行结构调整提供了良好的机会,必须抓住时机,调整产品结构。产品结构的调整是工业经济诸多结构调整的关键。  相似文献   

13.
<正> 十年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取得了很大的成绩,生产力有了很大的发展,国力有了明显的增强,人民生活水平有了一定的提高,经济体制改革在探索中逐步完善,并取得了一些经验。在过去几年经济生活中出现的局面,主要是宏观经济失控,十分严重,走了一段弯路,以致于不得不进行治理整顿。前几年由于经济过热,总需求超过了总供给,总量失去平衡,通货膨胀加剧,经济秩序混乱,社会分配不公,成为社会不安定的一大因素。一、适度增加投放是解决当前市场疲软的启动点 1988年末,党中央国务院提出了治理整顿经济和深化改革的方针,严格控制投放和货币发行,压缩固定资产投资规模,控制物价总水平的上升,整顿了社会经济秩序,清理了公司,经  相似文献   

14.
<正> 第二金属结构厂是太钢企业公司的一个下属单位。在过去两年中,全厂职工在厂长王保兰同志带领下,发扬“艰苦创业,团结奋战”的企业精神,面对资金紧张,市场疲软等困难稳扎稳打,取得了令人瞩目的经济效益。1990年,他们超额完成了公司下达的各项生产任务,产值计划400万元,实际完成521万元,利润计划37.5万元,实际完成51万元。1991年再上新台阶,完成产值524万元,实现利润62万元,连续两年被公司和北城区评为“新星式企业”,成为黄土地上一颗耀眼的新星,王保兰同志也被公司评为先进工作者。因陋就简增产节约每一个成功的背后都有一段艰难的跋涉进程。第二金属结构厂的成绩使人振奋,而他们所留下的深深足迹更使人感动。1990年是治理整顿,深化改  相似文献   

15.
<正> 近年来,市场疲软成为我国理论界和实际部门讨论的热门话题。在经济发展和波动中,政府为了遏制通货膨胀,抑制经济过热现象,采取了以紧缩银根为代表的一系列措施,实践证明这些治理整顿措施是颇有成效的。首先是物价开始趋稳。1989年社会商品零售物价总水平比上/年上升17.8%,涨幅低于上年的18.5%;尽管衰减幅度不是很大,但是新涨价的因素明显低于上年。在全年社会商品零售物价总水平变动中,新涨价因素为6.4个百分点,比上年新涨价因素低9.5个百分  相似文献   

16.
一、振奋精神是走出“市场疲软”困境的重要保证 当前“市场疲软”对企业来说,是压力,也是动力;是困难,又是机遇、谁能把握市场形势,增强对市场的适应能力和应变能力,谁就能占领市场。然而在克服“市场疲软”的许多措施当中,最为重要的莫过于振奋精神了。 众所周知,人是经济活动和一切生产过程中最  相似文献   

17.
在经济体制改革中实行治理整顿是一项重大战略措施。当前的经济形势下,加快治理整顿,需要榜样的力量,需要弘扬英雄精神,更需要发扬奉献精神。雷锋、焦裕禄、赖宁是时代英雄的楷模,奉献精神的杰出代表。我们要以他们为榜样,促进企业改革。 一、发扬奉献精神,使企业战胜当前的暂时困难,克服市场疲软。党中央为了使我国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沿着健康轨道持续稳定发展,实行了全面治理整顿。不到两年时间,在经济战线上发生了很大变化,主要表现是:企业职工思想政治素质明显提高,各种腐败现象有所收  相似文献   

18.
张昆仑 《经济问题》1991,(4):12-14,61
当前,我国的劳动就业形势因新的就业高峰的到来,因治理整顿、调整产业结构和大面积出现的“市场疲软”现象而显得十分严峻。 如何走出困境? 不少有识之士一再指出:努力发展第三产业,广泛开拓就业新门路。 这一思路,完全合理、完全正确。而且,进行一下横向的国际对比,我们也可以看到,发展第三产业在安排  相似文献   

19.
<正> 我国近两年的治理整顿,取得了较明显的成效。较严峻的紧缩措施,对过热的经济起到了紧急制动作用,使总需求与总供给的矛盾得到缓解,一度十分迅猛的物价涨势被煞住了。总之,我国治理整顿肇始时期的“双紧”政策,其积极效应是十分显著的,对稳住人心,对社会安定团结,对经济的稳定发展,均起到重要作用。但是紧急制动也产生了新矛盾和新问题。这就是:资金紧缺,市场疲软,产品积压,待业人员增加,工业徘徊低谷,经济效益滑坡,从而使这次调整呈现出许多过去所未有的负效应。尽管当前我国需求过旺已经缓和,但总需求和总供给的矛盾尚未根本解决,经济膨胀的  相似文献   

20.
消费不旺、市场疲软,已成为制约我国经济持续发展的“瓶颈”。开拓市场、激活消费,既是扩大国内需求的着力点,也是难点。因而成为今年“两会”代表、委员们议论的“热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