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 毫秒
1.
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关系失衡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一般的经验分析与发达国家的经济实践已经证明,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变动关系是较为一致的,工业化的过程既是产业结构的比重优势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再由第二产业向第三次产业的演替过程,同时也是劳动力资源在产业间依次转移的过程,并最终达到经济均衡。结合一般经验与国际比较,并对比较劳动生产率、结构偏离度进行实证分析的结果表明,我国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变动关系处于失衡状态,就业结构变动显著滞后于产业结构变动,而且劳动力的产业转移具有超越第二产业、直接向第三产业转移的特征。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失衡的原因在于发展战略与经济政策、投资与消费关系的失衡以及受到技术进步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区域经济不断发展、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必然带来就业结构变动。吉林省是我国农业大省、老工业基地,伴随着经济发展,近年来产业结构逐渐演变为符合产业升级发展规律的“三、二、一”结构。但结构性失业现象凸显,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无法实现有效转移。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发展的不协调势必成为经济增长和人民追求美好生活的障碍。因此,通过对吉林省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进行客观统计分析,根据1998—2018年吉林省经济发展相关数据来测算吉林省产业结构偏离度、产业机构与就业机构二者之间的关联度,深度剖析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发展不均衡的原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对策建议,对研究吉林省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协调发展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3.
对1995年以来安徽省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偏离度的分析表明,安徽省产业结构变动中就业结构存在滞后性,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外转移面临长期压力。必须调整经济结构,以实现就业结构的优化,促进就业扩张。  相似文献   

4.
谢琴 《大众商务》2022,(4):208-210
文章首先对韶关市三次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现状及演变过程进行分析;其次运用“结构偏离度”计算韶关市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协调性,发现韶关市就业结构的调整滞后于产业结构调整;最后提出对策建议,以促进韶关市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协调发展,进而推动韶关市经济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5.
产业结构是生产要素在产业部门之间的分配状况及关联方式,它决定了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增长状况,尤其是决定了就业结构的状况。陕西产业结构从整体上讲正朝着合理的方向发展,但就业结构的变动明显滞后于产业结构,并且二者发展不平衡。为了缓解就业形势,陕西应在保证国民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保持第一产业的基础地位,巩固第二产业的支柱地位,积极和大力发展第三产业,调整就业结构。  相似文献   

6.
江苏省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动态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具有密切的相关性,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演变之间的协调关系,即和谐问题对整个国民经济的长足健康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本文在描述江苏省改革开放以来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演变趋势的基础上,运用结构偏离度指标和VEC模型,分析了江苏省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动态变化关系,并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运用产业经济学、统计学等相关知识,结合1995-2010年河南省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的统计数据,进行劳动生产率和结构偏离度比较分析发现,河南省就业结构明显滞后于产业结构。因此,要加快三次产业的结构调整,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加大教育投入,促进河南省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8.
选择上海、安徽、重庆作为东、中、西部的典型代表,通过产业结构偏离度、比较劳动生产率和就业弹性测度三个地区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协调性,结果表明:我国各地区的第一产业仍然存在大量富余劳动力亟待转移,虽然城市化和工业化水平越高的地区第一产业产值与就业结构越均衡,但其比较劳动生产率也越低;上海第二产业对就业的吸纳能力趋近饱和,而安徽和重庆第二产业仍然具有较大的就业吸纳能力;上海第三产业的就业促进作用有限,而安徽和重庆具有较大的潜力.因此,东部地区必须依托科技创新的力量,通过产业结构升级实现劳动力转移,进而提高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协调性;中西部地区则应充分利用劳动力成本优势,积极接纳东部地区的产业转移,提高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协调性.  相似文献   

9.
从结构相似数看,重庆与上海的结构相似程度非常低;从就业弹性系数看,重庆第二产业增长对就业拉动作用最小;从比较劳动生产率看,重庆第二产业的比较劳动生产率大于第三产业、第三产业大于第一产业;从结构偏离度看,重庆第二产业保持了较高的就业偏差;从发展趋势看,未来十年中,重庆第三产业的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越来越协调,而第一产业越来越不协调,第二产业相对前十年有微小程度的不协调化。  相似文献   

10.
山东省三次产业快速发展、产业结构不断调整和优化的同时,就业增长缓慢,各产业就业弹性呈不断下降的趋势。造成这种局面的主要原因不仅在于不合理的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更重要的原因在于三次产业的产值结构与就业结构之间的不协调。要提高就业率,首先应调整产业结构,除了各产业间的内部结构,其次要提高就业者的素质,使其适应产业结构优化的需要。  相似文献   

11.
北京市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的弹性与关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北京市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历史数据,先进行北京市三大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关联分析,进而对北京市第二、三产业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的变动趋势及其关联情况进行分析,并得出相关结论:应大力发展第二、三产业中的主导行业来促进就业,以推动经济的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2.
如何协调产业结构与就业机构之间的平衡关系,将成为影响一个地方经济良性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论文将通过运用1978-2012年福建省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相关数据文献,进行数据统计以对福建省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相关性进行深入的研究与分析,最后在此研究的基础上,为促进福建省产业结构的优化以及实现充分就业提出政策的路径依赖。  相似文献   

13.
采用Granger因果检验和协整分析方法研究了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之间的因果关系及互动效应;建立了成分数据预测模型,对我国2014-2020年三次产业的产值结构与就业结构进行了预测;通过计算产业结构偏离度与就业弹性,对我国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协调性和相关关系进行了分析评价。结果表明:我国三次产业产值与其就业量之间存在单向因果关系,第二、三产业产值的增长能带动该产业就业人数的增加;预测期内,我国第一、二产业产值比重稳中有降,第三产业发展迅速,但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依然不协调。因此,我国今后发展的重点仍在第二、三产业,尤其应大力发展第三产业,优化产业结构,利用第二、三产业对劳动的吸纳能力来增加就业、促进劳动力转移。  相似文献   

14.
三次产业中人口就业结构与产值结构存在密切联系与互动性,这两种结构需要协调发展。四川省作为农业大省与人口大省,就业结构的转换偏离于产业结构的调整。本文分析了四川这两种结构的偏离程度,并从二元经济结构、产业对就业的吸纳力、劳动市场分割性等多角度探索其结构偏离原因,同时还提出了相应的促进人口就业结构转换的思路与对策。  相似文献   

15.
就业结构应与产业结构相匹配。通过对辽宁省三次产业与就业结构偏离度进行分析,并与全国和东部11省区平均水平进行横向比较,可以发现,辽宁省的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不相匹配,且矛盾较为突出,据此提出有针对性的对策建议,可以为相关部门决策提供智力支持和参考。  相似文献   

16.
加快贵州产业结构调整 缩小城乡收入差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与产业结构、就业结构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联性.贵州产业结构调整滞后于全国,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严重偏离,导致农业与非农业之间劳动生产率差距不断扩大,最终体现为城乡居民收入分配差距的扩大.调整产业结构,促进劳动密集型加工制造业、生产性服务业、民营中小企业以及非国有经济的发展,是加速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增加农民收入,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根本性战略举措.  相似文献   

17.
从第三产业整体和内部两个维度,对河北省第三产业的产业结构、就业弹性和就业结构偏离度等指标进行了分析,借以发现河北省重点发展行业,为今后河北经济的发展和解决就业问题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从两个方面深入分析了我国工业部门的就业潜力:从工业部门结构偏离度的变化趋势和国际比较结果来看,我国工业部门具有较大的就业潜力;对区域就业机会差异的分析也表明,工业化是影响区域就业增长的重要因素。文中还进一步分析了工业化是如何促进就业的。  相似文献   

19.
通过产业结构偏离度的分解和比较,对云南第三产业就业进行实证分析,较充分论证了云南第三产业还有很大的吸纳就业的潜力,并指出了就业有效增长的第三产业内部行业的选择.研究表明:(1)近10年,云南一、二、三产业的就业贡献率分别为27.8%、2.2%、69.9%,新增就业岗位的69.9%由第三产业提供,第三产业产值每增长1个百分点,平均增加就业岗位就达1.56万个,比第二产业多0.9万个;(2)云南第三产业在发展的同时没有充分发挥其吸纳就业的能力,还有很大的就业吸纳空间;(3)批发零售贸易餐饮业、社区服务业将是云南第三产业扩大就业的主要行业,而交通运输仓储及邮电通信业则很难有较大吸纳就业的空间.  相似文献   

20.
本文在分析国内外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现状的基础上,运用回归分析法,以三次产业的产业增加值和三次产业中就业人员的增加人数为基础指数进行分析,找出三次产业的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之间的对应关系,从而提出提升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均衡发展的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