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刘彤 《经济师》2001,(4):30-31
通过分析假日经济的形成和现有问题 ,阐述了加大公共投资政策力度的必要性及其巨大潜力 ,并对公共投资政策在发展假日经济的正负效应进行了比较 ,认为加大公共投资政策的力度不仅是实行积极财政政策中的必然要求 ,而且有利于进一步发展假日经济、启动消费需求  相似文献   

2.
我国实施积极财税政策三年来,已经或正在收到积极的效果,同时也还存在一些问题。若要更国吸效地启动国内有效需求,还必须从四个方面进一步实施积极的财税政策:一是调整税制,充分发挥税收的作用;二是增加政府支出,刺激民间投资;三是增加农民收入,开拓农村市场;四是管好用好国债资金,讲求资金使用效益。  相似文献   

3.
中国经济走势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97年东亚金融危机发生后,中国经济也出现了下降和趋势。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来启动经济的回升,到2000年出现了巨大转机。政府一方面运用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和刺激消费的政策等需求方面的政策刺激经济增长;另一方面运用供给政策来焕发企业的活力。这些政策被证明是行之有效的。未来中国经济发展不仅受到世界经济衰退的影响和20世纪的遗贸问题的困扰,而且还面临着全球化的冲击。尽管我们遇到严峻的挑战,但也有很多有利因素。  相似文献   

4.
本文在对中国近期投资需求现实考察的基础上,构建了各类主体的投资需求新古典模型,根据不同投资主体目标函数和约束条件的差异得出结论:(1)以调整利率(准备金)为主的货币政策对于私营企业固定资产投资、住宅投资具有较大效应,而对于国有企业投资作用相对较小,对于地方政府投资的效应为0,甚至作用相反。(2)以控制信贷规模为主的货币政策对于私营企业投资、家庭具有较明显的作用,对于国有企业投资作用较小,对于政府投资作用非常微小。(3)政府对国有企业上缴利润比例的调整对于国有企业的投资变化具有较强影响,而房地产调控政策如果发挥作用,则对于地方政府投资和住宅投资具有较大效应。  相似文献   

5.
近几年来,政府通过扩大投资启动经济增长的政策效果不尽入人意,主要原因在于居民消费倾向明显下降,贫富差距较大,再加上各种心理因素和制度政策因素的影响,难以激活消费需求。由此,必须采取相应的措施和政策,扩大消费需求,有效地促进经济的良性发展。  相似文献   

6.
本文分析了政府投资未能启动经济的原因,指出只有同时扩大消费需求,才能推动经济增长,并提出了一系列扩大消费需求的政策选择。  相似文献   

7.
1998-2001年积极财政政策效果评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1998-2001年的积极财政政策,增加了公共产品投资,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供人结构,补充了企业投资需求的不足,但积极的财政政策没有在政府投资支出与市场内生需求之间建立有效的渠道从而没有在总体上启动市场内生需求,积极的财政政策总体效果不显。为此提出了提高积极财政政策等效果的建议。  相似文献   

8.
我国现阶段有效需求不足的问题仍比较突出,表现在:投资增长缓慢,民间投资启动乏力,消费需求不足依然存在,针对我国当前的经济现状及发展需要,仍须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并适当调整政策重点;注重适度发行国债与有效发挥国债投资使用效益并举;注重供给调节与加强需求管理相结合;注重利用财政贴息刺激投资需求,注重积极财政政策与其它改革措施配套等,以进一步推动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9.
张哲 《发展研究》2004,(12):45-46
1998年始。我国针对国际国内经济形势变化采取了熨平经济周期的宏观调节措施,即积极财政政策。通过扩大财政支出和调整税收政策等手段,以期刺激社会需求(首先是投资需求),使社会闲置资源得到充分利用。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几年来。其政策效果是显著的,2003年经济增长率达到9.1%,  相似文献   

10.
我国从1998年开始实施内需主导型经济战略,此次金融危机的爆发加快了扩大内需政策的出台.发展内需主导型经济是确保中国发展战略目标实现、加快中国产业结构升级和改善中国经济发展外部环境的要求.而内需包括国内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要在推动内需主导型经济发展上取得明显效果,必须处理好消费与投资的关系.  相似文献   

11.
在经济运行中,政府投资会通过直接影响与间接影响对私人投资产生挤出效应,尤其当政府投资投向于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关键领域与行业时,政府投资会对内部需求的扩大产生背离。但是在特定情况下,扩大内部需求仍要以投资为有效支撑,这就形成了政府投资的挤出效应与扩内需悖论。  相似文献   

12.
国际金融危机对各国经济产生巨大冲击,也使人民币汇率问题再一次成为各界关注的焦点,本文结合此次金融危机和我国政府扩大内需政策的背景,在巴拉萨——萨缪尔森效应的基础上引入需求方因素——投资需求,并利用该拓展模型对人民币汇率进行经验分析,从供求两方面研究人民币实际汇率的影响因素,以求更加客观地反映我国汇率变动和经济发展的实际。  相似文献   

13.
当前实行积极财政政策,增加政府投资,要同时重视投资的需求效应和供给效应。为使启动消费需求的投资获得更好的调节效果,我们应在认真分析城乡居民消费结构、消费特点和制约消费的主要因素的基础上,选准增加投资的产业重点。同时,实施积极财政政策必须采取各种措施缓解财政困难,降低财政运行风险。  相似文献   

14.
今年以来,在出口需求大幅增长、消费需求稳步回升、投资需求不断加速的促进下,我国经济发展呈现出积极的变化,前三季度GDP增幅高于计划目标1.2个百分点,经济增长基本摆脱了前两年低迷徘徊的状态。从各地区经济运行来看,东部经济启动快、增幅大,对全国经济的示范带动作用依然保持;在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推动下,西部经济发展呈现出许多喜人变化;中部各省经济发展保持稳中加快的趋势。  相似文献   

15.
投资的需求效应和供给效应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王军 《财经科学》2001,(4):8-11
投资对经济增长也具有双重效应:需求效应和供给效应。投资的需求效 应属于中短期分析,主要是在宏观经济的周期理论和经济调节理论中进行,着眼于解释中短期经济波动的原因,以及寻求利用投资来调节经济、熨平周期。而投资的供给效应属于长期分析,主要是在经济增长理论中进行,目的是分析积累或投资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本文在一系列的计量经济模型的基础上,对我国固定资产投资对经济增长的需求效应和供给效应进行了实证分析,揭示了投资对经济增长具有推动或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6.
我国财政政策的区域非均衡效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财政政策是协调区域经济发展和缩小贫富差距的重要手段,对财政政策的区域非均衡效应的研究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本文通过建立了一个包括政府投资、宏观税收、私人投资和东中西部人均产出等变量的结构向量自回归(SVAR)模型分析表明,我国政府投资的财政政策存在明显的区域非均衡效应,而宏观税收政策区域差异效应不明显。其政策含义是:为了缩小东中西部三地区的经济差距,必须改变单一的财政政策,加大政府投资的投向的调整力度,根据各地区的不同特点,制定差异化的区域发展政策。  相似文献   

17.
经济转轨时期投资需求的规模与效率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孙丹 《财经科学》2002,(5):106-110
改革以来我国投资需求的实际变动过程与“钱纳里标准结构”相比,显示出很大的差异性,突出表现为投资率显偏高、投资规模过大。这种被人为拉大的投资需求的结果表现为低效率的投资形成过程。即存货增加在GDP中的比重过高、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质量不高。本从分析我国投资需求规模大而效率低的现象入手,指出低效率的政府投资需求过度是造成以上局面的主要原因,进而探讨了政府投资规模和范围调整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18.
通过刺激需求以拉动经济增长,这是近年来我国宏观经济政策的出发点。在消费函数的理论模型中,收入变量对消费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但这又取决于决定消费的其他条件不变,在改革不配套的条件下,收入的增长,不一定起到促进消费拉动需求的作用。另外,通过货币政策减少库存,促进扩大再生产;上调出口退税率刺激出口,对拉动需求却起不到决定性的作用,因此,需求管理应以启动投资需求为主线。  相似文献   

19.
文章通过困扰我国经济发展的“投资需求无法有效地拉动最终消费需求”问题的分析,分别从投资需求与消费需求两方面提出了切实可行的建议。根据相关的模型计算得出,在对投资的标准、投资的管理机制、投资的作用方式作出相应改革并保持适度投资的基础上,应把经济增长的重心放在启动最终消费需求上,根据投资需求与消费需求联动因素的分析,我们把预期(涉及国企改革问题、失业下岗问题、反腐败问题、通货紧缩问题等等)作为联动的主要因素,并畏以其它的联动因素如利率等的作用促进经济的增长。  相似文献   

20.
利用面板数据向量自回归( PVAR)方法,并结合1999~2010年我国31个地区的相关数据分析了国有企业投资行为、产能利用水平以及消费需求之间的影响特征。国有企业投资对需求以及产能利用水平都有着积极的正向影响关系,但是只在短期有效,因此,当面临金融危机这样的外部冲击时,加大国有企业投资是短期内解决经济困境的一个有效方法。此外,需求的波动对投资水平以及产能利用水平均有着较大的积极影响,从长期来看,通过需求的提高拉动中国整体经济增长,实现经济发展模式由投资拉动向需求拉动的转型应是中国经济未来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