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山西省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发展的模式选择及对策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婷婷 《经济师》2015,(4):178-179,181
近年来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已经成为经济发展的热点,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重要路径。文章分析了山西省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取得的成就,指出山西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的众多资源优势,提出山西省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的发展模式,包括现代都市依托型、景区依托型、主导产业依托型、龙头企业依托型、特色文化依托型、现代农村依托型,通过分析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进一步指出山西省进一步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的建议:应在宏观上把握布局,积极改善住宿条件、服务水平及基础设施,打造强势品牌,推动产业链和产业集群形成,建立行业标准和管理规范。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乡村旅游景区作为一种新型的旅游休闲形式,发展相当迅速,但一系列有关游客满意度低的问题由此暴露。文章基于心理契约和游客满意度理论,对山西省乡村旅游景区进行了调查研究和理论分析,结果显示,游客在旅游体验的过程中形成的心理契约对游客满意度产生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3.
乡村生态旅游是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要求,目前山西省乡村生态旅游发展仍处于初级阶段。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这些对乡村生态旅游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因此迫切需要进行研究。从位于山西省太原市郊的宇文山庄的实际入手,对宇文山庄发展乡村生态旅游从吃、住、行、游、购、娱等方面进行要素构建。最后提出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根据陕西省乡村旅游资源的属性、特征和赋存状况,在参考《旅游资源分类、调查、评价(GB/T18972-2003)》的基础上,初步构建了陕西省乡村旅游资源的分类体系,并用其对陕西省乡村旅游资源进行分类和评价,进而为陕西省乡村旅游的规划与开发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5.
首先,对新常态下乡村旅游的发展内涵进行了讨论,建立了新常态下乡村旅游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并运用层次分析法对评价体系的指标权重进行确定;其次,为了能够对新常态下乡村旅游发展的评价更加符合实际情况,并能够较为完整的反映乡村旅游发展的综合水平,将物元模型引入到乡村旅游发展评价中,构建了新常态下乡村旅游发展评价物元模型;最后,以江苏盐城为例,利用物元模型对盐城乡村旅游发展进行了实证评价,结合评价结果具体分析了盐城在乡村旅游发展中面临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6.
王凯霞 《经济师》2007,(3):89-89,91
随着乡村旅游的蓬勃发展,一些影响其可持续发展的问题逐渐显现出来。文章在通过调查的基础上,以山西省晋中市榆次区后沟村发展乡村游为例,分析了乡村旅游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对山西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提出了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7.
随着当今互联网的高速发展,在全球范围内运用大数据推动社会发展、完善经济体系、提升政府管控与服务能力逐步成为世界各国的共识。我国在实施国家大数据的战略背景下,不断推进数字经济发展,尤其是在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过程中,如何推动乡村数字建设和大数据融合成为乡村振兴和农业现代化发展的战略重点和优先发展方向。本文聚焦大数据与乡村旅游的实际融合与发展,通过分析国内表现突出的乡村旅游大数据平台,挖掘当地乡村旅游智慧化发展中出现的关键特征和影响因素,并在综合考虑山西省乡村旅游的实际水平、发展短板和制约因素基础上,为大数据技术融入山西省数字化乡村旅游提出决策及参考建议。  相似文献   

8.
崔雪娇 《经济师》2023,(10):128-130+140
山西省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深入探究其康养旅游的发展模式有助于最大化利用其资源优势,推动地方经济的增长。文章概括了山西省康养旅游发展现状,对山西省康养旅游进行了SWOT分析,进一步探究了其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9.
乡村旅游开发中的旅游资源评价实证研究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本文以浙江省水口乡开发乡村旅游为例,详细分析了乡村旅游开发过程中,旅游资源评价的各个环节,以及资源评价对乡村旅游规划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乡村土地旅游化流转的风险评价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土地流转是乡村旅游开发中使用农村集体土地的一个有效途径,但乡村土地的旅游化流转也会对乡村土地生态系统的粮食安全、收益分配、土地利用结构、乡村生态和乡村特色产生一些威胁.运用风险矩阵对乡村土地旅游化流转风险进行了初步评价,结果较好地区分了乡村土地旅游化流转方面面临的主要风险因素,可以为政府进行风险管理提供参考借鉴.  相似文献   

11.
文章通过对山西乡村旅游发展现状进行评价,对山西乡村旅游的限制性因素进行分析,最终对山西乡村旅游升级发展提出几点建议,使乡村旅游产品升级持续发展,努力将乡村旅游打造成山西旅游产业发展中的新亮点,为山西旅游业持续发展做贡献。  相似文献   

12.
在构建乡村旅游信息化和区域旅游经济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运用AHP模型确定评价指标的权重,建立耦合评价模型,以江苏省13个地级市四星级乡村旅游区信息化与旅游经济发展水平为研究对象,对两者间的耦合协调关系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江苏省各地级市乡村旅游信息化与区域旅游经济发展存在明显差距,全省乡村旅游信息化与区域旅游经济之间相互依存、融合发展,两者之间有良性正耦合关系,全省乡村旅游信息化水平相对较高,促进了区域旅游经济的发展,沿沪宁铁路沿线的城市群耦合协调度等级最高。  相似文献   

13.
秦俊丽  林岚 《经济问题》2023,(6):113-119
乡村振兴作为新时期“三农”工作的总抓手,其最终目标是实现我国农村社会经济的全面现代化。而乡村旅游作为社会经济发展的产物,有助于发挥农业的多功能性价值,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路径。通过对山西省3市736个有效样本的实证调查,研究乡村振兴背景下居民乡村旅游意愿,重点分析不同人口统计学特征居民在乡村旅游意愿上的差异性。结果显示:人口统计特征和居民乡村旅游意愿存在变量关系,突出表现在不同地域、家庭结构、文化程度、家庭月收入的居民对乡村旅游意愿的差异上。研究结果对乡村振兴背景下以城市居民为主要目标市场的乡村旅游目的地开发与规划、乡村旅游产品设计和乡村旅游市场营销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乡村旅游的迅猛发展正好满足了人们回归乡村、回归自然的精神需求。综合运用快速农村评价法、实地考察法、归纳法等研究方法,根据德化县的自然条件和经济发展状况,分析其发展乡村旅游事业的概况,发现发展乡村旅游存在着政策扶持不足,管理机构不全,自然、社会环境破坏严重等问题,相应地提出政府应高度健全乡村旅游管理体制,发展特色项目,加强环境治理,加大宣传力度等开发对策。  相似文献   

15.
以乡村旅游和土地科学基础理论为基础,构建了初步的乡村旅游土地利用绩效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德尔菲法对初步指标体系修改完善,并确定了最终的乡村旅游土地利用指标体系。指标体系以乡村旅游土地利用总体绩效为目标,从资源投入、土地利用结构、土地利用程度、土地利用效益四个方面选取24个指标构建而成。研究运用层次分析法进行了指标权重确定,并通过一致性检验,为乡村旅游土地利用评价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在国家经济推动、政策扶持及市场需求的牵引下,中国乡村旅游表现出了极强的生命力和发展潜力。以上海市乡村旅游为例,采用问卷调查法收集数据,借助SPSS统计软件进行处理,对乡村旅游消费者的旅游决策、旅游体验及旅游评价行为等进行研究,总结旅游消费者行为的一般规律,并通过与人口统计学特征的相关性分析,指出两者的内在互动关系。  相似文献   

17.
为了定量研究山西省旅游业的竞争力发展水平的地区差异,本文从产业角度出发,建立了旅游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并以山西省11个城市为研究单元,运用AHP分析法和Yaahp软件,采用面板数据,对山西省11个城市旅游综合竞争力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各城市的旅游现实竞争力、旅游发展潜力竞争力、旅游支持竞争力和旅游综合竞争力都有所提高,但增幅差别较大。太原、大同和晋中一直是山西省旅游综合竞争力发展水平最高的城市,在各个比较年份中,无论是竞争力评价指数值,还是其排名次序,始终都是居于前3位。太原市旅游综合竞争力发展水平的优势地位相当突出。从旅游综合竞争力发展能力变化看,2006-2008年间,大同、朔州、晋中、运城、忻州、临汾和吕梁的旅游竞争力发展速度高于全省平均发展速度,其中,运城发展速度最快,太原和阳泉发展速度几乎没变。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促进山西省旅游协调发展的主要建议。  相似文献   

18.
乡村旅游面对着巨大的需求市场,而特色化餐饮对于吸引乡村旅游消费者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文章旨在从特色化研究的视角探究乡村旅游特色餐饮中存在的问题和优化发展的道路。在实地调查北京市延庆县特色农家饭的发展历程、经营状况、旅游资源品质的基础上,通过实地调查与入户访谈,选取了影响农家饭特色品质的因素,然后通过问卷调查收集数据,并对数据进行分析,最终构建了乡村旅游特色餐饮评价模型。  相似文献   

19.
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关键是选择战略路径,而发展乡村旅游是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路径和突破口。那么,乡村振兴战略的旅游路径是否存在准入门槛以及其旅游路径的差异性如何呢?本文采用组态视角和QCA方法,基于竞争优势理论框架构建乡村振兴旅游路径的组态分析模型,并结合12个全国乡村旅游发展典型案例进行实证研究,探索乡村振兴战略旅游路径的准入门槛及关键因素之间的耦合构成,探讨乡村振兴旅游路径的生成逻辑,并进行其旅游路径差异化选择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单个条件变量并不构成乡村振兴旅游路径准入的必要条件,乡村步入旅游发展之路并不存在严格必要的限制条件;实现乡村振兴的旅游路径是多元化的,共生成七条具有差异化的乡村振兴旅游路径,其中"政策与经济双驱型旅游路径"是乡村振兴的旅游最优路径;经济发达地区的重要旅游路径为"市场需求导向型旅游路径""政策与经济双驱型旅游路径"和"高乡村性与高参与性加持型旅游路径",经济欠发达地区的最重要的路径包括"景区依附型旅游路径"和"资本加持型旅游路径"。本文科学客观地评价了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旅游的发展路径及其差异性,为避免通过乡村旅游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盲目性和无序性,提出了政策建议:注重乡村振兴战略旅游路径的地区差异性,因地制宜地制定乡村旅游准入机制及发展政策;加快完善乡村旅游市场经济体制,推进乡村地区精准投资和有效投资战略实施;丰富乡村旅游产品业态,挖掘国内旅游消费潜力;搭建乡村人才培养载体,培育乡村旅游精英;构建科学合理的乡村旅游空间结构网络,实现乡村空间均衡化发展。  相似文献   

20.
乡村旅游因具有参与性、体验性、文化性和活动对象的独特性而成为我国城市居民现代生活的方式之一,乡村旅游的发展所涉及的住宿、餐饮、娱乐、交通、游览和购物均会带来碳排放。文章从开发低碳乡村景观,建设低碳体验型乡村旅游设施,推行低碳体验型乡村旅游的消费方式,营造真实的低碳体验型乡村旅游环境和当地居民生活低碳化构建了5轮驱动式的低碳体验型乡村旅游发展模式,探讨了如何实现乡村旅游走向低碳体验化发展的路径,并初步构建了低碳体验型乡村旅游的评价体系,以此促进体验型乡村旅游迈向低碳经济时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