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今后一段时间,扩张性财政政策还要继续实施下。未来的政策操作要进一步强化与货币政策的配合;政策目标要从追求经济增长转到关注经济发展,核心是解决城乡二元结构问题、失业问题、经济增长质量问题;政策作用方向短期是需求管理,长期是供给管理;政策的着力点是通过改革收入分配格局消除广大低收入阶层消费不足对经济增长的约束。目前,财政风险不是来自于扩张性财政政策,而是来自于财政政策的制度方面,因此,推进预算制度改革是我国的紧迫任务。  相似文献   

2.
财政政策:遵守规则还是相机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4年10月,诺贝尔经济学奖的颁发,又一次引发了人们对财政政策时间一致性的关注,遵守规则的政策主张似乎又一次回归主流。通过比较英、美等发达市场经济国家财政政策的变迁以及通过分析政策规则与相机抉择不同的理论假设,我认为在制定财政政策时必须两者兼顾。我国现行的稳健(中性)财政政策恰恰体现了这种思想的内涵与本质。  相似文献   

3.
从我国相机抉择财政政策的实践经验、成功基础、面临挑战和财政政策的目标选择与功能归位等方面,分析当前我国实施稳健财政政策的必然性和主要内涵,得出相机抉择和规则约束必然有机结合的结论  相似文献   

4.
从我国相机抉择财政政策的实践经验、成功基础、面临挑战和财政政策的目标选择与功能归位等方面,分析当前我国实施稳健财政政策的必然性和主要内涵,得出相机抉择和规则约束必然有机结合的结论  相似文献   

5.
在现代货币政策理论中,货币政策规则是一个相当重要和前沿的研究课题。最优货币政策规则所要处理的问题是怎样才能保证时间的一致性,从而使得货币政策不应该有通货膨胀的偏差。长期以来,经济学界一直存在货币政策的相机抉择论和规则论(Fischer,1990)。20世纪70、80年代,以弗里德曼为代表的货币主义崛起,批评了凯恩斯主义者相机抉择的政策主张,认为最优货币政策是保持一个比率,使得名义利息率降至为零。而要保持这样一个比率,就需要钉住货币发行量,实行单一的货币供给规则,这样才能达到帕累托资源的最优配置,这就是著名的“弗里德曼规则”(也称F一规则)。布洛克(Brock,19r75)用效用函数中的货币模型(money inutility—function model)、Lucas和Stokey(1983)利用货币一信贷的现金先期约束模型(c认)都证明了弗里德曼规则是成立的。从另一个角度上讲,保证中央银行的独立性,使中央银行的决策者不受政治决策的影响,往往能更好地保证货币政策目标的时间一致性(Barro&Gordon,1983a;1983b)。随着经济的发展,现代金融系统变得越来越复杂,对货币存量的精确度量越来越不可能,这时单一货币规则所赖以存在的基础遭到严重的削弱。  相似文献   

6.
1998年以来的积极财政政策对刺激经济增长的效果是明显的,但是这种政策基本局限于增发国债带动政府投资扩张,其效果则主要体现为对经济增长的直接贡献。1998—2002年国债投资对GDP的直接贡献分别达到19.2%、28.2%、21.3%、24.7%、25%,这种直接产出政策效果与当初实施积极财政政策的初衷有很大出入,没有达到拉动和带动民间投资,改善消费预期  相似文献   

7.
我国相机财政政策的波动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通过对我国财政政策运行轨迹的历史考察,认为我国的相机财政政策不管是收入政策还是支出政策抑或是综合预算政策,都表现出明显的周期波动特征,且各项政策周期内波动幅度都不是很大,除了极个别的年份外,基本上保持在2个百分点以内.就收支政策的波动来看,两者的波动保持了较高的相似性.1995年前,两者都位于均衡水平之下运行,1995年后,两者又都位于均衡水平之上运行.但就稳定职能来说,财政支出政策明显地要好于财政收入政策,综合预算政策基本上与稳定职能保持一致.  相似文献   

8.
以扩大国债投资规模为特征的扩张性的积极财政政策不可能也不应该长期实行下去,在经济形势好转之后,就应当适时退出。这在于它受政府财力和财政风险及一些相关因素的制约,其“淡出”的基本条件是国民经济的增张有了内在动力,需求不足、通货紧缩的局面得到了扭转。“淡出”的总体思路是:在调控目标、调控方式、调控手段和方法组合上进行适时调整。  相似文献   

9.
党中央在"十二五"规划建议中强调了科学发展观的主题,其主线是加快发展方式转变。从短期到中长期的衔接来考虑,这种发展方式转变还是先要回到当前政策框架的讨论。目前这个政策框架已经从前两年宏观政策的"双松"转为"一松一紧",货币政策已明确地回归稳健。这一段时间可能大家都很注意,货币政策频频采取具体动作,在几次提高存款准备金率以外还有几次加息,已进入加息通道是非常明显的。按照我们过去的调控经验,进入经济的相对高涨期之后,延续的时间至少是三到五年,所以做一个粗略的前瞻,我们这次  相似文献   

10.
针对当前我国宏观经济面临的矛盾和困难,通过分析货币政策总体取向、最终目标、中间目标和工具组合的选择,建议将规则性和相机抉择有机结合。  相似文献   

11.
童兆坤 《当代经济》2006,(12):125-126
针对当前我国宏观经济面临的矛盾和困难,通过分析货币政策总体取向、最终目标、中间目标和工具组合的选择,建议将规则性和相机抉择有机结合.  相似文献   

12.
后金融危机时期提高积极财政政策有效性的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抵御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的重大冲击,2008年底我国开始调整财政政策,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但积极财政政策中国债工具和转移支出工具及税收政策的有效性不足,如何从完善现有政策和调整宏观政策两方面提高积极财政政策的有效性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3.
14.
“十二五”时期的财政体制改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的确定性,比具体的划分更为重要。·地方政府较多地依靠自身收入会增强其自身的责任感。·应取消税收返还,地方所减财力通过重构一般性转移支付和专项转移支付制度而加以统筹解决。·一般性转移支付与专项转移支付的决策,应更加公开透明。·应当稳步推进省直管县财政体制改革。·实现地方债务融资的规范化,需要正式启动地方债。  相似文献   

15.
由美国次贷危机酿成的全球金融风暴愈刮愈猛,中国也无法成为这场风暴的避风港。数据表明,主要源于美国、欧洲等主要出口市场的需求剧烈下降使其对中国经济造成的冲击强度超过了十年前的亚洲金融危机。为此,政府已经将货币政策由从紧转变为从宽,但仅此还不够,还需要更加充分地发挥财政的积极作用,并通过财政乘数效应全面拉动内需。同时,除了发挥积极财政政策以稳定经济增长速度这一目标外,还必须避免矫枉过正,陷入简单而低效的"保增长"目标功能上,更要注重发挥积极财政在推进结构调整和增长模式转换的长期指向功能上。  相似文献   

16.
1998年以来实施的积极财政政策,到今年已经进入第五个年头。从五年的实践来看,积极财政政策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对于遏制通货紧缩趋势,拉动内需,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大量发行国债使我国财政背上了沉重的债务包袱,而且政府投资还在一定程度上对私人投资产生了“挤出效应”。因此,在当前继续实施积极财政政策的同时,  相似文献   

17.
习勤 《经济论坛》2001,(22):19-20
中央提出的“两个确保”的政策,是维持社会稳定、保证国家长治久安的必然要求。“三家抬”、“三三制”办法对于“两个确保”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但由于各地经济发展水平不一与政策落实良莠不齐,整体状况并非尽如人意。必须实施积极的财税政策、劳动政策及其他配套改革,加强制度建设,防范财政风险,以保证中央关于“两个确保”政策的实施。一、“两个确保”面临难题,财政压力与风险不断扩大近几年来,在产业结构调整拉动下的结构性失业在我国失业类型中占有相当比重的情况下,中央采取了“三家抬”的办法及企业负担1/3、财政预算负担…  相似文献   

18.
一、支持广西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财政政策现状分析(一)十一五时期财政支持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主要措施。十一五时期,尤其是科学发展三年计划实施以来,全区各级财政部门围绕自治区党委、政府提出的交通、产业和广西北部湾经济区三个优先发展的战略,  相似文献   

19.
稳健财政政策的科学内涵是 :控制赤字、调整结构、推进改革、增收节支。为提高稳健财政政策的有效性 ,当前必须适当调整国债投资规模和方向 ;注重发挥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 ;推进税制改革 ,加强税收征管 ;不断进行制度创新 ,完善公共财政体制。  相似文献   

20.
2008年,次贷危机发展成为全球性的金融危机,并将越来越多的经济体卷入其中,世界经济的总体形势趋于严峻。在这种情况下,我国2008年宏观经济的表现错综复杂:经济增长前高后低,物价水平骤升骤降;进出口形势复杂,贸易顺差出现波动,贸易增长进入不稳定期;工业生产增速缓慢,企业利润增幅回落,工业增加值大幅度降低;但投资增长保持稳定,投资结构有所改善;消费需求平稳快速增长,城乡消费差距进一步拉大;国际收支状态稳定,货币供应量增幅波动,人民币汇率市场调节机制得到强化;财政收入将会在较长的时期内保持低速增长。为推动经济增长,我们提出了宏观经济实现"√形"复苏的方案,认为现阶段应全面落实积极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货币政策的宏观调控体系,相关的政策措施既着眼于"保增长",又必须适时、适度的"促调整",将克服危机影响和实现长远发展结合起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