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当得知今年世界人居日“城市供水与卫生”这个主题后,我的第一感觉是:它极可能是对前阶段在全球造成重大影响的SARS危机的直接回应。然而,这个解说经不起进一步推敲:凭什么把它说成是一个城市问题?是否农民就不会招惹SARS病毒?难道农村就可以不讲卫生?在仔细研读了联合国人居署为此而发表的那份专题《报告》后,我才认为上述表述方式还是可以接受的。 第一,全球有47.2%的人居住在城市里(2000年),尤其是对国际事务有重大影响力的欧、美洲(含加勒比海地区),其城市人口占比更高达72%~77%:  相似文献   

2.
今年世界人居日庆祝活动的主题是“没有贫民窟的城市”,这是人个关注我们每个人生活的主题。目前,全世界有10亿究人生活在没有充分的住所和基本服务的贫民窟和非法占地的住区中。全人类有一半以上的人口生活在城市和城镇里,新千直城市发展所面临的挑战之一就是改善究人的生活环境。在今年的世界人居日里,我们所有人都必须为一个目标而努力奋斗--那就是,将来有一天我们能够生活在一个没有贫民窟的世界里。  相似文献   

3.
联合国人居署就“城市供水与卫生”发表的专题(报告)强调指出:要理解向生活在贫民窟和棚户区里的穷人提供洁净水这一问题的广度和难度。“难度”是指,这个问题不是突破某一个环节或仰仗某一种力量所能解决的;“广度”是指,全球至少有10亿人生活在这种不良居住区,特别是亚、非、拉美。当读到那些触目惊心案例后我却心生疑虑:人均GDP偏低、贫富差距却很大的当代  相似文献   

4.
我以为,今年世界人居日主题——“城市供水与卫生”的实施,在相当程度上应取决于政府的作为。因为,要使城市具备完善的“供水与卫生”条件,是需要巨额投资的,尤其在棚户区或贫民窟这类无序的建筑环境里,其实现难度更大、成本更高,相对于微不足道的未来收入预期而言,这绝对是一桩  相似文献   

5.
贾生华 《浙江房地产》2006,(1):26-29,32
“人居”是人类居住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反映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建筑与环境之间的复杂关系。人居问题是一个全球性、社会性和长远性的问题。早在1985年第四十届联大一致通过决议,确定每年10月的第一个星期一为世界人居日(世界住房日),并每年确定一个主题,进行广泛研讨和宣传。绿色建筑、生态住宅、和谐人居等已经成为各国追求的目标。  相似文献   

6.
1985年12月17日,第40届联合国大会确定每年10月的第一个星期一为“世界人居日”,并为每年的世界人居日定一个主题。今年世界人居日的主题为“和谐的城市”。  相似文献   

7.
1985,联合国确定将每年10月的第一个星期一定为“世界人居日”或“世界住房日”。今年10月3日的“世界人居日”,主题为“千年发展目标和城市”。为庆祝今年的“世界人居日”,进一步探讨有效解决城市低收入家庭的住房问题,  相似文献   

8.
今年10月2日是第21个世界人居日。联合国确定今年世界人居日的主题为:城市一希望之乡(Cities—MagnetsofHope)。这一主题旨在鼓励人们找到可持续的方法来管理人口迁移.建设更具包容性的城市。这一主题要求我们更好地管理和服务于贫困人口和外来人口,改善市民的居住环境。  相似文献   

9.
我们正生活在一个城市化的世界里。据联合国人居署《世界城市状况报告(2008/2009)》中的数据,在未来的20年中,60%的世界人口将居住在城市空间中。城市化不仅与今天整个世界要面对的各种严峻挑战和紧迫问题密不可分,也与人类的未来发展息息相关。  相似文献   

10.
要解决好“城市供水与卫生”这个问题,就有必要重新解说“人民城市人民建”这句口号 因为,它在不同体制里的运作方式是不一样的。 在计划经济体制里,通常可以有两股力量投入城市建设,一股是作为主导力量的城市政府(中国大陆的法定名称为“市人民政府”),举凡规划、设计乃至于组织投资、建造等事项,无不由其亲力亲为;另一股是作为支持力量的市民百姓(中国大陆的习惯称谓叫“人民群众”),上世纪50~60年代颇具声势和成效的“爱国卫生运动”或“全民健身运动”,均属此类。应该说,这种城市建设的做法已经具备较强的惯性,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11.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和城市建设的持续发腱,农村进城务工人员日趋增多。两江环抱的重庆,城是一座山,山是一座城,其特殊的山水相融的地理和人居环境,接纳了更多的农村进城务工人员。这些“农民工”,尤其是无固定工作或工作场所的人员,居住生活条件极差。研究和改善农民工住房生活条件问题,对坚持以人为本,为农民工群体办实事做好事,促进城市经济发展和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2.
当前,人居环境比以往任何时候更受到各级政府与民众关注和重视,人们对人居环境的关注点渐渐从注重自己的住房及周边环境品质改善扩展到城市建设、生态平衡、可持续发展上来,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全面地、系统地追求理想的生活环境。去年举行的“首届中国人居环境高峰论坛”上,中国人居环境委员会在倡议中提出了非常明确的行动纲领。其中包括了“人居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战略”、“住区人居环境规  相似文献   

13.
城市供水是城市生产和生活的命脉,是城市建设的重要基础设施。城市供水企业是为社会提供重要公共产品和服务的行业,是一个特殊的企业,与国计民生息息相关,它对促进经济发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稳定社会秩序,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我们在审计一家供水企业时发现,城市供水企业在管理中存在一些问题,应引起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14.
联合国人居署每年就世界人居日提出的“主题”,对中国政府是“非约束性”的。但笔者以为,今年这个“特别强调满足城市贫困地区人口”的“城市供水与卫生”的“主题”,符合中国国情,应予积极落实。 首先,软弱的国民性令底层民众争取权益乏力。中国自古就是个垂直控制的社会。统治者权衡其压榨程度,是以绝大多数被统治者(主要是农民)的最大忍耐限度为底线的。中国百姓的底线之低,接受统治、安于贫困之乖顺,令西方人感到不可思议。共和国成立后,虽说“人民当家作主”  相似文献   

15.
城市建设不仅仅是简单的“化妆”和“美容”,人居环境应考虑社会、经济、生态间的平衡,重中之重是要居安思危,增强城市的“体质”。[编按]  相似文献   

16.
李倩 《国土经济》2011,(2):66-67
城市作为现代人口大量聚集的居民点,一般包括了住宅区、工业区和商业区并且具备行政管辖功能。城市社区作为承载城市居民居住、生活功能的主要场所,其人居环境对居民的生活产生着十分重要的影响。人居环境分为自然系统、人类系统、社会系统、居住系统、支撑系统五大系统。该文选取在北京传统城市社区中具有典型代表性的海淀区东王庄小区为研究对象,通过实地调研和与新兴社区对比分析的研究方法,运用建筑理论的相关知识,以人居环境的自然系统、居住系统为切入角度,探索其在城市社区设计活动方面的可取之处,并发现其不足,提出改进的意见与建议。  相似文献   

17.
李昊  徐辉  翟健  耿艳妍 《城市发展研究》2021,28(5):70-76,101,封2,封3
随着中国城镇化进入中后期,城市发展进入建设高品质人居环境,创造美好生活的新阶段.城市体检工作通过对城市人居环境的全面、客观评价,有利于发现城市问题、推动"城市病"治理和人居环境改善,也有利于提高城市治理的精细化水平.基于对相关研究的总结,对面向高品质城市人居环境建设的城市体检工作内涵进行了分析,梳理了主要工作内容、核心...  相似文献   

18.
近几年来,在我国大陆上逐渐兴起了“城市经营”或曰“经营城市”的热潮。理论界的探讨与论争不断升温。不少城市的城建管理部门,在对理论界的论争感到迷惘、费解的同时,则按照自已的理解开始了经营活动。考虑到理论对实践的指导意义,理论界如能在一些主要问题上早日取得共识,毕竟是有益于实践的好事。因而不揣浅陋,谨就“城市经营”讨论与实践中的若干焦点问题谈些个人看法。相对于过去两年中我就“城市经营”问题在一些学术会议上的  相似文献   

19.
《山东房地产》2003,(5):9-11
曾参与济南城市规划的著名建筑学家吴良镛院士在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主办的“中国科学家人文论坛”上以“科技发展与人文精神——人居环境科学的人文思考”为题作了精彩的演讲。吴良镛院士从梁思成“理工与人文”的演讲谈起,结合自己多年以来在本领域的研究成果,用一系列生动的实例与大家一同探讨了在人居环境科学中的科技发展与人文精神。这里,我们节选吴院士演讲的部分内容,来领会他关于城市建设思想的精髓。  相似文献   

20.
文章旨在探讨城市人居环境的生态设计方法,以解决城市化进程中的环境问题。通过生态设计在城市人居环境中的应用,提出了一种可持续的生态设计方法。该方法能够优化城市环境、改善空气质量、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并促进生态系统健康发展,提升人们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强调社区参与与管理的重要性,确保生态设计的有效实施和环境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