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通过纵向和横向两个维度分析安徽服务贸易的现状及问题.研究分析表明,纵向来看,安徽服务贸易总体发展迅猛,但传统服务贸易仍占较大比重,且贸易结构不合理;横向来看,安徽服务贸易发展同中国发达省份及地区仍有较大差距.最后提出了要把握政策形势调整产业结构、加强同发达省市的经验交流、重视服务外包、关注传统服务产业的同时关注高新技术产业的研发和贸易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本文首先对贸易技术含量如何通过偏向型技术进步影响就业技能结构的内在机理进行了模型分析,然后基于2000-2014年中国制造业的行业面板数据并采用工具变量两阶段最小二乘法实证检验了商品贸易技术含量升级对中国制造业就业技能结构变迁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出口技术含量升级和进口技术含量提高对中国制造业就业技能结构优化均产生了显著的正向促进作用,而且进口技术含量和外商直接投资还在一定程度上强化了出口技术含量对就业技能结构的正向效应,但是贸易技术含量升级对就业技能结构变迁的影响效应存在一定的行业异质性。本文为理解中国制造业就业结构变迁提供了一个新视角,对于经济新常态下如何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也具有一定的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3.
本文借鉴Cai和Stoyanov (2016)的方法,把蕴含在劳动力内的能力划分为年龄增值型技能、年龄贬值型技能和体能,并利用2012—2016年"省级—行业"层面的数据研究人口老龄化对中国制造业行业出口的影响。实证研究结果显示:(1)人口老龄化会显著促进密集使用年龄增值型技能的行业出口;(2)人口老龄化会显著抑制密集使用年龄贬值型技能和密集使用体能的行业出口。进一步的拓展性分析表明:(1)与外资参与度高的行业相比,外资参与度低的行业出口受人口老龄化不利冲击的影响更大;(2)与东部和中部地区相比,西部地区制造业行业出口受人口老龄化的影响更为显著;(3)制造业行业出口主要受乡村户籍人口老龄化的影响;(4)省际人口流动降低了人口老龄化对制造业行业出口的影响。因此,积极发挥人口老龄化对制造业行业出口的正向促进作用,有效化解人口老龄化对制造业行业出口所带来的不利冲击,是促进中国制造业出口转型升级的题中应有之义。  相似文献   

4.
采用1994-2008年8个省市的面板数据,对大陆台商投资集中地区与台湾贸易的就业效应进行探讨。研究结果表明,大陆台商投资集中地区的对台出口对就业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而自台进口则对其就业具有挤出效应,而且自台进口对就业的挤出效应大于出口对就业的促进效应。另外,台商投资集中地区经济增长对就业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而且经济增长的就业效应明显大于对台出口的就业效应。资本产出比对就业产生显著的负向影响,表明在台商投资集中地区存在一定程度资本替代劳动的现象。  相似文献   

5.
高虹  袁志刚 《财贸经济》2021,42(2):119-133
本文使用我国第一次经济普查和1998-2012年全部国有及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据,从规模和效率两个角度评估了制造业产业集群对企业和产业表现的影响.工具变量的估计结果显示,城市产业集群发展尽管显著促进了制造业企业就业和产出规模的扩张,但是没有带来企业生产效率的普遍提升.不同规模企业受集群发展的影响程度存在差异.集群发展对企业表现的促进作用主要被行业中处于关键地位的大企业所获得,中小企业的表现并没有得到显著改善,但是集群发展并非完全无益于中小企业.有关产业集群效应的机制分析结果显示,集群发展可通过弱化企业融资约束降低企业的投资和生产门槛,更多中小企业得以进入生产,带来城市-产业规模的扩张.  相似文献   

6.
制造业人工智能技术替代劳动的同时也提高了产出,劳动需求结构会随之发生变化,因而人工智能技术对制造业就业的作用方向存在不确定性。本文构建两部门任务模型,分析人工智能技术的生产率效应和对就业替代效应的影响机制,考察人工智能技术生产率增长幅度和产品替代弹性对两种效应的作用方向;利用我国28个省份2003-2016年面板数据,实证人工智能技术对劳动力产业结构的作用方向及强度,进一步利用面板门限回归模型考察不同人工智能技术生产率增长幅度上,对制造业就业非线性影响。理论模型说明,在多数情况下,人工智能技术会抑制制造业就业,其对制造业就业的替代将促进劳动力向服务业的流动;当人工智能技术存在较大突破导致制造业生产率有巨大提升时,产出增长对劳动力的需求效应会大于技术替代效应,劳动力回流入制造业。实证结果显示,我国人工智能技术的使用显著降低了制造业的劳动力占比,但其生产率增长会在一定程度上缓解这种抑制作用。面板门限回归结果显示,人工智能技术生产率增长幅度不足0. 0282时,人工智能技术使用提升1%将减少制造业就业占比0. 124%;反之,当人工智能技术生产率增长幅度超过门限值时,人工智能技术使用提升1%将增加制造业就业占比0. 179%。研究结论的重要启示在于揭示了人工智能技术对制造业就业的挤出效应会随人工智能技术取得重大突破而发生反转,促进制造业劳动力回流的机理。  相似文献   

7.
跨国外包对我国制造业就业的影响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俊  黄先海 《财贸经济》2011,(6):87-93,137
本文运用我国1996—2008年28个制造业面板数据检验了参与跨国外包对制造业就业的影响。研究发现,跨国外包促进了我国制造业就业增长,而且服务外包对就业拉动作用大于制造外包。跨国外包对制造业就业规模正面影响存在行业差异,其中对高技术产业影响程度最大,其次是中等技术行业,最后是低技术行业。不论服务外包还是制造外包都不能显著地提升我国制造业的就业结构。实证结果所蕴含的政策启示在于:我国不能仅仅依靠参与跨国外包缓解就业压力,更为重要的是通过加快产业转型与升级以切实提高本土产业对劳动力的吸纳能力。  相似文献   

8.
构建一个扩展的劳动力需求动态计量模型,并利用系统GMM方法对2001—2008年中国制造业28个细分行业面板数据进行估计,检验国际贸易对制造业行业就业的影响效应。结果显示:出口、国内需求对制造业就业有显著正的影响,出口的就业影响效应大于国内需求;进口渗透以及出口导向引起的生产率变化对就业有消极作用,但都不显著;劳动力市场刚性对就业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9.
本文在世界投入产出表(WIOT)的基础上,对美国2000-2003年和2007-2011年两个时期的就业下降进行了结构性分解(SDA)。分析结果表明,两个考察期中,造成美国就业下降的最主要因素是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只有2000-2003年间3.11%的就业减少以及2007-2011年间3.58%的就业减少归因于来自中国的进口(包括中间品和最终产品进口);就边际就业效应而言,从中国的中间品进口对就业的影响大于最终产品的进口;并且通过对两个时期的比较发现,不管是进口还是出口,每增加一千美元中美贸易产生的美国就业效应在减弱,其中,最终产品进口的边际就业效应下降幅度最大;在行业结构上,中美贸易对美国就业的影响已经从制造业部门转向服务业部门,并且引起就业下降的因素已经从最终产品进口转向中间投入品进口。受中美贸易影响最大的行业不再是传统的制造业而是机器设备租赁及商务服务业。  相似文献   

10.
本文采用门槛模型回归方法,利用中国27个省市1985-2007年的地区制造业数据,在贸易开放的视角下对集聚与全要素生产率增长之间的门槛效应进行了检验,结果发现集聚对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促进作用随贸易开放程度的加深逐步增大,存在门槛效应。在开放条件下,集聚主要通过推动技术进步对全要素生产率增长产生影响,而集聚对技术效率的影响却为负,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中国制造业地区集聚的负外部性以及重复投资等问题。  相似文献   

11.
服务贸易对我国就业影响的经验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周申  廖伟兵 《财贸经济》2006,(11):73-77
本文运用投入产出分析方法,对我国1997-2004年间服务贸易的就业效应进行了系统的经验研究.研究结果显示,研究期内我国服务出口带动的就业人数和服务进口替代的就业人数均有所上升,服务贸易对就业的净影响较小,但呈现出向有利于就业的方向变动的趋势.研究期内服务贸易结构的变化有利于就业.服务贸易的就业效应大于工业贸易,通过发展服务贸易促进我国就业比工业贸易更为有效.  相似文献   

12.
在描述长江三角洲制造业省际贸易和国际贸易发展的基础上,利用江苏、浙江、上海三省市2002-2007年的投入产出表,实证检验了省际贸易和国际贸易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省际贸易和国际贸易都对经济增长产生了正面影响,但省际贸易的经济增长效应要大于国际贸易,而且省际贸易和国际贸易对低技术行业的经济增长效应要大于高技术行业.  相似文献   

13.
随着女性受教育程度的提高,就业的意愿显著增强.全球女性在政治参与、经济生活等方面产生了强烈的要求.我国人口与社会经济发展迅速,中国的社会经济形势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在子女照料与其职业劳动之间会产生了影响和矛盾.本文通过对中国家庭收入调查城市部分数据分析,利用OLS的回归方法,实证分析子女照料对城镇女性收入的影响,以希望...  相似文献   

14.
采用SITC3分位数据,对1992-2012年间中日制造业产业内贸易发展态势进行实证分析的研究结果表明:中日产业内贸易主要集中在制成品领域内,制造业贸易在两国贸易总额中占主导地位,中日制造业产业内贸易结构已由产业间贸易为主导变为产业间、产业内并存的格局;中日两国的产业内贸易受中日人均GDP差异、要素禀赋差异以及中国企业市场规模等因素的影响,而日本对华直接投资影响不显著。中国应鼓励技术创新与应用,合理调整引资政策,改善投资软环境,以促进贸易模式由以垂直型产业内贸易为主向以水平型产业内贸易为主转变。  相似文献   

15.
FDI与制造业工资关系的经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广东、广西两省2001至2004年制造业27个子行业的数据对FDI进入与当地工资水平之间的关系进行经验研究,结果发现外资公司就业占总就业的比重的上升会提高该行业的平均工资水平,这支持外资公司进入将通过提升行业的技术水平来提高平均工资的假说,而且影响的程度与当地的技术吸收、转化能力正相关.研究还发现资本数量对工资的影响是不确定的,取决于资本数量增加所带来的"收入效应"和资本对劳动的替代效应的大小.此外,研究并没有发现外国资本数量和本国资本数量对平均工资水平的影响有显著的差异.  相似文献   

16.
生产性服务贸易自由化作为当前的一种主要的对外开放的形式,对国家制造业发展的影响还没有统一的理论和实证研究。文章通过构建理论模型研究生产性服务贸易自由化对制造业生产率影响假设,利用2008-2012年中的69个国家的跨国面板数据来对假设进行检验。通过理论和实证分析发现:生产性服务贸易的自由化可以促进国内制造业生产率的提升,但是提升的作用在不同的国家收入水平和生产性服务业部门间体现出差异性。从国家的收入水平差异来看,生产性服务贸易自由化对高收入国家的影响要大于低收入国家。对于不同生产性服务业部门的自由化影响来看,显著地影响制造业生产率的是金融和商务服务生产性服务业,运输和电信生产性服务业的影响较小且不显著。  相似文献   

17.
本轮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不仅拖动世界经济进入下行周期,严重影响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也使得大学生就业的供求矛盾前所未有的突出。由于大学生就业属于新的增量就业,因此,宏观与微观经济环境变化对其影响很大。在我国,金融行业、外贸行业、与出口相关的制造业受到巨大冲击而降低对新增人员的需求,因此,大学毕业生将会成为受冲击最大的就业群体。我国2008年应届高校毕业生559万人,  相似文献   

18.
FDI对于中国制造业的影响已经获得众多学者的关注,但商贸流通业FDI如何影响中国制造业却鲜有研究。本文以中国29个省市地区15个制造业细分行业和2个批发零售细分行业为研究对象,通过2002-2006连续5年的动态面板数据分析,对商贸流通业FDI进入程度与本土制造业生产效率之间的关系进行实证研究,研究发现:(1)短期而言,商贸流通业FDI进入对于本土制造业和周边地区制造业的生产效率会带来负面影响,但长期而言会有积极作用,产生纵向技术溢出效应;(2)商贸流通外资企业的优势落差和本土制造业吸收能力,都会对FDI纵向技术溢出效应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9.
本文首先选用相关指数对中国制造业24个细分行业的产业内贸易进行分解和测度,然后运用面板数据分别对其决定因素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发现:中国制造业总体产业内贸易和垂直型产业内贸易的影响因素相同,都与规模经济、市场结构、外资影响和要素禀赋呈显著正相关;水平型产业内贸易与要素禀赋呈显著负相关,与产品差异程度、规模经济、外资影响和研发费用呈显著正相关。最后,文章在研究结论基础上对中国制造业的战略发展提出了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20.
针对传统贸易流量统计数据"重复计算",导致一国制造业国际竞争力测算所造成的"失实"现象,本文从增值贸易视角,利用WTO-OECD联合发布增值贸易数据,采用CA指数对1995-2009年中国制造业国际竞争力变化进行了重新考察,并与利用传统贸易统计数据计算的中国制造业国际竞争力变化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以增值贸易统计数据计量的中国制造业国际竞争力,与以传统贸易统计数据测算的结果表现出显著差异,在多个制造业部门甚至出现国际竞争力"逆转"现象。显示出利用增值贸易来考察中国制造业国际竞争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