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推进节能降耗和污染减排是国务院的一项重要决策,是当前我国宏观调控的重要内容,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举措,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必然选择,也是湖南省当前工作的重中之重。要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强化企业主体责任,动员全社会力量,确保“十一五”节能减排目标的实现。  相似文献   

2.
节能减排任重道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什么是节能减排?节能减排指的是减少能源浪费和降低废气排放。我国“十一五”规划纲要提出.“十一五”期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降低20%左右、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10%。这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举措;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必然选择;是推进经济结构调整,转变增长方式的必由之路;是维护中华民族长远利益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3.
“十一五”规划纲要中提出,单位GDP能耗在五年内降低20%,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10%的战略性目标。这两大目标的进展如何,是检验科学发展观是否落实的重要标准,是衡量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进展状况,以及经济结构调整、转变增长方式是否取得实效的重要尺度,因此被摆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相似文献   

4.
国家在“十一五”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了节能减排的约束性指标,这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战略思想的重大举措,也是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迫切需要。河南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节能减排工作,把节能减排作为重要抓手,把淘汰落后产能作为重要手段,强力推进结构调整,切实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着力减少资源能源消耗和污染排放。电力工业是能源消耗和污染排放的“大户”,也是节能减排的重点领域,针对电力工业节能减排面临的突出问题,在认真分析和深入研究的基础上,河南省近年来开展了富有成效的探索和实践。  相似文献   

5.
林英 《当代陕西》2009,(8):52-52
节能减排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举措,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必然选择,对于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维护中华民族长远利益,具有极其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从2006年的数据可以看出,要实现"十一五"规划提出的节能减排目标,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制定和完善鼓励节能减排的税收政策也势在必行。我国节能减排的现状"十一五"规划提出的节能降耗和污染减排两个约束性指标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举措,也是建设资  相似文献   

7.
王龙 《北方经济》2007,(11):23-26
国家“十一五”规划提出了节能减排约束性指标,温家宝总理提出今年要把节能降耗、保护环境和节约集约用地作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突破口和重要抓手。圈务院今年下达了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我区“十一五”节能减排综合性方案也即将下发,这都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举措,对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中国经济信息》2007,(18):24-25
为促进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解决危害人民健康安全的环境污染问题,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我国“十一五”规划提出到2010年,全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比2005年下降20%左右,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10%的约束性指标。  相似文献   

9.
陆兵 《广西经济》2007,(8):8-11
节能减排是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基本要求,是中央当前加强宏观调控的重点,是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突破口和重要抓手,是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要举措。去年以来,我区按照中央的决策部署,结合广西实际,进一步加强节能减排工作。  相似文献   

10.
《广西经济》2007,(9):8-11
在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及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七次集体学习时的重要讲话当中,都指出切实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建设“两型”社会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方面。  相似文献   

11.
节能减排是建立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和谐社会的一项重要举措,也是保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一项长远战略方针和紧迫任务。甘肃省是一个以能源生产和原材料初加工为主的西部重化工基地,“两高一资”结构特征明显,属经济欠发达省份。加强节能减排工作对促进甘肃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更是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2.
节约能源、降低能耗,减少污染物排放,是转变发展思路、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彻底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重要途径,为此,“十一五”规划提出到2010年单位GDP能耗降低20%、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10%。但2006年和今年一季度,全国没能完成确定的节能降耗和污染物减排的指标。  相似文献   

13.
吉林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节能减排工作,把节能减排工作作为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要举措。 为推进节约型社会建设工作,2006年6月,吉林省成立了建设节约型礼会协调领导小组,常务副省长为组长;吉林省发改委组织有关部门和专家学者,经省政府同意,编制并下发丫《吉林省节能“十一五”规划》、《吉林省循环经济发展“十一五”规划》、《吉林省人民政府关于全面推进循环经济加快发展的实施意见》、《吉林省资源综合利用“十一五”规划》、《吉林省节水型社会建设规划》等政策指导意见。  相似文献   

14.
杨鹏 《广西经济》2007,(6):22-23
节能减排是广西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项长远战略方针,也是当前一项极为紧迫的任务。加强能源节约和污染防治与治理,是实现广西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关键,也是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建设富裕文明和谐新广西和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社会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15.
2007年是奥运筹备决战之年,也是落实“十一五”规划、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城市的关键一年。近日.北京市发改委、市环保局等7部门联合发布“加快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城市2007年行动计划”,明确提出北京今年节能减排目标:单位国内生产总值(GDP)能耗下降5%、单位GDP水耗下降5%、化学需氧量(COD)排放量下降3%。  相似文献   

16.
大力推进节能降耗是缓解北京市能源约束、减轻环境压力的根本出路,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保障经济安全、建设和谐新北京的必然选择,是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2006年北京市强化措施,狠抓落实,节能各方面工作稳步推进。今年是奥运筹备的决战之年,是实施“十一五”规划的关键一年,北京市节能工作将做出怎样的部署?近日,本刊记者就此专门采访了北京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委员张燕友。[编者按]  相似文献   

17.
发展循环经济,推进节能减排,是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键举措。为顺利完成“十一五”节能减排目标,我们必须进一步认清形势,理清思路,加快发展循环经济,扎实推进节能减排各项工作。  相似文献   

18.
黄晓 《宁波经济丛刊》2006,(6):24-25,28
国家“十一五”规划突出强调加快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同时,指出了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途径和方式:发展循环经济,保护生态环境,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促进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切实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坚持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实现可持续发展。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发展循环经济已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的新理念。宁海县党委和政府顺应潮流大势,结合本地实际,抓住机遇,十分重视发展循环经济,积极探求当地的发展之路,取得了一定的经验和成绩。本文就当前宁海发展循环经济作些理论与实践方面的探讨,以期对加快宁海经济发展的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提供一些参考。  相似文献   

19.
陶国忠 《浙江经济》2006,(23):20-21
2007年是实施“十一五”规划的基础之年,也是把丽水培育成为浙江新的经济增长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力争与全省同步提前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关键之年。丽水市将高举科学发展观旗帜。全面贯彻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精神。深入实施省“八八战略”和市“三市并举”发展战略,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以规划纲要为依据,坚持以改革创新促发展,更加重视调整经济结构和转变增长方式,更加重视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  相似文献   

20.
党的十六大以来,我国以提高人民生活质量为重点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思想之一。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将“必须坚持以人为本”作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首要原则,提出了“以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重点”,“坚持把改善人民生活作为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结合点”,“始终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可见实施以生活质量为核心的战略,是当前和“十一五”时期构建和谐社会最有效的切入点,也是和谐社会建设的重心所在。笔认为以人为本的核心内涵之一就是要以人的生活为本,而“平安生活”则是实现社会和谐的底线要求,符合当前社会现实和整个社会发展趋势,符合人民群众追求平安、富足、幸福生活的要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