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罗清和  谢良 《时代经贸》2007,5(11X):17-18,20
农业产业化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路径选择,其实质是农业工业化。城市化是社会经济发展的规律,是工业化发展的必然结果。目前,特区农业产业化面临发展薄弱、产业化经营方式不完善,城市化进程中存在劳动力转移数量波动大、城市基础设施不完善、“中村”问题较难解决等问题。为此,特区政府应充分发挥政府的调控作用,制定农业产业化与城市化发展战略,调整农村产业结构,确保农业产业化与城市化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2.
产业发展:城市化的动力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产业结构转换与城市化存在密切的关系,城市化的发生与发展受到3大力量的推动与吸引:即农业发展;工业化和第三产业崛起,其中,农业发展给城市化提供基础动力,工业化是城市化的核心动力,第三产业发展给城市化以后续动力。  相似文献   

3.
城市化与浙江农业生产结构的调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浙江经济的发展、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必然伴随着农村人口大量地向城市转移,从而对农业生产结构产生影响从浙江城市化现状及发展趋势出发,根据城市化对农业生产结构的影响探讨了浙江省农业生产结构的调整和优化。  相似文献   

4.
中国城市化在城乡关系中的作用及其发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陈雯  吴楚材 《经济地理》1995,15(3):25-29
城市化是社会进步的产物,在协调城乡关系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但长期以来,我国城市化一直滞后于工业化,使大量农业剩余动力滞留在农村和土地上,导致农业劳动生产率低下,城乡差别扩大,城乡对立加剧。城市化是解决城市矛盾的根本途径。加速城市化,首先必须转变几个认识误区,树立正确的城市化发展观,不能因为就城市人口会蛔财政负担,农民进城会带来社会冲突等问题,就不搞城市化。其次,不论大,中,小城市都应在吸收农村劳  相似文献   

5.
城市化与农业结构调整的相关性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城市化进程是农业结构有效转为不可或缺的依赖条件。在我国面临城市化进程加速和农业结构调整双重机遇的发展阶段,应当把这两种重要的发展进程有机地结合起来,特别是应当以加速城市化作为当前经济发展的基本战略,在推动国民经济整体结构高级化的同时,实现农业产业结构的有效调整。  相似文献   

6.
农业产业化是与工业化、城市化协调发展的互动过程。农业产业化不仅仅是某个产业在操作意义上如何生成的问题,而是农业产业群的各自功能如何整合的问题。因此,这里就特别突出了城市的功能。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又可把农业产业化定义为农业产业群的功能城市化。绥化市农业产业化与城镇建设要确立农业经济布局与城市功能互动的整体结构,打造农业产业化的经济基础,走具有地方特色城镇化道路。  相似文献   

7.
王鸿涌 《江南论坛》2005,(12):20-22
城市化进程是一个地区走向富裕、走向现代化的不可逆转的历史趋势。在这个进程中,无锡发展农业现代化所需要的已经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机械化,而是包含机械化在内的农业装备现代化。在城市化进程中.农业种植、养殖业态的变化以及农业种养规模的变化。都对发展农业装备现代化带来了新的课题。现实发展的趋势决定了无锡地区“都市型农业”的走向,也决定了城市化进程中的无锡农业装备现代化的发展走向。  相似文献   

8.
加快县城建设步伐是实现农村城市化的可行之路谷文晓农村城市化是农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实现农民富裕的必备条件。但目前我国农村城市化进程滞后。据有关资料分析,我国的城市化水平仅达28%,不仅比不上发达国家城市化80%的水平,就连与印度、巴基斯坦这样发展中...  相似文献   

9.
21世纪加快城市化的明智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我国经济形势看好,国家对城市化也很重视,但是,在城市化道路的选择及相关认识上却仍然存在分歧,实践中则正陷入误区。这种情况极不利于加快城市化的步伐。城市化道路还是“城镇化”道路?这个问题不解决,我国城市化将无法走出误区。  相似文献   

10.
基于城市化的上海都市农业旅游发展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我国都市农业旅游正在逐渐由点向面扩展,即由上海、北京、广州等大都市地区向城市化发展最迅速的长三角、珠三角和环渤海地区发展。本文在分析上海都市农业旅游发展历程的基础上,探讨了城市化给上海都市农业旅游发展带来的机遇与挑战,并提出了在发展中应关注的重点问题,旨在促进上海都市农业旅游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1.
导致农业萎缩的三个“理论”著名经济学家王琢教授说,"农村城市化"、"市场万能论"、"区域分工论"是导致农业萎缩的理论根源。目前"农村城市化"理论正成为那些盲目膨胀。企图用"城市化"吃掉农村空间的土皇帝们的理论。王琢认为."农村城市化"这一提法很有误导...  相似文献   

12.
中国城市化道路选择之前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市化是21世纪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解决经济和社会发展中诸多结构性矛盾的关节点。目前,我国所面临的国内有效需求不足,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提高农民收入和应对WTO给农业发展带来的挑战,资源有效利用、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产业结构升级和提高经济的整体竞争力,加快西部开发等问题的解决,都有待于加快城市化进程。城市化固然重要,但城市化并不是目的。单纯的为了城市化而城市化就违背了城市化的最初目的。因此,城市化道路的选择便成为城市化的关键。  相似文献   

13.
学林偶拾     
中国的乡村城市化道路乡村城市化是一个世界性的社会经济运动过程,其基本含义是农业人口转化为非农业人口。我国至今农业人口仍占总人口的80%。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整个农村经济结构和农村形势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一大批劳动力被解放出来,从事各种非农业性的活动,乡村城市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问题在于,我国应走什么模式的乡村城市化道路?根据各方预测,到2000年我国城镇人口将比现在翻一番,即净增2亿人。若这些人口都拥到大城市去,国家需投资9,600多亿元。但以国家财力来看,这显然是  相似文献   

14.
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中国农业发展已进入需求制约为主的阶段,要使农民收入得到持续的增长,就必须着力解决中国非农业化和城市化严重滞后以及城乡人口比例严重失调问题,从根本上理顺市场化、工业化、城市化的关系,最大限度地发挥其对剩余农业劳动力转移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5.
湖北省城市化水平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为了推动湖北省城市化进程,以更好地应对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形势,以全国和湖北省1952年以来各年城市化率作为研究样本,探讨了湖北省城市化的总体水平、空间差异和发展特征。并根据湖北省城市化进程中表现出的发展阶段性,采用相关分析方法,分1986-1994和1995--2000两个时间段,对湖北省近15年来城市比水平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其结果是:区域经济水平、科技教育水平的高低一直是湖北省城市化发展重要而且稳定的影响因素;工业化对湖北省城市化的影响最为重要,目前由于影响因素的多元化,其地位相对来说略有下降;第三产业、农村非农产业也是影响城市化水平的重要因素,而且其作用还将随着城市化的推进不断加强;农业生产水平的提高是城市化发展不可忽视的支持因素,农业现代化必须与城市化同步进行。相对而言,湖北省经济外向度、民众投资、消费能力尚不够强.交通、医疗业尚未形成优势.所以这些因素对湖北省的城市化的影响尚不明显.  相似文献   

16.
中共“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的宏伟目标。从我国城乡现实来看,我国要在二十年间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目标,农村的任务更为紧迫,形势十分严峻。农村全面建设小康,途径有多条,本文认为,必须要超越农业、农村和农民的范围,以“非农化”的视角,即通过农业工业化、农村城市化、农民市民化,形成农业工业化和农村城市化互为促进共同发展的良性  相似文献   

17.
城市化是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由乡村型向城市型转化的历史进程,表现为农业人口向城市人口转化以及城市不断发展完善的过程。城市化在不同阶段有不同特点,有集聚扩散性、不平衡性和与工业化的互动性等基本规律,城市化促进可持续发展。上海郊区城市化可持续发展以城乡一体化为主要内容。  相似文献   

18.
刘萍 《发展研究》2005,(8):37-39
实现中国城市化的目标,是一项艰巨的系统工程。在工业化与城市化发展进程中,要始终注意处理好工业与农业、城市与农村、经济社会与资源环境、当前发展与长远发展等方方面面的关系,走中国特色的城市化道路。  相似文献   

19.
试论中国城市化进程中的社会保障制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推进城市化进程是我国经济转型和社会转轨期间的一个重大举措,关系到我国经济社会健康稳定和可持续发展。能否处理好因城市化而带来的农村、农业和农民问题,关系到城市化的进程和成功与否。在这其间,建立城乡统一的社会保障制度是关键。  相似文献   

20.
张存信 《技术经济》2001,20(9):16-18
所谓城市化是指居住在城镇地区的人口占总人口比例增长的过程,更明确地说,是农业人口向非农业人口转变并在城市集中的过程。农业劳动力由农业部门向非农业部门转移,必然伴随着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二不可分割。城市化是世界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普遍趋势,经济结构现代化的标志,是走向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