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唯物史观具有丰厚的理论内涵,总的来说可以概括为三个相互联系的子系统:社会发展规律理论、人学思想以及社会有机体理论。其中,社会发展规律理论的生产力理论和社会矛盾理论,人学思想中的人的属性与价值理论、群众史观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理论,社会有机体理论中的实践原则、整体性原则、结构性原则和发展性原则等都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理论基础和目标指引。  相似文献   

2.
唯物史观视域中的社会心理,同心理学和社会学视域中的社会心理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唯物史观视域中的社会心理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具有重要作用,它对于实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的和谐,实现不同民族、不同阶层、不同组织和团体之间的稳定与和谐,具有重要作用。关注人民群众的社会心理,将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心理保障和精神动力。  相似文献   

3.
追求人的全面发展和生产力发展是马克思唯物史观的出发点和核心。当代中国唯物史观的重构,应体现既能坚持对马克思唯物史观的理论创新,又能解释当代社会发展诸现象的原则。为此,笔者就“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是在哲学层面上向马克思唯物史观的复归进行探讨和研究,旨在说明将人的发展和生产力发展作为唯物史观的出发点和核心,不仅是当代社会发展实践的要求,更是唯物史观自身理论调整和创新的需要。从而突破传统唯物史观的“物本”倾向,彰显具有人本倾向的科学发展观就是当代中国的唯物史观。  相似文献   

4.
许卫中 《黑河学刊》2010,(12):173-175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形态,有着深厚的哲学基础。其中既有中国传统文化的哲学底蕴,更是马克思主义关于未来社会设想的时代、实践回应,是科学社会主义的核心与归宿,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当代中国的新发展。  相似文献   

5.
张晓梅 《魅力中国》2011,(8):275-275,237
《德意志意识形态》是马克思主义思想发展史上一部里程碑式的重要著作,同时也是唯物史观的奠基之作。通过对《德意志意识形态》的解读,我们看到马恩对历史唯物主义的出发点和前提的深刻阐述,人类社会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自然历史过程,并且科学地解决了历史观的基本问题,第一次阐述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原理。  相似文献   

6.
张晓庆 《改革与开放》2012,(22):108-109
唯物史观是否具有当代价值,在于它是否满足当今时代发展的需要。当代人类实践和理论活动所要解决的问题,并没有超出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研究和解决的"问题域",唯物史观仍具有价值。本文主要从唯物史观的五个主要内容来分别阐述唯物史观在当代的价值。  相似文献   

7.
文静 《魅力中国》2013,(16):120-120
舞蹈是时空表现艺术的动态造型艺术,它通过人体富有协调性、韵律感、审美化的动作、姿势、造型、动作组合和动作过程来表达内心情感,是人类审美意识和情感表达在人体动态形式中的对象化。是舞蹈艺术劳动的具体成果。舞蹈艺术伴随着人类社会生活和生产劳动同步产生,是人类历史发展中不可缺少的一门最早形成的艺术形式。动作是舞蹈艺术最基本的语言,意境美是舞蹈的灵魂。  相似文献   

8.
把初见端倪的知识经济与“资源经济”绝对对立起来,把前者描绘成完全超越资源配置问题的生产形式,似乎它只以摆弄知识为职能,是不对的。我国目前出版的一些知识经济读物,无分析地宣传这种片面之见,受到一些社会科学家的批评,值得注意。对于西方一些学者在知识经济研究中片面地鼓吹超市场经济论,“主权弱化论”,应保持应有警惕。我国有的自然科学技术专家在自己不很熟悉的社会经济问题上屡讲偏论,已成“公害”,望其自重。  相似文献   

9.
对人的本质的探求,是每个时代思想家不断追寻的永恒的话题。马克思吸取了人类思想史上一切优秀文化成果,在唯物史观的基础之上,科学地揭示了人的本质,将对人的本质认识建立在人的现实的实践活动以及社会关系之上。简单概述马克思人的本质理论的发展,并探讨其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中的地位,这对促进对人的本质的认识具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10.
党的十八大以来,“美好生活”开始作为一种政治词语进入到人们的视野之中,并逐步成为学者们的研究热点。对于美好生活内涵的探析,学者们从诸多的视角做出了探索。但是,美好生活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对其内涵的阐释不能忽略其所在的社会历史条件。因此,要从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辩证关系的原理出发,在学理的角度上去深入阐释新时代“美好生活”目标提出的历史原因和具体内涵,从而为美好生活的构建提供启示。  相似文献   

11.
陆斌 《改革与开放》2011,(20):58+60
马克思恩格斯的《德意志意识形态》,通过了对德国古典哲学的彻底清算,在历史观方面形成了唯物的、辩证的不同于传统抽象的历史观,把人从单纯的崇尚理性的抽象思维中带回了现实的人的实践生活中,开创了一个崭新的唯物史观,从而建构了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历史唯物主义。  相似文献   

12.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就中国脱贫问题参加了一系列会议并作出了许多意义非凡的讲话,提出了关于中国扶贫事业的明智性和可实施性决策,言必有据地解答了新时代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扶贫重要论述日臻完善、逻辑严密、体系完备,我们要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思想的独特见解来武装头脑,形成不拘一格的思想源泉,积聚民众力量,始终不渝地为实现全面小康社会而努力。  相似文献   

13.
王冲 《魅力中国》2010,(3X):135-136
联系影响坚定理想信念的三个问题学习马克思主义唯物历观,自己感到有一点新的体会:一是怎样认识社会主义实践的曲折发展;二是怎样认识社会周期率问题;三是怎样认识科学与伪科学的斗争。  相似文献   

14.
当前,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的思想观念也在悄然发生着变革。这是一个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俱都得到空前发展的全新时代。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唯物史观是否还具有理论价值以及当代价值,这取决于其能否满足当今时代发展的切实要求。本文着重探讨新形势下的唯物史观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并论述了唯物史观在当今时代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5.
十八大报告指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科学发展观是对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论的新发展,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理念的新飞跃.本文拟从依据哲学的视角,分析论证科学发展观是建立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基石上的,是关于发展的科学发展观和方法论的统一,是对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坚持、继承和发展.  相似文献   

16.
李凤玲 《魅力中国》2010,(3X):217-218
近日,在初三语文教学中,谈及李煜《相见欢》中古诗意象审美意蕴的话题时,发现许多学生对此知之甚少,较为茫然。可是意象是古代文学作品中的一个基本范畴,而中国古典诗词,可以说是由无数意象构建成的艺术殿堂.所谓"啼血杜鹃语凄哀,寒蝉声凄寄离愁,鹧鸪离愁别思绪,鸿雁传情羁旅伤。因此课余时,就将古诗意象审美意蕴问题的有关文化知识进行梳理及研究,此处特将梧桐的意蕴作一浅析。  相似文献   

17.
张炜丽 《魅力中国》2014,(14):92-92
本文通过整理分析《曾国藩家书》中蕴含的“勤、谨、廉、恒,万事之本”、“‘孝致祥’,和兴旺”等独特的家庭教育理念和思想,揭示了这些思想所具有的丰富的道德社会化和发展社会化意蕴,并针对这种社会化的意蕴及其影响进行了社会学分析,以期取其精华,为现代家庭教育和个人的全面发展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18.
培养学生用唯物史观认识历史的能力,是历史课教学的主要任务之一。要使学生初步形成用唯物史观认识历史的能力,应传授给学生系统、客观的历史知识,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原理具体地分析、评价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  相似文献   

19.
农业合作化运动是确立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运用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对我国农业合作化运动进行分析,证明农业合作化运动的成功进行是因为遵循了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规律、符合人民群众意愿的唯物史观的基本要求。在借鉴农业合作化运动的成功经验并在辩证地看待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的基础上提出我国的"三农"建设事业应该走多样化经营的农业发展道路,走城乡协调发展的农村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20.
谢浪 《改革与开放》2016,(22):46-47
马克思与恩格斯将“现实的人”作为唯物史观的出发点,批判了以往“宗教的人”和“抽象的人”的思想,实现了人类认识史上的伟大变革.马克思思格斯认为,唯物史观的前提应该是“现实的人”,也就是在特定的物质生活条件下从事着创造历史活动的人,而这一论断的提出不仅确立了唯物史观考察的起点,而且肯定了人民群众在创造历史中的作用,对我国当代改善民生和构建和谐社会仍然具有巨大的理论和现实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