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于2015年9月8日至同年月29日采用安德森分级撞击式采样器在湖北理工学院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楼顶采样,分析不同粒径样品中颗粒物质量浓度,探讨黄石大气颗粒物粒径分布与质量浓度特征。结果表明:质量浓度相对较大的粒径依次为0~0.4μm、0.4~0.7μm、4.7~5.8μm,质量浓度分别为15.96μg/m3、14.26μg/m3、9.45μg/m3,其余粒径质量浓度相差不大;小于0.7μm的颗粒物粒径越细质量浓度越高;0.7~10μm粒径范围颗粒物质量浓度相对较低。各粒径范围颗粒物质量浓度变化为:第3周第2周第1周,推断降雨可降低空气中颗粒物质量浓度。相关性分析表明,黄石市大气颗粒物特点随其粒径不同而显著不同,可能是因各粒径范围颗粒物理化成分不同而导致。  相似文献   

2.
运用热光碳分析仪对黄石市不同粒径的大气颗粒物中元素碳(EC)和有机碳(OC)进行测定,并探讨了EC和OC的质量浓度水平、粒径分布及来源。研究发现,黄石市大气颗粒物中碳组分集中存在于细颗粒物中,秋季时EC和OC的最大质量浓度出现在0~0.4μm粒径的细颗粒物中,分别为(1.11±0.17)μg/m3和(2.52±0.38)μg/m3;冬季时EC和OC的最大质量浓度分别出现在4.7~5.8μm和0.4~0.7μm粒径的颗粒物中,分别为(0.48±0.08)μg/m3和(4.88±2.03)μg/m3。冬季时大气颗粒物中OC的质量浓度明显高于秋季时的质量浓度;而秋季时大气颗粒物中EC的质量浓度高于冬季时的质量浓度,且这一差异在细颗粒物中表现得更显著,5.8~9.0μm粒径除外。黄石市大气中细颗粒物的碳组分主要源于燃煤排放、机动车尾气排放、家庭天然气燃烧和地面扬尘,粗颗粒物中碳组分主要来源于燃煤和机动车尾气排放。  相似文献   

3.
采用Anderson 8级颗粒物撞击采样器采集了冬夏季华中典型工矿城市的大气颗粒物样品,并测定了17种元素的浓度,分析了其粒径分布特征。研究发现,元素Ca, S,Fe, K,Zn, Ba, Pb为华中典型工矿城市大气颗粒物中的主要污染元素,Ca, Fe, K等元素的浓度峰值出现在5.8~9.0μm粒径范围,其他元素的浓度峰值出现在0.4~1.1μm。粗、细颗粒物中各元素的最高质量浓度的粒径分布范围分别为5.8~9.0μm和0.7~1.1μm。在多个粒径段,大气颗粒物中各元素浓度的季节性特征表现为冬季高夏季低。富集因子分析结果显示,元素S为高度富集;元素Ca为中度富集;元素Cl在0~1.1μm粒径段内高度富集,在另外6个粒径段内中度富集;其他元素在各粒径范围内轻微富集。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大气颗粒物中各元素的主要来源为土壤扬尘、燃煤、机动车尾气排放、生物质燃烧,以及采矿建筑施工等污染源。  相似文献   

4.
于2013年12月在黄石市郊区对大气颗粒物(PM_(2.5)、PM_(10)和TSP)进行系统采样,分析其污染特征,并研究大气颗粒物浓度与主要气象因子(气温、气压、相对湿度和风速)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观测期间黄石市郊区PM_(2.5)、PM_(10)和TSP质量浓度变化范围分别为47.2~365.9,78.2~513.8和90.5~586.4μg/m~3,日均值分别为201.2,294.0和345.4μg/m~3,均明显超过《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2012)二级标准浓度限值,超标率分别达到96.8%,93.5%和61.3%,说明该地区大气颗粒物污染十分严重,特别是细颗粒物(PM_(2.5))污染;颗粒物浓度与气象因子之间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颗粒物浓度与气温呈显著正相关,与气压呈显著负相关,而与相对湿度和风速的相关性不显著。颗粒物浓度与气象因子之间的关系较为复杂,分析可能是受不同气象因子的综合影响,也可能与气象因子之间的交互影响有关。  相似文献   

5.
采用直读式Dust Trak 8533型颗粒物浓度测定仪于2016年3月26日至4月11日对黄石某高校大学生寝室室内颗粒物浓度进行了连续监测。结果显示,室内PM_(2.5)和PM_(10)的浓度范围分别为33~95μg/m3和45~140μg/m3,PM_(10)日均浓度均未超过国家2级标准,其中PM_(2.5)质量浓度有4 d超过国家2级标准(75μg/m3);PM_(2.5)的质量浓度在颗粒物浓度中起着主导作用,占总悬浮颗粒物质量浓度的63%;PM_(2.5)/PM_(10)和PM_(10)/TSP比值在采样期间起伏变化都比较大,其中PM_(2.5)/PM_(10)在3月29日、4月2日比值达到0.8以上,说明细颗粒物污染比较严重;PM_(10)/TSP比值在0.75~0.92之间波动,说明PM_(10)质量浓度对颗粒物质量浓度影响较大;分析采样监测的温度、湿度、风速与颗粒物浓度的相关性可知,颗粒物质量浓度的变化与温度、湿度都存在弱的负相关性。  相似文献   

6.
作为大气颗粒物中重要组成部分,水溶性无机离子在不同粒径上的浓度水平、分布特征、季节变化对于深入了解气溶胶来源、形成机制及其影响因素具有重要意义。详细总结了大气颗粒物中水溶性离子浓度水平、粒径分布特征及时间变化特征,比较霾与非霾期间水溶性离子的粒径分布。结果表明,颗粒物中水溶性无机离子明显受到地理位置、气象因素及污染来源的综合影响,呈现出具有显著性差异的粒径分布以及时空变化特征。该研究结果为深入了解水溶性无机离子粒径分布现状提供一定的参考和依据,同时,为后续研究指明方向。  相似文献   

7.
于2012年7月10日至2012年7月18日昼间,对黄石城区6个点位TSP和2个点位的PM10、PM2.5进行了采样分析,并探讨了TSP、PM10、PM2.5浓度之间及与主要气象因素(相对湿度、风速和温度)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黄石城区TSP、PM10、PM2.5昼间浓度范围分别为:113.17~335.64μg/m3,125.33~197.97μg/m3,67.80~133.55μg/m3;对比环境空气质量二级标准的日均值,黄石城区TSP、PM10和PM2.5的超标率分别为16.67%,50.00%和50.00%。城区TSP浓度分布顺序:黄石市大桥局>磁湖剧院>黄石十中>李家坊>湖北理工学院>人民广场;黄石十中PM10和PM2.5昼间浓度均比人民广场要高。通过对TSP与PM10、PM2.5作相关性分析并做t检验,发现TSP与PM10、PM2.5浓度有较好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8.
以2015—2016年黄石市团城山经济开发区国控点大气污染物(PM_(10),PM_(2.5),SO_2,NO_2,CO和O_3)监测数据和同期气象数据为基础,分析了团城山经济开发区大气污染物的日、月、季节和年变化特征,探讨了气象要素与污染物浓度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监测期间黄石城区的首要大气污染物为PM_(10),PM_(2.5)和O_3;除SO_2和O_3外,其他大气污染物浓度年际变化呈明显的"U"形变化趋势;多数大气污染物浓度的季节变化特征是冬季最高,夏季最低,而O_3则刚好相反;PM_(10),PM_(2.5),SO_2,NO_2与气温和相对湿度均呈负相关;气温高,相对湿度大,有利于大气污染物的扩散和消除;O_3与相对湿度呈负相关,与平均气温呈显著正相关;除SO_2和CO外,其他大气污染物浓度与平均风速之间的相关性不明显。  相似文献   

9.
城市空气的主要污染物为大气颗粒物,大气颗粒物不仅威胁着人类的健康还对城市环境产生了重要影响.本文根据石家庄市2012年6月~7月间PM2.5的检测数据进行了阶段性分析,在采样期问PM2.5的日均浓度为66μg/m3,远超过世界上其他国家的标准,通过对石家庄市PM2.5进行源解析表明其主要来源是煤、油及其他矿物的燃烧,文章根据污染源解析给出了相关治理措施.  相似文献   

10.
以湖北省黄石市为例,研究了矿区城市空气微生物分布特点及其影响因素。选取黄石市工业区、交通区、商业区和风景区内共19个采样点,采用自然平皿沉降法采集分析了空气微生物的数量和种类,同时采集PM10空气颗粒物并分析了其浓度和重金属(Fe、Cu、Zn、Cd、Pb)含量。结果表明:在不同的功能区,空气微生物分布情况不同,微生物菌落总数是交通区商业区工业区风景区,空气微生物的分布受人流影响较大,空气微生物菌落总数与PM10和重金属无显著相关性。工业区的PM10浓度最高,PM10与Fe、Cu、Zn、Cd、Pb等重金属的含量呈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11.
以湖北省黄石市为例,研究了矿区城市空气微生物分布特点及其影响因素。选取黄石市工业区、交通区、商业区和风景区内共19个采样点,采用自然平皿沉降法采集分析了空气微生物的数量和种类,同时采集PM10空气颗粒物并分析了其浓度和重金属(Fe、Cu、Zn、Cd、Pb)含量。结果表明:在不同的功能区,空气微生物分布情况不同,微生物菌落总数是交通区>商业区>工业区>风景区,空气微生物的分布受人流影响较大,空气微生物菌落总数与PM10和重金属无显著相关性。工业区的PM10浓度最高,PM10与Fe、Cu、Zn、Cd、Pb等重金属的含量呈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12.
对2006-2012年黄石城区大气中可吸入颗粒物(PM10)、二氧化硫(SO2)和二氧化氮(NO2)的含量变化趋势进行分析,并用美国EPA非致癌物风险评价方法对居民健康风险进行评价。结果表明,黄石市环境空气质量总体保持良好水平,但PM10、SO2、NO2随季节性变化较明显,PM10浓度逐年下降,SO2和NO2浓度有升高的趋势;SO2和NO2给黄石市居民带来的健康风险处于较低状态。SO2和NO2给居民带来的最高健康风险值分别为2.332×10-10/年、1.171×10-10/年,并且对于年龄越小的人群带来的健康风险越高,考虑到PM10与其他各污染物间会发生协同作用,大气污染物给黄石市居民带来的健康风险高于理论计算值。  相似文献   

13.
为使铝型材生产产生的含氟废水经处理后达到[F -]≤20 mg· L -1的要求,采用CaCl2进行除氟处理,对不同工艺条件下含氟废水的处理效果进行分析。结果表明:pH值范围宜控制在6.0~8.0之间,当氟单离子浓度在200~300 mg· L -1时,投加CaCl2的量与F -质量比为4∶1;当氟单离子浓度<150 mg· L -1时,需增大CaCl2的投加量,沉淀时间应≥2 h。  相似文献   

14.
运用空间计量经济学方法,以中国31个省(市、自治区)为研究单元,对经济社会转型时期,中国省域休闲经济发展水平与城镇化质量关系进行理论分析与实证研究。结果表明,中国各省级区域休闲经济发展伴随较为明显的空间集聚过程,城镇化质量存在显著的空间正相关性,并呈现局域集群趋势;休闲经济发展各影响因素对省域城镇化质量提高具有显著的正向作用,且各因素影响系数存在差异性;此外,邻近省域休闲经济发展对城镇化质量的提高表现为较强的空间溢出效应与关联效应,并且其空间异质性特征明显。因此,应结合中国当前不同地区休闲经济发展现状以及经济社会发展情况,考虑空间作用机制,提出多样化的休闲经济发展模式,合理、有效推动城镇化以质量为导向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5.
延安气田东南部上古生界山西组—下石盒子盒8段发育有一定规模的低阻气层。受地质条件、测井仪器精度等原因所限,无法有效识别低阻气层。针对这一问题,论文从岩心、分析化验、试气以及测井响应特征入手,通过高阻气层与低阻气层的对比,对低阻气层的形成的地质成因进行分析。较常规高阻气层,低阻气层中孔隙结构复杂,孔喉半径小,约为0.008~0.17μm,粘土矿物总量为16%~19%且以伊利石、伊/蒙混层为主,相对含量分别为25%~47%和32%~76%,造成了储层的高不动水饱和度。储层中发育的厚度8~15 cm砂岩与厚度为4~6 cm泥岩薄互层使电阻率测量值偏小。以上成因导致了低阻气层的发育。  相似文献   

16.
前沿研究主要关注要素集聚对区域创新的影响,却普遍忽视创新要素集聚空间演化趋势,以及对区域创新产出的空间效应和作用范围检验。文章利用2006—2017年286个地级市面板数据,结合空间计量模型,考察创新要素集聚空间演化趋势,检验创新要素集聚对区域创新产出的影响及空间作用范围。研究发现:第一,中国创新要素主要集聚在直辖市和部分省会城市,并逐渐形成以城市群为区域范围的集聚趋势,但创新人员集聚范围明显超过创新资本集聚范围。第二,创新资本和创新人员集聚有助于本地和关联地区创新产出水平的提升,京津冀、珠三角和长三角城市群作用较明显;第三,不同城市群创新要素集聚的空间作用特征差异显著,京津冀、珠三角和长三角城市群创新人员集聚的最强作用范围为200千米、150千米和175千米,成渝城市群在125千米范围内作用明显;珠三角和长三角城市群创新资本集聚空间效应在125千米和100千米范围内作用突出。第四,珠三角和长三角城市群创新要素集聚有助于提升本地创新质量,且创新人员集聚有利于提高关联地区创新质量,长三角城市群作用程度最大。京津冀、珠三角和长三角城市群创新要素集聚对本地协同创新作用较大,创新人员集聚对协同创新的空间效应在京津冀和长三角城市群较强。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不同年龄段女性阴道炎导致白带异常,其病原微生物分布及特征。方法:对2008年1~3月妇科门诊的1543例患者进行常规涂片,支原体、衣原体检测。结果:1006例患者中细菌感染275例(27.34%),支原体感染256例(25.45%),衣原体感染111例(11.03%),霉菌感染134例(13.32%),滴虫感染61例(6.06%),细菌、霉菌、滴虫两者或两者以上混合感染169例(16.80%),各年龄组霉菌、滴虫感染无显著性差异(P>0.05)。<23岁或>53岁年龄组细菌感染率明显高于其他年龄组(P<0.05)。28~37岁年龄段妇女支原体、衣原体感染率显著高于18~27岁和38~57岁年龄段(P<0.05)。结论:细菌是妇女阴道炎的主要病原体,尤其是<23岁或>53岁年龄妇女;衣原体和支原体主要是28~37岁年龄段的妇女易感染。细菌性阴道炎及霉菌性阴道炎受多种因素影响,阴道炎发病率较10年前有所提高。临床应重视支原体、衣原体及混合病原体感染的阴道炎的诊断及治疗。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不同年龄段女性阴道炎导致白带异常,其病原微生物分布及特征。方法:对2008年1~3月妇科门诊的1543例患者进行常规涂片,支原体、衣原体检测。结果:1006例患者中细菌感染275例(27.34%),支原体感染256例(25.45%),衣原体感染111例(11.03%),霉菌感染134例(13.32%),滴虫感染61例(6.06%),细菌、霉菌、滴虫两者或两者以上混合感染169例(16.80%),各年龄组霉菌、滴虫感染无显著性差异(P>0.05)。<23岁或>53岁年龄组细菌感染率明显高于其他年龄组(P<0.05)。28~37岁年龄段妇女支原体、衣原体感染率显著高于18~27岁和38~57岁年龄段(P<0.05)。结论:细菌是妇女阴道炎的主要病原体,尤其是<23岁或>53岁年龄妇女;衣原体和支原体主要是28~37岁年龄段的妇女易感染。细菌性阴道炎及霉菌性阴道炎受多种因素影响,阴道炎发病率较10年前有所提高。临床应重视支原体、衣原体及混合病原体感染的阴道炎的诊断及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