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三农"问题,是一个从事行业、居住地域和主体身份三位一体的问题,必须一体化地考虑。在对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城镇化建设和"公司+农户"发展模式的分析基础上,提出想真正解决三农问题,必须要"农民进城"和"就地发展"并重的发展思路。 相似文献
2.
解决"三农"问题的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提出通过发展农村教育,增加人力投资来推动农业发展和促进农业人口转移;加入WTO后应根据比较优势发展劳动力密集型、资本密集型农业的结构调整思路。 相似文献
3.
一、转变政府职能,做好服务,强化管理,突出引导示范作用政府要从全局、战略的高度出发,继续把发展农业、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产品质量标准和竞争力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切实加强领导,做好服务。坚持以典型引路,用事实说话,加强分类指导。各级管理部门要尽快从行政审批型向服务管理型转变,切实贯彻落实“三个代表”的精神,深入基层加强调查研究,为农民、企业排忧解难。各有关部门要以贯彻落实“十六大精神”为契机,进一步转变工作作风,增强大局意识和服务意识,提供高效优质的服务。在解决“三农”问题时,要把政府的引导和服务与充分发挥市场机… 相似文献
4.
"三农"问题解决途径的系统思考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当前我国农村社会经济发展中出现了一系列需要关注和亟待解决的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既有历史和现实的原因,也有自然和自身的原因,还有体制和政策的原因。因此,“三农”问题的解决是一个长期的系统工程。结合我国农村经济现实与未来发展的需要,目前乃至今后相当一段时期,解决我国“三农”问题的系统思路是:立足于农内,出路在农外,政府为主导,落脚于自身。 相似文献
5.
一、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我国是农业大国,13亿人口有9亿农民,所以全面小康建设的关键在于农民实现小康。全面小康是惠及十几亿人口的均衡的小康,是高水平的小康,不仅指经济发展,还有政治、文化的提高,以及民主更加健全,科技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目前,摆在我们面前的农民增收缓慢与此目标有较大的差距,因此达标绝非易事,必须经过长期艰苦的努力,其中农业的发展和农民的增收尤为重要。党的三代领导集体对农业发展非常重视,曾作过大量指示。建国初期毛泽东提出: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命脉,所以提倡要大搞农业,发展农业,兴修水利… 相似文献
6.
利益集团视角的中国"三农"问题 总被引:25,自引:0,他引:25
运用利益集团相关理论对中国“三农”问题进行了分析和探讨。在廓清问题症结所在的基础上,从历史与现实出发,分析当前中国社会难以出现真正意义上的农业利益集团的深层次原因,指出组建农业利益集团在农民维权、矛盾疏导、维护稳定等方面具有重大的政治与经济意义,并相应提出一些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8.
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绕不过去的关口,没有农民的小康就没有全社会的小康。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切实解决“三农”问题,这是国家社会经济发展的头等大事。财政作为党和政府支持和保护“三农”发展的重要手段,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过程中肩负着重大的历史使命。 相似文献
9.
进入新世纪、新的发展阶段,“三农”问题已变得更加复杂、更加突出、更加紧迫,现有的制度安排已无法使农业资源实现效用最大化,而且正是由于农业发展机制的缺失,使“三农”问题处于一种“剪不断,理还乱”的困境。现实表明,仅仅靠重视、支持和结构调整已不能解决事关长远持续发展的制度建设问题。而不能形成内在的发展机制,则农业产业化发展、农村现代化的实现和农民收入的稳定和提高就没有制度保障,城市化、现代化的进程就会受阻。因此,切实以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为指导,把制度创新作为解决“三农”问题突破口才是根本之举。 相似文献
10.
新中国成立后,经过我们党几十年的艰苦奋斗,农村面貌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是,我们也应看到,这种变化和我们党的目标还有相当大的距离,大多数的农村地区仍然是中国的相对贫困地区,大多数的农民仍然是中国相对贫困群体,农业仍然是当前中国最薄弱的行业,农村发展的相对滞后,是影响我国国民经济快速、 相似文献
11.
家庭承包经营是我国农民的一项伟大创举,它激发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解放和发展了农村生产力,带来了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巨大变化。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条件下,必须对农业生产经营组织进行制度创新,并对现有的农业生产微观组织进行改造。这种创新和改造只有首先在实践中探索,这种探索需要农业生产经营的企业和农户以及县乡基层政府共同努力去完成。对农业生产组织进行制度创新或对微观生产经营组织 相似文献
12.
13.
进一步解决好“三农”问题加快我国经济与社会发展党的十六大确立了新世纪前二十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要实现这个目标,必须解决好“三农”问题。因为没有发达的农业,没有繁荣的农村,没有殷实的农民,就不可能有全国人民的全面小康。要继续加大农业及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力度。从1999年中央提出加快农业和农村经济战略性调整至今已有四年,虽然出现了可喜的重大变化,如种植业结构调整成效显见,农业生产区域化布局逐渐形成,农林牧渔大农业结构调优趋势明显,农户家庭经营收入比重持续下降,农民外出就业和农户经营企业收入… 相似文献
14.
两年来,中央一号文件的贯彻,农业和农村发展呈现多年来少有的好势头,粮食生产有了重要转机,农民收入有了较快的增长,农村改革迈出了重大步伐,一系列支农、惠农政策得到农民拥护,农村社会事业取得重要进展,这对稳定和促进整个国民经济发展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据我们多次农村调查情况来看, 相似文献
15.
沈丹 《广东财经职业学院学报》2004,3(4):82-85
在新世纪一定的历史时期内,“三农”问题仍是关系到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能否成功的核心问题,造成“三农”问题的原因主要是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固化、城乡收入差距较大、财政投入不足和农民整体素质较低等。要采取综合措施,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 相似文献
16.
17.
宋陶金 《经济技术协作信息》2006,(34):F0003-F0003
一、农业产业结构不合理,农业生产率低下是影响农民增收的主要原因
农业结构的合理化伴随着农业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农业生产力的提高。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结构进行了三次大型的调整并正在进行第四次战略结构调整,但是我国的农业产业结构仍然处于一种失衡的状态,农业的发展与市场的发展之间不相协调,从而导致农产品销售困难,严重影响农民收入的增长。 相似文献
18.
解决“三农”问题,必须找准问题症结之所在。我们认为,政府对农村义务教育投入过少、农民义务教育负担过重,由此造成农村义务教育落后、农民文化素质过低,则是根本原因。在我国,农村劳动力人口占1/2,但其初中文化程度的只占1/3,高中文化程度的只占1/8,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的只占1/30,94%的农村人口文化程度在初中以下。加大对农村义务教育的投入,提高农村人口素质,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基础。一、义务教育负担过重,影响了农民收入的增长义务教育作为政府提供的公共产品,其投入无论城乡都应该由财政负担。但是,长期以来的事实是,只有城市居民… 相似文献
19.
20.
我国一直被称作是农业大国,其实不然。2002年我国农业总产值占GDP的比重仅为14.25%,人均耕地面积只有1.47亩,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二分之一,人均粮食、棉花、油、肉、菜等主要农产品只接近世界的平均水平,有许多品种低于世界平均水平。我国近13亿人口,其中9.35亿在农村,农村劳动力达5.22亿人,这在世界上无与伦比。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