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当前供给侧改革背景下,森林养生旅游发展该如何抓住机遇、迎接挑战是个值得探讨的问题。以福州国家森林公园为例,从宏观、中观、微观层面探讨诱导森林养生旅游发展的动力机制,宏观动力包括国家出台有关森林旅游的政策和福建省相关政策;中观动力包括"旅游+"跨界融合发展、旅游全域化的必然要求、旅游供给侧改革大背景;微观动力包括福州国家森林公园森林养生旅游保健的功能构成吸引力、强大的市场推动力、地理区位条件优越,通过发展动力机制的探讨,以求实现森林养生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2.
农业的功能和作用随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变迁和创新.在市场制度中,农业多功能的拓展面临多方面的约束.因此,现代农业功能的多元化、高级化发展必须在宏观、中观和微观层级上兼顾政府、社会和市场三重机制的分工与合作.  相似文献   

3.
分析新集体林改的主要制度创新者及其利益,对新集体林改的驱动因素进行系统剖析,进而得到如下结论:新集体林改属于政府主导型,具有"自上而下"推动的特征;政府与林业主管部门推动了宏观与中观层面制度创新,而农户、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林业专业合作社、林业企业等林业经营主体从事微观层面制度创新,其中,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功能虚化、弱化,其职能多被村委会代理执行;新集体林改的驱动因素包括内部驱动与外部驱动因素两类,前者包括多种利益追求、经营效率提升与农户权益保护,后者包括宏观经济环境变化、农村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与社会对林业需求的变化。在上述分析结论基础上,提出了深化集体林改的目标设想及推进深化改革的若干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在政府投资的林业生态工程项目中引入市场机制、竞争机制和利益机制,探索市场化运作的项目管理模式将是未来林业生态工程项目管理的发展趋势。从完善项目法人责任制度;项目咨询市场;推行全方位工程监理制度;以及全面实施工程招投标制度和项目监督评价制度等方面,探索建立林业生态工程建设市场化外部运行机制。  相似文献   

5.
林业再生产是有规律的。林业企业的经营方式必须与林业再生产规律相适应。只有这样,林业企业再生产才能顺利进行,以林业企业再生产为核心的整个林业部门再生产,才能走上良性循环的轨道。一、林业再生产规律林业再生产规律有两个方面。其一,林业再生产是商品生产;其二,林业再生产具有层次性,存在着宏观林业再生产、中观林业再生产和微观林业再生产三个层次。宏观层次的林业再生产是指林业部门再生产,它研究的是林业部门如何进行资源配置,以完成国家下达给  相似文献   

6.
王云昌 《水利经济》2003,21(4):9-11
从政府职能、水权和水市场、投资出资人、项目法人4个方面对准公益性水利工程进行分析。找出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并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对现行管理体制中所存在问题和影响进行分析。间接论证了准公益性水利工程管理体制研究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相似文献   

7.
学界对于乡镇政府职能转变制约因素的研究已有一定成果,但这些研究主要是从乡镇政府的压力型体制或财政约束等某一个方面进行分析,缺乏整体性。对乡镇政府职能转变制约因素的分析应从整体性视域出发,从宏观、中观与微观三个层面进行论析,唯有如此,才能全面准确把握其制约因素,有针对性地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在宏观层面,新中国成立后我国采取的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以及随之形成的城市偏向政策是制约乡镇政府职能转变的根本因素;在中观层面,对乡镇政府的行政管理体制和财政管理体制是制约其职能转变的直接因素;在微观层面,乡镇政府的自利性则进一步阻碍了其职能转变。由此,推进乡镇政府职能转变必须从宏观、中观与微观三个层面同时采取政策措施。  相似文献   

8.
新生代农民工作为我国城市经济建设的重要力量,适应城市的过程中遇到了宏观政府制度、中观社会观念和微观个人素质三方面的障碍因素。本文提出了新生代农民工城市适应障碍的指标体系,并确定出各障碍指标的重要度排序,运用AHP得出各自的权重,最后衡量其总权重比可得出,新生代农民工的城市适应是个体内因为主导、宏观外部政策为推力和中观城市社会为助推的复杂系统,并得出相应的建议启示。  相似文献   

9.
集体林业制度改革研究前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结合中共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的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任务,从深化改革的重大意义和目标任务等6个方面对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理论和政策研究的相关文献进行系统分析,指出已有的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研究宏观分析过多,中观、微观分析不足,存在以静态分析为主的倾向;大部分研究忽视了各项制度之间的逻辑关联和目标协同,同时还有研究目标定位不够清晰、研究内容与国家既定改革目标需求衔接不够紧密的现象;对未来集体林业经营模式、林业行政管理模式、公共财政支持模式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方式的争论还没有形成共识。因此,提出深化集体林业经营制度改革提升集体林业经营发展水平的若干前沿研究命题,以期为后续深化研究提供指引。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从循环经济的技术引领、市场驱动、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延伸产业链、发展替代产业的思路,针对林业产业生态化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从微观、中观和宏观层面构建了林业产业生态化模式。企业循环层面包括链条延伸模式、技术驱动模式和市场驱动模式,产业循环层面包括龙头企业带动模式和联合经营模式,社会循环层面包括点线互动模式和森林碳汇交易模式。  相似文献   

11.
林业分类经营的经济实质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协调林业经营单位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短期利益与长远利益之间矛盾。林业的侧重点与经济实质不同,相应的资金体制也应不同。目前,既需要不断完善以市场为主导的商品林投融资机制,也需要建立健全以财政投入为主,以全社会为补充的公益林投融资机制。  相似文献   

12.
管制是政府为矫正市场失灵而对私人经济活动进行的某种限制或规定,但由于政府也是"经济人",管制也会失灵,放松管制已成为市场经济国家的普遍做法,市场化程度还很低的我国林业,放松管制的要求更为迫切,必须重新构建激励性林业管制模式,在分类管制基础上,采用行政指导、行政合同、行政奖励等办法,激发林业市场主体进行林业生产的积极性。  相似文献   

13.
基于浙江省3县368户农户的调查数据,采用双重差分模型(DID)研究实施中央财政林业补贴政策对林农营林投入和收入的影响。结果表明:实施林业补贴政策可以显著增加农户的营林投入,但对农户的营林增收没有显著带动作用,这证明林业补贴能够有效刺激林农的营林积极性,但增收效果仍有待观察。因此,选取林业补贴对象应注重"普惠+特惠"制、林业补贴政策需长期稳定执行、政府部门应加强林业补贴政策的宣传力度。  相似文献   

14.
基于PLS模型的中国林业产值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利用1994~2007年关于中国林业投入与产出的相关数据,采用偏最小二乘回归法,对影响中国林业产出的诸种投入因素进行研究。实证研究发现:中国林业产出主要受林业固定资产投资、林业基本建设投资和林业从业人员人数以及从业人员年均工资等投入因素的影响;且各种投入影响因素对林业第一、二、三产业的影响程度存在差异。为此,建议:保持林业投入适度增长,加大对林业劳动力的教育和培训力度,增强其再就业能力;加强林业固定资产投资和林业基本建设投资,尤其是营林固定资产投资和森工基本建设投资;借助林权制度改革,多渠道拓宽就业途径,以促进林业劳动力向第三产业转移。  相似文献   

15.
随着林权制度改革的深入,林业产业体系建设面临投融资问题尤为突出。分析当前林业投融资的现状和江西省林业产业体系建设中投融资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建立多渠道、多元化的林业投融资体系;建立健全林权管理机构,提高林业产业组织化程度;充分利用外资,探索信贷与保险模式等对策。  相似文献   

16.
林业的“两金一费”收入是在特定历史条件下确立的 ,其由来已久 ,是国家发展林业 ,绿化祖国 ,保护森林资源 ,维系生态环境 ,促进我国经济建设可持续发展的一项长治久安之计 ;是营林生产投资建设资金 ,不属于行政事业性收费 ,也就不应混同一般预算外资金管理看待 ,成为税政指认的课税对象。  相似文献   

17.
我国林业投融资对策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分析我国林业投融资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构建与林业分类经营相匹配的林业新型投融资体制的思路,即公益林业建立制度化的、长期稳定的资金筹集和使用机制,建立简洁高效、低成本的资金管理机制。商品林业则在政府必要的政策扶持下完全融入市场,让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投融资方式成为商品林业投融资的主要形式。  相似文献   

18.
美国、加拿大林地产权制度及森林经营管理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介绍了美国和加拿大两国的林地产权制度、公有林及私有林的森林经营制度及相关政策,并对中国的林地改革提出了建议。认为国家要集中精力于资源管护,将资源管护和产品加工彻底分离;集体林区要进一步理顺、稳定产权关系,减少行政干预,创造良好市场环境,激发民间投资林业的积极性。  相似文献   

19.
福建集体林产权制度改革利益冲突的制度控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福建经过三年的集体林业产权制度改革,基本上实现了明晰林业产权,“均山均林”的阶段性改革目标。目前的核心问题是如何控制日益表面化的利益冲突,构建利益协调机制。鉴于林业生产和各利益主体之间利益冲突的特殊性,通过有效的制度安排,实现制度对利益冲突的控制,建立主体地位平等,规范有序的林地使用权、林木所有权流转机制,加强对林地、林木资源的监督和管理等制度,以实现改革的最终目标。  相似文献   

20.
林业的市场失灵源于其公共物品属性、效益外部性和弱质性,而市场失灵的后果使林业在市场中无法实现微观良性循环,即林业经济的不均衡。应用逻辑推理和直观定量的视角,重点剖析林业投入环节微观循环的前提性、基础性的先天缺陷,产出环节微观循环的微观补偿不畅性、萎缩性,并按照社会平均收益的回报或投资林业的机会成本与投资林业实际平均回报之间的差额,以及帕累托均衡原理,初步确定了能够维持林业经济均衡的对微观林业实行经济扶持的量的尺度与标准,进而提出实现林业经济均衡必须依靠国民收入的再分配和政府扶持的论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