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郑向东 《中国市场》2011,(27):138-140
宋王朝实行专卖制"入中法",无论是在战时还是长期的防守,庞大帝国的边疆驻军都有经济的保障。宋"入中法"由"纳中"和"折博"两个环节组成。"入中法"既解决了军事财政问题,也避免了官府强行征调军队物资供应造成对普通民众的骚扰,商人还可以长期从中获利。  相似文献   

2.
法国企业国际发展局主席阿兰·古赞认为,如果说以阿尔斯通为代表的法国大企业集团代表了中法经贸的过去与现在,那么中小企业则是中法经贸的未来。中法经贸正在进入关系密切而全新的"新结婚时代"  相似文献   

3.
《中国广告》2014,(6):53-54
正高端地产项目显示品牌和艺术品味,"法国周"、"法国艺术品展",这两张牌打出来,足见创意人的巧心思和执行力。"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这是国家主席习近平近日在巴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演讲时所说的。"2014年是中法建交50周年,我们说夫妻结婚50年就是金婚,那么今年也就是中法两国的金婚,今天我们请到每一位贵宾,都是为中法建交做出非常多贡献的来宾。"5月10日,通过中国国际广播电台的电波,重庆融创凡尔赛法国之  相似文献   

4.
张玉平 《工商行政管理》2010,(12):I0002-I0002
6月3日,由中国国家工商总局和法国海关总署、法国工业产权局联合主办的中法打击侵权研讨会在国家工商总局举行。中法代表在开幕式上分别致辞。来自法国工业产权局、法国海关总署、法国邮政局等部门的4位官员出席会议并演讲。  相似文献   

5.
为了加强北京和巴黎在时尚和设计领域的交流,巴黎大区经济发展局(PREDA)与中国服装设计师协会在中国国际时装周期间,于2012年10月25日在北京王府半岛酒店组织了中法服装和家居时尚创新趋势研讨会。本次活动吸引了150多名中法两国专业人士的踊跃参与,与会人士交流了对服装和家居时尚创新大趋势的观点,并对加强两国专业人士的合作进行了探讨。五大趋势这次中法交流活动内容丰富,意义深远。作为会议开场白,针对全球结构性的时尚趋势,著名的娜丽罗狄设计事务所时尚业务总经理娜达丽女士发布了该机构以"未来与你"为题的大趋势调查报告。  相似文献   

6.
随着春天的来临,"中法文化之春"正在中国各地上演。该艺术节已成为在法国境外最大的法国艺术节以及在中国境内最大的外国艺术节。记者从法国驻华使馆了解到,四月到六月,"中法文化之春"向全中国大陆(除主办法国五月艺术节的香港和澳门之外)提供涵盖各个艺术种类的节目安排:电影、戏剧、舞蹈、音  相似文献   

7.
中法经贸关系源远流长,近年来,在中法两国最高领导的高度重视和推动下,中法双边经贸关系稳步发展,双边贸易额不断增长,两国的经贸合作取得了很大成果。但2008年两国政治关系一度陷入低谷,导致引发中国民众抵制法国货,对两国经贸合作的良好环境造成消极影响。随着国际金融危机日益加深,中法双边亦明智地选择化解矛盾、携手合作,共同抵御金融危机。本文试图对中法贸易现状进行分析,指出中法新合作对两国经济具有及其深远的战略意义。  相似文献   

8.
尚千琳 《大经贸》2004,(11):42-45
今年是中法建交40周年,中法两国高层交往极大地推动了双方经贸合作的发展。10月8日法国总统希拉克再度踏上中国的土地,访问期间,双方的企业界进行了交流和磋商,共签署了20个协定,从数目和力度上都体现了中法关系发展的深度和广度。  相似文献   

9.
自2015年6月以来,中法政府发布了中法关于第三方市场合作的联合声明,第三方市场的合作理念被越来越多的国家所接受。在此基础上,中国-欧洲"一带一路"第三方合作模式探讨论坛(下称论坛)邀请中国和欧洲的政商代表齐聚一堂,共同探讨如何更高效地实现欧洲国家先进技术、中国优势产能以及东道国巨大需求之间的快速对接,实现1+1+1大于3的效果。  相似文献   

10.
<正>近年来,我国装备制造业持续快速发展,产业规模、技术水平和国际竞争力大幅提升。2015年6月,李克强总理在访问法国期间,中法在结合双方优势共同开拓第三方市场达成共识并发表了《中法关于第三方市场合作的联合声明》。为进一步密切中法经贸合作和技术合作,推动中法全面战略伙伴关系迈进更加紧密持久新时代,增添了新的一、贸易视角下中法产业竞争力分布十分广泛产业竞争与互补性是开展经贸投资合作的基础和前  相似文献   

11.
中国参与的次区域经济合作对边境民族地区可持续发展产生了直接的影响。文章就次区域经济合作的情况,进行了边境民族地区次区域合作的障碍分析,以民族地区经济可持续发展为着眼点,提出加强次区域各国和地区的多边协商,制定共同的次区域可持续发展战略;调整产业结构,实施绿色产业经济计划,促进产业结构升级;改善贸易和投资环境,促进贸易和投资的便利化;积极谋求国际经济组织各方面的支持等四个方面的对策。  相似文献   

12.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两岸四地经济合作也越来越频繁,深入研究两岸四地经济的发展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本文使用1982-2009年服务贸易面板数据,利用SUR方法研究了中国大陆、香港、澳门和台湾地区服务贸易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提出两岸四地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进出口总额分类、进口和出口分类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存在较大的差异。  相似文献   

13.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文化贸易在国际市场上的占有率显著提高。文化贸易出口的增加有助于优化对外贸易结构、拉动就业、促进文化产业"走出去"、参与国际文化交流与互通、提升一国文化"软实力"。我国作为文化贸易大国,文化产品出口额逐年攀升,现阶段文化产品出口主要以设计类文化产品和工艺美术类产品为主。实证研究发现,我国经济发展水平、文化生产要素的投入与产品出口呈正相关关系,贸易对象国的经济发展状况影响本国居民的需求,进而影响其对文化产品的消费,基于上述分析,从文化产业生产周期角度对文化产品出口提出针对性建议。  相似文献   

14.
东盟合作的现状分析及我国应采取的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莫晓芳 《商业研究》2002,(19):126-128
当前,东盟经济合作的重点是实现东盟自由贸易区;政治与安全合作受金融危机的冲击而减缓,其外交转呈“向东看”趋势;合作机制取得了新的进展。分析东盟合作现状对我国的影响,应从经济合作、政治安全。外交关系三个方面采取积极可行的对策,发展我国与东盟的睦邻友好关系。  相似文献   

15.
文化差异对国际贸易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世界贸易中文化差异的存在已影响到国际间的贸易活动,这体现在文化构成要素的各个层面,尤其是意识形态层面即政治、法律、艺术、道德、哲学、宗教等方面。文章认为,面对文化差异对贸易的影响,为进一步推进世界贸易的自由发展,必须采取有效措施,扶持发展中国家特别是最贫穷国家的经济发展;促使贸易环境法制化、规范化;建立国际性文化交流组织与文化交流中心,进行多层次、多形式的文化展示与交流;在国际贸易策略的制定上注意与当地文化的融合;进行多种方式的文化融合与培训,培养推进文化融合的跨文化管理人才。  相似文献   

16.
从长株潭城市群影响加工贸易升级因素与影响"两型社会"经济建设因素的现状出发,对加工贸易升级影响"两型社会"经济因素的发展进行实证分析。得出结论,长株潭城市群加工贸易的升级中,要素禀赋、外商直接投资、产业结构与劳动者素质对"两型社会"经济发展促进作用不高。  相似文献   

17.
吴芳 《价格月刊》2020,(4):59-64
近年来,中国和东南亚新兴市场经贸合作往来频繁,发展十分迅速。这得益于"一带一路"倡议的深入推进,双方对接更加顺畅,基础设施建设和金融体系保障更加有力,为双方经贸合作带来了新的需求,但也要看到双方经贸合作同样面临着非关税壁垒等问题。应进一步加强政治互信,结合双方经济发展水平和产业特点,提升经贸合作的针对性,推动双方经贸合作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8.
高质量发展不仅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航标,也是中国对外经贸关系发展的行动指南。但从中俄两国经贸发展的现实来看,双边贸易规模波动比较大、贸易结构欠优、中间产品贸易占比低等问题均与经贸高质量发展要求不符。究其原因,缺乏产业对接与合作是制约中俄两国经贸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因素。本文以中俄能源合作为例,以"能源+通道+市场"模式,搭建"俄罗斯主导、中国嵌入,中俄共同主导、相互嵌入,中国主导、俄罗斯嵌入"的产业链,实现上中下游全产业链合作,夯实两国贸易发展的产业基础,促进贸易与产业的互动发展,以产业链构建加快推进中俄两国经贸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19.
在国际版权贸易实务中,各国因从法学视角对版权平行进口合法性的规定不尽相同,从而引发的争议和纠纷层出不穷,严重影响了各国版权贸易的深入发展。对此,文章运用经济学分析方法来研究版权平行进口的立法取向问题,再通过理性选择理论加以判定,以期平衡各权益主体利益、实现整个社会福利的最大化,最后针对我国版权平行进口的法律规定提出具体的立法建议。  相似文献   

20.
长期以来,"台湾接单-大陆生产-出口美欧"这一典型的三角贸易模式是两岸经贸合作的主要形式。经过多年的发展,两岸之间已经形成了密切的经贸联系。然而,在中美贸易摩擦持续发酵的背景下,尤其是在台湾当局"去中国化"经贸政策的影响下,两岸经贸合作面临的不确定性和困难有所增加。为规避中美贸易摩擦的消极影响,两岸经贸合作态势也出现相应调整。一是两岸贸易出现了明显的替代和转移效应;二是部分台商加快调整全球产业布局;三是两岸高科技产业合作步伐放缓。鉴于中美贸易摩擦前景尚不明朗,对两岸经贸关系的影响也值得持续关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